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镜(校对)第8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9/1366

  不想不经意间,承故人之愿,送出的人情,却给她这般惊喜。
  羽清玄轻声吁出一口长气,忽又微微而笑:
  子未落而心先惧,子已落而心有悔。那悔惧之魔障,如今观来,好生无稽。
  随心落子又如何?说不定就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得”声轻响,纤长手指拈棋点下,定而不改。明明静止,却仿佛天上星宿,自有周天运转之意,层层化现。
  “便教教你,什么才是正宗的太玄截星锁!”
  余慈立身云端,心游星空,与相距亿万里的两处喧腾真意遥相呼应,深层交融。
  昊典也好,羽清玄、湛猫儿也罢,都不是他的信众,之所以这般契合,来自于源流的近似、气机的共鸣,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认可”,这算是信任吗?
  不管如何,随着两处的呼应、交融,尤其是蕊珠宫那边,将动静法则所运化的真意投往星空中来,给了他更明确的指引:
  动静为法,生死是轴。
  宇宙自然必有动静之法度,嵌入天地万物之中,但只有通过有“生死存灭”限制的“生灵”来改变,由“我”来施为,才有意义。
  动静之变化,以“我”为中轴;生死之玄机,以“我”为枢纽。
  在这个意义上,动静法则也好,生死法则也罢,其运化之理,都无差异。
  那个“我”,便是真宰。
  此时此刻,受法则约束的宇宙自然,其所对应的法则、元气、相应天地万物的连续变化,便是从“非我”到“从我”,再进一步转化为“我”过程。
  在此过程中,天地宇宙都似向余慈倾斜过来——就像是在东华虚空,天地法则体系无法承受时,产生的塌陷一般。
  造就当时景象的,是元始魔主的本源之力;而此刻,制造这一幕的,就是余慈自己。
  虽然相较于元始魔主,余慈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东华虚空的有限空间,更无法与真界的广袤天地相提并论。
  可是,这终究是一个趋势,且非常明显!
  我不就山,山来就我!
  我不凌天,天颓星落!
  夜色深邃,星空垂布,已隐然可见弧圈穹顶,那是受余慈影响而产生的扭曲。
  相比之下,他身外化现的星辰天,扭曲的幅度要更为明显。
  心中、身外、天穹,星空格局虽各有不同,其实还是一一对应。
  余慈在上清法门的牵引下,趋向紫微垣,心神化入,吞吐间,其恢宏之力,已非北斗星力所能尽拘,更多是与那茫茫星空浑然一体。
  运化之间,霹雳声响,自然演化出一门神通。
  便在雷音之中,天穹星光列布,角芒勾勒,疏密不等,又有无数光线、波晕交错,仿佛是突起一层薄雾,而转瞬间风吹雾散,却有一具威严法相,自星空中跨出。
  帝星是其冕,辅弼为其裳,左擎太乙,右持天钩,北斗者,乘骥立戈,车走天河,斗柄所指,气机汇聚,星海奔流。
  这一刻,不知有多少人目睹法相塑就,也不知有多少人心神为之夺。
  至少这边的张天吉,已是扷舌难下,脑子里干脆一片空白,不知多久,才将断掉的“丝弦”接续,然后相关的情绪念头才一发地喷涌出来:
  紫微帝御,太霄真宰!
  也是这一瞬间,张天吉忍不住扭头,虽然明知什么都看不到,但他还是极尽目力,遥望东北方向。
  他似乎看到、听到,在那幽暗冰寒的洗玉湖底,万千上清鬼灵、星君道兵齐发赞叹,顶礼膜拜。
  道尊在上,真真出大事儿了……
  当年上清宗以四方八天的架构,成就太霄神庭,又分立四御,统御诸天。
  其名由道经中来,便是玉皇、紫微、勾陈、后土。其中:
  玉皇帝御总括万有,决议定策;
  紫微帝御掌控中枢,排布神明;
  勾陈帝御统御道兵,征战杀伐;
  后土帝御调控灵脉,运化元气。
  相应帝御入主,就是太霄神庭发挥最强力量的保证。
  这里面,玉皇代表宗门意志,是由上清宗最核心的修士——绝大多数时间是由掌教亲领,但真正主控神庭中枢,为其提供源源不绝动力的,却是紫微帝御。
  事实上,每一尊帝御都代表着一部极其上乘的法门,修炼到极处,存思召神,自成无上神通。
  这类法门神通又极是艰深,就算上清宗人才济济,也不能保证“四御”之法代有传承。
  若真如此,上清宗第一个要保的,必是紫微帝御无疑。
  紫微帝御又号“众星之主”,是周天星君中最尊者,以其为核心的星君体系,也是太霄神庭中神明系统的主体,上涉尊神,下关道兵,更是神庭基本结构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说当年太霄神庭瘫痪,诸天神明被天魔所污,便是由于当时的紫微帝御修为境界尚有不足,主持太霄神庭力不从心,为了提升神通法力,不得以用了类似于“心魔精进”法门,被魔头趁虚而入,酿下大祸。
  当然,也有说这本就是魔门处心积虑的阴谋的……
  不管怎样,紫微帝御对于上清宗、对于太霄神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故而又有一个称号,即“太霄真宰”。
  张天吉当年也是亲眼看到太霄神庭坠落的当事人之一,虽是数百年过去,当时心神凝滞,哑然无语的状态,仍记忆犹新。
  当初他愣怔的程度有多深,如今心弦震动就有多么激烈。
  如果,如果……
  如果太霄神庭真的重立于九重天上,北地、玄门,乃至于整个修行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他想不到,也不愿去想。
  有人因为紫微帝御法相之事,心中纠结,作为当事人,余慈的心思则要专注太多。
  如今他不知道,也不会去理睬“紫微帝御”的背景,他甚至没有受到这尊法相之后,直趋无上之境的神通法力影响。
  他能够感觉到,当法相凝就之后,诸天星力活跃得过份,气机的灵动也是前所未有,某些星辰投影甚至都要自发勾连在一起,通脉贯窍,化生灵性,仿佛随手一捏,就可以捏个“神明”出来。
  可这又如何?
  统御神明、道兵或许声势惊人,应对同级或较低层次的对手,最是便利,可若对上罗刹鬼王,未免就有些花哨了。
  余慈不为所惑,他要的,是贯通动静、生死法则之后的境界法理,是驾驭亿万里开外凌厉锋芒的掌控能力,更是与此界最强存在之一正面对冲、不避不让的强绝意志!
  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不管那紫微帝御法相如何展现,都不过是他统治力的自然运化,是附加的华彩光环。
  胜,自有无上威严;败,也就是一个笑话。
  这一刻,几欲塌陷的天地法则体系,将一应法则、元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巨量信息,都倾注过来,势头不像东华虚空时那样猛烈,却是绵延不绝。
  千变万化的法则、质性混杂的元气、汹涌澎湃的信息,都要由余慈接收、承受,并且消化。
  在这样连续的冲刷下,他的意志没有受到污损,反而愈发地光洁坚硬,不为任何因素而动摇。
  自然,既定的目标,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相由心生。
  紫微帝御法相高踞中天,群星绕行,如宫阁列布,如车辇相随,而其“座下”北斗,锋芒所向,直指东北。
  便在张天吉那等人物,都在琢磨太霄神庭、洗玉湖等概念的时候,漫漫星空,雷声轰鸣,震耳欲聋,又似千百面大鼓,同时擂响。只是辨别声音的话,恐怕十个里面有九个,都难有答案。
  只是,与之相应的强横意念,却是横扫天域,但凡是这一刻目注星空的修士,分明都“听到”了那冷澈沉静、似问非问的短句:
  “吾剑何在!”
  意念既生,便有长吟经天。
  厚重劫云,轰然中分,一道可以目见的长痕,自北地三湖起,及东海深处止,亿万里长途,笔直贯通。
  并非余慈真的一剑斩出亿万里,而是西南、东北两处剑意同起共鸣、遥相呼应,便是天地法则意志也要暂时“俯首”,一切生出阻碍的法则崩解开裂,作用于劫云之上,生就此“天痕”异象。
  “天痕”显于东海,便在云上海下一众修士的注目里,直切入那之前已然迸裂、扩张的云层裂口,戛然而止。
  可这一刻,人们分明感觉到,长空寒意飞降,冻彻肺腑。
  先期东海之上,因天妄城的出现,七道垂落的朱红星光,扭曲幅度越来越大,仿佛是被风吹弯的枝条,可星光所过之处,波开浪裂,海床崩解,便连天空都烙下一道道痕变——世上绝无这般可怖的“枝条”,也足见天妄城防御的坚不可摧。
  然而,当寒意天降,朱红星光亦是“冻结”。
  事实上,自海面以上,所有的一切都瞬间凝固了——也只凝固了瞬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9/13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