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3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8/1436

  其中很多人在卖批毛犀的角,有的冒充苏门答腊犀角卖,有的作为广角的廉价替代品卖,其实韩孔雀只想说一句话:
  你们真的知道批毛犀的发现量,和角制品的保存难易度么?
  犀角这个东西,和羚羊角,牙差距很大,也就代表着这玩意不易保存!
  所以在确认了一只披毛犀角之后,人家要一百万,韩孔雀几乎是没有还价就买下来了。
  这主要是因为,它是蛋白的!蛋白的!蛋白的!蛋白质这个东西,随便查一下,就知道全球有多少昆虫和动物可以吃。
  所以,就算披毛犀死了,它的角也很难保存下来。
  再说,批毛犀虽然生活于高寒地带,但是,它的灭绝原因与猛犸象截然不同!
  披毛犀角之所以灭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远古祖先们屠杀!是的,咱们的祖先吃这玩意,这也就代表着,批毛犀能作为化石与冰冻标本保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
  它和猛犸的差距很大,它曾经一直处于远古人类的食物链中!就像今天你吃猪肉一样!
  所以,批毛犀的半化石及冰冻标本很少!极其稀少!
  这一点你只要看看,全球发现了多少批毛犀冰冻标本就知道了,这玩意可不是人工饲养的啊,杀了一批还有一批。
  所以市场上那些天天卖批毛犀角的人,你们让考古学家怎么看?让远古祖先怎么看?让批毛犀怎么看?
  那些卖批毛的没找过韩孔雀,所以韩孔雀不知道他们卖的披毛犀角的具体特征,但是,韩孔雀严重怀疑,这些卖披毛犀角的家伙造假。
第一千六百一十六章
冰原坟墓
  其实,韩孔雀很像问一句,那些贩子手中的披毛犀角是量产的么?怎么一直都卖不断货?有这样的好事,韩孔雀也想要啊!
  所以,韩孔雀就怀疑他们卖的是牛角!牛角!是牛角!
  有了这么多理由,现在还有人想要去买一批披毛犀角制品吗?
  所以,那些卖披毛犀角的家伙,是粗来搞笑滴吧?
  出门见喜,韩孔雀自然高兴,所以在也没有继续在贝尔格莱德停留,而是直接从这里去了俄罗斯。
  在其他地方已经是炎热的夏天了,而西伯利亚仿佛还处于姗姗来迟的春季。
  冰原开始复苏,沉睡已久的河流又唱起了欢乐的歌,它一路上滚滚而去,不时拍拍岸边似乎仍睡眼惺松的冻土,致以亲切的问候。
  而就在这个时候,韩孔雀等一行人来到了别列索夫卡河流域,而这里从古到今,一直出产猛犸象化石。
  当1900年的夏季来临时,西伯利亚的别列索夫卡河,也是用翻腾的浪花来祝贺一年的新生。
  就在它向河岸致意时,一具动物遗体从土中暴露出来,这就是著名的猛犸象遗体化石。
  此标本现在列宁格勒科学博物陈列馆内,供人参观,而韩孔雀还专门去看过。
  不过,这在西伯利亚并不是头一遭,1692年,一份关于冰藏猛犸象的记录,就曾成为学者热衷一时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最原始的资料,其实不然。
  清朝皇帝康熙博学多闻,曾就《神异经》一书发表过议论,他说:“《神异经》载,冰鼠生北海中,穴冰而居,噬冰而食,岁久大如象,冰破即死。欧罗巴曾见之,谢庄梅前辈戍乌里雅苏台时,亦曾见之。”
  《神异经》的作者,据说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是公元前2世纪中国有名的文学家。
  经考证,此书确凿的年代是公元6世纪,即南北六朝时期,著者乃假托东方朔之名。
  书中所说的冰鼠就是猛犸象,因古人不了解,误以为它生活在水中,故有如上所言。
  而康熙为此作证:俄国公使欧罗巴曾见过冰鼠尸体,朝廷命官也眼见为实,这说明《神异经》所载并非妄言。
  中国另一部著名的典籍《太平御览》,对此事的汜载也有案可查:“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其毛八尺,可以为褥”等等。
  可见,我国早巳有关于猛犸象化石的记录,比国外至少提前了1000年。
  除此以外,根据文字记载,西伯利亚的居民,还有一种职业与猛犸象有关,那就是采掘象牙。
  每到夏季来临,别列索夫卡河盼,都会有无数的人前来寻找猛犸象牙,而韩孔雀他们一行人,也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现代所出的象牙,大都出自非洲和亚洲,因为地球上的大象,就聚集在这两个洲的热带草原和亚热带丛林里。
  但是,随着象牙贸易越来越被人们反对,西伯利亚就成了象牙贸易的热点地区,而夏季,自然是最火热的时刻。
  就在这茫茫冰原下,埋藏着许多洁白如玉的上等象牙,而且,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本身,因为它的时间之久远,足以让地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猛犸象牙。
  康熙年间,我国就有人专门到西伯利亚去采购这类象牙,当地发现的猛犸象遗体化石非常多,在新西伯利亚群岛上,还有它们的墓地。
  别列索夫卡的猛犸象相当完整,连肉、血液和毛皮都保存了下来,对研究大有帮助。
  当然,如果找到真正的冰藏猛犸象,获得的绝对不是科研成果,还有其他的一些附属品,象牙就不说了,出了象牙,还有皮毛。
  不要认为貂皮就是最好的御寒之物,猛犸象的皮毛,也不遑多让。
  在莫斯科的猛犸象博物馆,韩孔雀看到过一头猛犸象,它的样子好像是在闭目养神,让人怀疑随日才会睁开眼睛。
  它外面披着红褐色的长毛,比较粗且硬,长达0.5米。
  别以为猛犸象仅此一件外衣,其实贴身那件更保暖。
  在粗毛下有一层细绒毛,一般长约2.5厘米,这两件厚实的衣服,看起来已足以帮助我们对付冬天了,但是,对于这头成年累月生活在西伯利亚冰雪中的动物来说,还嫌单薄了一点。
  人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取暖,而动物只能凭自身的优势生存,猛犸象皮下厚达9厘米的脂肪,使象背上隆起两个类似驼峰一样的肿块,这也为它抵挡风寒增加了能量。
  猛犸象牙粗壮而向上弯曲,好似刀身特大的镰刀,有4~5米长,一只重400千克,长长的象鼻拖在地上。
  整个看来,其体重可达5吨以上,食量之大可想而知,粗略估算,也有12千克之多。
  到了现在,人们在这头猛犸象的牙缝里,还有能辨认出种类来的草,这就是猛犸象大概的情况。
  可是,不要错误地以为,这种动物只生长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1万年前的大陆上,北自极地的冻土,南至草原地带,都有猛犸象巨大的身影。
  因此,从地域上可以把其分为两大类:西伯利亚猛犸象和欧洲猛犸象。
  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品中,有许多猛犸象雕像和绘画,描绘出一两万年前,猛犸象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情景。
  而在西伯利亚,也有这样的场景,但是不多,这一次,韩孔雀就发现了一座隐藏在冰雪之下的洞窟,在晚上露宿在洞穴之中的时候,韩孔雀他们就发现了洞穴之中的壁画。
  壁画有点粗糙,但上面画的狩猎图,还是很清晰的,一大群原始人围捕一头猛犸象,用自制的石矛、石斧,不断攻击它,使其既无还手之力,又不能逃走,笨重的象只能拖着长鼻子,在猎人的包围圈中仓惶地奔来走去。
  终于,在双方的对峙中,势单力薄的象倒下了。
  于是,人们一哄而上,高高兴兴地把战利品弄回去。
  晚上,围坐在火堆边上,男女老少吃着香喷喷的象肉,脸上跳跃着火光和满足的笑容,白天的激烈场面萦绕在个别人脑子里,久久不能抹去,渐渐地,他便形成了一种审美意识,有了创作的动力。
  所以,他拿起雕刻器,在洞壁上刻下猛犸象,刻下捕猎的场面,人类最早的艺术就是这样诞生的。
  看到了这里的壁画,韩孔雀知道,周围肯定有冰藏猛犸象的,因为这里是猛犸象的家园。
  其实冰藏的猛犸象的形成,都是有其偶然性的,所以,在别列索夫卡河边的人,还在依靠河水冲刷冻土寻找猛犸象的时候,韩孔雀已经偏离了既定的道路,向着他预测的地区前进。
  在河边自然更加容易找到猛犸象,也十分简单,只要四处搜寻一下,只要有被河水冲刷出来的猛犸象,就可以挖掘。
  但是,这样的猛犸象,却不是纯粹的冰藏猛犸象,这样的猛犸象没有洁白的象牙,没有保存完好的皮毛,更没有其他意外的收获。
  所以,韩孔雀专门寻找一些地质结构不太稳地的地方,比如山坡之下,比如悬崖旁边,比如河流湍急之处。
  这些地方随时都有可能变成陷阱,而只要落入了这种陷阱,以这里的天气条件,自然会形成冰藏猛犸象的奇景。
  一连找了几天,埋藏在河边的冻土猛犸象化石,韩孔雀发现了不少,但是冰藏猛犸象,韩孔雀却是一个也没有找到。
  这一次,韩孔雀他们又来到了一座悬崖边,顺着悬崖,滑入积雪深埋的谷地,而就在这里,韩孔雀发现了一头猛犸象。
  从现场的环境看,死亡是突然来临的,它的胃里填满了东西,嘴里还含着食物,说明它是突然死去的,并非饿死或病死。
  韩孔雀放出灵识,仔细感知着这头猛犸象的一切,韩孔雀甚至还在它的胃里,找到了一些夏末秋初生长的植物,证明其死亡时正值夏秋之交。
  根据观察,这头猛犸象是窒息而死的,而且还折断了一条腿,把这一系列事情连缀起来,当日的情景便再现于眼前。
  夏日的风融化了冰冻的荒原,上涨的别列索夫卡河水,掺杂着淤泥形成一个个陷阱,在等待着自投罗网的猎物。
  一天,一大群猛犸象走在与河相毗邻的山上,泥泞的山路,使它们每走一步都很困难。
  由于身躯沉重,脚陷得很深,拔起来相当费力,所以它们缓慢地前进着,边走边四处张望,寻找食物。
  突然,悬崖边的土地变得松软不堪重负,崩塌后,山石和泥土纷纷坠下,扑天盖地。
  走在上面的猛犸象应声而落,掉到了山崖下的河滩上,纷至沓来的石头砸伤了它的腿,它挣扎着,想要站起来,不幸的是越陷越深。
  最后,它留下一声微弱的哀鸣,便被泥淖(nào)吞噬了。
  转眼即至的严冬,似乎垂怜于这些不幸死去的生灵,像天然的大冰柜,将其层层包裹起来,成为保存完好的冰藏猛犸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8/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