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5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7/1436

  回到家时,韩孔雀才从失魂落魄之中回过神来,看到跟着自己的石磊,韩孔雀感激的道:“刚才谢谢你。”
  “恩?”石磊有点摸不着头脑,刚才他做了什么?居然能够让韩孔雀感谢?
  韩孔雀可不管石磊是怎么想的,他推开家门,道:“进来做。晚上有个交流会,我们只能现在谈谈你那块乌木门匾了。”
  “没事,我知道韩哥你事忙,不过那块门匾在我的租房里。我没带来,要不然我现在去拿?”石磊道。
  韩孔雀道:“不用,我问你几件事,了解清楚了就好,门匾你什么时候送来都可以。”
  “什么事?韩哥你随便问。”石磊道。
  韩孔雀领着石磊走进客厅:“家具还没有做好,所以只能随便一些了。”
  石磊看着空荡荡的客厅,还是吃了一惊的。
  他是没想到韩孔雀这个大富豪,住的地方居然这么简陋。
  不过听到韩孔雀的解释,石磊知道了,人家这是看不上普通家具。在等着制作红木家具呢!
  想到传说之中韩孔雀得到的那些红木,石磊十分后悔来早了。
  他应该等到韩孔雀把家具全都做好了,这样来一次,能够到古玩街上吹嘘半年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见过全套老红木家具。
  “怎么满脸遗憾?”韩孔雀给石磊到了一杯水。柳絮去了诊所,现在家里只有他们在。
  石磊道:“我应该几个月之后再来你家做客,到时候,我坐着的是小叶紫檀木的沙发?摸着的是黄花梨的茶几?有可能踩着的是金丝楠木地板,到时候我去街上一说,还不立即把那些人羡慕的眼睛发红?”
  韩孔雀哈哈大笑起来,等笑完了他才道:“你别说。你这个创意很不错,特别是用金丝楠木铺地板,我还真解出来了不少好料,放在库房里也没用,还不如铺了地板,等到要用的时候。在启出来用,一点也不浪费。”
  “我等只有羡慕的份了。”石磊知道韩孔雀并不比自己大多数,而相比之下,自己的大把年纪,就好像是活到了狗身上。
  韩孔雀笑道:“羡慕什么。以你钻营的劲头,只要好好学一点有用的知识,以后发财的机会多了,还是说说你那块门匾吧!上面的字是什么,从哪里收到的,最好是能够知道是在那里出土的,这对我有大用。”
  “有大用?”石磊惊讶了。
  韩孔雀也不隐瞒,他直接道!“你这块门匾和先前我从你摊子上收购的那批铜钱,应该都是从彭城的一处工地上收购到的吧?”
  “咦?韩哥也知道?我还打算处理了这块门匾,再跑一趟彭城呢!既然韩哥知道了,那就没我们这种小贩的什么事了,我们可竞争不过你们这样的大户。”石磊有点沮丧的道。
  韩孔雀笑道:“恐怕我们都没有机会了,你还不知道吧?你收购东西的那块地方,其实有一座宝藏,应该是董氏窖藏,如果我没有猜错,你收到手的那块门匾,应该是彭城董氏的门匾吧?”
  石磊惊愕的看着韩孔雀:“这也能猜到?不过不是彭城董氏,而是董府,只有这么两个字,不过这个董府应该就在彭城,所以说彭城董府应该更加准确。”
  韩孔雀微笑着道:“这就没错了,董府,那批窖藏就应该是出自董府。”
  韩孔雀得到了想要知道的答案,自然是高兴异常。
  两个人正在说话,韩孔雀也探听着石磊的淘宝经历,这时,李小艺走了进来。
  “大哥,今天上午的事情电视上播出了,我想你们应该感兴趣。”说完,李小艺打开了电视。
  打开电视,韩孔雀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标题:彭城金银器的前世今生。
  二月份的天气乍暖还寒,彭城的一处郊区,土地被绿油油的油菜地包围着,绿色中绽放出点点金黄。
  在城市一隅,彭城市博物馆大门洞开,显得有些冷清,民国时期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在周围钢筋水泥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突兀和特别。
  走进博物馆展厅,名扬天下的彭城宋代金银器赫然呈现眼前。
  精美绝伦的窖藏金银器文物闪着寒光,见证着彭城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彭城市博物馆馆长,作为彭州金银器挖掘整理探索的亲历者,向记者介绍了这些稀世珍宝的相关情况。
  可以说这真是,千年窖藏天下惊。
  彭城宋代金银器窖藏文物共出土351件,器物品种丰富,制作精美,一经发现,即震惊了国内考古界。
  发现金银器窖藏非常偶然,一个窖藏中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金银器,究竟什么原因使之埋藏在彭城,至今还是一个谜。
  1993年11月,彭城市区一个小镇繁华的商业区西大街进行基建工程。
  在历街居委会的基建工地上,几位农民按照工程要求挖基坑,挖了2米多深后,挖基坑的工作快接近尾声,此时天色已晚,农民也准备收工。
  突然,一位农民发现在基坑底部的坑壁上,有一块规整的石板,他叫来同伴,准备一起把石板撬回家。
  这一撬,撬开了一个惊天大发现。
  几位农民小心翼翼的把石板撬下来后才发现,在石板的下面还有一个大坑。
  借着黄昏昏暗的光线,他们眯缝着的眼睛,看见大坑里堆满了各式各样黑乎乎的锅碗瓢盆。
  掏出几件仔细观察,竟然发现这些东西都是非金即银,他们当即意识到,这是在无意之间发现了文物。
  一时间,地下发现宝贝的消息传遍了彭城城。
  文物人员在挖掘清理时发现,这个金银器窖藏离地面有两米多深,窖底、窖壁都用青砖砌成,上部用3块长条形石板覆盖。
  砖窖长1.2米,宽1米,深0.9米,窖内装满了金银器,金银器表面还有明显用麻纱布包裹过的痕迹,但麻纱布早已灰飞烟灭。
  顶部中间的一块石板经年累月,已被泥土压塌,部分金银器也被压坏。
  由于窖藏上方有一根不停漏水的自来水管,当文物人员打开砖窖的时候,金银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锈蚀。
  通过清理,共出土文物351件,可以辨认器形的有343件,其中金器27件,其余都是银器。
  这些器物种类丰富,造型独特,纹饰精湛细腻,在国内十分罕见。
  虽然发现了这么一座窖藏,但这“第一窖”成因难解。
  在一个窖藏中发现350多件金银器,并且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规模金银器窖藏,因此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
  后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批文物中有115件国家一级文物,彭城金银器从此名扬四海。
  在断代上,器物的器形和铭文,给专家们提供了直接证据,确定这批文物是宋代的金银器精品。
  但这批金银器是何人之物,为何藏于地下?则很难找到确切答案。
  据专家介绍说,这很可能是因突发事件而埋藏,后因种种缘故被人们遗忘,重被发现后,就称之为“窖藏”。
  金银器窖藏,现在国内已经发现几十处,其中宋代有十几处。
  金银器加工工艺在唐宋时期达到最高水平,由于其质地本身具有货币的珍贵性,和多次利用的特殊性,因此一种器形形制和纹样不会被长期保留,它往往会随社会风气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百四十一章
十一年
  这次出土的菊花形金碗、莲花纹银碗、斗笠银碗等器形,已经在绵、阳窖藏、德、阳窖藏、福、建邵武、窖藏等处均有发现。
  在菊花形金碗上,明确有“绍熙”的纪年款,而“绍熙”也就是1190年以后。
  由此专家推断,彭城金银器的器物年代其上限,应该不会早于“绍熙”年间,几乎所有的器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南宋特征,其下限不会晚于南宋末年。
  但器物的年代不一定就是下窖的时间,是什么原因,促使主人埋掉这一批珍贵的财宝?
  仓促的“窖藏”往往都是把东西藏在罐中、木盒中,甚至直接埋入土坑。
  但彭州的金银器却埋藏在规整的砖室内,器物放置整齐有序,多数器物还用纱布包裹,贵重金器都装在一个大的银钵中,下窖的时候还按先大后小的顺序依次放入,一些相同的器形重叠在一起。
  砖室的大小刚好能够装下所有的器物,既没有留下大的空间,又不会因空间太小而压坏器物,而且埋藏在2米多深的地下。
  这说明主人在下窖的时候时间很充裕,没有丝毫的慌张。
  专家发现,在大量的金银器中出现了“董”、“董宅”等铭记,估计这应该是这批金银器的主人,一个姓董的大户人家。
  尽管宋代奢侈之风盛行,一般老百姓都以有几件金银器而自豪,能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精美金银器,显然“董”是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财力的家族。
  一般的社会事件,不会对这些庞大的家族产生多大影响,致使其不得不将珍贵金银器埋入地下的原因,肯定是他们难以控制和预料的严重事件。
  诸多线索让专家思路逐渐清晰。
  在“绍熙改元”之后,彭城的确发生了足以令当地富豪仓促出走、埋藏珍宝的事变。
  南宋端平三年,也就是1236年,蒙古铁骑占领大半个宋国。那时人们匆忙逃亡。
  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的场景:彭城一董姓大户人家,提前得知蒙古兵南下的消息,并料定彭城迟早会沦陷,于是早早的就将多年积聚的金银器埋藏好。想等战乱过后再取出来。
  但没想到的是,当蒙古兵杀到的时候,一家老小均被屠戮或者逃走之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回来,倒给现代人留下了通往南宋的实物资料。
  但最准确的推测,尚需更多史料佐证。
  虽然大体推断出来了这批窖藏的出处,但新的疑问接连产生。
  既然是窖藏,那这个董家,难道就只有这三百五十多件金银器?
  既然能够有实力买那么多银器,难道就没有实力买金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7/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