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25

  “听太守说,曹公对老夫人视若亲生祖母,极为尊敬。老夫人不太理外面的事情,但如果开口,曹公必然遵从。”
  曹朋,心领神会……
  ……
  吃完了酒水,已快子时。
  曹朋熏熏然回到驿站,正准备去休息,却意外发现,黄月英的屋子里,还亮着灯光。
  “小鸾,小姐还没有歇息?”
  步鸾红着小脸,搀扶着曹朋,轻轻点头。
  “小姐下车之后,便在房间里没有出来过。
  连晚饭都是在房间里用,我和小寰姐姐去探望,就看见小姐拿着一卷书翻看,还写写画画。”
  曹朋搔搔头,在步鸾的陪同下,来到黄月英的房间门口。
  郭寰正靠在门旁打盹儿,听到脚步声,她蓦地醒来,见是曹朋,连忙上前行礼。
  “公子!”
  “小姐在屋中做什么?”
  “不知道,小姐让我们在外面不许进去,说是会打搅她。”
  曹朋疑惑不解,搞不明白黄月英究竟是琢磨什么事情。于是他上前,轻轻叩响了房门……
  “谁!”
  “是我!”
  屋中,响起了一阵脚步声,紧跟着房门拉开。
  “阿福,你又吃酒了!”
  曹朋呵呵笑道:“五哥他非要拉着我,我也不好推却……对了,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休息?”
  黄月英眼睛一亮,一把拉住了曹朋的衣袖。
  “阿福,你来的正好,我正有事情想要和你商量。
  嘻嘻,这件事你一定要帮我才行……恩,你一定能帮到我,对不对?”
  “帮什么?”
  曹朋一头雾水,被黄月英拉进了房间。
第238章
天车
  房间里,有些凌乱。
  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竹简、书卷以及乱七八糟的图纸。乍一进来,根本就感觉不出这是女孩子的房间。事实上,按照黄月英的说法,她在江夏老家有六个侍婢。一开始曹朋还不明白,要那么多侍婢做什么?但后来根据黄月英在海陵的生活状态,曹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蹊跷。
  如果不经过训练,六个侍婢说不定还不够呢!
  黄月英生活上有些大路,别看人很机灵,可经常会犯迷糊。特别是在她思考问题的时候,那迷糊就更加厉害。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就邋遢到哪儿。如果没个婢女跟着,还真成问题。
  也幸亏了步鸾和郭寰都识字,而且也都很机灵。
  有这两人跟着,黄月英倒也不至于显得太邋遢。不过,她折腾的劲儿很大,这才多大的功夫,房间里已经被摊的是乱七八糟。黄月英本人似乎并没什么感觉,如同跳舞一般,在凌乱的房间里跳动,很快便走到书案旁边坐下。
  “阿福,快来。”
  曹朋走过去,在黄月英对面坐下。
  书案上,也摊得乱七八糟,有白纸,有曹朋当初在棘阳时做的炭笔……
  “月英,你这是……”
  “你先别说话,看看这个。”
  她把一张图纸推到曹朋的面前,脸上写满了期盼。
  曹朋拿过来,仔细看了片刻,抬起头问道:“这是什么?”
  “翻车!”
  “哦?”
  黄月英兴奋地说:“还记得日间我和你说过的毕岚吗?”
  “呃……那个十常侍嘛。”
  “对,就是他!”黄月英说:“其实,毕岚这个人也没有外面人说的那么不堪。至少他的机关术,堪称一绝,连阿爹也非常赞叹。我阿爹说,若非有这手本事,毕岚也做不到十常侍的位子。其奇思妙想,堪比战国时的机关大师墨翟。只不过这个人的德行,实不足人道。”
  “慢着慢着,你究竟想说什么。”
  见黄月英越说越兴奋,而话题也越扯越远,曹朋连忙摆手制止。
  黄月英尴尬一笑,轻声道:“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为了讨先帝欢心,曾设计出了一块洒水的器具,就是翻车。据说可以以此工具,汲取河中之水清洒街道,事半功倍。
  阿爹听说之后,便托人打听。
  可是这‘翻车’是毕岚精心打造,献于先帝,以至于最后阿爹使人费十万钱才拿到了模型。
  我当时记得很清楚,阿爹对翻车赞叹不已。
  还说毕岚之才非同一般,只可惜用错了地方……后来,阿爹根据翻车的模型,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并用于我家中的田地里。可以很轻松的将河中的水汲取出来,用以浇灌田地。
  可你也知道,江夏不缺水,所以用处也不大。
  后来阿爹觉得无趣,便把那翻车给毁了去……不过大致的形状和构造,我至今仍记得一些。”
  “慢着慢着,你说伯父曾造出水车?”
  “不是水车,是翻车!”
  曹朋再次拿起图纸,仔细的观看了一阵子。
  黄月英的画工非常出众,曹朋觉得这水车,还真有些眼熟。
  孔明车!
  没错,就是孔明车的雏形。
  记得前世,曹朋曾在成都游玩。具体是哪个古迹,他已记不清楚,不过当时的确是看到了一副水车。
  根据导游介绍,这水车是诸葛亮发明改进,并在蜀中进行推广,所以叫做孔明车。
  其造型,和眼前这幅图纸,颇为相似。
  曹朋不由得搔了搔头,哑然失笑。
  “月英,你要做水车吗?”
  “都说了,这叫做翻车……恩,不过水车这个名字,倒也妥帖。”
  黄月英兴奋不已,俏丽粉靥,透出灿烂笑容,“你说,如果能造出翻车,能否解决旱情呢?”
  “这个……”
  曹朋陷入了沉思。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水利是农业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关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层出不穷。
  而其中,水车的发明,无疑是凝聚了华人智慧的巨大创造。
  相传,民间最早的汲水工具,名叫桔槔。
  《庄子·外篇·天地篇》中,曾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南游,烦途中路过汉阴时,见一个老丈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于是子贡心生怜悯,便设计了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其制作的方式,就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音彻)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把一根横木支在木架上,一段挂着汲水的木桶,一段挂着重物,类似于杠杆一样的道理,来节省汲水的力量。
  这桔槔,也就是水车的雏形。
  不过,水车真正的出现,就是在东汉末年,由毕岚发明。
  后来经由诸葛亮改造,也有记载,说是马钧改造。但不论是谁改造,翻车也算是正式出现。
  不过由于马钧所处的环境,和诸葛亮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也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孔明车,更利于江南汲水,而龙骨翻车,则适合在北方汲水……
  随后在唐宋时期,出现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谁低水高送,功效更大,而且还节约的人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