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骚(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739

  幸好只是二号坑,还有两个坑可以先研究技术再开发,尤其是最大的一号坑。
  从封寒看到的资料显示,兵马俑身上的颜料出土后15分钟就会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会完全脱水、起翘、剥落。
  四分钟可能都不够完成换气工作的,最终可能连拍照时间都没有,只能凭借匆匆一瞥的记忆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利用最新技术进行色彩复原。
  将那些朱红、枣红、粉绿、粉蓝、橘黄等十几种颜色重新加到兵马俑身上。
  主要是封寒等不及了,他想要尽快落实兵马俑的发现功劳,让自己成功得到爵位,至于后续的开发研究,他肯定也会出力的。
  前世经过中外专家长达十几年的合作研究攻关,终于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一起解决了兵马俑表演颜色保护的难题。
  他们运用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书辐射聚合这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并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之后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这段不用懂)。
  这套技术在首图中也被封寒找到了,非常不容易,藏在地下室的资料馆里压了箱底。
  现在封寒能做的就是第一时间下去拍照,把兵马俑彩色的样子保存下来,以便将来进行人工恢复。
  在程思归的指挥下,封寒一声令下,“准备开盖!”
  一块棚木被撬开,象征着一个全新的伟大的文物物种将和世人见面。
  程思归还想用手电筒看看下面的情况,可刚打开手电筒,封寒就凭借自己对地势的了解,顺着二号坑的斜坡门滑了下去,“程老师,我先下去看看!”
  “不要!”程思归惊叫了一声,他忘了提醒封寒,里面很可能是没有空气的,没有戴任何防护措施下去,很可能要窒息的!
  其实封寒戴着防尘密封的眼镜,至于没空气,问题也不大,他可以不呼吸的。
  他早就研究过兵马俑坑刚发掘后里面的气体含量情况,并没有有毒气体,只是没有氧气。
  一般做法的是先进行气体含量测试,再进行气体置换,让人类能够舒服地在坑中进行工作。
  可这样一来,四分钟怕是早就过去了,到时候他们可能都看不到兵马俑原本的颜色。
  所以封寒带着有夜间拍照功能的照相机,屏住呼吸先走了一步。
  程思归忙让学生准备气体置换,并把一根绳子扔了下来,呼唤封寒快点上来。
  虽然没有真正下到二号坑里,但封寒通过书籍,对二号坑的布局已经了如指掌,他下去后拍了第一张照片,此时距离开盖还不到15秒,兵马俑还保持着它们原本在地下的原生色彩。
  之后封寒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黑暗中轻而易举的躲过或站或蹲的兵马俑,在隔墙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着拍照。
  这些兵马俑的摆放位置基本和书中记载的差不多,而这些场景早就在他脑中演示过无数遍了,当初他曾经是想过躲进二号坑的。
  兵马俑的坑足有四五米,非常深邃,程思归无比担心封寒的安慰,恨不得现在就下去把他提上来,并再也不许他参与进来。
  然而当他通过手电筒看了几眼后,他发现了不对劲儿,这和他认知的墓穴有点不同啊,怎么好像隐隐约约看到了很多站着的人?!
  前面拍照的时候,封寒不敢和上面的程思归对话,怕气不够,不过两分钟后,他就发现地下的空气已经很舒适了,于是他终于能够回应程思归了。
  “程老师,我没事,这下面好像不是墓穴,你也下来看看吧……”
第366章
入坑有风险
  当程思归和他的助手们下到坑里的时候,里面所有陶俑的颜料都已经脱落了,此时再看,已经是灰蒙蒙一片了。
  “程老师,这是什么啊,怎么有这么大的陶俑?!”一个女学生问道。
  陶俑其实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陶艺工艺发展达到顶峰,瓷器还不成熟,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传统渐渐成为主流。
  什么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但这些已经发掘出来的陶俑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小,一般是4~10cm,能有20cm的都算是大件了。
  但是眼前出现在科考队面前的陶俑,个个都是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不仔细看的话,他们差点以为下面埋着的是活人!
  “程老师,你看,还有兵器呢!”一个男同学从地上捡起一个戈头。
  至于武器的杆儿是木制的,早就腐朽烂掉了。
  程思归的心情震撼不已,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大型等身陶俑!哇,那里还有两架马车,好像是铜的,大手笔啊!
  其实类似秦始皇兵马俑的这种大型等身陶俑在汉朝也有几座。
  那个时空中,1965年发现了咸阳汉将军兵马俑,总共出土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舞乐杂役俑100多件。
  1984年出土了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为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
  另外还有1990年在汉景帝的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也包括兵马俑,规模同样不小。
  但这一世,这些大型俑坑都没有被发现挖掘,甚至就连等身陶俑都是第一次大规模出现,这让秦兵马俑的发掘价值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实就算有其他兵马俑作为对比,秦皇陵兵马俑的独特性也不是另外几座兵马俑能比的。
  无论是规模,工艺,年代,气势,还是主人的名气声望,另外几座都无法威胁秦兵马俑在俑界的江湖地位。
  很快,地下俑坑装好了电灯,大家的视野一下子开阔多了。
  然后是一片片惊呼的“哇塞!”
  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有的是蹲着的,有的是站着的,有的驾着马车,有的手持弓箭,每一个的姿态和面部表情都各有差异,就这点,就不是汉朝那几座千人一面的陶俑可比的。
  秦皇陵兵马俑无愧于世界奇迹之称!
  在程思归发令之前,所有人都站着不动,不敢碰触那些高大的陶俑。
  程思归看的入神,都来不及怪罪刚刚封寒的轻举妄动了,他带着手套的手摸到身边一件陶俑,白色的手套出现了一层蓝色的粉末。
  程思归似乎有所觉察,忙问封寒,“刚刚你下来的时候,看到这些陶俑也是这种颜色吗?”
  “那么黑,我没看到啊,”见程思归失望的样子,封寒忙道,“但是,我拍下来了~”
  封寒晃了晃胸前的相机,给了程思归一个大大的惊喜。
  刚刚程思归发现,陶俑身上好像有什么脱落了,他猜测可能是身上的颜料层,都说秦人尚黑,如果这些陶俑是五颜六色的,那么一些说法可能要变得有待商榷了。
  为了保留住这兵马俑的绚烂色彩,封寒拍了很多张照片。
  程思归一张张看过去,他首先惊诧于封寒在地下胡乱拍照竟然能拍的这么精准,几乎囊括了地下俑坑所有的陶俑!
  然后,就是后悔,天啊,这些陶俑竟然都是有颜色的!但因为他事先考虑不周,而且没有对这个坑引起足够重视,轻易入坑,导致这些颜色全部脱落!
  “回去后把这些照片给我发一份,”程思归道,“还有,谢谢你的这些照片,如果没有这些照片,可能我们都不知道,这些陶俑竟然如此多彩!”
  封寒挠挠头,问,“程老师,这里显然不是秦始皇的陵墓,而且根本就不是陵墓,那它到底算什么啊?”
  “这是陪葬坑!”身为著名学者,这点小问题难不倒程思归。
  “而且这个陪葬坑的规模不算小,各种兵种都有,风格都是秦朝风格,从距离推算,距离秦始皇陵有1500米,和史书上关于秦始皇陵整体工程的记载没有出入,这应该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坑!”
  程思归此言一出,他的助手和学生全都震惊,他们竟然意外发现了秦始皇的陪葬坑!
  天啊,这项丰功伟绩足够他们留名考古界了啊!
  封寒很开心程思归能直接想到这个思路,兵马俑是谁的很重要,如果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那他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不过这时游笑提出了不同意见。
  “秦始皇一切都追求大,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可是这个陪葬坑是不是小了点啊,有点不符合他千古一帝的磅礴大气?”
  他急于发声,也是因为程老师那些正牌学生有点看不起他们哥俩,所以他想秀秀存在感。
  最先发问的女学生刚要指责游笑多嘴,程思归却道,“你说的不是没道理,即便这个殉葬坑在已经发现的殉葬坑中算是顶级规模的了,但仍有几位汉代王侯可以相媲美,不过秦始皇肯定是第一嫌疑人,至于这个坑到底属于谁,这需要后面持续不断的研究。”
  这时封寒道,“秦始皇的殉葬坑肯定不止一个,会不会周围还有啊?”
  程思归:“有这个可能。”
  “老师,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啊?”那个女生又问。
  程思归看看时间,“先把那个棚木盖上,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么大规模的等身陶俑,而且制造工艺非常先进,疑似秦始皇陪葬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守卫,我建议由附近的军方代替警方看守防护。”
  “另外我会向所有大学的先秦历史专家发出邀请,共同研究并断代,”程思归做着安排,“至于法门寺地宫的后续工作,黄传睿,你回去主持吧。”
  “老师~”作为程思归最早带的研究生,现在已经是光华大学讲师的黄传睿很不情愿。
  程思归宽慰道,“你是唐朝方面的专家,秦代课题不适合你,法门寺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老师都这么说了,黄传睿也只好服从。
  回到地面上,封寒眼珠一转,叹息一声,“没想到我家地下有秦始皇的陪葬坑,看来我的影城计划怕是要破产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