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8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1225

  “为荣华富贵吗?”
  曹朋一笑,露出不屑之色,“我今之情形,何止荣华富贵?过往几年,我在海西的收益,达数亿金。若只是为了荣华富贵,我又何必把那些钱财丢去河西?
  我待在家里,坐享其成。
  单靠银楼,每个月就能有十万钱收益,又何苦在河西,受两载苦寒,呕心沥血?”
  说着话,他站起身来,将钢刀入鞘。
  “我曾以为,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要尽快结束这个乱世,可却发现,自己的力量实在太微薄。如果我告诉你,这场战乱会持续很久,甚至百年。到时候中原十不存一,而异族长驱直入,会是什么样子?有时候,我不敢想……我们算计来算计去,其实到头来算计的是自己。我们自以为很聪明,可实际上呢?最愚蠢的人,就是我们这些人……”
  庞统懵了!
  他有点听不太明白曹朋的意思。
  曹朋回身坐下,沉声道:“要想尽快平定这乱世,就要尽快解决那些个国贼。
  这不是你坐拥一城一地便能够成功。
  当今天下大势,业已分明。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公之于袁绍,名微众寡,然曹公遂能克绍,此天时人和。今曹公坐拥河之南,攻取河之北,屯兵关中,攫取凉州,一统北方之势,已无人可以阻止……
  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居大义之名,无人可与之争锋。
  孙权居于江东,三世之泽。有大江天堑,又有贤能为之所用,可徐徐图之……然,终究偏安一隅,早晚被灭,难以成事。待曹公平定北方,必马踏荆襄。若曹公得荆襄之地,北据汉水沔水之利,得南海之利;东临吴会,西通巴蜀,可一举平定江山。此天下雄主,必成就大业。刘璋张鲁,坐拥天府之地,民殷国富,却不足以守成。我有一策,可令天府之地哀鸿遍野,必早晚归降。唯一变数,便是那寄居荆州的刘备。此人亦枭雄也,只可惜金麟岂是池中物,未遇风云难成龙……
  我,才谋不若曹公;坚忍不比刘备;恩泽不似孙权。
  若强为诸侯,其结果……
  我所愿者,便是能早日结束这中原大战,为这天下留一分元气;我愿永驻北疆,为我中原屏障。大丈夫当扬威域外,建立功勋。我实不愿继续消耗九州元气。”
  庞统,目瞪口呆。
  这也是曹朋第一次敞开胸怀,将他的理想,告诉外人。
  庞统有一些失落,却又有一些震惊。
  不为别的,只为曹朋这一番言语……一直以来,庞统都希望辅佐曹朋建立功业,但究竟是建立怎样的功业?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听上去好像很美,但只是一句空洞的言语。
  事实上,国人最喜欢的,不正是如此?
  一句句空洞的口号,令多少热血青年为之丧命。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伟人说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才指出了一条明路。
  什么是万世功业?
  如何为天地立心?如何为生民立命?如何为往圣继绝学?如何为万世开太平?
  庞统此时,似乎有了一些明悟。
  曹朋对他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楚,他不是一个雄主的料!
  他愿意做的,是为这九州大地,存留一分元气……仔细想来,曹朋出仕后功劳卓绝,可是真正参与征战,又有多少?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推广屯田,开设商路,令百姓安居乐业;说他才学过人,可时到今日,他并没有留下太多经典。
  曹朋所做的几篇文章,不过是展现自己的风骨气节而已……
  而他称得上经典的几部著作,勿论是千字文,还是三字经……曹三篇之名固然响亮,可仔细思想,就会发现他所做的文章,都是在如何开启民智,教育人才上面,而非是为了名留青史,著书立说。
  曹朋不愿意争取天下,固然令人失望……
  但也就是在这一刹那间,庞统突然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受。
  至少,他是个脚踏实地,认真在做事的人,而不是那种满口道德文章,夸夸其谈之辈。
  虽不能辅佐一位雄主,但却可以为生平知己。
  人常说,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庞统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他一生所学的知己。
  明明可以篡取天下,却为苍生虑,而放弃了这皇图霸业,是何等气魄,何等胸怀?
  良久,庞统站起身来,一揖到地,“我得友学为友,即喜亦悲。
  不过,友学不愿让这九州元气丧尽,固然美好,但还请友学为身后谋,多做准备。
  庞统不才,愿与贤弟一起,扬威域外,建立不世功业。
  但不管友学是否赞同,凉州始终乃友学基业。河西,武威尤为重要。贤弟若决意如此,庞统请为河西太守,举子山武威太守,为贤弟守住这西北大好基业……”
  一直以来,庞统跟随曹朋,从来无欲无求。
  他没有向曹朋求取过一官半职,身上的职位,大都是曹朋主动给予。
  而现在,他却主动求官。
  其意下已非常清楚,就是绝不能让河西和武威两郡,落入其他人之手。曹朋愕然看着庞统,他甚至已经做出了,庞统听完他这番话之后,撒手离去的准备。
  可是,庞统却留下来。
  以庞统之才能,为一郡太守并不困难。
  而河西郡,只是一个下郡。其地理位置和面积,注定了河西郡的地位不会太高。
  庞统愿意留下来,已显示出他足够的真诚……
  曹朋不禁喜出望外,当天便写下奏折,命人六百里加急,送往许都,报备尚书府。
  基本上,曹朋举荐的人,大都会被荀彧认同。
  庞统出身名门,在许都时,便与荀彧颇有交往,故而困难并不太大。而步骘更简单……他担当过海陵尉,又出任过海西令,主持过海西屯田,政绩卓著。本来,曹操是要把他调过来,担当司空辞曹,那也是一个极为显赫的职务。
  可是步骘,却来到了河西。
  让他出任武威太守,曹操那边也不会有太多的意见。
  不管结果如何,这两人都能够很好得延续曹朋的规划,绝对是最佳的人选……
  ……
  “公子,韦端来了!”
  庞德的声音,将曹朋从沉思中唤醒。
  他抬起头,举目向远处眺望,眼中闪过一抹森寒,突然道:“走,随我去迎接韦凉州。”
第506章
大丈夫当快意恩仇
  韦凉州?
  也许在曹朋心里,韦端就是一个伪凉州。抛开私人恩怨不说,这个为牟取私利,将禁运物资贩卖两羌,制造河湟冲突,使得凉州混乱的凉州刺史,根本就不配做凉州刺史。当敌人大军兵临城下,率先逃离,丢掉自己的根基,算得什么韦凉州?
  说句心里话,韦端自兴平年间出任凉州刺史,至今已有十年。
  可在这十年当中,他为凉州做出的贡献,甚至比不上韩遂和马腾。至少在韩遂马腾的治理下,武威金城两郡,基本上保证了平靖局面。人口虽说没有大幅度的增长,可是却能安居乐业。与异族的相处,也颇为妥当,没有出现大的暴动。
  相反,韦端治下的陇西郡,却一年不如一年。
  中平年间,董卓出任凉州刺史时,陇西十一县总人口近四十万。其中河关,大夏,袍罕三地人口,超过十万人。而到了建安九年,陇西总人口不足二十万。河关大夏袍罕三地总人口加起来不足三万,比之董卓时期,足足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么一个凉州刺史,如何能让人心服口服?
  如果韦端不是出身关中豪门,如果他手下不是聚集了一帮子能臣,凉州早已糜烂不堪。也真幸亏了韦端还算聪明,留住了杨阜赵衢等人,使得汉阳保持稳定。
  事实上,曹朋并不知道,他挖走了韦端多少手下。
  如今在他手下效力的尹奉梁宽,姜叙赵昂,都是韦端之子韦康的部曲。历史上,韦康被马超杀死后,正是尹奉梁宽姜叙赵昂四人,联手杨阜,外加王灵孔信赵衢等人,将马超打得大败而逃。其中,赵昂更在马超第二次反扑凉州时,九策退敌,建立了偌大功勋。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无法令曹朋消减他对韦康的仇视。
  但在表面上,曹朋还是遵从礼数。
  他表现的非常恭敬,带领众人走出十里亭,迎接韦端父子。
  见曹朋如此模样,韦端心里的不安多多少少也消减了许多,言语间更不经意的流露出那种世家子弟倨傲之色,俨然是一副上级对下级的嘴脸,令许多人心生不满。
  庞德强压着怒气,心中不住冷笑。
  庞统面带笑容,站在一旁不言不语……
  而曹朋呢,似乎全无觉察,依旧是一副恭敬之色。
  韦康心里突然生出一丝不祥的预兆。他觉得,父亲有些过分了!可是曹朋等人的反应,却太过于平静。
  曹朋是什么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