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1225

  这年轻人,就是办事不牢靠。好不容易拉拢了一批商人,有了那么一点根基,便得意忘形了!怪不得麦公没有过来,想必是看不惯这年轻人的张狂。哼哼,你以为海西,这么好治理吗?
  若这般轻易便能治理,也轮不到你一个毛孩子……
  “其实本官倒是觉得这三害有失偏颇。”邓稷毫不理会在座众人的脸色,慢吞吞道:“特别是商贾,我倒是觉得算不上什么‘害’。相反,这些人行走南北,互通有无,给海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本官曾做过一个调查,海西一共三万七千余人。其中靠着商贾生活的,就有近万人……几乎占了海西县的三成。不可否认,的确是有一些奸商存在。这些人扰乱市集,哄抬市价,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令百姓们恨之入骨。但大多数人,都是在本份经商。”
  黄整等人的脸色一缓,同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商人历来地位不高,即便是做出再大的努力,结果也未必被人承认。
  比如当年马邑之谋的主使者聂壹,也就是张辽的祖上,不可谓不是一个仁义大贾。然则所得到的结果又如何?到头来马邑之谋失败,聂壹的后人不得不改头换面,变成了如今的张氏。
  这不得不说,是那些为国尽忠大贾的悲哀。
  听邓稷的口气,他好像很赞成商人们的地位?
  黄整等人的脸色顿时开朗起来,侧耳聆听邓稷的言语。
  而那些本土缙绅,却蹙起眉头。
  “但是,海西想要长治久安,单靠商人也不是长久之计。
  过往数年间,海西人口流失严重,同时又有大批流民涌入海西。如此造成许多田地荒芜,半数以上的人,不从事农耕。此等行为,于海西没有任何益处。我们的粮食,布帛,包括金铁,还有各种民生物资,都纷纷是从外面购入。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海西对外的依赖性。
  一个连粮米都无法自行供应的地方,又怎能让百姓安居?又如何能使得海西长治久安呢?”
  黄整眼珠子一转,忙起身道:“还请邓县令指点。”
  邓稷笑了笑,摆手示意黄整坐下。
  “黄掌柜莫要着急,马上就要说到了。”他看了一眼在座的缙绅耆老,抿了一口酒,润了润嗓子。
  “许都本是颍川小县,过去二十年里,历经战火,比之海西不遑多让。
  然则自曹司空迎奉天子,迁都于许县之后,许都便迅速恢复了生气。一方面,固然是天子恩泽,另一方面,与曹司空大力推行屯田有关。所以,本官思忖良久,决意效仿曹司空,在海西进行屯田。”
  “什么?屯田?”
  耆老们顿时叫喊起来,花厅中好像炸了锅一样,乱成一团。
  王成坐在一旁,始终一言不发。
  他的眼睛,不断扫视花厅,却没有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事物……
  “不行,海西绝不可以屯田,也无田地可屯。”
  一个老者站起来,激动的大声叫嚷。
  “自古以来,屯田多为边戎之地,哪有在海边屯田的道理?”
  “是啊,邓县令三思。”
  “我坚决反对,没有田地,也没有人,如何屯田?”
  屯田,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一个是田地,一个是人口。
  其中,一旦屯田,势必出现将土地国有化的状况。而人口清查,更事在必行。
  而这两样,恰恰又是本土缙绅立足的关键。
  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根基,同时更会造成庄户的流失。没有了庄户,他们也就没有了盘剥的对象,没有了盘剥的对象,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实力削减。长此以往,缙绅将难以立足。
  缙绅与世家豪门还不同。
  世家豪门,大多有家学传承,除了土地之外,还有各种行业支持。
  世家豪门就是一个以血脉为关联的大家族,其内部的结构,与各项产业的平衡,非是一些小地主们可以比拟。即便是失去了土地,他们还可以通过家族的子弟,进行挽救,进行补偿。
  可缙绅们……
  一名老者更是放声大哭,“屯田,乃动摇国之根本的行为,若推广起来,势必会有大变故。”
  “是啊,还请邓县令三思。”
  邓稷冷漠的看着那些耆老们的表演,嘴角微微一翘。
  “屯田,势在必行,无需商榷。”
  “如若邓县令决意强行屯田,恕老朽不能苟同,告辞了!”
  “告辞!”
  接二连三有耆老起身告辞,但是却并没有立刻离开。
  在他们看来,只要他们把这种强横的姿态表露出来,邓稷就得低头。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桩事情!
  邓稷开场就说,海西县没有足以依持的资本,完全是依赖外界的供应。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海西县从事农耕的人稀少,以至于这些缙绅对海西的控制力,甚至远不如大商大贾。
  这也是当初陈升能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邓稷稳如泰山,一言不发。
  几个耆老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时间竟进退两难。
  黄整等九大行首相视一眼,不着痕迹的交换了意见之后,也有了一个决断。
  “敢问邓县令,如何屯田?”
  “从即日起,将有本县主簿步骘,本县法曹戴乾两人联手,对海西县土地、人口进行清查丈量。所清查出来的闲置土地,将收为官有。同时,本县将会以高价回收土地,一并官有。
  凡海西县人,必须登记造册。
  此时将会有县城濮阳闿主持,各里里长,三老务必尽力配合。
  所清查出来的人口,在登记造册之后,尽数冲入屯民……若有人从中阻挠,自有律法在此。”
  邓稷说的是斩钉截铁,毫无半点商量的余地。
  “胡闹!”
  一名耆老勃然大怒,“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如此张狂。老夫倒要看看,哪个敢动我田地。”
  说完,他甩袖就走。
  有了第一个人带头,自然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一时间,接连走掉六个人,使得花厅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邓县令。”
  王成这时候站起身来,笑呵呵道:“邓县令所为,的确是为海西想。只是……呵呵,邓县令也许考虑一下我们这些人的想法。至于这屯田屯民,只要麦公同意,我自然没有意见……我还有点事,就先告辞了。”
  王成说着,就要往外走。
  邓稷笑了,“王先生是要去接迎同伴吗?”
  王成身子一震,转身看着邓稷,“邓县令,此话怎讲?”
  “呵呵,我还有一桩礼物为王先生准备,先生就这么走了,岂不是可惜?”
  “邓县令,你……”
  “来人,把礼物拿上来。”
  黄整等人的脸色有点不正常了,隐隐约约的感到,今天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屯田,屯民?
  几个人相视一眼之后,索性闭上了嘴巴。
  从花厅外,走进来一个少年。
  他身材高大,体格魁梧壮硕,浓眉大眼,身穿一件灰色布衣。
  手里捧着一个托盘,走进花厅后,把托盘摆放在邓稷面前的食案上,而后自动退到了一旁。
  邓稷看着王成,微微一笑。
  他伸出手,抓起覆盖在托盘上的锦绸,往下一拉。
  王成激灵灵打了个寒蝉,牙缝里倒吸一口凉气……
  “王先生不是一直在找这鱼吻铜镇吗?如今看到了,不知是否欢喜呢?”
  那托盘上,一枚鱼形铜镇,在烛光照映下,闪动着青幽的光。王成咽了口唾沫,下意识握紧拳头。
  “呵呵,若非这鱼吻铜镇,只怕王先生也不会回来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