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1225

  曹朋从行囊里取出一件厚厚的裘衣,披在朱夏的身上,然后把她抱起来,在祠堂外上马。
  朱夏倒也没有挣扎,只是静静的由曹朋抱着,脸上的戒备之色,却减弱了许多。
  “阿福!”
  “嗯?”
  “我考虑了一整个晚上,决定留下来。”
  庞统和曹朋并辔而行,沉声说道。
  昨晚曹朋的一番话,只是让他有些犹豫。但葛玄的那一番话,却触动了庞统的心弦。以他现在的情况,留在荆州的确是没什么发展。与其无所事事,倒不如从小处做起,积累经验。
  最重要的是,葛玄说他若往西南,必有血光之灾。
  荆襄……毗邻西南。
  葛玄的意思非常清楚,如果庞统想要破解死局,最好远离西川。既然如此,回荆州也就没什么意思。至于江东……江东虽好,但并非庞统所愿。所以,他最终决定,留在曹朋身边。
  葛玄不是说了吗?
  曹朋是个有大气运的人!
  且不说曹朋怀里那小女孩儿,是不是女王之相,但只是曹朋的大气运,至少能护持庞统周全。
  “聪明的决定!”
  曹朋露出笑脸,点头表示称赞。
  “那你准备如何安置我?”
  “我现在也只是个白身,也没资格说安置之类的话。
  我有几个选择,你可以任选其一。一,我姐夫如今任酸枣令,驻扎延津,行典农校尉之事。我可以推荐你到他那边,以士元之才,想必可以轻而易举上手,待时机成熟,必能飞黄腾达。
  这第二条路,家父如今为太仆丞,执金吾丞,也需有人相助。
  不过他那边大都是一些琐碎事情,也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但好处就是,在许都可以接触方方面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能体察民情,了解这百姓的疾苦……
  第三条路,我向司空举荐,为你在司空府谋一前程。
  这好处自然不需要我赘言,只是在司空府,更需有资历。想那田豫曾辅佐刘备,获取徐州,协助公孙瓒,驻守北疆。但是在司空府也只是一个军谋掾……若非这次机缘巧合,他未必能坐上越骑校尉之职。到了司空府,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可能无法给你更多帮助。
  第四条路,我为你介绍一些大人物,能否成功,只看你个人造化。
  第五条路,留在我曹府,陪我一同教导学生……不过以兄长之才华,这条路恐怕有些屈才。”
  曹朋侃侃而谈,朱夏在他怀里,好奇的看着庞统。
  不得不说,曹朋为庞统考虑的非常周详,说的也很诚恳。
  要说最好的去处,就是帮助邓稷。那边肯定是最能出成绩,最容易建立功勋的地方。曹操如今大力推行屯田,并着手进行兵屯计划。邓稷有海西屯田的经验,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延津距离战场很近,若袁绍攻打河南岸,必走延津,也是一个最容易立功的地方。
  不过,庞统最终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还要看他自己。
  曹朋为他设计好了各种出路,只看庞统怎么看待。
  庞统露出沉吟之色,半晌后猛然抬头,“我留在许都。”
  “哦?”
  “我选第二和最后一条路。”
  庞统笑嘻嘻的看着曹朋,沉声道:“不知阿福能否割爱?”
  曹朋笑了!
  聪明的选择,一个极聪明的选择……
  第一条路的确是最好,但以邓稷之名,却未必能使庞统屈居人下。而且,庞统不是个内政型的人才,他更擅长的应该属于谋略方面。延津虽说临近前线,但袁绍方败,一时半会难有战事,也没甚用处。如此一来,与其在地方,倒不如留在许都,毕竟许都作为帝都,更能接触到这时代的脉搏。从小处做起,又有什么能比太仆寺和执金吾更琐碎和细致呢?
  最重要的是,留在许都,可以和曹朋联系的更加紧密。
  毕竟,庞统这一次过来,是因为曹朋。
  如果去延津,倒不如留在荆州,说不定还可以主政一方……
  至于庞统的第二个选择,则是一个站队。
  庞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虽未效力于曹操,却与曹操紧密联系。
  曹朋道:“若士元愿意,我倒是可以省却不少心力。”
  说罢,两人相视而笑。
  那笑容里,透着一丝不足为人道的会意……
  朱夏往曹朋的怀里缩了缩,小手紧紧抓住柔软暖和的裘衣:这个大哥哥,看上去倒也挺好!
  ……
  颖阴,本是颍川治所,也是颍川郡最大的一座城市。
  它坐落于中原大地,巽水绕城而行。东汉年间,这里更是大汉治下学术气息最浓的地方之一。
  颍川书院,或许比不得太学,但声名却丝毫不逊色于太学。
  东汉末年时鼎鼎大名的人物,大都在颍川书院留下烙印。或是求学于颍川书院,如荀彧,荀攸,陈群等人……或教学于颍川书院,似李固、李膺、蔡邕等名流大儒,莫不在此授课。
  颍川书院门外,矗立一座座石碑。
  上面留有许多名家的笔墨,为士人所尊敬。
  来到颖阴,即便高傲如庞统,也自觉的下马,牵马而行。
  曹朋等人更是如此,一个个面露敬慕之色。随着许都的崛起,颍川第一大县的名号,早已转移。但人们来到颖阴,还是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庄重气息,令每一个人,都不自觉的产生敬重之意。
  曹朋等人先是在官驿找到住处。
  虽然曹朋被罢官削爵,却依然保留着骑都尉的官阶。
  加之,他如今也不是无名之辈,所以官驿的驿长,丝毫不敢因为曹朋没有职位,而露出怠慢之色。谁都知道,曹家(这里指的是曹朋家)已不是那种小门小户人家。随着曹朋声名鹊起,曹汲和邓稷的官位不断提升,曹家崛起已势在必然。如今,曹家在许都只能算是一个中下之家,主要还是在于人丁稀少的缘故。但假以时日,待曹朋复起,其前程必然光明。
  更何况,曹家和颍川几大世族的关系,似乎非常密切。
  安顿下来之后,曹朋先是让夏侯兰带着朱夏去城里买几件换洗的衣服。
  葛玄既然把朱夏托付给了曹朋,曹朋就不可能有半点怠慢。等回去了许都,必然会请许都最好的衣匠,为朱夏重新置办衣物。不过现在嘛……且先应付一下,随便买上几件就够了。
  曹朋和庞统,则换上一身衣服,带着十几名飞眊,离开官驿。
  庞统离开水镜山庄之前,徐庶曾详细的说过他的住所。所以,一行人并不太困难,便找到了徐庶的家。
  徐母,正在家中推碾。
  徐庶外出求学之后,徐母便靠着卖豆腐为生。
  她做的豆腐,在颖阴颇有名气,反正比后世的染色豆腐,要强上百倍。
  每天一大早,就会有城里的酒肆将徐母做好的豆腐买走,然后十天一结账,一个月下来,也能有两三贯的收入。只是这年头物价很高,一斗粗粮就要一百二十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可不是一个小负担。加之徐庶在外求学,虽然不靠徐母资助,但徐母还是习惯性的,把钱攒起来,等凑够一定数量,托人送去荆州。君不见,后世大学里,学子们衣衫华美,可家中父母,却是省吃俭用。望子成龙之心,自古有之,不论历朝历代,都不会有甚改变。
  听说庞统是徐庶的同窗,徐母极为高兴,在家中热情的招待。
  看着徐母那一身补丁叠着补丁的衣衫,看着她那双在寒冬腊月里,被冻得红扑扑的双手,曹朋不由得生出万般感慨。
  “阿福,怎么不说话?”
  看曹朋一直沉默,庞统忍不住问道。
  曹朋深吸一口气,轻声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士元,你若是有空,请把这首诗寄予元直,想来他一定明白。”
  庞统一怔,在心里暗自重复两遍。
  抬起头,看着徐母忙碌的身影,眼睛不自觉的湿润了!
  “阿福,你这一首诗,却道尽了为人母者之伟大。”
  徐母年纪在四十上下,透着一股子爽朗。
  她走进房间,见饭桌上饭菜未动,忍不住道:“两位先生,何故不食?可是饭菜不合胃口?”
  “不不不,伯母你莫要再忙碌,坐下来一起用饭吧。”
  徐母也没有客气。
  虽然她口称两人为‘先生’,却毕竟是徐庶同窗,也算是她的晚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