刑徒(精校)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535

  钟离昧点头道:“既然如此,昧且预祝仓令成功!”
  “借你吉言,干了!”
  大家不再就这个问题而纠缠下去,推杯换盏的好一番喧闹。刘阚了解到,伊芦乡大都是当年的郯国后裔。郯国被灭之后,其后裔逃离故土,转移到了伊芦。那里偏僻,且有临近大海。齐国人也不想做的太绝,在招拢无望之后,索性就放任之,由着这些郯国后裔在伊芦。
  一晃,百余年……
  郯国的概念,已经多多少少的单薄了。
  甚至许多人忘记了,曾经有这么一支少昊后裔组成的国家。即便是伊芦人也是如此。如果说刚开始还有人记得要复国。但随着一批有一批地人老去,如今大多数伊芦人,以记不得当年的郯人身份。钟离昧却还记得,酒酣时,竟忍不住感慨万千,诉说这世道的沧海桑田。
  刘阚只是在一旁静静聆听。
  郯人的思想观念,传自于郯子,有点近似于儒家的学派。
  但有不同于儒家思想……具体哪里不同?刘阚又说不太清楚……
  这一场酒,直喝到天将晚。
  钟离昧告辞启程,踏着暮色,和他的那些乡亲们,走上归途。他们必须要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出城,连夜动身,回转伊芦乡。刘阚虽有心挽留他们,却被钟离昧婉转拒绝。
  他地理由很充足:已离家多日了,该早些回去,以免家中人挂念。
  分别的时候,钟离昧还送了刘阚一个红布做成的兜囊。里面装着一些红色的豆粒。
  据钟离昧介绍:这是东海地特产,佩带在身上,具有驱散蚊虫的效果,适合野外宿营所用。
  刘阚却一眼认出,这红豆,正是后世所称的相思子。
  这一夜无事。
  第二日一大早。刘阚带着吕释之和王信先行启程。而审食其与曹无伤,则回沛县去了。既然同意了刘阚的提议,那么就需要着手准备起来。别小看这件事,许多细节之处。颇费心思。
  首先,不能声张。
  其次呢,一些已经定下来地合约,必须要尽快履行。
  其三,要请陈禹和灌雀前来,讨论一些事宜。毕竟这酒场一旦迁至江阳,伴随之来的。就有无数地麻烦。运输问题,资金的周转问题,存货的问题……一系列事情,都需好好商议。
  刘阚从来都是甩手掌柜,这些具体的事情,就要由审食其来解决。
  刘阚与秦曼汇合之后。在此踏上旅程。离开郯县,一路尽是荒野,有时候走一整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
  东海郡郡守早已经接到了咸阳发来地诏令,要全力配合秦曼。
  所以,还派出了一个熟悉伊芦乡情况地卒吏随行向导,倒也地确是减少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曼小姐!”
  刘阚把钟离昧给他地那包相思子转赠给了秦曼,“听人说。这玩意儿能驱散蚊虫。咱们这两天怕是要露宿荒野,天气渐热,怕是蚊虫肆虐之时。你带上这个,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秦曼美目眨动,秋波闪烁。
  “这,叫做什么名字?”
  “好像叫相思子吧。”
  那随行的卒吏看了一眼,笑道:“仓令果然是有见识的人。这东西地确是叫相思子。而且还有个故事呢。”
  “哦,还请赐教。”
  那卒吏说:“其实也没什么。传说早年间。故宋康王门下有一舍人,名韩凭。其妻甚美,故康王夺之。韩凭因而自刎,其妻闻听之后,也投台而死,并遗书康王,请求与韩凭合葬一处。
  但您想啊,康王哪会同意?
  不但没有将二人合埋,反而让人把他们分埋之,并且两冢相邻,虽近在咫尺,却无法相合“啊,这康王好狠毒的心肠。”
  秦曼闻听,忍不住一声惊呼,手捂樱唇,那美目之中,泪光闪烁。
  女人,果然是女人……
  刘阚在一旁忍不住嘀咕了一句。秦曼给了他一个白眼,似是要这煞风景的人,立刻闭上嘴
  卒吏呵呵一笑,“但是谁也没想到,下葬之后的第二天,在两冢边上,生出了大梓木。只数日,枝芽相连,根结相错……有雌雄鸳鸯栖栖息于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煞是感人。
  宋人因而哀之,故名相思树。
  这相思树产下的树籽,颗粒浑圆,其色赤红。因而有人说,这树籽乃韩凭夫妇的血泪,故名相思子。”
  听完这一段话,秦曼美目泛红。
  “这康王端地该死……”
  一旁刘阚也轻轻点头,自古以来,这凄美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哪怕是男人,也会为之感动。
  悠悠一声轻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秦曼闻听,不由得微微一怔。
  侧螓首,睁大了眼睛看了一眼刘阚。
  刘阚却叹了一口气,一欠身道:“一时有感而发,还望曼小姐勿怪……“
  说完,催马前进。王信和吕释之两人也忙跟随上去,只留下了满天的烟尘,翻滚不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秦曼轻吟,看了看手中的小包,那白皙如玉的面颊,突然间浮起了一抹红晕,目光也迷离了。
  抬起头,她喃喃自语道:“他赠此物与我,莫不是……”
  面颊火烫,心道:真羞煞个人了!
  第一二五章
-
~阴谋家?冒险家?~
  从郯城到东门阙的路程并不算太远,大约三百里左右。
  如果快马加鞭,一天半就可到达。但秦曼等人,却足足走了四天多的时间。
  与其说是在赶路,倒不如像是在游玩。不知是秦曼刻意为之,还是那小女儿的心性使然,一路上走走停停。不管见到什么,都忍不住要询问上几句,有时候干脆不走,停下来休息。
  也许吧……
  巴蜀风光虽美,但终究和这东海郡的景色不同。
  在刘阚看来,秦曼就算是再机灵,再精明,也不过是比自己大一岁而已的小姑娘。初次走出巴蜀,看见什么都新奇,走的慢也很正常。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刘阚本人呢,也不着急。
  但是在吕释之眼中看来,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信,你看那位曼小姐,是不是看上阚哥了?”
  王信挠挠头,迷茫的问道:“什么叫看上阚哥了?你是在说主人吗?我们不也天天在看他嘛。”
  算了算了,明知道这是个傻小子,还要和他讨论这么严肃的事情。
  吕释之挥了挥手,心事重重的向前面看。这两天,曼小姐总是喜欢找阚哥讨论什么诗赋。
  不过其心……似乎不善。
  不行,我可得看紧一点,莫要让二姐吃亏了。万一这曼小姐和阚哥勾搭在一起,二姐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吕释之咳嗽了一声。
  “信,我吟唱一曲,你可愿和之?”
  这一路之上,荒凉寂静。蓝天白云,倒也让人心旷神怡。
  王信用力的点头,“好啊好啊,你唱之。我和之。”
  吕释之清了清嗓子,张口就唱了起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音zh,四声)彼周行(音han。二声)。陟(音zh,四声)彼崔嵬。我马虺(音hu,一声)(音tu,二声)。我姑酌彼金(音lei,二声),维以不拥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音gon,一声),维以不永伤。陟彼(音ju一声)矣,我马(音tu二声),我仆(音pu一声)矣,云何吁矣。”
  吕释之所唱的。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名为卷耳。
  这是一手妻子怀念远行丈夫的诗,通过卷耳女子的想像,来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
  不得不说,吕释之的歌喉的确是不错,声音清亮,辅以王信略带童稚地和音,更加的悦耳。
  刘阚在前面听得清楚。不由得微微一怔。
  而秦曼则脸色一变,扭头看了吕释之一眼,吓得吕释之立刻闭上了嘴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5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