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1225

  “我要回许都了!”
  “我听说了。”
  “你回去收拾一下,和我一起走吧。”
  华佗闻听,不由得乐了。
  “公子,我不需要收拾什么,只有一个老仆,跟随我多年,已在门外等候。
  只需公子一声令下,佗即可启程。佗没什么家产,所有的行李,都装在我这脑袋里面。”
  曹朋笑了。
  “那我可要派人好生保护你。”
  “为什么?”
  “这么珍贵的脑袋,若是丢了,岂不是损失?”
  曹朋这句话,别有深意。他不清楚历史上的华佗,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但想来无非是得罪了曹操。曹朋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华佗,许都不比谯县,你到了以后要多小心。你死了不要紧,可你脑袋里那些本事,可就要失传了。你的那些本事,比你的性命,还要重要……
  华佗郑重点头,“公子放心,到了许都之后,佗唯公子马首是瞻。”
  “好了,我们出发!”
  曹汲在曹氏族人的陪同下,送曹朋离开谯县。
  这一路上晓行夜宿,不复赘言。十数日后,也就是十二月中,曹朋一行人风尘仆仆,抵达许都。
  曹朋让人先带华佗主仆回家,然后便催马直奔司空府。
  曹操早已经得到禀报,故而推了所有的事情,在家中等候曹朋的到来。
  曹朋一到司空府,便被人领进了后花园。
  花园里,还是那座凉亭。曹操披着一件厚厚的裘衣,正喝着酒,欣赏着园中盛开的红梅……
  “阿福,快来坐。”
  “世父,究竟发生了何事,这么着急将我召回?”
  曹朋登上凉亭,跪坐于榻上。
  “来来来,先不着急,喝了酒再说。”
  “世父,你若不先把事情说了,就算是山珍海味,琼浆玉液,我也吃不下啊。”
  “你这孩子,倒是真个心急。”曹操露出一抹慈祥笑容,看着曹朋,半晌后沉声道:“阿福,我与袁绍,不日决战。而今,我需有一人,守我粮道。我欲召回叔孙,委以重任……然则海西关系两淮,亦重要之所在。若召回叔孙,友学你认为,当派何人来接替叔孙呢?”
第289章
举贤何需避亲
  曹操虽然用的是商量语气,但可以感觉得出来,他似乎已经有了决定。
  脑海中,再一次浮现出李儒在归附之后说过的话语:若曹公提出要求,切不可犹豫,答应再说。
  乍听,这似乎算不得什么妙计。
  可实际上,策士谋主所献的计策,往往是揣摩人性,直指核心的聊聊数语。
  似郭嘉十胜十败论,那是属于全局谋划,不可以等闲论之。比如后世说贾诩一语而亡汉,其实仔细想想,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如果换做后世直白的言论,无非就是:咱们反正就是个死,拼一把可能赢,输了也无所谓。于是李傕郭汜召集兵马,围攻长安,挽回了败局。
  真正的策术,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出合适的言语……
  可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所以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亡国。
  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李儒的这一句提醒,其实也是根据曹操的个性而言。他对曹操并不陌生,甚至还仔细研究过。
  至少在二十二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可差一点被李儒设计杀掉。
  派人压阵,而后伏击……
  这是谁都能想出的计策。
  可就是这么一个计策,令得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若非曹洪拼死掩护,甚至有可能死在战场上。
  曹朋道:“若世父将家兄调回,侄儿以为,步骘可以继任。”
  “步骘?”
  曹操松了口气,曹朋既然说出替代者,说明他胸怀坦荡。
  只是,这步骘又是哪一个呢?
  “步骘字子山,本淮阴步氏族人。
  建安二年,侄儿与家兄到海西之后,陈登太守曾举荐三人,一个名叫卫旌,因桀骜不驯,不愿帮助家兄,所以被我骂走,后来去了江东,下落不明;一个是戴乾,就是此前与王旭火焚海陵,烧死祖郎的功臣。此人性情刚烈,忠直不阿,可惜……第三个,便是步骘步子山。
  他如今忝为盐渎长,今春广陵之战时,也曾参与其中。
  步骘追随我的时间最久,而且为人谨慎,颇有才华。世父若问我谁可替代,我首选步子山。”
  曹操原本也只是问问,并没有指望曹朋真的会推荐什么人物。
  哪知道……
  曹操笑了,“阿福,许都城中,名士如云,有才华者更多不胜数,你为何如此看重这步骘呢?”
  我能告诉你,步骘在历史上,曾做到了东吴的宰相吗?
  曹朋也笑了,“许都城中名士如云,多如过江之鲫。可是有一个问题,我和他们不认识啊……”
  “啊?”
  “再说了,步子山的堂妹,是我身边的侍婢,我对步骘的了解,远胜他人。”
  曹操脸色一沉,“阿福,尔不知要举贤避亲吗?”
  “既然是举贤,为何还要避亲?步骘明明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为什么要去避嫌呢?”
  如果换做别人说出这样的话,曹操说不定会很不高兴。可偏偏曹朋说出这样的言语时,曹操感觉很高兴。这更说明了,曹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一心是在为自己做事分忧……
  “那你说说,步骘怎么就是最合适的人?”
  “其一,步骘是广陵人,而且从建安二年开始,便到了海西,对海西可说是非常的熟悉。”
  “恩,这倒说得过去。”
  “其二,家兄在海西立足后,得益于两人。
  一个是近伊芦长濮阳闿,另一个就是步骘。勿论是平定海西,整顿商市,推行屯田,步骘都参与了最初的谋划。如果说,对海西情况最了解,除了家兄之外,便是步骘和濮阳闿两人。
  濮阳先生才学过人,但有些拘泥,变通之能不高。
  其实,我一直觉得濮阳先生为地方官,并不算合适。他最适合的位子,应该是在太学中做个五经博士,教书育人……嘻嘻,世父莫要怪我,我也是有感而发,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早在曹朋离开徐州的时候,便知道濮阳闿身体不太好。
  海西荒僻,虽说如今已隐隐成为两淮富庶之地,可环境还是有些不好。邓稷在和曹朋的书信里,曾提到希望能在许都给濮阳闿找一个职务,令他安享晚年。毕竟,濮阳闿年纪也大了。
  曹操笑道:“休得卖弄小心思,你且说下去。”
  “而步骘不同,他虽出身望族,却自幼贫苦,得婶娘照拂长大,故而通晓民间疾苦。他懂得变通,更通兵事。这一点,他犹胜于家兄……而且呢,他心思细腻,有大局,足以主政一方。世父说的不错,许都能人多不胜数,但侄儿以为,适合海西屯田都尉者,唯有步子山。
  另外还有一点,步子山接替家兄,可是政令连贯。
  世父,为证最怕朝令夕改。若海西能够持续发展,必须政令延续。说实话,我很担心若换了一个陌生人,会出现政令改动的情况。急于树立自己的威望,建立自己的功绩,而将前任的努力全盘否定,对上而言,是数载辛苦前功尽弃;于下来说,更会让百姓迷茫而不知所措。”
  对于这一点,曹朋是有感而发。
  前世工作经历,这种朝令夕改的事情,屡见不鲜。
  上一任主政修改街道,下一任到来,就认为这不是他的政绩,于是中途停止,选择其他工程。
  于是使得城市建设混乱不堪。
  初入一条大道,感觉很不错,可走到一半,发现这街道变得崎岖不平,简直是两个模样。
  这大概也是后世一个极富特征的官场现象。
  用曹朋的话说,初入光鲜,败絮其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