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3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6/1225

  张昭恭敬起身,侧身让路。
  对于荀衍,张昭此刻无比尊敬。
  相比较,王朗虽然是使团的正使,但与荀衍一比,还是缺了些风范。
  周瑜和鲁肃也站起来,躬身送荀衍上车。
  曹朋紧随荀衍身后,突然间想起了一件事,猛然停下脚步,扭头向鲁肃看了过去。
  鲁肃从头到尾,并没有表现的太出色,其人慎言,似乎不太喜欢说话,也不太喜欢表现自己。
  但那种沉静,与周瑜的雄姿英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突然快走几步,到了荀衍的身边,在荀衍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荀衍一怔,也停下来,扭头向鲁肃看过去。
  “子敬?”
  “啊……学生在。”
  荀衍展颜一笑,轻声道:“子敬好手段,一招金蝉脱壳,却把个袁公路,玩弄于股掌之间。”
  鲁肃闻听,先是露出茫然之色,但旋即……脸色大变!
第177章
孙家有女
  金蝉脱壳,是一种生物现象。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曾经出现过: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过金蝉脱壳这个名词,在东汉末年还没有出现。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用‘蝉蜕’来进行解释。
  毫无疑问,从荀衍口中说出‘金蝉脱壳’四个字,是源于曹朋。
  历史上,这个成语作为军事计谋正式出现,应该是源自于宋代的《三十六计》。不过,其含义并不难理解。鲁肃是个聪明人,一下子便听出了荀衍的意思,不由得顿时心中一颤。
  鲁肃,出生于富豪之家,是淮南豪族。
  天下大乱时,他不仅不去治家事,反而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良,在东城一带极有威望。为此,连袁术也对他生出了敬重之意,任他为东城长,也就是东城县长。鲁肃因此,而名扬淮南,甚至连周瑜也听说过他的名字,对他也是非常的重视。
  去年,周瑜曾拜访鲁肃,请求鲁肃资助粮食。
  作为淮南最大的粮商,鲁肃当时的情况并不太好。家中只剩下两囷米,一囷约三千斛左右。鲁肃毫不犹豫,便指着一囷米,让周瑜拿走。也因为此,两人结交下深厚友谊,非常牢固。
  早在去年,袁术败走淮北,其治下法度废弛。
  鲁肃便看出袁术不足以成就大事,于是便生出叛离之心。
  但鲁家家大业大,想要一下子撤离,并不太容易。于是鲁肃在盱眙买下云山米行,做出鲁家准备扩大淮南产业的姿态。同时又通过云山米行,把家中的资产秘密转移到了江东。而后他便投奔周瑜,和周瑜一起东渡江水。这件事他做的自以为很秘密,连周瑜也不清楚。
  可荀衍这一句‘金蝉脱壳’,一下子扰乱了鲁肃的心思。
  “子敬,你怎么了?”
  周瑜看出鲁肃有些心思不宁,便上前轻声询问。
  鲁肃目送荀衍登上马车,使团缓缓启程。突然深吸一口气,“公瑾,荀休若绝非等闲之辈。”
  “这是当然!”周瑜笑道:“荀氏八龙之后,三若一豫最出众。荀休若是三若之一,又岂是等闲?”
  “不,我是说,他不像你我看上去那么简单。”
  “此话怎讲?”
  “还记得我在东城变卖土地吗?其实是我准备东渡的一个准备……我借由在盱眙开设米行,囤积粮米为借口,通过盱眙将家产秘密转移到了曲阿。原以为我做的很隐秘,可是这荀休若,竟然看出了破绽。他刚才说我‘金蝉脱壳’,这四个字,端地是最妥帖,也很形象。”
  周瑜一怔,轻轻点头。
  对于鲁肃转移资产的行为,他还真不是特别清楚。
  上次去鲁肃家中借粮,身为淮南第一大粮商,家中居然只有两囷米,令周瑜感觉到很吃惊。
  只是,周瑜当时并没有往深处去想。
  如今看来,当时鲁肃已准备转移产业,做好了叛离的准备。
  相比鲁肃起来,周瑜这次东渡长江,就显得很仓促。只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鲁肃胆大心细,智谋过人。其人谋后而动,考虑事情也非常的周全。这也是周瑜对鲁肃最为看重之处。
  金蝉脱壳……
  真的很形象!
  在盱眙设下一个壳子,而后悄然脱身。
  不过,荀衍竟然能看出鲁肃的计划,让周瑜也有了警惕。
  荀氏三若,友若休若文若,文若最强。相比之下,荀谌和荀衍,被荀彧所掩盖,倒显有些平庸。周瑜一直把荀衍看作长辈,但事实上要说周瑜对荀衍有多么重视,倒还真的说不上。
  也许,自己看走了眼?
  周瑜那双璀璨如星辰般的眼睛,眼角一挑,闪过一抹精光。
  “看破又能如何?”他轻声笑道:“荀休若还不至于如此量窄,坏人的好事。”
  鲁肃点点头,“咱们快点跟过去,顺便询问一下张子布。”
  “正合我意。”
  周瑜和鲁肃两人飞身上马,追上了张昭的车马。
  随后,两人登上马车,与张昭在马车里,认真交谈起来……
  ……
  吴县的历史,非常久远。
  远在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岐山脚下的周原本荆蛮之地,在梅里与当地土著结合,建立了勾吴。西周初,武王克商后,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吴国始名列诸侯。公元前514年,也就是阖闾元年,伍子胥修筑阖闾大城,便是今之吴县。
  后历经吴越之战,战国更迭,吴县从一个边荒小城,逐渐演变成了江东地区最为繁华之地。
  最初,吴县属会稽郡。
  在永建四年,也就是129年,会稽郡一分为二。
  钱塘以西,设置吴郡,以吴县为治所。而会稽郡则迁涉治所到山阴县,从此形成江东二郡。
  这里,在后世,就是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
  抵达吴县时,天色已晚。
  孙策率江东诸臣出吴县十里相迎,显示出对使团的足够重视。
  不过曹朋并没有见到孙策。因为荀衍早在抵达之前,便离开了马车,乘马和王朗张昭一同行进。
  这,同样也是一种对孙策的尊重。
  曹朋和夏侯兰坐在车上,随大队人马进入吴县城门。
  随即,便被孙策派来的使者,安排到了吴县最为华丽的驿馆中歇息。而荀衍等人,则因为出席酒宴,所以没有一同入住驿馆。丹徒一战,曹朋夏侯兰在使团之中,立下了足够的威望。
  所以使团非常自觉的把一套很宽敞的跨院,先行安排出来。
  这跨院里,设有独立的马厩,回廊和庭院……环境应有,屋后还有一个竹林,显得很清幽。
  曹朋和夏侯兰径自把马车赶进了院落,并招呼几名家将,搬运马车上的行李。
  一名驿馆小吏,紧随左右。
  这也是江东方面给予荀衍的重视。
  专门安排了一名小吏,随时等候召唤。若有任何不满或者不足,可以通过小吏,传递上去。
  小吏的年纪倒也不大,约二十上下。
  身材不算特别高,但是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
  他皮肤黝黑,手掌粗大,似乎是久务农活所致。但气质很好,有一丝书卷气,谈吐恭顺笃慎,颇有条理。他随着曹朋站在门廊上,看着几名家将自行忙碌,而曹朋却不过去帮忙,不由得有些好奇。
  就在这时,两名家将抬着一个箱子从车上下来。
  也许是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那箱子底儿有些松了。加之箱子沉重,才一离开马车,就听呼啦一声,箱子里的书卷就散落地上。荀衍好读书,即便是出使江东,也会带一箱子书籍。
  曹朋一见,连忙跑了过去。
  “快点把书收好,否则先生回来,必然责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6/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