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1225

  田豫说:“其他两个,倒是没什么大碍。
  若校尉能解决吴班和舒强,则渎亭自可稳定……渎亭的情况大致如此,还要看校尉的决断。”
  曹朋在林中徘徊,并没有立刻给予回答。
  突然,他问道:“伯道,主公送来的那些人,战力如何?”
  “尚可,若与黑眊交锋,也能抵挡一阵。”
  “那军侯唤作何名”
  “韩德?”
  “呃……把他给我,怎样?”
  郝昭笑道:“本就是公子部曲,公子若需要,末将没有问题。”
  “那我和你说好,你这一部兵马,人数不会增加。黑眊是我最倚重者,我不希望有滥竽充数。”
  郝昭道:“末将明白。”
  “校尉已有对策?”
  曹朋一笑,“对策倒也说不上,但确实有些想法,还要到了渎亭之后,见机行事。”
  “也好!”
  田豫并没有去追问曹朋具体是什么想法。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军中丞的职责,说穿了就是为曹朋介绍情况。
  曹操派他来的目的,并非是要他给曹朋多少帮助,实际上还是为了让他观察曹朋具体应对。
  田豫知道,曹操很看重曹朋。
  虽说曹朋名声不小,立下了许多功勋。
  可要说到大用,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和考校,曹操也不会轻易的任用。毕竟,曹朋的年纪摆在那儿,曹操总归是有些担心。借由此次渎亭整兵,也是一次对曹朋的考验。考验他的治军本领,考验他的机变能力……白马也好,十里营也罢,都还无法看出曹朋的真实才能。
  如果真到不可收拾的时候,田豫自然会出手相助。
  但只要事情不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田豫就不会做出任何举措。
  说穿了,曹操给田豫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考核曹朋。
  似乎曹朋也清楚这一点,并没有向田豫过多请教。他命郝昭把那个韩德叫过来,田豫起身离开。
  “你叫韩德?”
  “正是。”
  曹朋觉得这名字,似乎有点耳熟。
  “哪里人?”
  “末将乃凉州武威人氏。”
  “凉州武威?那岂不是和都亭候同乡?”
  “都亭候?校尉所说的可是贾文和贾先生?我知道他……我是武威人,他是姑臧人,也算是同乡。”
  “这么说,你并非是随都亭候来到中原?”
  韩德摇摇头,那张略显稚嫩的联手,露出一抹为难之色。
  他轻声道:“家父原本是董太师麾下裨将军,随董太师来到雒阳。后董太师迁都长安,家父奉命断后,战死于雒阳城外。我少时随家父到了雒阳,而后便留在雒阳。司空迎奉天子时,末将在雒阳从军,而后辗转许都……后得夏侯将军所重,在去年九月,当上了军侯。”
  原来是在雒阳长大,怪不得凉州口音不重。
  曹朋奇道:“哪个夏侯将军?”
  “就是长水司马夏侯尚将军。”
  “你是长水营的人?”
  韩德搔搔头,点头称是。
  “那你认得我?”
  “末将认得校尉……校尉当初在长水营平乱时,末将就随在夏侯司马身后,所以见过校尉。”
  原来如此!
  那天夏侯尚身后的确是跟了几个人,可曹朋并未留意。
  他想了想,“韩德,我有一桩事情要交代与你,不知道你可有胆气?”
  “单凭校尉差遣。”
  “很好,你附耳过来。”
  曹朋摆手,示意韩德到跟前,在他耳边低语几句。韩德听罢后,倒是没有什么惊异之色,只连连点头应命。
  “好了,准备出发。”
  曹朋吩咐完毕之后,摆手示意韩德退下。
  他双手揉了揉脸,扭头对阚泽道:“德润,这个田豫如何?”
  阚泽一笑,回答道:“此人不简单,泽不敢论断。不过曹公既然把他派给公子,想来并非仅是辅佐公子。他不到而立,便做到了军谋掾,可以看得出,曹公对这位田国让也很看重。”
  是啊!
  可问题是,曹朋对田豫的印象几乎全无。
  三国演义中,他究竟有没有登场?曹朋记不起来了!
  不过听他的口音,似乎并非中原口音……三国演义里疏漏或者杜撰的人太多,曹朋也不可能一一记住。
  “走吧,咱们也该动身了。”
  就在曹朋准备走出疏林的时候,一路上一直沉默无语的夏侯兰,突然开口。
  “公子,我想起来这田豫是谁了!”
  曹朋停下脚步,愕然向夏侯兰看去。
第309章
延津大撤退(三)
  田豫,字国让,幽州渔阳雍奴(今河北安次)人,生于江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71年,年28岁。
  早年刘备曾投奔公孙瓒,田豫那时候年少,故而毛遂自荐,史书上记载是‘刘备甚奇之’。后来,田豫一直追随刘备,历经平原相,高唐令等刘备最低潮的阶段。后来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却以母亲年迈,需回家奉养的原因而此行。刘备再三挽留,最终还是涕泣而别。
  返回幽州后,公孙瓒命田豫出任东州令。
  时公孙瓒大将王门造反,引袁绍兵马万余人来攻,东州上下皆欲归降。惟田豫不同意,登城将王门臭骂一顿之后,王门羞惭而退。公孙瓒明知田豫有权谋,却碍于田豫出身雍奴大族,始终不肯重用。直至界桥之战,夏侯兰离开公孙瓒之前,田豫都只能偏安于小县中。
  “如此说来,田豫倒是一位能人?”
  阚泽惊异的说道:“可他又怎么到了司空曹公麾下?”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夏侯兰搔搔头,苦笑道:“当初刘备向公孙借兵,带走两人。
  一为我那兄弟,另一个便是田国让。
  据我那位兄弟说,田国让离开的时候,刘备曾执其手而称:恨不能与君共成大事。只可惜,他返回幽州之后,就一直没有被重用。所以我对他也不是很了解,大都是道听途说知晓。”
  想想,似乎很正常。
  夏侯兰那时候不过是公孙瓒白马义从之中的一员小将,当然不可能接触太多人。
  曹朋对田豫这个名字也非常陌生,不过听够被刘备称之为‘恨不能与君共成大事’,足以说明这田豫非同等闲。要知道,刘备的眼光是相当好,不管你是否喜欢他,都不能否认刘备看人之准,犹胜于诸葛亮。就著名的例子,就是那因街亭之战,而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马谡。
  刘备曾说过,马谡不足以担当重任。
  可诸葛亮不同意,最后来时重用了马谡,而使得诸葛亮兵出岐山的大计落空,最后不得不挥泪斩杀。
  同样,在诸葛亮兵出岐山中立下大功的另一位蜀国大将马忠,也被刘备称赞为‘虽亡黄权,复得狐笃,世不泛贤人’。这也充分说明,在看人的问题上,诸葛亮比刘备有很大差距。
  曹朋不知道的是,这个田豫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
  此人一直活到了嘉平二年,也就是公元252年,官至太中大夫,享年八十二岁,是当时即有声望的一位曹魏名臣。
  不过,这并不会阻碍曹朋对田豫的看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