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10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3/1225

  刘备?
  而今连一个容身之所都没有,法正并没有考虑。
  那么孙权?
  虽说孙权手握江东六郡,却由于地域限制,同样很难壮大。长江天堑固然给江东六郡以屏障,同时也阻隔了江东谋取中原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可以选择的,只有曹操一人。
  偏偏这曹操手下,能人无数。
  法正一没有名气,二没有靠山,三没有资历,想要立足也非常困难。
  用一句很‘三国’的话来说,那就是:苦于没有引介之人……
  同时,他对曹操也不太了解,搞不清楚这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这时候,李儒便为他提出了建议。
  “我听人说,曹丞相手下有一人,才情卓绝,胸怀乾坤。
  他乃曹丞相本家,甚得曹丞相信赖。曾做陋室铭,爱莲说,被世人所称赞,品德高尚;此人有三篇文章传世,为天下读书人所知。曾助其兄长,建设海西,造就如今之两淮富庶之地。
  此人重义,只因当年吕布借他二百虎贲,在吕布死后,拼着身家性命,送吕布家眷远赴海外。
  此人重情,因结义兄弟被人所害,不惜抛弃学业,出山报仇。
  此人有大德行,官渡之战时,斩颜良,诛文丑,为酸枣数万百姓之性命,长跪堂前,使得曹丞相不得不同意,护送百姓撤离。延津一战,此人不顾性命,将曹丞相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可又因为其家人长者被人所害,一怒之下怒闯护国将军府,斩了那刁奴,幽居三年。
  此人有大义!
  当年临沂侯刘光出使匈奴,为保住朝廷颜面,舍生忘死。
  后出镇河西,安抚羌胡,稳定边塞,战马腾,取金城,复夺陇西……
  若孝直能得此人看重,则必能有大前程。我听人说,凡他门下所出,而今最差的也是个千石大员。
  不知孝直可有意向?”
  法正一开始还有些迷糊,可听到后来,恍然大悟。
  “先生所言,莫非那大名鼎鼎的曹三篇,公子朋吗?”
  法正是关中人,对于关中这些年来的状况,也颇为关注。关中在曹氏父子治理下,繁荣稳定……而当年那被人称之为苦寒之地,荒蛮之所的凉州,而今也变成了一块繁华之所。特别是河西商路的开启,连通西域和中原。想当年,班定远置西域都护府,却在百年前断绝了和中原的联系。河西走廊开启,令整个关中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随着河西商路重启,西域三十六国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去年,龟兹、大月氏等国,纷纷派遣使者,请求归附。
  昔日大汉雄风,似乎又再现端倪。
  而这一切,盖因曹氏父子在凉州投入了大量心血。
  古人的故土之情,远非后世人可以想象。法正在李儒的劝说下,动了返回家园的心思。
  于是,在建安十二年开春,法正便立刻成都,重返关中。到了老家郿县之后,他才知道家乡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而曹朋当年倾力营建河西的好处,历经曹汲数载经营,也初显端倪。
  建安十一年,凉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人口自建安九年,曹朋离开时的二百余万,增加至近五百万,已隐隐比肩豫州和益州人口,甚至超过了益州的人口总和。曹汲在凉州,未动一兵一卒,可是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势力,让西域三十六国胆战心惊。很多西域商人都愿意来中原做事,也为关中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关中人口在建安十二年时,达到三百万。
  也就是说,算上凉州,八百里秦川人口总和近千万,和整个中原人口,基本持平。
  当然了,这巨大的人口基数背后,不可避免的会有无数血泪史。曹朋当初设立了贩卖人口的政策,在檀柘等人的帮助下,从漠北草原上掳掠来的奴隶已超过百万之众。这,又是何等可怕的一个数字。一百万奴隶,也就预示着,无数家庭的破灭。曹朋耗费大量的资金,换来了整个关中的平稳。河西郡的面积,已慢慢的走出了石嘴山口,向漠北地区扩展开来。
  可以说,只要曹操愿意,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关中征调数十万大军,马踏塞北。
  如此辉煌政绩,让法正心悦诚服。
  在三思之后,他最终决定,前来襄阳投奔曹朋。
  虽说他的最终目的,是为曹操效力。而且他也知道,投奔曹朋,他的身上必然会有很重的曹朋烙印。可那又如何?似他这种毫无根基,毫无名气,毫无资历的三无人员,若没有一个靠山,休想成就大事。曹朋别看是曹操的臣子,可是从曹操对本族的关爱来看,到了曹朋的帐下,就等于是进入了曹操的派系。可别忘了,曹朋还是曹操三子曹彰的启蒙老师……
  这种亲密的关系,注定了曹朋日后,根基深厚。
  有这么一个靠山在,自己也能够有更大的前程……
  不过,在见到曹朋之前,法正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
  他手中虽有李儒的介绍信,可却不知道李儒究竟是什么身份。只知道李儒肯定和曹朋有关联,再多的事情,可就不太清楚了。而他又没有见过曹朋,对曹朋的了解,大都取自传闻。
  曹朋,能看中我这个三无人员吗?
  法正有些迷茫。
  哪知道,见到曹朋之后,曹朋根本没有去看李儒的书信,竟然知道他的表字。
  法正心里激动万分,一块大石,也随之放回肚中。
  曹朋笑道:“朋当年为河西太守时,曾闻司隶校尉张既张德容先生提及令尊之名。德容先生还说,法孝直有大能,可惜远赴益州,不得为家乡出力,非常遗憾。原以为我离开关中,再难与孝直相会,却不想在这樊城,能见到孝直,岂不是天赐孝直助我?呵呵,此朋之幸也。”
  张既,原安定太守。
  建安十一年,替卫觊而出任司隶校尉一职。
  曹朋也是没有其他的主意,只好借用张既之名。而且,这也是最好的一个借口,张既本就是关中人士,而法正也不可能跑到张既跟前,问张既说:你是不是在曹朋面前夸赞过我呢?
  法正闻听,不禁喜出望外。
  心中的疑惑也随之消失,原来是张既向曹朋介绍过我。
  怪不得曹朋没有看那封介绍信,便知道我的名字。同时,在法正的心里,对刘璋更多了几分怨恨。
  也难怪,法正这些年来,在刘璋的手下,可是被压制的不轻。
  而今能得别人重视,心里在感激的同时,也就对刘璋有了怨念。
  曹朋肃手,请法正落座。
  他这才拿起李儒的那封书信,就着灯光看去。
  李儒在信中大力赞扬法正,说此人能力卓绝,不逊色庞统。曹朋轻轻点头,仔细的看了一遍之后,将书信放在灯前,烧了。这种东西,心里知道就好,最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和证据。
  “先生能来助丞相,乃丞相之幸。”
  曹朋这句话,可不是乱说。
  在《华阳国志》里,曾记载着一段曹操对法正的评价:吾收天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这华阳国志的内容是否属实且不说,但由此可见,曹操后来对法正也是极为赞赏。
  不过,现在的法正,想要在曹操帐下得重用,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曹操有荀彧筹谋后方,有郭嘉、贾诩等为其出谋划策,有荀攸为参谋长,有程昱可正律法森严。这五大谋主,而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郭嘉,并未如历史上那般早亡,更显出曹操身边人才济济。
  法正一个三无人员,在这种情况,想要进入曹操的核心权力圈子,的确是很困难。
  哪怕是曹朋举荐,曹操也不可能马上重用。
  所以,曹朋开门见山的说:“孝直的谋略,朋深信不疑。
  然则冒然举荐,恐丞相未必看重。毕竟孝直如今寸功未立,丞相有心重用,怕也难以服众。”
  曹朋这是掏心窝子的说话,法正听了,也是连连点头。
  “正也知此事。”
  曹朋笑了笑,摆手打断法正的言语,“孝直大才,朋早已知。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敞开来说才好,以免孝直心生误会。丞相进驻襄阳,早晚必有大战……朋忝为虎豹骑大都督,到时候也会上阵搏杀。若孝直不弃,朋希望能得孝直之谋,助我一臂之力。想来你也知道,我之幕僚,大都在凉州。而身边之人,有汉升勇猛,有王双忠直,也有寇封为地头蛇。只缺一能为我分担忧愁,出谋划策之人,故想请孝直留下,可否?”
  曹朋把话说的很明白。
  你有才能,有才干,我很清楚。
  但是我现在不会推荐你……曹操谋取荆州之后,仅荆州士人,就提拔了十五人,这些都是有名望的主儿。你却不一样,你没有名望,没有资历,就算让你占居高位,也必为人所忌。
  法正点点头,深以为然。
  “能为公子分忧,亦正三生之幸。”
  曹朋不由得哈哈大笑,“我得孝直,如虎添翼!”
  这句话很老套,可也说出了曹朋的心事。
  在出任南阳郡太守以后,虽说也得了不少人帮助,比如邓芝,比如杜畿,比如卢毓……可这些人,终究算不得谋主。邓芝相对好一些,似卢毓,在后世那就是一个学者,而杜畿更多的则长于治兵。随着曹操夺取了南阳郡,杜畿出任荆州水军副都督,协助蔡瑁执掌水军,或者说是监视蔡瑁。而邓芝呢,则被曹操看重,担任了曹操的丞相府功曹掾,军师中郎将。
  剩下卢毓,也返回许都,筹备报纸事宜。
  如此一来,曹朋就又一次面临当初赴任南阳的尴尬局面:身边无可用之人。
  濮阳逸和陆瑁,都不足以独当一面,可以为幕僚。但这谋主的位子,一直悬而未决,令曹朋颇为头疼。
  得了荆州,大家都有好处。
  偏偏曹朋没有任何收获,还搭进去了邓芝和庞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3/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