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1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7/1225

  “落帆!”
  孙绍大声呼喊。
  楼船上的船帆,缓缓降落下来。
  船只在海面上打了个横,慢慢朝着商船靠过去。
  曹朋看到了那船上,正在朝他呼喊的小人儿,鼻子一酸,眼泪唰的落下。
  那是我的儿子!
  曹朋的眼睛红红的,快步走下望台。
  他站在船舷边上,朝着那船上的小人儿喊道:“小念,别怕,爹爹来了!”
  在曹朋身后,孙绍的眼睛也红了。
  仿佛间,他好像回到了从前。那船上的小人儿,似乎就是他,而曹朋,仿佛变成了孙策。
  “爹爹!”
  孙绍喃喃自语,泪水也不禁无声落下……
第718章
辽东乱(续)
  建安十五年,大抵很平静。
  似乎在经过了两年动荡之后,诸侯们不约而同,决意休养生息,息止干戈。
  吴侯孙权,迁治所于建康。
  而后大力推行屯田之法,以充盈库府。表面上,他似乎不愿和曹操发生冲突。然则私下里,小动作不断。长沙桂阳两地,孙曹冲突不止。但总体而言,都是小规模的冲突,或者说是试探对方底线,没有酿成大规模战事。
  “江东碧眼儿,欲架孤于火上炙烤乎?”
  邺都王城,紫宸阁内。
  曹操冷笑一声,把书信丢在一旁。
  “碧眼儿劝孤称帝,言愿奉孤为主。此獠野心之大,世人皆知。欲使孤为千夫所指,众矢之的……其心可诛。”
  一旁大臣,皆沉默无语。
  孙权劝说曹操称帝,断然是不安好心。
  可是……
  郭嘉偷偷看了荀彧一眼,却发现荀彧神情沉冷,一言不发。
  年中时,荀彧自许都来到邺城,拜副丞相。此前,荀彧一直不肯来邺城任职,令曹操多少有些不快。这态度上的突然变化,让曹操有些怀疑。
  不过郭嘉却知道,荀彧之所以来,并非是他对汉室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也是迫于无奈。
  荀氏和曹氏的联系,近年来越发紧密。
  老一辈人的故去,也使得荀氏,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荀氏而今,便是以荀彧和荀衍为主。荀谌的故去,的确令荀氏损失颇大,不过却无伤根本。
  荀彧两兄弟中,荀衍过于刚强,不适合家主之位。
  于是在反复磋商后,将荀彧推上了家主位置。不在家主位子上,和在家主位子上,完全是两个概念。在私人感情里,荀彧更倾向于汉室朝廷,希望汉室中兴。可当他登上了家主位子之后,荀氏未来,就压在他的肩头。
  他不可以再以个人喜好来判定是非,而要从家族利益着想。
  汉室中兴?
  而今已经成了笑话!
  就连那汉室宗亲刘璋,又有多少中兴汉室的想法?
  以前,荀彧可以去奢望,去幻想;但是现在,他必须要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曹、荀已密不可分……随着颍川其他家族的壮大,荀氏如果不尽快做出选择,到头来很可能就面对一场残酷的清洗……
  荀彧很清楚,那清洗的结果是什么。
  既然已经追随了曹操,那也只有继续追随!
  在反复思忖之后,荀彧最终决定,放弃原来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全身心投入曹魏阵营。
  而荀彧的改变,对于已经摇摇欲坠的汉室而言,更是巨大打击。
  汉帝再无半点力量,还对抗日益强大的曹操。好在曹操对他还不错,该有的一样都不会少,软禁在偌大的许都皇宫之中,不使他与外界接触。
  整个许都,上至卫将军夏侯惇,尚书令董昭,下至城门校尉王买,全都是曹操的人马。汉帝就算有再大的本事,可在这牢笼里,也无可奈何。
  郭嘉担心,荀彧很说出什么不妥帖的言语。
  好在,荀彧并没有任何反应,只坐在旁边,一言不发。
  曹操闭上眼睛,似乎是在沉思。
  这一年来,着实发生了不少事情。
  府兵制在四州顺利推行,在年末时,曹州也已经开始,推广府兵,预计今年可以完成计划。而并州推行,则最为通畅,在半年时间里,邓稷搭建八十余军府,兴建二十六座军镇,形成了一个极为完整的构架……
  相对而言,幽州则有些麻烦。
  地方豪强的阻挠,使得府兵制的推广出现困难。
  曹朋连续斩杀了十余名当地豪绅,激起不小的波折。不过,最终却被曹朋以更为酷烈的手段镇压,令渔阳、右北平两郡豪强最终低头,府兵制才得以推行。
  也只有曹朋,才有如此凶狠的手段。
  据说,他在两天里,消灭了渔阳近十家豪强,斩首逾千人之多,令幽州上下,为之惊恐。当然了,如此酷烈的手段,必然会被无数人群起而攻之。
  许都日报连续月余,抨击曹朋凶残手段。
  最后还是在曹操的指示下,新兴的邺都报业开始做出还击,才算是转移了视线。
  这件事的好处就是,幽州府兵制的落实。
  而坏处就是,曹朋凶名更甚。
  不过在曹朋而言,这算不得什么。对于曹操来说,曹朋自污其名,也颇符合他的心思。他觉着,曹朋懂事,也明白事理,绝对是一个栋梁……
  建安十六年春,曹操下诏,拜曹朋为新武侯!
  原河西郡新武乡,则正式升格为新武县,成为曹朋食邑所在。这也是曹魏集团中,第一个被拜为县侯的武将。曹朋拜新武侯之后,却一下子低调起来。
  十六年三月,曹操才收到了曹朋的书信。
  “辽东公孙氏冥顽不化,新武侯已决意,对辽东用兵,同时联合吕氏汉国,夹击高句丽。若此战功成,则幽州可再添一郡。只是这样一来,幽州地方官员不免出缺,诸公可有什么举荐?辽东高句丽一定,则必然会与扶余国产生诸多牵扯。所以出缺辽东之人选,必须要谨慎方可。”
  话音未落,荀彧起身。
  “臣举荐一人,可担当重任。”
  “何人?”
  “便是魏军太守,邺都校尉步骘步子山。”
  “哦?”
  “子山离任海西中郎将,河西太守,武威太守……熟知异族习俗。此人学识不俗,更精通兵事,可以出镇辽东。况且幽州府兵推行,辽东局势复杂。单凭文远一人,恐力有不逮。子山也曾参与西北府兵推广,经验丰富。有他驻守于辽东,则辽东大局可定,幽州从此不复混乱……”
  郭嘉开口道:“可是子山为上郡,真两千石俸禄。而辽东不过下郡,使他前往,会不会有些不妥?毕竟他在魏郡两载,也是兢兢业业。去年环郎私自贩卖八牛弩之事,也是他一手操办。若这时候派他去辽东,只怕会有人说,大王是为夫人出头,打压步子山吧。”
  “那简单,若只是品秩问题,大可以参照武陵大行府设置。于辽东设置大行府,拜子山为大都督,同样也是真两千石俸禄,兼任辽东太守,也就顺理成章。奉孝莫忘记,辽东地处边塞,周边有吕氏汉国和扶余国。即便是攻破高句丽,也要面临和当地百姓的接触……这大行府,是最为合适的官署。”
  大行府在武陵试推行以来,成效显著。
  曹彰在当地官员的配合之下,迅速展开了局面。沙摩柯王平征召三千无当飞军,并配以极好的待遇。诸多武陵蛮纷纷响应,曹彰顺势又征召八千人,以作为备用。整个大行府,征兵万人,令荆南局势随之变化。
  而随着曹彰的成功,大行府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化。
  集合了军事、外交以及种种事务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职能机构。
  曹操想了想,也觉得在辽东设置大行府,最为合适。
  于是,他点头道:“如此,便任步骘为辽东大行府都督,辽东太守之职。”
  旋即,曹操话锋一转,“不过新武侯言要前往吕汉督战,主持高句丽之战……孤亦以为,此举可行,同时能加强吕汉臣服之心。然则五军都护府,还需有人主持。新武侯举荐庞统暂领都护府事宜,诸君以为如何?”
  郭嘉荀彧等人相视一眼,拱手道:“此议可行。”
  “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7/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