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1225

  张扬迎汉帝于安邑,有护送汉帝至洛阳,任大司马。
  其人性格温和,待部下以仁慈。然则出兵救援吕布,不久便被部下杨日所杀,身首异处……
  吕布最后的一个希望,随着张扬被杀,也破灭了!
  而袁术在得到吕布的求援后,立刻变了脸色。非但不肯出兵救援,反而要吕布先把他的女儿,也就是吕蓝送往寿春,与其子完婚。可如今下邳被大军围困,吕布又如何送吕蓝出城?
  至十一月,一场鏖战,在下邳城下展开。
  ……
  下邳城,硝烟弥漫。
  徐县,更是喊杀声不绝。
  相比之下,下相一派平静。曹操无暇召见曹朋,而曹朋也乐得在下相,得一个悠闲自在。
  同时,他也在紧锣密鼓,秘密准备。
  救走吕布家小,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
  更何况,这件事情,是要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也就更增添了许多变数。
  当务之急,曹朋首先要设法从下相到下邳。可是没有曹操的命令,他只能留守在下相县城。
  “伯苗,想个办法,让我到下邳。”
  在下相衙厅之中,曹朋徘徊不定,神色忧急。
  邓芝奉命前来下相,协助曹朋行事。不过这一次,邓芝变得低调许多,更不敢再有半点小觑之意。此前他在曲阳出了一个分兵之计,险些让曹朋陷在曲阳。如今回想起来,邓芝也感觉到后怕。如果不是陈登及时出兵,渡过了淮水,占领淮浦的话,曹朋可就真的完了……
  从海西征调了六百乡勇,抵达曲阳。
  邓芝看着千疮百孔的曲阳城墙,也不禁暗自感慨。
  他曾远观曲阳战事,但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知道当时曲阳县城,是承受了何等巨大压力。
  从守城的军卒口中,邓芝听到了关于曹朋的种种事迹。
  从陈宫的投石震慑,到曹朋的入夜袭营;从陈宫的声东击西,到曹朋的及时应对;从曹性的佯攻,到曹朋的追击……虽说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运气的成分,但也足以证明,曹朋已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邓芝不禁在心中设想,如果换做是他守曲阳,能否如曹朋一样守住呢?
  所以,再见曹朋的时候,邓芝已少了许多傲气。
  而曹朋看上去,依旧如先前那般谦和……
  单以气度而言,叔孙严苛,总使人不敢亲近,而友学温良,让人倍感亲切!
  在内心里,邓稷和曹朋,便有了高下之分!
  初闻曹朋的计划,邓芝也吓了一跳。
  不过对于曹朋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邓芝也同样赞成。
  只是,曹朋想要去下邳,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曹操现在并不是缺兵少将,根本轮不到曹朋。
  此次曹操出兵,文有郭嘉荀攸,武有典韦许褚。
  夏侯惇、徐晃等人也都非庸人,曹操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调到下邳第一线?
  可不到下邳,就无法行事。
  邓芝说:“公子欲往下邳,必须要引起曹公关注方可。”
  “问题就在于,我该如何行事,才能使曹公关注?你也知道,曹公目下的精力,都在下邳。”
  这,可真难为了邓芝。
  不可以做的太过分,否则会让人感到怀疑;也不能小打小闹,否则就无法让曹操关注。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度’的把握,即便是邓芝,也很为难。
  “算了,还是看看再说。”
  “嗯!”
  曹朋突然问道:“周叔出海,可曾有人问起?”
  邓芝摇了摇头道:“周县尉此次出海,属于例行公务。此前他出海多次,大家也习以为常,所以并未惹人怀疑。”
  “如此甚好,否则可就麻烦了。”
  “呵,友学大可放心。如今海西虽非铁板一块,但大局却为叔孙掌握,绝不会有差池。”
  “这次,是我任性了。”
  “大丈夫知恩图报,是一个美德,依我说,友学你没做错。”
  曹朋微微一笑,把话题转开……
  “公子,出事了!”
  就在曹朋和邓芝闲聊之际,花厅外突然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
  夏侯兰盔歪甲斜,跌跌撞撞的冲进来,一见曹朋,就气急败坏的吼道:“公子,我们的粮,被抢了!”
第219章
燕人
  天气越来越冷,进入十一月之后,气温湿寒,直入骨髓。
  中军大帐里,摆放着两个火盆,炭火熊熊,驱散了帐中的寒意,使人有一种温暖如春的感受。
  曹操放下手中书卷,笑呵呵对郭嘉道:“当初若非奉孝与文若坚持,险些使我错失良才……未曾想这独臂参军竟有此等本领,不但使海西稳定,更率先在海西屯田,使我粮道通畅。”
  时隔一载,郭嘉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依旧很单薄,甚至有些瘦弱。不过他的气色看上去挺好,精神也显得很矍铄,与早先相比,的确是大有改进。
  听曹操说完,郭嘉放下了手中的毛笔。
  “岂止是司空没有想到,即便是嘉,亦感到意外。”
  由于曹朋事先从海西调拨五十万斛粮草,囤积于曲阳县内。曹操在兵困下邳之后,并没有出现历史上粮草匮乏的局面。虽然说战事并不顺畅,吕布的抵抗也非常坚决,但总体而言,战局是朝着曹操所预料的方向发展。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曹操当然不会放过吕布。
  “奉孝,徐州之战结束,我欲任邓叔孙为东海太守,以为如何?”
  郭嘉先是一喜,旋即摇头。
  “不可!”
  “为何?”
  按道理说,邓稷是郭嘉一手举荐,若升任太守,郭嘉颜面有光。
  曹操也没有想到,郭嘉竟然拒绝了这个提议。于是乎,心中不免生出好奇之意,凝视郭嘉。
  郭嘉叹了口气,对曹操说:“嘉不赞成邓叔孙升迁,有两个原因。
  这第一个原因,邓叔孙身无功名而一跃为海西令,已属特例。时隔一年,主公就欲再升迁其官职,势必会令许多人感到不满,到时候叔孙身处风口,未必能比现在做的更加出色……
  此其一;其二,观邓稷在海西作为,颇有章法。
  如今海西正在不断壮大,隐隐有兴旺之像。海西地处淮水之畔,勾连两淮,贯穿齐鲁,乃东部要地。若海西屯田等举措可以发展起来,如同司空扼住两淮之咽喉,进可渡淮水,直逼大江,虎视江东;退可固守海西,使淮北不受兵祸。此时若冒然换人,未必是一桩好事。继承者能否继续遵循邓叔孙之举措,使海西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岂不是前功尽弃吗?”
  曹操不由得点头,表示赞赏。
  郭嘉又道:“况且邓叔孙为一县之长尚可,若为一郡太守,其才能和眼界,还需继续打磨。”
  不得不说,郭嘉的确是为邓稷着想。
  没错,以邓稷在海西的政绩来看,的确骄人。但郭嘉却知道,邓稷还不足以独当一面。如今他在海西,地处偏僻,有陈登可以遮风避雨。但如果为一郡太守,他就必须直面许多阴谋诡计。能治一县,不代表能治一郡。况且东海郡很复杂,单以局面而言,邓稷未必能控制得住。
  所以郭嘉认为,邓稷目下最好还是留在海西,再打磨些时日。
  否则他升迁太快,势必会遭遇凶险。太守,和县令,那完全是两个概念的职务。太守已经是两千石俸禄的官位,也算是进入朝廷核心,掌控实权。邓稷目下的状况,还不适合升迁。
  曹操搔首,“那你以为,当如何奖赏?”
  毕竟邓稷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并保障了徐州之战的粮道,如果没有奖赏,也说不太过去。
  郭嘉想了想,正色道:“海西这一年发展甚速,其治下面积不断增加,已非一县之地。我听说,海西屯田向北面已接近伊芦乡,属于朐县治下;而向西,更跨过了游说,又和曲阳连为一体的趋势。既然如此,何不使他兼典农都尉之职?若能有所成就,再行封赏提拔。”
  典农都尉,始于建安二年设置。
  由于当时迁都许县,曹操下令屯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