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徒(精校)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535

  “这个。你莫要再管……总之。我保你坐上女王之位!”
  话音刚落。身下的火热被一口碎玉银牙轻轻的啃噬。从未有过的刺激感。让原平再也无法忍受住。身子猛的一颤。双手埋进乌黑如云的秀发中。用力的按着莉。急促的喘息着……
  第三百三十三章
-
~会师关中(一)~
  秋,酷暑渐消。
  虽然有秋老虎之说,但在北疆,立秋之后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
  公叔缭在立秋到来之前,终于抵抗不住这萧瑟秋时中的肃杀之气,在:衍城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刘赶回:衍,出席公叔缭的葬礼。
  不仅仅刘,还有涉间、蒙疾李成等人,都纷纷赶来参加。
  而叔孙通,在六月末时抵达广武城。随他一同抵达的,还有十几个儒生隐士。其中最有名的,是早年间隐居在商山之中的四位贤人。
  东园公唐秉、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
  这四个人,都已过了古稀之年,然则精神矍铄,谈吐有度,学问堪称高深。
  关中百姓称此四人为‘商山四皓’!
  刘乍听叔孙通介绍的时候,也不禁大吃一惊。商山四皓之名,他听说过。历史上刘邦曾想要更换太子,于是吕雉就让他的儿子刘盈请商山四皓出山,一下子就打消了刘邦的念头。
  刘邦说:“太子连他们都请了出来。足以见羽翼丰满。废立之说莫要再提。”
  由此可见。商山四皓在当时地名气。
  但刘听叔孙通介绍说:“这四人曾经是秦朝地博士。后因焚书之事。愤而离开咸阳。遁入商山之中隐居。我费了好大地口舌。他四人本不想出山。可后来听说要投地是唐王。就立刻答应下来。并且有联络了许多老秦官员。一同前来投奔……王上。您如今可是大大有名。”
  刘很清楚。叔孙通说地‘名’。是指他发明程公纸。创隶书文字地名声。
  秦末时期地文士。秉承了战国儒生地高傲之气。不会向强权低头。
  之所以二话不说前来投奔。想必就是看中了刘这程公纸和隶书留下来地名声。毕竟这纸张和隶书地出现。有助于文化地推广。商山四皓这四位老者会来投奔。也证明了刘士人当中。已经享有名声。更重要地。是他四人带来地十几名吏员儒生。也缓解了刘+人手不足地窘境。
  叔孙通随着刘,一同来到了:衍城,出席公叔缭的葬礼。
  公叔缭一辈子无儿无女,所以刘+让刘秦以弟子的身份,充当公叔缭的子嗣。
  出殡的时候,刘刘巨兄弟亲自抬棺,刘秦大幡,司马喜开路,涉间蒙疾李成等人,披麻戴孝。
  从:衍城一路,登上了杭金山。
  这也是公叔缭地遗愿:他希望自己能葬在这杭金山上,鸟瞰广袤无垠的九原大地。
  总之,公叔缭的这场葬礼,极其隆重。
  在公叔缭下葬之后,刘下诏,命人在杭金山上修筑唐王陵。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习俗,从登上王位那一天开始,就要准备修建王陵。只是此前刘+觉得不太吉利,一直借口说没有合适的地方推托。本来,葬于关中是最好地选择。可刘却觉得,这杭金山也不算差。
  按照堪舆学来说,杭金山是回龙穴,有双龙环绕。
  北面是滚滚大河,难免有昭王长城。两龙环绕,属于风水宝地……刘+并不是很明白风水,但觉得日后真能葬于杭金山上,与贤人为伴,守护北疆,应该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于是,随着杭金山唐王陵开始营建,王太后王陵,也随之确定了下来。
  +夫人说:“既然我王愿葬于杭金山上,哀家也要葬于杭金山,日日夜夜与王儿相伴,方为美事。”
  这可不是诅咒,而是一种礼法。
  王太后陵和唐武王陵,也就是刘的父亲,早已战死在单父地刘夫王陵,合二为一。
  刘夫的尸首早已经化为枯骨,不见了踪迹。所以整治衣冠冢,先行下葬,待来日与王太后合葬。
  唐王陵的确定,也代表着刘氏唐国,彻底站稳北疆之地。
  刘杭金山只停留了七日,便急匆匆的离去了……
  已被册立为西唐王子地刘秦则留下来,继续为公叔缭守陵。按照古法,刘秦需要在这里守陵满一年,才能离开。为了不耽搁刘秦的课业,叔孙通建议,请商山四皓为刘秦的老师,在杭金山授业。
  刘秦此前所学,多以公叔缭为主,是法儒并修。
  就能力上,刘秦已继承了公叔缭的衣钵,学得是术;而商山四皓能力上比不得公叔缭,可是在学问方面,却比公叔缭高明,玄儒并修,教授给刘秦的课业,也将由术,转化为一个‘道’。
  术是谋略,运用……
  道,则是说的大原则,大方向。
  先秦时称‘道术’,可不是后世所说地神仙手段,而是原则和运用的法则。
  若论学问,刘今还比不得刘秦。
  但他很高兴,刘秦能够学习这些原则和谋略之法,对于他地未来而言,这无是一次重要补充。
  商山四皓也非常高兴,能够教导刘秦。
  毕竟,刘秦是西唐王子,日后会成为西唐王,甚至可能会成为天下帝王。
  能够有这样一个学生,对于他们日后的学术推广,无有极大地好处。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是刘+对他们的看重。
  ———————————————
  刘必须要回广武城,因为还有许多事情,等待着他去做。
  公叔缭地离去,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出自于失去了一个好参谋,好辅佐者的失落和悲伤。而这种悲伤,远不似刘秦那种发自内心的伤心。
  毕竟,公叔缭是刘秦三年来的老师。
  陆贾在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之后,终于回来了!
  他带来了两个消息……
  “王上,咸阳已经承认了西唐的复立。”
  对于这样一个消息,刘倒不会太过于吃惊。
  在他看来,赵高把诺大的大秦帝国,鼓捣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此前,他妄图借由公子婴的事件,夺取章的兵权,然后将二十万秦军带回关中,固守四方门户。可不成想,章邯做的更干脆,直接投降了……这样一来,关中之地,还能剩下几多的兵马呢?
  刘仔细计算过。
  蓝田大营,驻守十万都尉军。
  这恐怕是赵高手中最后一部分人马了……至于咸阳城中地一万中尉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咸阳的中尉军,已经不是当年和刘一起,随行护驾的中尉军。
  那些中尉军,随着章在渭水河畔击溃张楚大军之后全部出关,在山东征战。这两年下来,一万中尉军基本上也剩不下多少人……三四千?也许连三四千人都没有。
  中尉军出关中,也就代表着咸阳必须重组中尉军。
  而新建的中尉军,不论是从战斗力还是军师素养而言,远远无法和早先的中尉军相比。
  好吧,再算上关中零零碎碎的散兵游勇,恐怕也超不过二十万人。以这二十万人,想要守住关中?只怕是困难重重……如果换个人,比如李斯,也许可以守住,但赵高,怕是不行。
  这就是能力上的差距!
  刘这个时候,复立唐国,请求依附,由不得赵高反对。
  他微微一笑,“想必那阉货,一定提出了什么要求吧。”
  陆贾也不禁笑了,“王上猜测不错,那阉货地确是提出了要求。他要王上自雁门出兵,复夺太原等地。”
  “那你怎么回答?”
  “臣当然不会同意……”
  陆贾说:“王上如今,当以尽快消化接收新得兵马和燕赵三郡为主。若这个时候王上出兵,定然会引发山东诸侯的警惕。一来王上复立唐国,声威正盛;二来嘛,王上乃是天命之人。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出兵,而应该固守雁门,整治燕赵三郡,同时分化诸侯。”
  刘+点头,示意陆贾继续说下去。
  “那陈馀无才无德,只不过占着一个复立赵王的名头,不足为虑;司马有才无德,虽臣服楚项之下,却游走于赵楚之间。可知其人,颇有野心,当利用之,令司马与楚项交恶。
  齐王田荣,坐拥三齐之地,又是齐王田之地,属王室宗亲,与项氏素有不合。
  且那齐王麾下大将彭越,与王上颇有交情,加之王子与其子结拜,何不请求与三齐结盟呢?”
  又是远交近攻之策,又是合纵连横之术……
  但这些老套的计谋,往往有着非凡的效果。
  刘思忖片刻,“与三齐结盟倒是一条妙计,不过如今时机尚不成熟,可抓紧头两件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5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