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0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436

  韩孔雀摇了摇头道:“见是没见过,不过却听说过,听说还有六十四件的食蟹工具。”
  “在这里呢!你就好好看看好了。”一件件的食蟹工具,整齐的摆在展台上,足够韩孔雀仔细看一会的了。
  “上面那个字是漕吧?难道是传说中漕书用过的蟹八件?”这个时候,正走着的韩孔雀,再次停下了脚步。
  说到吃螃蟹,就不能不说这个漕书,传说,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就叫漕书,创造了锤、刀、钳工具食蟹工具后来逐渐增加为8件,包括锤、镦、钳、铲、匙、叉、刮、针,称为蟹八件。
  等后来食蟹工具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竟然多达64件。
  “漕书?我还真没听说过,不过这六十四件吃螃蟹的工具,上面可都刻着一个漕字。”波香卡道。
  “应该不是漕书本人用过的,食蟹工具虽然是他发明的,可那个时候绝对不是鼎盛时期,应该没有六十四件套的。”韩孔雀想了想,最终还是摇头道。
  “管那么多干什么?你看,这里金银铜制作的食蟹工具,可都是精品。”波香卡道。
  “确实是精品,不知道谁有心,居然收集了那么多真品。”韩孔雀越看这些东西越喜欢。
  原来这东西不少,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
  而这种吃法,虽然雅致,但却十分耗时间。所以到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使用蟹八件吃螃蟹了。
  食蟹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就是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也就用到了蟹八件。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
  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
  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
  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
  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
  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
  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
  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
  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风味无穷。
  靠了这蟹八件,使苏、州人把阳澄湖大闸蟹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晚清的蟹八件又演便成了苏、州女的嫁妆,而这短短的一溜展台,把蟹八件从出现,到鼎盛时期的所有历史,书写了个遍。
  收藏就是这样,如果爱某种东西,并且达到了一种境界,那就肯定会做出很大的成就。
  就像这个收藏蟹八件的人,他就到了一种境界,不说其他,只是这些带有漕字的蟹八件,就很有收藏价值,而能够收藏那么多,他肯定是用心了。
  什么东西,做到这种程度,都不得不让人佩服。
  看到这些蟹八件,就好像让你看到了明清时代文人雅士举行蟹宴,他们不仅仅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品蟹、饮酒、赏菊、吟诗,这绝对是金秋时节的风流韵事。
  这种吃蟹的乐趣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有充分而生动的描写,读之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本来还有人认为,这些工具是苏、州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今天你添一件,明天我添一件,没有定论,只为合用,现在这里这些东西,就足以证明,这是有系统的制作出来的。”韩孔雀啧啧称叹的道。
  “到了现在,我们失去了很多文化传承啊!单说这个吃螃蟹,现代人就绝对不如古代人。”波香卡也可惜的道。
  “这个就没办法了,这东西并非寻常百姓用品,只在富庶人家使用,到了近代不仅难得一见,式样也简化了。”韩孔雀也叹息道。
  波香卡笑道:“在梁实秋的《雅舍说吃蟹》中:食客每人一件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这可与古时相比倒退的厉害。”
  韩孔雀也笑了:“那还不算什么,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这套物件作为腐朽代表,便逐渐从苏沪杭各大饭店、蟹庄的餐桌上消失了,而前些年,又有一阵又冒出过蟹八件的身影,但毕竟这些叮叮当当的饮食器械,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的习惯了。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如今谁还耗得起这个工夫?就算我们使用蟹八件,也不过是怎么方便吃到蟹肉怎么来罢了。”
  “如果真的按照工序使用蟹八件,还真是麻烦,不过,你不能否认,有了蟹八件,吃螃蟹变得方便了,也优雅了。”波香卡道。
  韩孔雀赞同的道:“是啊!当时用蟹八件吃螃蟹,就是附庸风雅的一种象征,不过这也肯定只是在上流社会中有所流行,民间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明朝那时也有几分相似,又开始有不少附庸风雅的人群出现了,我想蟹八件可能会再次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什么时候,都是有钱有闲的人才会做这种事情,相比南方人的奢靡,北方人可是豪爽多了,人家吃螃蟹可没有那么麻烦。”波香卡道。
  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也有用黄金制作的,所以没有钱是绝对不行的。
  但是相比南方吃个螃蟹,还要蟹八件一套工具的吃法,北方人就豪爽多了,基本上螃蟹熟了的时候,天天都吃。
  北方人吃起螃蟹来,无非就是整个蒸、炸,最好吃的一种吃法是烤河蟹秋收的时候,许多在田里收蟹的人,就会在蟹田边上,用稻草点一堆篝火取暖,顺便把刚捉上来的河蟹,架上去烤。
  所以说,使用蟹八件,或者其他工具,吃的就是一个风雅。
  “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就是这家店办的展览?”走到了头,韩孔雀一眼就看到了一副广告牌,上面就是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几个大字。
  “这应该是一家专卖蟹八件的专卖店。”波香卡道。
  “你很清楚啊?”韩孔雀看向波香卡。
  波香卡妩媚的撇了一眼韩孔雀,才开口道:“那是当然,我现在掌管情报部门,岛上所有的事情,就没有能够瞒过我的,这家店也算是百年老店了。如今,去‘姑苏第一街’就能看到这家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在那儿可以买到蟹八件,据店老板说,他和‘昌记’的老师傅常年探访旧货市场,搜集了一些零星的老版蟹八件。现在价格不菲,保存完好的单件,被炒到了上万元,也有人号称家里有保存完好的‘八件’,可是想收,没门儿,给钱看一眼都不行。这大概就是苏、州人可恨又可爱的‘轴劲儿’,小富即安,万事不以钱为衡量标准有关,那里的人就图自己在家偷着乐,所以,你能够想像到,他们收集这些东西花费的心劲了吧?”
  韩孔雀点头,看来他想要把这些东西,全都收购了,放到自己的博物馆的想法,可以放放了。
  “你看,那边就是昌记卖蟹八件的地方,现在的昌记蟹八件已经有了改良,创意者和制作者是老板,他是‘昌记’铜剪刀第三代传人,祖辈都是‘苏剪’工匠,蟹八件在他当学徒的时候帮师傅做过。
  昌记蟹八件都由他亲手一点一点雕琢、打磨而成,他的招牌是‘镂雕铜蟹八件’,有匙、斧,镦、镊、锤、刮、叉、剪8件。
  每一件都有讲究:‘匙’以芭蕉扇为原型,‘斧’是诸葛亮的帽子,‘镦’参考红木家具带老虎脚的梅花座,‘镊’的手柄为古钱币造型,‘锤’、‘刮’、‘叉’则是统一的镂雕手柄,‘剪’最为精细,‘苏剪’工艺,剪刀脚镶嵌两片芭蕉叶,细微处只有几毫米厚,称为‘玲珑剪’。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筷子博物馆
  这一套全部做下来要整整一星期,所以价格不菲,但这样的东西却只能收藏,因为铜与液体接触对人体健康不利,并不适合使用,只能收藏。”
  一边听波香卡的介绍,韩孔雀一边拿起一件件东西细看,特别是那玲珑剪,还真是精巧绝伦,虽然小巧,但看着就锋利异常。
  当然,除了玲珑剪,其他几件也十分不错,这些改良后的蟹八件,造型为竹节,材料是餐具级不锈钢。
  这里贩卖的大多数是不锈钢的,铜质收藏品很少,看了一会,韩孔雀只看到一套银质蟹八件。
  银料实在太软,稍不小心就废了,所以为了省料,一般老师傅都会在打磨机前挂了一块塑料布,收集飞沫,重新熔成材料,敲敲打打,—套做下来花了一个月。
  这套蟹八件是“昌记”目前售价最高的,要8800元,算是一套奢侈品。
  “咦?这个居然不是昌记的?”韩孔雀拿着一个小碟子,上面的标记居然是“康”,这明显不是昌记出品的。
  “这个也很有名,刚才那个是苏剪的传人制作的,这个是杭剪的传人制作的。”波香卡一看就笑了,现在在岛上,这样的老手艺人可不少,而这些都是韩星的成果。
  他们这片海域没有文化底蕴,但国内的底蕴可不少,而且很多底蕴还是不被人重视的,这就给了韩星喜欢,加上白晓亦她们的帮忙,韩星就更是如鱼得水,得到了很多好东西。
  而这些好东西当中。就有苏剪和杭剪的传人,而苏剪和杭剪是齐名的传统工艺。
  杭剪的传入是苏、州城内康氏兄弟,制作蟹八件也小有名气,相比昌记蟹八件,除了外观迥异。八件里康氏多了一个“碟”,少了“镊”。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铜本身已不适合当餐具,再做成“碟”,放进醋。那危害人的健康就厉害了。
  而“镊”是蟹八件中用处最多的工具,伸进蟹脚把肉捅出,或挑捏蟹身深处的小肉,随心所欲,怎么都好用。
  也可能是这种原因。康家兄弟的蟹八件就不如昌记经营的好。
  “昌记”是苏州刀剪老字号,在乾隆年间就创了“苏剪”,与“杭剪”齐名。
  “现在剪刀使用的少了,在几十年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剪刀,那个时候,女儿出嫁,剪刀也肯定是陪嫁之物。现在这些已经不时兴了。”波香卡看着各色剪刀,有点感慨。
  韩孔雀却有点不同意:“剪刀到什么时候都是经常使用的东西,也许现在大城市之中的年轻人不用了。但农村和一些老人,都是在使用的。”
  “说的也是。”波香卡道。
  “还是昌记的剪刀卖的好。”这可是昌记举办的展览会,所以这里的东西差不多全都是昌记制作的。
  “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文,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说的就是昌记铜剪刀的锋利耐用和高档。”波香卡道。
  韩孔雀摇了摇头。道:“高档的东西,就从来不是普通平民可以使用的。”
  韩孔雀小时候在家里也经常用剪刀。可民间的剪刀,却从来不用铜制作。一个方面是因为铜是贵金属,再个就是铜发软,并不适合制作剪刀,而昌记的剪刀都是高档货,铜的使用必不可少。
  当然,铜用好了,确实比铁做的要好。
  铜不易生锈,剪刀经久耐用甚至能当传家宝,又有辟邪之意,自古就成了江南一带的压箱嫁妆。
  但铜过软并不能做刀锋,而是由钢(早期是铁)制成,两种金属的熔点不同,如何将其焊接在一起成为“昌记”最大的商业机密。
  剪刀口处有弧度,剪硬物时不易劈开,这要求全部手工制作。
  由此昌记铜剪刀,从来都不是百姓用品,而是富人的家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