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国术无双(校对)第1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794

  他在疫病征兆刚刚出现的时候,已经派人延请名医。
  如张仲景和华陀等人,早就被请到了长安城中。
  苏辰封了个太医署官职给他们,并派出大量人手协助,让他们调制草药,传授方剂。
  并传檄天下,令四方州郡依令而行。
  若有迟殆误政之处,只要被巡察四方的青衣卫逮着,立刻就是杀头抄家的罪名。
  不管是什么世家、什么来头。
  实在是瘟疫太可怕了,他即算是仙人,能保证自己不生病,能保证制出针对性的药物,还能保证中原大地每个百姓都去讲卫生,勤洗澡吗?
  何况,如今处处皆战,江南江北,漠西辽东,杀得血流成河的。
  那些尸体倒伏遍地,就是滋生病源的温床,他管也管不过来。
  疾病防治如果不得当,底层官吏执行不得力,很可能就会重演历史上悲惨一幕。
  说不定,等到数十年过去,他会发现,整个中原大地,又只剩下几百万人了。
  那还叫什么太平盛世?
  更别提什么气运值了,不被王朝气运反噬,就算他运气好。
  站到一定位置,能得到巨量好处的同时,当然也得担起责任来,否则,第一个倒霉就是他。
  ……
  长安朝廷的防疫令如火如荼的推行各州各郡,还有一个消息也象是长了翅膀一般飞向了千家万户。
  对于一些平民百姓来说,这个消息只是过耳就忘,最多惊叹数声,立即转头为了生计勤苦挣扎。
  但是,对于天下世家豪族,却如同五雷轰顶。甚至连即将爆发的冀州争夺战,也稍稍逊了几分热度。
  “曹操图谋不轨,兵败遭擒,族诛,曹家败落。”
  “荀文若阴谋乱政,掳掠天子,从逆,斩首。”
  “弘农王妃唐姬,押入冷宫,为少帝刘辨守节。”
  这些消息传播四方,引起的轰动,比起董卓火烧洛阳来也小不到哪去。
第1874章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上)
  曹操伏诛事件极有代表性。
  第一次见到有人豪不遮掩的族诛世家大阀,曹操虽然出身宦官世家,其家族却是在大汉朝堂之上活跃了许多年,整个世家系统都与他有着亲密联系。
  不论家世,就说他本人,更是与各州各郡大佬坐而论交,地位隐隐在别人之上。
  对了,他是个名人,如果说袁绍在东汉末年的声名最盛,接下来,基本上就轮到这位孟德兄了。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这人有希望成就大业。
  就这么一个人,说斩就斩了,还连累了家小,太让人惊恐了。
  以往世家与世家之间的争夺,总会留着几分情面的,决不会象如今这般毫无遮掩的杀伐。
  除了曹操败亡一事,更让所有人惊惧的其实还是荀彧之死。
  荀家八龙,名震天下,而荀彧又是八龙之中的佼佼者。
  从某个方面来说,他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名声,比起曹操还要大上许多。
  那个“王佐之才”可是获得诸多大儒认可的……其才学不说独步天下,至少可以兴旺一个朝廷,是汉初张良一般的人物。
  这等人才说杀就杀,不说浪费不浪费的事情,从中表明了,如今的长安朝堂可不会惯着世家贵族。
  紧接着的招贤令也表明了这一点。
  “不论出身,不论才学,但有一技之长,皆可为官。”
  好吧,寒门苦哈哈也能当官了,泥腿子流民也能上进了,这让一些士族老爷们情何以堪。
  他们直呼变天了,大声疾呼着,奸相误国。
  朝堂之上更是吵成一团……
  可惜的是,令出于丞相,经由天子亲自下玺确认,通行四方,没人能够更改,更多的却是奔走相告,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大汉四方。
  你若是不服,不想当官,没问题,没有求着。
  还有许多泥腿子等着上位呢。
  相比于曹操和荀彧两人被斩首的事情,唐姬被囚的消息反倒不是那么引人注意。
  毕竟是女人,少帝刘辨又成了过去式。
  只是有些心怀故旧的,暗暗叹息一声有辱国体,欺辱人家遗孀之类的,这言论也淹没在种种流言之中了,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唯一值得唏嘘的,反而是唐姬的父亲会稽太守就此丢官,隐居乡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对于天下高人隐士和各方首脑,最惊骇的消息其实是天下四大神僧一夜入灭的事情。
  令许多儒家、道家高人心怀警惧的同时,行事也收全省了几分。
  当然,总有某些不怕死的,会站在风口浪尖,做一做弄潮儿。
  就在五月淫雨,草木疯长的日子里,李元化也已兵临城下。
  吕布前锋打到安平郡,双方蓄精养锐,战事一触即发。
  ……
  颖川玉溪山,水镜山庄。
  在朝堂风暴席卷天下的同时,颖川书院数十个士子车马簇簇,挤挤攘攘的来庄拜见山长。
  有门客迎入进去,奉上香茶。
  坐而论道,众士子激昂抨击着如今朝堂诸公,说得最多的就是妖孽当道,国将不国的话。
  “李御出身于寒门,不通文墨,凶横暴戾,如此以往,我大汉天下将万劫不复,奈何奈何?不如咱们往投袁氏,如今冀州大战将起,定有用武之地。”
  一个高大士子大声疾呼,嘴里唾沫四溅。
  华服青年神情激动,显然是家里面利益受损,对如今的朝堂很有成见。
  又有一人高声道:“荆州刘表有着八骏之称,离得又不太远,更没有战事之危,我看不如请他主持公道。他出身宗室,定不会坐视大汉危亡,总会尽上一分心力,发兵讨贼?”
  众士子抬眼望去,见先前发言人乃是傅家傅琳,后面附和之人是王家王协,就没有作声,而是转头看向一个年纪三十多岁的沉静男子。
  这人跪坐当庭有如老松,让人一见到,就不由自主的把声音放低了一些。
  他是荀攸。
  若论平日里谁在颖川地界最有声名,除了一些大儒师范之外,还真要论及荀氏子弟。
  世人都知荀爽如今位居三公,荀文若王佐之才,但荀氏八龙的天大名声却不是一两个撑起来的。
  荀攸荀公达,如今声名尚未大起,熟悉他的人却是明白,此人性格沉肃,博学多才。最厉害的是世事通明,精于律法民生。
  有事不决,问他就对了。
  更何况,如今他家族叔荀文若在长安被斩首,荀氏名声受损,于公于私,他都要表达一个明确的态度。
  而先前发言的另外一些颖川华族如傅家、王家等人因为出自大汉外戚,家中以豪富著称,少了几分底蕴。近年来,虽然也颇有些诗书传家的名声,真论人品操守却是十分不堪,并不受人信任的。
  “我们这般讨论,也不是办法,大家曾上书几次,请老师出山主持公道,也没有只言片语传下。这事,公达你怎么看?”
  有人开口问道,直接把傅琳、王协晾在了一边。
  那两人也自不恼,显然有着自知之明,同样满心期待的看向荀攸荀公达。
  “听老师的吧,世事扑朔迷离,看不分明……前些日子的长安、洛阳变故,你们也不是没听说过,那些黎庶正在开恳荒地、修缮宫墙道路,数百万生民无一饿死。更别提那李御一声令下,雄兵四起,威慑八方,如今声势极大,说威震天下也未尝不可。袁绍、刘表之流,很可能全都自顾不暇,此行前去投奔他们,实为不智。”
  “文若先生被害一事,就这般算了吗?”
  有人不服辨道,尤其是对荀家八龙自个缩卵,把这等惨事视若等闲的态度,深为不满。
  数十学子看向荀攸的目光也十分古怪起来,心道这些大家子弟看起来还真是凉薄得很,良禽择木而栖,他不是动了投靠长安朝廷的念头了吧?
  这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他家还有一位长辈荀爽老儿,正在朝堂之中担任着高官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3/17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