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原始时代(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322

  目前夏国有人口近十五万,其中只有不到五千人是奴隶和仆役,成年男性国民有两万四千七百余人,成年女性国民有三万六千余人,去年里夏国新生儿九千出头,这还是受天灾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应该有超过一万一千新生儿。
  可以说以现在夏国的人口基数,每年自然增加人口也能达到一万以上,随着夏国人口增加,自然增加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唯一有点问题的地方就在于孩子太多,成年人需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那用在劳作上的精力就少了。
  好在这一项也有解决的方法。
  年龄大一些父母,生育的子女中也有年龄大一点的,可以让他们来照顾弟弟妹妹。
  另外则可以在城池里建造专门婴儿幼儿园,将婴儿幼儿都聚集起来,安排较少的人手统一进行照顾,减少父母的负担。
  一年自然增加一万多人口,苏焱不是太满意,毕竟孩子成长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别看现在夏国一年自然增加人口在一万左右,每年成年的国民还不到五千人,最好是每年新生儿数量和成年国民数量相差不多,那时候夏国就有足够的成年劳动力来进行各种计划。
  所以在夏国自然增加人口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外界获得一些人口,方法依旧是那三种,其他部落主动选择加入夏国,与其他部落进行人易,以及最后的战争。
  以目前夏国的情况来看,前两者的潜力都不大了,无法为夏国带来太多的人口,那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战争!
  实际上战争也分为两种手段。
  第一种是以强大的实力去压迫目标部落,逼迫目标目标主动投诚,这样的部落可以融入到夏国来,龙部落早期、中期都用过这样的手段。
  第二种则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进行的,目标部落拒绝投诚,那只能开战了,以夏国的实力几乎不可能失败,目标部落被覆灭,俘虏大批人口,成年男性和已经懂事的男孩都贬为奴隶,剩下的可以融入到夏国,这种手段主要是龙部落中期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夏国的实力再强,战争总是会死人的。
第510章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二)1/2
  对于知道夏国实力的部落,有很大可能在夏国的战争威胁下加入到夏国来,比如龙部落成立初期强迫鹿部落、山部落、兔部落融入到龙部落。
  夏国与这些部落长久接触,一些表面的东西还需要保持,夏国不会直接派遣大军过去逼迫对方。
  先礼后兵,先对这些部落发出邀请,不接受邀请,再用武力逼迫,武力逼迫下对方不接受邀请也不搬家,才会派遣大军过去。
  在苏焱眼中,很快黄河流域都会属于夏国的地盘,其他部落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远离黄河流域,一个是加入夏国,最后一个是被夏国覆灭。
  而对于夏国没有接触过的部落,他们不知道夏国的实力,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战争或者逃走。
  不过夏国也会尽可能的避免走这一条路,毕竟战争得到的俘虏有很多都会贬为奴隶,即使对奴隶再好,许多奴隶内心都会留有对夏国的仇恨,这也是一种隐患。
  夏国缺少的是成年国民,而不是奴隶。
  人口方面暂记这些,以后再慢慢补充,接下来是科技方面。
  苏焱想了想,将农业从科技中拿出来,单列一项,农业的确有单列一项的资格,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想到夏国要统治整个黄河流域,苏焱将造船技术列为科技发展的第一项。
  人在陆地上行走的速度就那么快,还会被河流阻拦去路,因为船只的出现,夏国得以纵横黄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其他部落进行交易,获得人口、牛马、兽皮等等。
  一直以来,造船技术都是夏国重点发展项目,从最开始龙部落渡过源河前往鹰部落的小船,到可以在黄河主干中平稳航行的甲型船,再到速度更快身体更加庞大的乙型船,如今航速改进版甲型船已经出现,航速改进版乙型船用不了多久也会出现。
  拥有航速更快的船只,夏国也就能够通过黄河触及到更远的区域,那里有更多的人口等着夏国去收纳,也有许多夏国需要的资源等着夏国去交易。
  但是在苏焱看来,就算是航速改进版乙型船建造出来也不够,夏国还需要更好的船只。
  夏国的船只一直将安全平稳当作重点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才要考虑让船只能够运载更多的货物和让船只拥有更快的速度。
  许多时候载重量和速度不能同时满足,《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苏焱将速度更快的船只列作发展方向,有速度更快的船只,夏国也就能够更快的向外界扩张,换句话说,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将时间都浪费到赶路上。
  船只载重量的问题暂时放下,只要建造体积更大的船只,载重量的问题很好解决,不过船只越大,航速也会受到限制,目前夏国所拥有的最大船只乙型船已经足够夏国内部运输使用。
  目前夏国有两座造船厂,分别是源城造船厂和舟城造船厂。
  源城造船厂每年可建造三艘甲型船,包括改进版甲型船,受限于地域,源城造船厂无法扩建太多,潜力比较低,以后只会建造不超过甲型船大小太多的船只,也会大量比甲型船小的渔船,使用渔船在河中捕鱼效率要比在岸边捕鱼效率高。
  舟城造船厂每两年可建造三艘乙型船,夏国拥有所有类型的船只在舟城造船厂都可以建造,目前舟城造船厂的规模已经超过源城造船厂,拥有更多的造船师、工人,同时位于黄河主干的舟城造船厂拥有比较高的潜力,可以建造比乙型船更大的船只。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就是为了让夏国“有计划的”更快的发展,苏焱感觉到时候仅仅两座造船厂建造出来的船只无法满足夏国快速发展的需要。
  正常情况下,夏国需要保持三支船队,主要是对外贸易,一支船队沿黄河主干向西航行,主要是与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进行交易;一支船队沿换黄河主干向东航行,主要是与渔部落到夏国区域的部落进行交易,也有可能载着军队发动战争;第三支船队前往渔部落更东方的区域开展对外贸易。
  三支船队,最低标准是每支船队拥有十艘甲型船,尽可能多,不能减少。
  比如一艘甲型船,一般能够运载二十头大牛或者大马,十艘甲型船才能运载两百头,夏国对牛马的需求量非常大,应该尽可能的增加负责与游牧部落进行交易的船队的船只数量,可以一趟运载更多的牛马回来。
  向东开辟新航线的船队也要尽可能的增加船只数量,新航线距离夏国更远,两个月时间甚至更久才能回来一趟,船只数量少了,交易的规模也就小了,那么多时间都浪费在航行中,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目前夏国有四十八艘甲型船和八艘乙型船,减去三支船队的数量,留在夏国内部使用的船只数量并不多,往返于夏国现有的十九座城池和两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城,船只数量根本不够用。
  还有运部和国民假期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船只根本无法实行。
  所以苏焱准备在实行《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的五年时间里,再建造一座造船厂,增加船只供应量,以满足夏国发展的需求。
  造船技术之后则是炼铁技术,在炼铁技术之前还有炼铜技术。
  夏国的青铜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虽然没有达到其巅峰,但是对于夏国来说已经足够了,能够铸造出精致的青铜鼎,需要的仅仅是多花费一些时间。
  苏焱没有这个需求,也就没有让夏国铸造多少这些不实用的东西,顶多少量铸造几个当作王宫的装饰物,或者赏赐给臣子。
  关键是铜储量的问题,铜储量显然没有铁储量高,在中国古代,铜更多的是作为金属货币使用,铁则是金属工具的主要材料。
  原本苏焱就有让夏国尽早掌握炼铁技术的打算,被天灾所影响,现在正式列入到《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科技方面的一项,夏国已经掌握炼铜技术,又知道哪里有铁矿和煤矿,炼铁的前置条件都已经具备,只等正式立项。
第511章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三)2/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前两个都有了,后面两个也要拿出来,指南针可以让人不迷失方向,火药可以开矿开路指南针的前置条件是磁铁,火药研发则有一点危险性,技术本身不算太难。
  苏焱将指南针和火药两项写下,稍微想了想,苏焱又在这两项后面写下“玻璃”。
  有一则故事:
  三千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故事是否是真实的不知道,不过足以说明制造玻璃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玻璃的用处有很多,将玻璃装到门窗上让室内增加亮度,精美的玻璃制品用于交易,建造玻璃为屋顶的暖屋在冬季里种植蔬菜,更可以用玻璃来制造望远镜。
  当然,玻璃技术的初期并无法达到苏焱想要的程度,还需要时间去研究,才能将一项项成果拿出来,这些事情并不耽误苏焱将“玻璃技术”列入到《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科技篇的一项。
  造船、炼铁、指南针、火药、玻璃、水力机床……一项项技术写下来,可能还有许多技术可以列入到《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等着苏焱想到并补充进去。
  科技篇之后是疆域,苏焱暂时将疆域和贸易放到一起,毕竟夏国的船只暂时只能在黄河流域航行,而苏焱也将黄河流域当作是夏国的地盘。
  夏国的疆域是按照夏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远处的城池进行计算,内部就是夏国的疆域。
  原本苏焱打算使用“步步蚕食”之策,从夏国目前所在区域开始,沿着黄河主干分别向东向西,每隔一段距离建造一座城池,一步步推进,最终占领整个黄河流域。
  但是当苏焱开写《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后,发现“步步蚕食”之策有点慢了,完全可以激进一点,在远离夏国本土的区域建立新的城池。
  比如炼铁需要的煤在燕氏族老家有发现,想要采集煤矿最好在燕氏族老家建立一个定居点,安排奴隶来挖掘煤矿,还需要安排战士看守奴隶。
  挖掘铜矿、铁矿、煤矿这些劳作都是非常沉重,而且对挖矿者身体不好,这种劳作都已经换成奴隶来做,夏国国民只担任看守者。
  苏焱原本认为,一个定居点无法居住多少人,人太少可能会被敌人击败,远离本土无法得到支援,就算建造一座城池也有可能被敌人围攻。
  这点倒是苏焱以前想差了,一座城池入住一万人口左右,敌人再强,也很难攻破拥有一万人口的夏国城池,夏国的强弓会教育敌人做人,实在不行就将城墙建造的更高更坚实。
  更何况现在苏焱没有打算只在燕氏族老家区域只建造一座城池,燕氏族老家在黄河南岸,北岸就是草原,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一直是夏国的牛马主要来源,夏国需要更多的牛马。
  倒不如在草原边界建造一座城池,在草原上开辟牧场,大批放牧牛马羊,还可以正式建立骑兵部队,让夏国的铁骑纵横草原,从那些游牧部落手中夺取牛马羊,这样夏国也就不会缺少牛马了。
  草原边界建造一座城池,燕氏族老家建造一座城池,两座城池之间的距离不算太远,乘船也就一天左右的路程,若是从黄河南岸乘船到黄河北岸,再骑马前往另一座城池,时间完全可以缩短到三分之一甚至更短。
  两座城池互相支援,完全可以在这片区域立足,甚至一座居住一万人口的城池也可以立足,日后也可以根据所在区域的情况多建造几座城池,反正迟早有一天夏国的城池会遍布黄河流域。
  唯一的问题就是城池远离夏国本土,两地之间沟通需要十天到半个月的时间,距离太远,可能会导致加入夏国时间较短的人产生其他心思,所以在远离夏国本土区域建造新城池时,最好是迁移加入夏国时间十年以上的家庭,一任城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年。
  凡是有夏国必须物产的地方,都可以在该地区建立城池,顺便的,夏国的疆域也在疯狂增加中。
  苏焱将整个黄河流域都看作是夏国的地盘,不过真正想要占据整个黄河流域还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主要是花费在对付黄河流域其他部落上。
  正好这个时间里,夏国可以按照《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人口篇中的计划,先以交易为名与更多的部落接触,一方面与之交易一些夏国需要的物产,另一方面向他们宣扬传播夏国的实力,甚至可以吸引一些部落加入到夏国来。
  等到夏国扩张到更远的区域,那些部落还不选择加入到夏国来,也不搬家离开黄河流域,等待他们的只剩下战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