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镜(校对)第8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4/1366

  “端木道兄,你们几位的心意,我自然明白。不过此事强求不得,在我而言,散有散的好处,聚有聚的坏处,反之亦然。故而无所谓聚散,只是若有人愿与我同行,必将真诚以待罢了。这样,端木道兄,我们不妨先到周围探一探环境,让大伙儿自决如何?”
  端木森丘连翻白眼,由此也知道,余慈确确实实对首领之位,不怎么看重,只是这样的心态,岂不是真把他们当成了累赘?
  如此,还需再计较。
  他和金斗真人、商合等对视一眼,都是应了,商合还把魁斗也扯了出来,一行人各找个方向,说是侦察,其实就是给那些人考虑的空间。
  相较于端木森丘等人的不情不愿,余慈才没那么些闲心去理会,他让鬼厌仔细调理与柳观对战时的伤势,又让小五照看叶池、陆雅两人,自己就到外围,随便寻了处地方,思虑日后行止。
  但思来想去,都是九真仙宫、黄泉夫人之类的念头打闪,不知不觉又拿出那云气模具把玩,只可惜,依旧没有发现什么特殊之处,叹了口气,就把模具摆在眼前,浮空盘转,心神则转到已经抹去了心神烙印的符图上去。
  断去与众修士的联系之后,再看符图,倒是另一番感觉。
  之前,有心神联系时,此中多有灵性,符纹相应成形,抹画间很给人以启发,但毕竟是人心情绪涨落不定,符图又没定型,更多时候,都给搅得乱糟糟的。
  而如今与外界关联断绝,连小五的四极天星神禁都不再承接,虽说感觉着死板了很多,思路却是清晰起来。
  余慈其实是在创造符箓,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以前修炼时,经常也有尝试,当然,最得意的一回还是在剑园。那时他感悟玄黄布就的禁制,将其剑意化符,但那一位的剑意太过纯粹,没有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儿,故而层次虽高,反而比较简单。
  之前身在局中,只有一些片断感应,难以自觉。如今猛得清净,他登时明白过来,原来他那是自寻烦恼。
  全盘照应,只是理想化的状态;灵动自然,也不是他现阶段能追求的境界。
  其实说来最简单,只要实用便好了。
  符图也好,阵图也罢,实用还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就是要有一个最大的“一般”性。
  无论是谁,无论多少,都可以应用,都能够对接,这才是创立此符图的本意。
  至于其他的功能,有则更好,没有也不稀罕!
  这就是主干和旁枝的分别。
  余慈一时大悟,如今更不需要照顾那些修士,只是从既定符纹分形的法理上推演就可以,当然,还要再“形而上”一些,更究其根本。
  从这个思路来看,符图的六个基本结构,其实只有三部分功能。
  第一个是承接四极天星神禁,并加以疏导、调节、运化;
  第二个是把众修士自我调节形成的高效战斗方式描绘出来;
  第三个则是使两部分功能结合的构合部。
  除此以外,都是枝节。
  至此尘埃扫净,余慈哈哈一笑,泥丸宫中,天垣本命金符和《洞元玉章三气妙化符经》正如日月悬照,映得脑宫之内,烟霞缭绕,飞电周流,日精盘郁,月华凝滴。
  而究其核心,实则就是其上一句妙文,受余慈心头灵光刺激,又与天垣本命金符对照,堂奥外化,生就如此异象。
  那一句是“构演玉章”。
  此部亿万里星空之外,投射进来的符经,名称中就有“玉章”二字,可见其关键之处。
  之前余慈不曾解悟,但如今层层推进,渐有所得,已是明白,如此说法,其实就是天垣本命金符中,“三十六符共一根”的法理根基。
  其意即是“以符为字,演化文章”,是要将各有其能,各具其用的符箓,作为“文字”一般的物事,以之组合“文辞”。其中自然也要谋篇布局,首尾兼顾,一气呵成。
  说白了,就是要做出一篇由符箓所组成的锦绣文章来。
  实则是通过不同符箓的排列组合,演化出符箓中本没有的法力神通,亦是“无有生有”,“旧体新成”之妙。
  要说起来,“构演玉章”之法与“法箓”的炼制方式有些类似,但法箓一般是同类符箓的集合,形成的神通,也都是从类似的符箓中汇集而成,不比此类法门,符箓的性质可以完全不搭界,甚至彼此克制。
  正如同天垣本命金符,三十六枚符箓,有哪个是可以成为修士道基的?
  一个也无!
  但就是通过数道符法神通脉络的整合构演,化为本命金符,勾连生死玄机,演化天地法则,如此妙术,当真是神鬼莫测,令人叹服。
  不过呢,余慈初学乍练,当然要从最简单的学起,其最初选择的“符字”,都是“唤灵符”,再从这个基础上,衍化整理,创制新符,专门“造字”,以符合要求,这是走了弯路。
  想来当年的上清宗里,学习此类法门的修士,应该都有比较明确的组合配对方式,以供修士适应这一思路。
  余慈没这个条件,只能是从一片空白中抹画,已是把低级的定式应用,当成了推演分析来做,平白耗费了许多力气,层次也还上不去。
  什么时候像天垣本命金符那般,三十六符,符符不同,却能化生真妙,成就道基,才真叫厉害。
  再次一等,天垣本命金符中,诸条符法脉络,以三至四符,形成一门全新的神通,也很了不起。
  可那种境界,还很遥远。
  解析出“符图”的主干,余慈的思路就彻底明晰了。
  一方面,他能够让组成“符图”的符箓,也就是他生造的“符字”更简练;另一方面,也能彻底从原本的“基本结构”中跳出来,尝试更合理的选择。
  他手心中燃起了心炼法火,将从铁八卦改过来的“符图”,再次改了个面目全非。
  这次,符图的基本结构只有三个,与三个主干功能一一对应,因为要按照符纹分形的分布打制,故而形状各异,并不规则,但三片基本结构拼合在一起时,却是拼合完整,不留丝毫空隙,成了一个拳头大小,腹心中空的圆球。
  无庸讳言,这是余慈参考天垣本命金符的结构,模仿金丹之形,所做的尝试。
  他松开手,圆球也自发地浮在半空中。
  和另一边已经铺开的九真仙宫模具相比,这玩意儿黑沉沉的,实是不上档次。
  但将神识覆于其上、透入其中,余慈却是有种“完美无瑕”的满足感。
  三种符箓,几十个分形,上千符纹,在圆球表面和内部,首尾相接,环环相扣,没有一个错点,没有一条乱线。当先天罡煞注入,循着符箓窍眼,吞吐流转,又与外界元气交互往来。整个圆球,就像是活了过来,好似母体孕胎,感觉极是玄妙。
  余慈对这一件练手之作,十分满意,他左瞧瞧,右看看,怎么都看不够。
  看得久了,他倒是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毕竟是辅助之用,没有“四极天星神禁”的加持,其基础结构再好看,都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
  他当下就隔空联系小五,要她往这边注入神禁之力。
  很快,全新的“符图”就亮了起来。
  严丝合缝的圆球,没有任何透光的缝隙,之所以如此,是符纹分形吸收了神禁的力量,又通过窍眼,流转运化之故。正是由于这种效果,本是乌沉金属的质地,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半透明一般。
  这下真的完美了。
  余慈眯起眼睛,他看“符图”,就像看一篇文章,虽然只有几个短句,可立意明确,文采亦佳,给人的感觉至少是“赏心悦目”。
  如此,在“构演玉章”上,他已经可算是入了门。
  泥丸宫中,《洞元玉章三气妙化符经》更是霞光层染,那显化神异的短句,正将其中真意层层化开,由天垣本命金符一照,就是渗入了余慈神魂之中,短短四字,却能解读出大量信息,密密排布。
  至此,余慈才算真正得到了《洞元玉章三气妙化符经》的传承,当然,这也只是开了个头,想完全解析,还不知道需要多久。
  这种传承方式,与《碧落通幽十二重天》非常相近,余慈既然经历过,也就不以为怪。
  此时,“构演玉章”中解析出来的精妙法门,已经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心神,虽然还是没有特别具体的修炼之法,但明白了其中道理,再反观“符图”结构,又是另一种感觉。
  他由此知道,虽然之前所做的一切,已经接近完美,但还有一个关键步骤,没能实现。
  “构演玉章”的本质,正是“无有生有、旧体新成”。
  这个“有”和“成”,可不只是排列整齐,具备美感就好了,这样的结构,就像是那些空有华美文辞,而内容空洞的篇章,算不得上乘。
  其最关键之处,还在“生、新”二字。
  可否在旧符所无之法中,化生出全新之意?正如母体孕胎,成就一个前所未有之生灵?
  在“构演玉章”之时,最上乘精妙之境界,当然是“法度成而新意就”,在“玉章书就”之时,便自具妙诣,发乎天然。
  但没有成功的话,也不用着急,此中还有“点化”之术。
  虽是后天之法,却也能从“文”中见“质”,从“形”里见“真”。
  当下,余慈再不迟疑,秘诀在心头一绕,他就结了个印诀,轻喝声响处,已将那点化之力,打入符图圆球之中。
  印诀打入,余慈与符图双方气机就彻底交融在一处,奇妙的感觉泛起来,出乎意料地熟悉,下一刻,符图之上,光芒转剧,不再是符纹之光,而从内部透了出来。
  相应的,符图圆球之上,一道道缝隙沿着符纹开裂,没有承接符纹的无用之载体,逐一崩成碎屑,只留下纯粹的符纹结构,如同精致的镂空摆件,就像是天垣本命金符所呈现的形状一般,只是要简单许多。
  可是,余慈所指的“熟悉感觉”,并非如此。
  未等完全理清楚,小五那边传来惊讶的情绪:“师兄,你那边在抽我的力气呀……耶,断了!”
  说话间,小五止不住好奇,神意探视过来,绕着符图乱转。
  余慈却没有时间理会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镂空的符图中央,其中的光芒明炽如焚,但也渐渐分了层次,使得光焰之中,一个从未想过的轮廓逐步呈现出来。
  那是一具如妙手雕凿的人形,居于镂空圆球正中,在光焰中悬浮,盘膝而坐,随着光芒层次愈发分明,其发肤肌体,均可见出,又有冠、袍、履等物,一应俱全,虽说极小,却也极是精细,便如常人按比例缩小一般。
  余慈深深吸了口气,也终于想明白,那“熟悉感觉”究竟为何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4/13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