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4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5/1225

  我叫司马懿,你也不用这么大反应吧。
  “曹公子,怎么了?”
  曹朋回过神来,忙展颜一笑,“没什么,只是听人提起过司马公子之名。”
  “哦?”
  “令兄,可是前成皋令司马伯达?”
  司马伯达,就是司马朗。建安二年时,被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后任成皋令。建安三年,司马朗因病去职,如今在温县老家养病。司马朗,也就是司马懿的哥哥。
  司马懿点头,“正是,曹公子也知吾兄?”
  “哈哈,何止令兄,司马八达,名满天下,谁人不知?”
  司马懿闻听,顿时露出一抹得意笑容。
  此时的司马懿,还不是那个后世喜怒不形于色,荣辱不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今年方二十岁,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听曹朋夸赞,不由得心里高兴。不过,并不是说所有人夸奖他,他都会高兴,这也要因人而异。曹朋是什么人?那是以八百字而声名鹊起的少年俊才。
  别看司马懿在陆浑山,可是对外面的事情,并不陌生。
  特别是曹操为使曹朋拜师成功,在向胡昭推荐的时候,还命人将《八百字文》抄录,送至胡昭面前。
  胡昭看罢之后,也是大为赞叹。
  私下里曾对司马懿说:“单以文采,曹八百不输蔡伯喈。”
  这是一个何等骇人的评价!
  蔡伯喈,蔡邕……胡昭竟然说,曹朋的文采不输蔡邕?司马懿身为世家子弟,也是个骨子里极高傲之人。一开始,他也不甚服气,但读过了八百字文,后又找到那篇《陋室铭》之后,司马懿心悦诚服。所以,听说曹朋要来拜师胡昭,司马懿心里面,也非常的高兴。
  将来回去,与兄长和弟弟们说起时,‘曹八百是我师弟’,听着就有面子。
  而今又听曹朋称赞自己,司马懿心中又怎能不得意?
  “贤弟,你过奖了!”
  好家伙,从公子一下子变成了贤弟。
  听上去可能少了些尊敬,可实际上,却又透出了亲热。
  曹朋不知为何,陡然间毛骨悚然。
  也许是年迈后的司马懿,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那种阴鸷诡谲的印象,使得司马懿称呼曹朋为‘贤弟’的时候,曹朋竟感到了一丝恐惧。好在,他马上就缓过来,与司马懿客套。
  司马懿兄弟八个人,他行二。
  而其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其父司马防,历任雒阳令,河南尹,年老时转为骑都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单独提起司马防这个人。
  司马防这一世,最得意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在他出任雒阳令的时候,提拔了当时不过二十的曹操为雒阳北部尉。那也是曹操一生,极为重要的转折之一。以至于曹操得势之后,对司马家族非常厚待。特别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曹操无比重用。如果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后来能篡夺曹魏政权。那司马防当年的无意之举,就是篡夺曹魏政权的基础……
  “贤弟,老师就在屋中,你自己去吧。”
  曹朋思绪此起彼伏,忽听司马懿呼唤他的名字。
  抬头看去,只见在林荫小径的尽头,一座红瓦青砖营造而成的书舍,静静的矗立在眼前。
第260章
学做人
  卧龙潭书院,别有洞天。
  如果只从外面看,书院并不大。可走进来,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整体而言,卧龙潭书院仿周代前堂后寝的体制,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后堂以及大门第三、四进的大宅。过门庑,进门有院,即为书院主体。而依照礼制,这里是前堂所在。房间分为室与厢,堂上有承尘。这也是这所宅院的主要建筑,体型高大,有东西两阶,设一道横墙,与后院分开。横墙上开了一道门,称之为中阁。过中阁,即进入后堂,也是胡昭的家。
  书院和宅邸融为一体,形成了卧龙潭最具风格的建筑。
  后堂有山水,有阶,有轩,还有楼亭。在中轴线左右有院墙,在墙内设回廊一周,礼制上叫做‘两庑’,是后堂和门庑相连接,形成数重院落的格局,也显示出庄严和肃穆之气。
  胡昭,年四十八岁,但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
  也许是寄情于山水,不问世事的缘故,使得他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不少。至少在曹朋看来,胡昭似乎比荀衍还小。以至于当曹朋脱下纹履,走进房间的时候,不由得为之愣了一下。
  时近初夏,胡昭一袭白裳,博领大衫,卓尔不群。
  “学生曹朋,拜见先生。”
  胡昭身材不高,面颊瘦削。
  他跪坐在床榻上,正拿着一本小册子翻阅。
  见曹朋行大礼,他放下书册,微微一笑,“曹友学。”
  “学生在。”
  “我正在看你的八百字文。”
  “学生惶恐。”
  胡昭摆手示意曹朋在一旁的坐榻上坐下,取铜爵,抿了一口水,而后轻轻咳嗽了两声。
  “本来,我已无意收弟子,然则看罢你两篇文章,竟欲罢不能。
  加之曹公亲自推荐,我也不好推辞,所以便让你过来……曹朋,我才疏学浅,无意于功名。此乱世时,但求避于一隅,苟全于世。所以,如果你想要学权谋,求功名,我恐怕教不得你,请你回去。”
  胡昭的话,意思很明白。
  曹朋倒是有所准备,他也知道,这时代的名士,大都有一些古怪的性子。即便有曹操举荐,也只是一个敲门砖。想要拜入胡昭门下,还要经过胡昭的考试。这番话,也是一桩试炼。
  “学生此来,不求权谋,不为策术,更无意功名。”
  “哦?”胡昭微微一笑,“那你求个什么?”
  “我只求,做人的道理。”
  这一句话,令胡昭的眼睛一亮。
  “做人?难道,你不会做人吗?”
  “昔孔仲尼穷一世之功,也只敢言几于道,学生焉敢自称懂得做人?”
  胡昭的眼中,闪过一抹笑意。
  他沉默了片刻,轻声道:“曹朋,生于中阳山,后因避祸,随父母往棘阳。途中与庞元安,而得鹿门所重。只因后来得罪了荆襄贵族,几近家破人亡。因缘巧合,与典韦同行,投奔许都。其父曹汲,长于冶炼之术,造断二十札宝刀,而受任诸冶监监令,又因改造曹公犁,得诸冶都尉;其内兄邓稷,棘阳邓氏族人,原是棘阳小吏。归附曹公后,任海西令,断断两年,执掌两淮屯田,拜屯田都尉。曹朋,虽邓稷赴任,所建功勋甚多。随荀休若出使江东,破陆氏命案一宗……后任海陵尉,与吕布鏖战曲阳,却因私自放走吕布家小而获罪。”
  曹朋愕然,抬头看向胡昭。
  古人收徒,是一桩极为重要的事情。
  人道:天地君亲师。
  师道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了人家的老师,就要为学生的一辈子而操劳。胡昭既然要收徒,自然会仔细打听曹朋的事迹。只是未想到,他打听的如此清楚。
  胡昭说:“做人难,犹甚于求功名……曹朋,你所求,却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
  “学生不求那圣贤之道,只求此生,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吗?”
  胡昭陷入了沉思。
  “友学,可有志向?”
  “志向?”
  “欲做人,需立志……你学做人,又为哪般?”
  曹朋表情肃穆,神色端庄,“学生求学,求为天地立心,求为生民立命,求为往圣继绝学,求为万世开太平。”
  十六岁的曹朋,正处于变声阶段。
  声音略有些嘶哑,一字一顿,却有千斤。
  这段话,他曾在祖水河畔,与郝昭,与典满许仪说过,当时还差点遭了雷劈。而今,他再次说出这番话语,却包含了信心。我为穿越众,不但要求身前名,更要为身后谋,否则就是白来一遭?所以,当他说出这一席话,字字发自于心,也使得这一席话,更透出凝重色。
  胡昭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
  他怔怔看着曹朋,片刻后长身从床榻上站起,仰天大笑。
  “曹朋,你一路跋涉,先下去歇息吧。听说你带了扈从来,只是入我这书院,却不得扈从随行。你若住书院,只能使扈从返回陆浑;若留下扈从,就要自行安排?你欲如何选择呢?”
  曹朋想了想,“学生好清静,就住在书院外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5/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