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1225

第261章
爱莲说
  也许是前世受到的教育,让曹朋对古人的书院,总有些反感。
  所有的电视剧里,都是一个糟老头子,带着一帮子小孩儿,摇头晃脑,之乎者也,透着酸腐气。
  可是,当他真正坐在讲堂的时候,却生出别样的感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当代经学大师,郑玄。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发生了东汉末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事情的缘由,是在于士家与阉宦之间的冲突,在这次党锢之祸中,如李膺,陈实、杜密等二百余名士,被下狱捕捉,另悬赏缉拿逃亡者。
  随后,由于外戚集团的支持,桓帝下令释放李膺等二百余人。
  但不久之后,阉宦集团发动了反击,阴谋陷害,使李膺杜密等人,一并下狱处死。至灵帝建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68年,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皆受到牵连,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遭受禁锢,断绝其入仕之路,用不得为官。当时郑玄是杜密的故吏,又被杜密赏识提携,因而也被视为党人。
  建宁四年,郑玄遭遇禁锢。
  在被禁锢之后,郑玄闭门不出,隐修经业。
  汉代的经学,有今古之分。秦始皇焚书之后,汉代有一些儒生,凭记忆背诵出一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也就是隶书记录整理,称之为今文经;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刘向父子从一些藏书中,发现了用古籀文编写的《左氏春秋》,再加上在孔壁上锁的一些经文,以及《毛诗》等著作,形成了古文经学派。有汉以来,今古两个学派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
  郑玄初从第五元(人名)学习京易和公羊春秋,属于今文经学派;后来又随张恭祖学《周官》,《左氏春秋》,属于古文经学派。他融合今古,在被禁锢的岁月中,创出了‘郑学’学派,注释了百家经文。郑学经文一出,顿时引发了一场轰动。黄巾之乱以后,士子们开始抛弃了原有的今古文经学,转而崇尚郑学经文,并使之成为‘天下所宗’的新儒学。
  时值今日,十五个春秋过去。
  郑学经文已成为主流,开堂授业,莫不以郑学经文为基准。
  胡昭生于熹平四年,在求学过程中,也受到了郑学经文的影响,所以讲解莫不以郑玄所注的《论》为主体。不过,胡昭所学博杂,在讲解经文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加入自己的观点。
  由浅而深,由易而难,通俗易懂。
  曹朋发现,自己听的是井井有味……
  在诵读《论》的时候,合着古人那极富特点的韵律,阴阳顿挫,也很有意思。
  不知不觉,一个晌午过去,郑玄取小槌轻轻敲击铜钟,也预示着下课。根据书院的规矩,晌午一个时辰,午后一个时辰,中间留有半个时辰的时间吃饭。至晡时,全天课业全部结束。
  曹朋和司马懿起身,走出讲堂。
  而其他的学子,则三三两两聚在一处,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有道是食不言,寝不语。
  不过对于这山民学子来说,似乎并没有这么多的规矩。
  “那个曹朋,听说是朝廷命官?”
  “恩,我昨天去山外时打听了,骑都尉可是比咱们县长还要大……我还听说,这个姓曹的,颇有名气,不是个普通人。”
  “既然入仕,为何又来求学?”
  “这个……谁又知道呢?估计也是个高门子弟,想从老师门下,获取点声名吧……”
  “你们可别乱说,曹都尉和那个人不一样。昨日我爹去帮他造房,他送了我爹一片野猪腿,和一坛子酒。曹都尉挺和善的,他那些扈从一看就是经过世面的主儿,那位哪能相比呢?”
  学子们口中的‘那位’,就是司马懿。
  看得出,司马懿在这所书院里,人缘并不是很好。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学子从门外走进来,拎着两个沉甸甸的食盒。
  “来来来,曹公子请客……呵呵,他的扈从晌午刚猎来的麋鹿,送给咱两只鹿腿。都烤好了,大家快来,否则可就没了。”
  食盒的盖子打开,肉香扑鼻。
  山民们虽然也会狩猎,但说实话,猎来的猎物,大都要去换成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
  如此一来,他们反倒没有多少机会食肉。
  几名学子犹豫了一下,忍不住那扑鼻肉香,起身过来。
  有人带头,立刻便有人相随。眨眼间,这庭院门庑内外就热闹起来,学子们吃的是津津有味。
  “友学,你这又何必?”
  司马懿和曹朋在一起吃饭,忍不住问道。
  也许,在他看来,曹朋这种行为,不免有讨好之嫌。
  曹朋笑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后我等还要在这里生活,关系融洽些,总归有好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司马懿听罢,不由得笑了!
  ……
  饭后,曹朋和司马懿再次返回学堂,明显感受不同。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不管这些山民学子是否真的接纳曹朋,但至少在表面上,表现出几分亲近。
  “曹都尉,多谢了!”
  “是啊,曹都尉,你那房舍可曾修好?若需帮忙,说一声便是。”
  “……”
  诸如此类的招呼声,此起彼伏。
  就连和曹朋有过冲突的周奇,看到曹朋,也不由得点头致意。
  曹朋满面笑容,一一回答,使得学子们也更加热情。
  司马懿眉头一蹙,眼中露出一丝了然之色。他在这书院整整一年,还未见这些学子,如此态度。此前,他和山民学子,可谓是泾渭分明,所以至今也没交到什么朋友。或者说,他根本不屑于和这些山民打交道。昨天,他告诉曹朋山民的习俗,今天,他发现自己,要想曹朋讨教一下,这与人相处之道……怪不得曹朋年纪这么小,就能有如此的声望。
  其人也傲,远而严,近而温……
  司马懿这心里面,不由得暗自佩服。
  这时候,胡昭走进讲堂。
  见到这讲堂中,极为和煦的一幕,他眼中闪过了一抹笑意。
  “晌午时,我们讲了乡党。
  今天正是月末,按照规矩,我要审核你们这一月所得。这一个月里,我们讲了《说文》,学了《孝》,解了《论》……所以今天,我要审一审你们的文章。今日命题,就以……”
  胡昭露出狡佶的笑容。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以为,我会以《论》而命题。”
  司马懿脸色一变,曹朋脸色也跟着变了。
  “可我偏不让你们如意,今日就以窗外莲池为题,做佳文一篇。”
  讲堂上,轰得一阵骚动。
  曹朋扭头向司马懿看去,却见司马懿苦着脸,似有些不知所措。
  胡昭,倒是个有趣的人。他昨天告诉我,今天要讲什么,也知道,司马懿一定会提醒我……
  这算不算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
  曹朋,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只是他脸上的笑容,旋即消失不见。
  蹙眉捉笔,露出沉吟之色。
  司马懿看着窗外那小小的莲池,呆呆发愣;而堂下,更有学子,或抓耳挠腮,或苦思冥想,形态各异。
  叹了口气,曹朋心道:又要千古文章一大抄吗?
  他提起笔,在面前摆好的纸张上,默默书写起来……
  说起来,还真要感谢黄月英。此前,曹朋那狗爬的字,根本拿不出手。不过自去年开始,在黄月英的督促下,他开始临摹法帖。除了中间曲阳鏖战的那段时间停止过之外,一直苦练到现在。虽不说书法大成,但也能拿得出手。而且,在经过曲阳之战之后,曹朋的书法中,明显多了一种凌厉之气。铁笔银钩,颇有些章法,以至于黄月英也认为,他进步很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花之隐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之君子也。
  写到这里,曹朋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了。原文中的陶渊明,此时还是一只小蝌蚪,而当世,似也无以爱菊而闻名之人。他犹豫了一下,想了想,提笔继续书写。
  菊之爱,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罢,他长出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笔。扭头看去,司马懿正憋红了脸,似在酝酿感情,而其他人,或低头苦思,或看着窗外莲池,不知所措。胡昭坐在条案后,对堂上的众生相,视若罔闻。他捧着一卷书,读的是津津有味。不过眼角的余光,却将堂上一切,一目了然。
  看曹朋提笔书写,胡昭一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