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1225

  并要求孙策与吕布,吴郡太守陈瑀联手夹击袁术。
  孙策并未立即答应,而是向王甫讨要将军号。王甫承制拜孙策为明汉将军,孙策这才出兵。
  然后,就在孙策出兵至钱塘的时候,吴郡太守陈瑀,却命都尉万演持印绶三十余颗,授予丹阳、宣城等诸县贼帅祖郎、焦已和严白虎等人,着其为内应,伺机袭取孙策所占领诸地。
  孙策发觉后,立刻命部将吕范等人攻打陈瑀,使陈瑀大败,单骑亡命冀州。
  而孙策趁机吞并吴郡,得兵马四千余众,势力暴涨。一时间,江东之地,小霸王风头无二。
  七月中,曹操在许都接见了陈登。
  他并没有答应吕布求取徐州牧的要求,反而拜陈登为广陵太守。
  送走陈登后,曹操便立刻召集群臣,商议讨伐袁术的事情。经过一年的屯田,许都获得大丰收。曹操无需再为粮草而担忧,加之兵马已准备妥当,刘表张绣也非常老实,是时候出征讨逆了!
  不过,在讨逆之前,曹操还是要仔细筹谋一番……
  ……
  典韦和许褚,一左一右,好似两尊门神,立于堂下。
  一个怀抱大斧,一个手捧长刀。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沉静的如同两尊石像。乍一看,他们穿着打扮似乎相同,白衣黑履,腰系大带,头戴纶巾,腆胸叠肚,透着一股子杀气。
  堂外,衣甲鲜明的武士,正在巡逻。
  内有虎贲,外有虎卫,两支人马看上去,相处的非常和谐。
  唯一不同的,恐怕就是典韦腰间挂着的一柄短刀。那刀柄处,镶嵌一枚血红色的宝石,令短刀更透出了一股血气。许褚目不斜视,但眼角的余光,总是不自觉的往典韦腰间的短刀上瞄。虽然竭力克制,但就是把持不住。典韦呢,也觉察到了,便将短刀往边上挪了一下,以便许褚能够更加轻松的看到。同时,头抬得更高,腰板挺得更直,气得许褚暗地里,咬碎钢牙。
  在大牢里待了三天,曹操便把许褚典韦放了出来。
  因为,这两人在牢狱中表现的很不错,每天喝酒聊天,似乎又恢复到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曹操把他们关进大牢,其实就是希望他二人在相互竞争中,保持着亲密合作的关系。
  这就要考验上位者的手段!不过对曹操来说,似乎并不是太困难。典韦和许褚出来后,依旧担任原职。典韦还是虎贲中郎将,授天孤刀,可带刀登堂;许褚还是校尉,统领虎卫军。
  只不过,两支人马在两人入狱的时候,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虎贲军的仆射和陛下,夏侯衡、曹休被调走。同时又将虎卫军节从虎贲许定,调至虎贲军,出任陛长一职。而原虎卫军节从,则由曹兴取代。这曹兴,是曹操的族侄,素与典韦交好。此前,曹兴一直是在曹仁帐下效力,这次把曹兴调来,据说还是由曹仁举荐……
  如此一来,虎贲军和虎卫军,都无法形成早先的一言堂。
  典韦下面有许定节制,而许褚军中,也被曹操铆下一颗钉子。从原来许氏宗族子弟占居主体的状况,便称了虎贲与许氏宗族子弟相持的情形。曹兴进入虎卫,带走了三百虎贲锐士。
  许褚咽了口唾沫,眼皮子一耷拉,不再离开典韦。
  他知道,典韦是在气他!
  两人关系虽然恢复,却不代表他们不再竞争。
  狗屎运气,若非你得了阿福一家的帮忙,焉能配得上天孤刀?
  曹操的天罡三十六星,如今第一颗星,已经有了着落。而且,典韦这颗天孤星,也是目前三十六星中,唯一确定的一颗。不仅仅是许褚羡慕嫉妒恨,曹营中许多将领,莫不是如此。
  不过,还有三十五颗,不着急,不着急!
  许褚也只能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回头让大头问问阿福,让他们也帮自己一把,夺回面子。
  两个五大三粗的家伙,明争暗斗。
  大堂上,曹操的谋臣们,也都看得真真切切。
  心里面不禁觉得好笑,同时也有些期盼。因为曹操说了,这天罡三十六星,并非以纯粹的武力而言,谋者亦可授予。不仅如此,曹操还说,待曹汲出掌诸冶监后,会着手打造第二批刀。不过,不是天罡刀,而是地煞刀……共七十二支,与天罡相合,凑足天罡地煞之数。
  当然了,地煞刀的地位,似乎在天罡刀之下。
  于是这一流谋者图天罡,二流谋者思地煞。可以说,如今曹操麾下的所有人,都盯着这一百零八个……不,是一百零七个名额。
  “主公,陈登为广陵太守,虽能牵制虓虎,然毕竟是徐州望族,未必肯真心效力。”
  朝会商议完毕之后,便有人站出来说话。
  虓虎,就是吕布。
  这人说的倒也没有错,陈登身为徐州顶级门阀,若说他一心为汉室,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
  他所谋的,首先是家族利益。
  曹操拜陈登为广陵太守,不无离间吕布和陈氏宗族关系的心思。
  听闻之后,曹操也深以为然。
  他是官宦子弟,自然清楚这些门阀世族的想法。世族子弟,以家族为先。又有几人,会一心为国?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这大堂上,就有一人心中无私,忠于汉室的世家子弟。
  曹操,偷偷的扫了荀彧一眼。
  “文若,你以为如何?”
  荀彧睁开眼,不急不缓道:“主公即启用陈元龙,信他又有何妨?陈元龙是聪明人,当知那虓虎,并非明主。否则他父子大可不必阻拦吕布与袁术结亲……不过主公若想谋划徐州,如今倒也合适。”
  曹操微微一笑,“当如何谋之?”
  “可命一人前往广陵,站稳脚跟。如此,一方面可节制陈登,另一方面,也可以监视下邳。”
  “奉孝以为如何?”
  “文若之言,大善。”
  “那派何人前往,又如何立足?”
  荀攸突然抬起头来,沉声道:“我曾听说,海西自兴平二年,便盗匪不绝,混乱不堪。当地豪族,与山贼勾连,三名县令在海西,离奇被害,至今仍无法找到凶手。陈元龙此前也曾提及海西,曾言海西混乱不堪,无人愿往。主公何不派人前往,若海西大治,即可立足。”
  “海西?”
  大堂上,众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曹操沉吟片刻后又问:“公达可有合适之人?”
  海西,地处徐州治下,位于广陵、下邳和东海郡三地交界。如今的问题是,徐州虽然名为汉室领土,可曹操却难以掌控。吕布自五月大胜袁术后,势力也随之暴涨。他本就是能征惯战的猛将,身边又有高人为他出谋划策,帐下更有猛将冲锋陷阵,曹操也不要三思后行。
  派人去海西,等于在徐州铆下一颗钉子!
  但这颗钉子……却着实不好做。
  不仅仅是要节制吕布的动作,还需要承受当地豪族的压力。
  曹操不由得陷入沉思,他帐下能人无数,究竟派谁去,才算合适呢?去海西的这个人,首先是他信得过的人;其次,这个人要有能力,有手段;同时名声还不能太响,否则就会引起当地豪族以及吕布的关注。这样一个人,的确不太容易找到。曹操手下能人不少,但要完全符合条件,一时间还真就想不太明白。手指,轻敲围栏,曹操的目光,环视大堂。
  “主公,晔荐一人,可当重任。”
  司空仓曹掾刘晔起身,躬身回答。
  曹操连忙问:“子扬所荐何人?”
  “便是那乘氏令,梁习。”
  “梁习?”
  曹操有些疑惑,扭头向董昭看去。
  董昭连忙道:“主公莫非忘记了?梁习原本是陈郡主簿,主公去年将他征辟,先为漳长,后任乘氏令。这大半年来,梁习在乘氏所做不差,颇有治名。子扬所荐,倒也的确适合……”
  董昭和刘晔,都表示了对梁习的支持。
  曹操也非常心动。
  他刚要开口表示同意,却见荀彧起身,“主公,梁习才情卓绝,的确是合适人选。然则他才到乘氏半载,政令方行,便匆匆调往他处,于乘氏空无益处。梁习往海西,谁可任乘氏?”
  “这个……”
  荀彧所言,也颇有道理。
  这牵扯到一个政令统一的问题。梁习在乘氏刚站稳脚跟,政令刚梳理通畅。如果换一个人,谁又能保证,会继续执行梁习的政令?朝令夕改,是一个大忌。就比如说,梁习在乘氏,提倡开垦荒田,底下的人刚开始执行,梁习就走了;换一个人前来,说不定会是另一种执政思路。也许他不赞成开荒,而提倡做其他的事情。那之前开垦的荒田,也就等于无用功。
  荀彧说的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
  乘氏位于巨野,是兖州重地。曹操虽说将根据地转到了豫州,但是对兖州,依旧保持重视。
  毕竟,兖州是他起家之地。
  “文若,那你以为当如何?”
  曹操看着荀彧,沉声问道。
  “彧亦有一人举荐。此人于资历,或许比不得子虞,才学也稍有不足。不过出镇海西足矣。”
  “文若所荐,何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