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帝国(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240

  “那依着你的意思,应该如何处置?”元封问道。
  李琪道:“立刻收拢三军,严惩首恶,大赦天下,免税三年!”
  正在此时,外面传来一声大喝:“姓李的,你是何居心!”一帮武将闯了进来,气势汹汹的指责李琪,一时间文臣武将吵成一团,武将们也不是脑子里缺根弦的蠢货,他们也有自己的方略,汉军底子薄,通过常规方式征纳赋税来得太慢,不如直接劫掠,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些财主老爷们都是斯文败类,没个好东西,抢了他们便是,至于清苦百姓,反正也没啥油水,不如免了他们的钱粮,也好赢得民心。
  文臣们坚决反对这个提议,他们以为除了少数土豪劣绅之外,大多数富人还是本分守法的,而且许多人都是举人、进士出身,书香门第,把这些人推到对立面去,对于大汉的前途有百害无一利。
  元封在上面听得脑子晕乎乎的,他觉得两边说的都有道理,忽然年幼时候叔叔说过的一个名词跃入脑海“阶级斗争”
  对,阶级斗争,下面这两帮人就分属两个不同的阶级,李琪等文官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出身,家财虽然不算巨万,但也是有些资产的,而那些武将们,在加入汉军之前,大多数是赤贫穷汉,而且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属于标准的无产阶级。
  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叔叔说过的话依然在心头回荡,那时候年龄小,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现在终于理解了。
  其实对于阶级斗争这一课,叔叔也只是照本宣科,因为他自己也不甚明白,而这一节内容属于武帝遗书里面不公开的内容,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口耳相传。
  元封努力回想着叔叔说过的话,阶级斗争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笑傲天下,用得不好反而会伤了自己。
  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是自己无师自通使用了阶级斗争这个法宝,但是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反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下面还在吵吵嚷嚷,元封的脑子已经转了无数个圈,忽然他一拍桌子:“好了,都住嘴!”
  顿时下面鸦雀无声,别看汉王平日里平易近人,谦逊有加,但是发起威来吓人的很。
  元封道:“河南八成的田地掌握在两成人手中,若不能打破这个局面,不管征税与否,老百姓都不能获得实惠,那么这场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又有何意义?无非是换一个人上台当皇帝。”
  李琪张了张嘴想说话,元封这话很奇怪,难道事实不是如此么?大汉朝和大周朝在本质上不会有任何区别,绅士依然是绅士,泥腿子依然是泥腿子,难道说元封想当泥腿子们的皇帝?事实证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依靠的都是士绅阶层,而非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
  但是李琪敏锐的感觉到元封还有后话,所以并没有插嘴。
  果然,元封又对着那些武将们说道:“你们替天行道了,可是那些金银钱财和田产呢,除了充作军费之外的,还不是进了你们的腰包,这样一来,你们和那些强抢豪夺的劣绅又有什么区别?”
  武将们呼啦一下全跪下了,额上豆大的汗水直往下滴,元封治军严谨,别看平时笑呵呵的,该杀人的时候绝不含糊。
  元封道:“周军疲弱不堪,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朝廷没钱装备军队,朝廷为什么没钱?就是因为这些大地主不纳税!而张九四为了维持他的统治,不得不妥协,但是我不必买他们的帐,不公平的制度必须打破!”
  武将们听出没有治他们罪的意思,脸色都和缓了一些,而李琪等人的脸色却难看起来,倘若元封执意与天下士绅为敌,那么汉军的败局就算确定了。
  元封看出了李琪等人的想法,微微一笑道:“李兄不必多虑,我想给天下的,不过是一个公平罢了。”
  公平,如此简单的一个字眼,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老百姓辛辛苦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拼命攒下几亩薄田,却被地主随便找个由头霸占了去,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打官司比登天还难,这就是大周朝百姓的生活现状。
  而元封要做的就是拨乱反正,扭转这一局面,其实吏治清明,司法公正,不但是平头百姓的渴望,士绅阶级一样期盼这种公正公平的社会局面。
  李琪是个聪明人,立即明白了元封的意思,一颗心便放回了肚里。
  ……
  有了元封的方针指引,谋士幕僚们制定起办法来就简单了许多,元封欲争夺天下,想团结所有人是不可能的,那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地主本身就是大周朝的统治阶级,想争取他们是不可能的,并且这部分人正是要打倒的对象,对他们的打击要不遗余力,血腥凶狠。
  但是对于一般的地主士绅阶层,就要笼络保护,有钱有文化不是错,为富不仁才是罪。
  把最大的地主打掉之后,空闲的土地大量涌现,光洛阳一府就不下万顷,官府将这些土地分为高中低三等,低等的挂牌廉价出售,中等的租给佃户耕种,按照年成收取低廉的地租,至于最优良的田产,则有着另外的处置办法。
  那就是免费赠送!
  当然不是真的免费,汉军贴出布告招募吃粮当兵的汉子,条件优厚的吓死人,若是能验上兵,每人给十亩上等良田!乖乖,天下居然还有这种好事,本来大家伙还不相信,可是等地契真的发到那些军属手里的时候,众人便再也坐不住了。
  什么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那都是老黄历了,如今的中州大地上,卷起了一股吃粮当兵的热潮,大到七八十岁的老汉,小的十一二岁的孩童,都聚到了招兵旗下。
  可是人家汉军说了,只招一万人,多一个都不要。
  ※※※
  熬夜赶出一章来,台式机硬件故障,怕是无法修复了。
第45章
冬季大练兵
  俗话说得好,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地少人多,想混口饭吃不容易,所以当汉军的招兵大旗竖起来的时候,大批闲散人员蜂拥而至,但这些人多是懒汉二流子光棍无赖,奸懒谗滑,素质低下。
  真正的良家少年是不愿意吃粮当兵,被乡亲看不起的。
  但是这回不同了,十某上好的水浇地啊,那可是一家人一辈子都难以积攒下的产业,就算脑子再陈旧的老古董,也忍不住动心了,青年们更是心痒难耐,一个月一两银子,管吃管穿,军饷根本不用动,当三年兵回来,那就是三十六两白花花的银子,足够娶媳妇盖新房的了。
  诱惑实在太大,以至于一些读书人都忍不住动起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不过他们的动机和那些老百姓有所不同,读书人心怀天下,渴望出人头地,正常的科举途径走不通,就只好将一身所学货于帝王家了,汉王出关以来的所在所为被大家看在眼里,都明白这是一位有雄心有能力的雄主,跟着他混,少不得封侯拜将哩。
  洛阳城外的汉军大营,门庭若市,人头攒动,几家欢喜几家愁,以往招兵都很简单,说的难听点,只要是个人就行,可是汉军的门槛很高,年龄要求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良家子弟,身体健康,能分清左右,而且要有保人才行,那些泼皮无赖根本根本看不上眼。
  一人当兵,全家沾光,十亩上好的水浇地,还免了三年的赋税,进了军营立刻发给全套被装,时值冬季,发的全是厚实的战袄,赤酱色的松江棉布料子,棉絮填的结结实实,比他们自家的衣服暖和多了。
  新兵蛋子们将新衣服换上,旧的棉袄交给家人带走,小伙子们个个朝气蓬勃,欢天喜地,整个河南省才招一万人,报名的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每个新兵都是十里挑一的好小伙,不由得他们不骄傲。
  新兵陆续进营,等待他们的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猪肉白菜豆腐馅的饺子,用硕大的面盆盛着,管够!碗里放着蒜瓣,碟子里盛着醋,一人一个大海碗,想吃多少自己盛。
  菜肉馅的白面饺子,那可是过年时候才能吃上的好东西啊,俗话说得好,好受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光是闻着饺子香,这些新兵蛋子们的口水就如同瀑布一般了,他们在伙头军的指挥下排队领了海碗和筷子,盛满了饺子蹲在地上大快朵颐,一时间全都是响亮的嘴唇相击的啪啪声,夹杂着噎着的声音和饱嗝,知道的是新兵们在吃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猪圈呢。
  这通猛吃,吃的昏天黑地,足足半个时辰之后,新兵蛋子们才腆着肚子出来,十个里面倒有八个在打饱嗝,当兵吃粮居然能吃上饺子,要是让家里那些没当上兵的伙伴们知道,还不羡慕死。
  吃饱了饭的新兵们在长官的带领下顺着校场走了三圈,消化消化食物之后才回军营安歇,一水的崭新大棉被,还带着太阳的温暖味道,长条大铺,垫着厚实的褥子,条件比家里好多了。
  还没等新兵们赞叹完,更惊讶的事情来了,慈眉善目的小旗们打来了热腾腾的洗脚水,请他们洗脚,新兵们感动的眼泪哗哗的,这哪是当兵啊,简直就是掉到福窝里来了。
  当晚,每个新兵睡觉的时候,脸上都挂着笑。
  ……
  新兵训了三天,无非是做些队列操练,简单枯燥,不过新兵们依然是欢天喜地,在校场上走步子总比下田干活来的舒服。
  汉军专门挑出一些口齿伶俐的新兵,放他们回家宣扬当兵的好处,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比盖了官印的布告还好使,这么一宣扬可了不得了,整天穿着大棉袄吃饺子,这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老乡们想方设法,托关系来投军,就连家里有点薄田的殷实人家也耐不住了,纷纷来到汉军大营前。
  所谓征募一万名士兵,只不过是汉军搞得饥饿策略,和东周争夺天下,几万兵马怎么能够,河南是人口大省,征募十万壮丁轻而易举,有钱有银子,又有民心,不趁机大肆扩军那是傻子。
  于是,汉王被百姓们投效的热情所感动,又特批了五千的名额,不过条件比以往更高了,要求能识数,能写自己的名字,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很多新兵不但能写名字,还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呢。
  五千员额只是个幌子,实际上汉军已经悄悄扩充了三万多人,加上原来的两万五千人马,总人数达到六万之巨,素质还都不差,加以时日必然能训练出一支强军来。
  可是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据京城传来的情报显示,十万周军已经启程,走得快的话,一个月就能打到河南,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让这些士兵具备基础的战斗力才行。
  大战在即,元封丝毫不慌张,到底是征战多年的宿将了,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是带着一帮手下在外面勘探地形,后方的事情都交给李琪处置。
  大批人踊跃投军,其中不乏优良工匠,对这部分人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木匠、铁匠、兽医、厨子、裁缝,泥瓦匠,只要是手艺人就能在汉军大营里混一碗饭吃,当然待遇不如战兵那么高,但也极其优厚,每月两吊钱,管吃不管穿,属于军匠系列。
  银子如同流水一般花出去,换来大批的物资和人员,在李琪的领导下,幕僚们的办事效率很高,制造军装被服旗帜,打造兵器盔甲车辆,购买马匹牲畜,建造营房,修缮城墙,一切进行的井井有条。
  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是寒冬腊月,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飘洒在中州大地上,寒风刺骨,大雪封路,河流结冰,草木枯萎,这个冬天格外的冷,而那些新兵也终于体会到了吃粮当兵的艰辛。
  每日天不亮就要被小旗粗暴的从温暖的被窝里喊起来去出操,慢一慢就有鞭子抽到身上,顶着冰冷的铁盔,抱着沉重的长矛大刀,在冰天雪地里操练,爬冰卧雪,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汉军不强迫人当兵,受不了苦想回家的放下兵器就可以走,外面大把人等着进来补缺呢,不过那十亩地可得交回来。
  十亩地是小,面子是大,都是正当年的壮小伙子,被灰溜溜的遣散回家,脸往哪搁?所以大伙都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第一场雪结束的时候,从陕西运来的军火终于到了,一车车的长苗子火铳,黑黝黝冷森森,雪亮的刺刀直晃人的眼,听说这是从西凉聘请来的工匠监造的呢,西凉火器甲天下的说法,在中原也是有口皆碑的。
  这些火铳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可以装备,红褐色的十字交叉牛皮武装带,核桃木的枪托光滑温暖,黝黑的枪管,黄铜的机件,还有缀着火红色缨子的范阳毡帽和牛皮靴子,都是火枪兵的标准配备,比起普通步兵的长矛大刀,绑腿布鞋,不知道威风了多少倍。
  所谓最优秀的士兵,并不是指体格魁梧,武艺高强,能打十个八个,那种人士直接编入斥候去了,火枪兵的要求是意志坚定,服从命令,朴实厚道。
  在西凉对抗帖木儿大军的战争中,元封领悟了一件事,费效比最高的兵种不是骑兵,也不是弓箭手,而是火枪兵。
  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加上战马的费用,一个骑兵的花费顶的上十个步兵,而弓箭手的培训也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弓弩看似简单,其实掌握起来颇费功夫,箭矢的消耗也是个问题,一支羽箭需要木材胶漆羽毛箭镞等材料,还要工匠费时加工,可是杀伤力却远不如火枪。
  而火枪兵的训练是最简单的,火枪看似复杂,其实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无非是装药,装弹,射击几个步骤而已,发射火枪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不需要精确射击,只要列队齐射便可。
  唯一的困难在于如何保持队列整齐,火力的持续性,这就需要苦练队列,做到令行禁止,士兵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所有行动听从队长的号令便可,让前进就前进,让后退就后退,射击的时候也是严格按照口令装弹发射,完全就是机械性的动作。
  汉军新兵一直以来训练的就是队列,直到火枪运来之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演武,校场之上,一列列士兵在队长的口令声中不停地装药,发射,一时间硝烟弥漫,枪声震耳,附近的高坡上,元封带着文武们俯视着训练场,感慨万千。
  “小兔崽子们练得倒像那么回事,不知道真上了战阵,会不会吓得尿裤子。”负责训练新兵的是元封从西凉带来的老军头王金标,这老家伙当了二十年的兵,在练兵方面颇有些造诣,此时嘴上说的难听,其实是在邀功呢。
  “列队开枪,总比拿着大刀长矛肉搏强吧。”另一位将军说道,他说的也是实话,和弟兄们站在一起开枪,心里好歹有底,若是和敌军捉对厮杀,这些新兵也真指望不上。
  天边又是一阵阴云飘过,元封望着天空暗想,但愿老天保佑,打仗的时候不要碰上大雪大风的天气,不然火枪就成了烧火棍了。
  一阵马蹄声传来,前方有斥候赶到,翻身下马禀报元封:“主公,周军前锋已到开封!”
第46章
决战朱仙镇
  蓝玉的十万大军行进的非常缓慢,两个月的时间才开到河南,一方面是因为雨雪寒冷,道路难行,一方面是因为军队还需要整训。
  这十万人马是蓝玉拼凑起来的队伍,彼此间的协同能力较差,主帅和将军,将军和士兵之间还需要磨合,士兵对新武器也很陌生,没有一段时间的训练,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那样的话,辛辛苦苦讨来的燧发枪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蓝玉虽然当了多年兵部尚书,但是他明哲保身,从不过问军务,以免遭到皇帝的猜忌,本来这次出征,他也是极力想推辞的,但是皇帝执意让他挂帅,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向皇帝提出条件,自己挑选人马,任免将领,还有一条就是不能派宦官监军,行军打仗不比别的事情,失败了那是要杀头的,所以军中决策者只能有一个,这一条皇帝当时也答应了,但是临到出征的时候却又出尔反尔,弄了几百个人塞到西征大军里,说是让这批御林军见识一下战争,其实不过是监视罢了,蓝玉心知肚明,也只得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2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