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1225

  “小子胡言!”
  曹朋立刻反击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是《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如今却作为曹朋的反击利器。
  卫旌站在门外,面颊一阵剧烈抽搐,狠狠一顿足,甩袖离去……
  “阿福,你怎可如此无礼?”
  “他无礼在前,焉能怪我?”
  曹朋看着邓稷,大声反驳。
  步骘则看着曹朋,眼中流露出奇异的光彩。
  “叔孙,算了吧!”濮阳闿站出来说道:“子旗心高气傲,难免气盛。从见他之初,我便知他并不愿意相随。之所以过来,其实就是看在子山的面子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各有志,又何必强求?子山,你如果不想留下来,也可以走。友学刚才的那番话虽然有些无礼,但有些话,却说的没错。人无论才华大小,要看他是否愿意做事……至少,我们在做事!”
  步骘此刻,其实也很犹豫。
  他和卫旌关系很好,但另一方面,他也能感受到邓稷的赤诚之心。
  曹朋那一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人无论才华高低,年龄大小,只看他是否愿意做事。
  卫旌的才华,无疑是有的。可说实在话,他有点心高气傲,说难听一点,就是好高骛远……
  步骘,倒是想做些实在事!
  他正犹豫间,却见曹朋拿出来一卷竹简。
  “姐夫,海西北集市整顿,已经迫在眉睫。
  之前那些商蠹子们,现在想来也有些顶不住了!我做了一份计划,若成功,则海西必将改头换面。”
  步骘乍听曹朋这番豪言壮语,不由得立刻来了兴趣!
第133章
谁赞成,谁反对(一)
  建安二年十月,曹操挥师进击,大破袁术军。
  斩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多人,仅止张勋幸免于难,护送着袁术逃回了淮南。
  这一年,袁术先败于吕布,后败于曹操,淮北之地尽失,能争之将尽丧,从此一蹶不振,再也回复不到早先的盛况。与此同时,淮南地区忠于汉室的士族豪客,也渐渐和袁术疏远。
  ……
  眨眼间,已经到了十月下旬。
  算算时间的话,邓稷到海西县,已大半个月了!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邓稷做了许多事。他先除掉了海西一霸陈升,而后又平抑了海西的物价,在海西初步站稳了脚跟。海西人也发现,这位邓县令似乎对剿匪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在召回了一百名巡兵之后,就没了声息。除了拜访广陵郡太守陈登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是整顿县衙,修缮海西城墙。这么多年过去了,海西的城墙早已残破,也是时候修缮了。
  以前,邓稷没有实力。
  而现在,他铲除了陈升,将陈升的家产尽数纳入库府。
  陈升的家产极为惊人,经初步清查,抛开他名下的田产奴仆,还有库藏的商品货物之外,仅家中的铜钱,就多达千万。这还要抛去之前他购进粮米的数千万,全部算下来的话,已逾亿钱!
  就连曹朋也在私下里感慨,陈升真是个敛财的高手。
  十年间,资产逾亿……怪不得能够在海西称王称霸,他的资产,几乎快要比肩那些祖世豪门。步骘在清点陈升的财产之后,忍不住发出感慨,这么多钱帛,可令海西三年无需税赋。
  不过,这么多钱财,海西县一家也无法吞下。
  在清点了陈升的家产后,除粮米等物资之外,其余一应珍奇宝物,邓稷命人尽数送往广陵。
  这也是曹朋对邓稷的建议。
  所谓利益均沾!
  邓稷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吃下这么多的钱货。与其遭人嫉妒,倒不如爽快一些,交好别人。广陵陈氏给足了邓稷面子,或者说是给足了朝廷面子,给足了曹操面子。那么投桃报李,邓稷也必须让出一部分利益出去。能够得到广陵陈氏的支持,远比数百万钱的财货重要。
  对此,邓稷也表示赞同……
  清查还在继续,不过负责清查的人,已换成了步骘。
  由于卫旌没有留下来,邓稷手中的可用之人,依旧不多。面对陈升留下的庞大家产,以及海西县诸多纷杂的事情,单凭步骘一个人,仍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对广陵相对熟悉的步骘,向邓稷推荐了一人,名叫戴乾,表字茂曾,是丹阳人。此人原本是汉室长吏,性严谨,做事一丝不苟。按照步骘的说法,如果能请来这个人,必能帮助邓稷治理海西。
  其实,海西县也不是没有人才。
  比如现为广陵郡纲纪的徐宣,便是土生土长的海西人。
  不过,徐宣的出身不差,也算是冠族,而且颇有名声。似邓稷目前的状况,也请不动这样的人物。倒是一些有才干,又不得志的人,可以任用。但这样的人,也必须要仔细的筹谋。
  联想后世作品中,主人公虎躯一震,四方来投的盛况,曹朋也颇感无奈。
  戴乾?
  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不过既然是步骘推荐的人,想必也不会太差。
  ……
  东汉末年,招揽人才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征辟,比如举荐……但对于邓稷来说,征辟也好,举荐也罢,都不太合适。
  就如同曹朋对他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没有资格去征辟,也不会有人愿意来毛遂自荐。想要招揽来可用的人才,就必须要拿出咱们的诚意。就如同当初你登门请来濮阳闿,现在也应该登门去请戴乾。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你求才若渴的心思,才能打动广陵那些不得志的人才。”
  邓稷觉得,曹朋这个想法很正确,便决定亲自前往淮陵,去请出戴乾。
  不过在出发之前,邓稷还要做一件事。
  出发的前一天,他把海西县四里里长找了过来。
  这也是邓稷上任后第一次,正式召见海西县的吏员。里长是由县衙从当地人选聘出来的人,充当官府和百姓的纽带,按比虎口,督察奸非,催趋赋役,听从县衙的差遣……现任海西县四里里长,还是三年前被当时的县令委任。此后海西一直动荡,也就没有人再去管理。
  按理说,里长的俸禄,是由县令发放。
  可由于这些年来,海西官员更迭,也没有正式发放过俸禄。
  陈升在海西这几年里,里长们早就荒废了自己的分内之事。如果不是邓稷召见,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是个里长。
  可这一想起来,四位里长顿感恐慌。
  为什么呢?
  里长大小,也是县衙的吏目。
  新任县令走马上任,里长就应该出城三里恭迎。
  然而邓稷就任至今已过去了二十余日,这些里长没有向衙门迈进一步。
  这至少是两条罪名,一是玩忽职守,二是怠慢上官。仅此两条,就足够让四位里长提心吊胆。
  果不出所料,四位里长被邓稷妈的狗血喷头。
  不过就在他们失魂落魄,准备离开县衙的时候,又被步骘唤住。
  “四位尊翁,县令今日之所以生气,并非是因为你们不恭敬,没有迎接,更没有前来应卯。
  县令是气愤你们身为朝廷吏目,却没有充当起朝廷的口舌,任由强人作乱,称霸海西而朝廷威信,荡然无存。这些年来,海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四位也有责任……然县令也明白你们的苦衷。今日叫你们过来,一则是斥责,另一件事,就是要你们领取过去三年来,理应获取的粮俸。依照朝廷律例,尔等每年当有四十石粮俸,三年下来,共拖欠你们每人一百二十石。这里一共是十块俸牌,你们持此俸牌,至北集市米行,找胡班领取粮俸吧。
  多余出来的二十石,权作补偿,你四人分掉就是……”
  四位里长,只觉得恍然如梦!
  三年了,居然还有粮俸?
  他们接过俸牌,跌跌撞撞走出县衙后,站在大街上相视良久,突然间放声大哭。
  三年来,他们也承受了许多的委屈。而今,他们终于感受到了官府的回归。也许从现在开始,海西要变天了!
  ……
  四位里长被邓稷斥责,同时又补回了三年的粮俸。
  刚修缮好的县衙,在海西人眼中,突然又有了那已经失去多年的威严之气。
  “王先生,邓县令回来,到现在也不肯召见我们,究竟是什么打算啊!”
  贾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县衙方面传递过来的无形威压。邓稷召见里长的行为,向所有人透露出一个消息:从现在开始,海西县将纳入县衙的治理。所有的一切事务,都由县衙做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