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8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4/916

  下一刻,砰的一声,一发枪弹透胸而入,让雅尔哈善目呲欲裂。
  “清奸!见到南蛮不打,绝对是清奸!”
  何智身边的小拳民正端着一杆火枪,枪口青烟袅绕。
  “汉奸,是汉奸!”
  几乎与此同时,一堆砖头砸了过来,将刚刚中弹的雅尔哈善砸倒在地。
  “怯敌的都是汉奸!”
  纪晓岚的声音格外响亮,南蛮都出现了,为什么不打?那定是汉奸!
  六月九日,仅仅是一股蓝衣骑兵和红衣哨骑出现,北京城东西两面的守备官就亡于团结拳之手,原因竟是团结拳把他们当作了汉奸,而他们的行动却是不折不扣地献城,北京外城就此陷落。
  “去找张中堂,请他聚兵遮护。”
  紫禁城,乾清门内军机房里,缩作一团的阿克敦须发皆白,颤颤巍巍向部下吩咐着。
  “张中堂……还有魏中堂任中堂,都告病了。”
  部下轻声回道,阿克敦愣了片刻,呵呵笑了。
  “也罢,他们终究是汉人,而且还是明白得剔透的汉人,怎可能继续踩在咱们满人这条船上。”
  他深呼吸,离塌站起,挺直了胸膛,浑浊的眼瞳聚起一丝精光。
  “已到最后时刻了,召集所有旗人,聚紫禁城一战,我们要以我们的血,还有这紫禁城的龙椅,换得历代祖宗灵柩之安。”
  大清虽然北迁,可顺治、康熙两帝,以及后妃和宗室之陵是带不走的,满人还要守北京城,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要保全陵柩。当然,向英华构和,求得族存,这也是要在尽最后一分力后,才有资格谈的。
  部下明瑞打千应嗻,心里凄凉不已:“眼下这情景,真如当年金宋之势,六百年轮回,报应不爽啊。”
第十八卷
菩提应道劫,太乙斩三尸
第954章
遗梦纷纷,汉臣献社稷
  明瑞出自富察氏,父亲傅文是乾隆皇后富察氏的兄长,陪同乾隆南逃英华的肱股亲信傅恒是其从叔,另一个叔叔傅清更丧命于三里屯,罪魁直指慈淳太后。
  存族大义之下,年方弱冠的明瑞倒没怎么憎恨太后,甚至还揣着与南蛮决死北京城之志,可南蛮大军今日刚至,外城今日就陷落了,冲天喧嚣越过正阳门,在紫禁城里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原本预想的壮烈守城战还没揭幕就已落幕,阿克敦还想在紫禁城搞一出殉国大戏,紫禁城里还有一大堆妃嫔,包括他的姑姑。
  男儿理当死国,何必拉着女人一起上路呢?
  将阿克敦的军令传下去后,明瑞左思右想,总觉不妥,于是进宫去找他姑姑。
  慈淳太后虽霸占后宫,可康熙、雍正乃至乾隆三朝遗下的妃嫔不少都出自满人贵胄,她敢夺位踞名,却不敢大开杀戒,后宫妃嫔只是待遇差点,倒还能自过自的日子,就连乾隆皇后富察氏也顶着个太后的名头好端端在咸福宫待着。
  满人北迁,这些先帝后妃却没跟着走,说是要为先帝守陵寝,可到底是慈淳太后强逼她们留下,还是她们另有盘算,真是自己留下的,连明瑞也不清楚。
  “这一日来得这么快吗……”
  年方三十,颇有丽色的富察氏紧抿樱唇,眼中满是惊惧。
  她凄苦地道:“男人都已经引颈待死,我们女人家还能怎样?不过是听天由命而已。”
  话音刚落,另一个女声响起:“女人又怎么了?照南蛮的说法,女人也顶半边天!哀家要你们都留在紫禁城,就是要顶起老天爷的一角,为咱们满人存族留条活路!”
  哀家……
  旧制皇帝驾崩后,皇太后方能自称哀家,照这么算,除了慈淳慈安两太后外,也就富察氏能自称哀家,毕竟乾隆皇帝在名义上已经完蛋,她也是太后。
  这一声哀家出自谁?
  明瑞打千,富察氏万福,同声道:“太皇太后……”
  严格说,茹喜也是太皇太后,毕竟她是雍正妃子,再隔乾隆、嘉庆、道光三帝,照官面仪制算她就是“太太皇太后”,还好嘉庆接乾隆是兄终弟及,道光才是乾隆之子,总算免了“太太”加称,当然,就道光小皇帝而言,称呼茹喜为太后也是“正理”。
  基于某种女人天性,茹喜也不愿再冠个“太”,所以大家一直都只以太后尊称,可肚子里都在犯嘀咕。这堆糊涂账实在难算,谁让大清在大英催压之下,三十年内就换了四个皇帝呢。
  来人自不是茹喜,此妇年纪与茹喜相仿,正是乾隆生母,雍正熹妃钮钴禄氏。当年乾隆登位时,她还是正牌子的皇太后,可在心计深沉,携南北之势上位的茹喜面前,她这个皇太后就是块后宫仪制招牌。而乾隆告退,嘉庆上位时,她就彻底淡出宫廷视线,顶着太皇太后的名头在后宫养老。
  钮钴禄氏道:“哀家虽恨茹喜乱帝统,可在满人族事上,茹喜是有功的。咱们这些先帝的女人留在紫禁城,自有大用,若是你们还当自己是满人,还愿为护我满人一族出力,就不要听天由命!”
  富察氏是低头黯然,明瑞却是一头雾水,这些女人还能做什么,还想做什么?
  钮钴禄氏咬着牙道:“前金伐宋,掳走赵宋女子上万,后宫妃嫔帝姬一网打尽,今日我等满人女子虽不足数,一宫后妃都在这里,想必能抵偿些许……”
  明瑞眼瞳扩散,苦涩之味就在胸膛间蔓延,果然是要应这场报应么?
  六月十日晨,午门前,望着聚在此处,稀稀落落不过数百的满人,再听几乎罩住整个北京城的喧嚣,阿克敦怆然泪下。他还想聚齐城中满人,血洒午门,让圣道正视满人求活之心,可没想到,北京城里的数万满人,已经全无挣扎之心。外城一乱,还尽职守在内城城垣上的旗人兵丁就一哄而散了,有的携家带口出城北逃,有的就回家中,静候最终审判。
  “还是勿作无益之事,在此请降,向圣道献上一个囫囵的紫禁城吧。”
  人群中,尹继善哀声道,阿克敦眉头紧皱,经历了一番内心煎熬后,沉沉地点头。
  “就不知价码……圣道会怎么看?”
  两人摇身一变,从北京留守转为谈判代表,开始琢磨起茹喜走前留下的交代,就他们看来,这价码已经是退无可退,奴颜婢膝至极,可在英华这股北伐怒涛制下,圣道有多大可能会接受这价码?
  三里屯外,伏尸累累,之前如狂澜一般围攻英华总领馆的拳民已尽数消失,不仅是外城已丢,内城也再无凭可守的原因,总领馆外,大股衙役差丁正严严遮护这片建筑,这些兵丁个个臂缠红巾,满清兵部侍郎,昔日大学士,军机大臣蒋廷锡之子蒋溥也不例外,不仅缠着红巾,还摘了官帽,剪了辫子的秃头清晰入眼。
  “圣道终究是要入主紫禁城的,我等汉臣即便要被清算,可也要在新朝留下纲常道统一足。我这样的五代老臣,怕是要被圣道当作招牌活治一番,你们还年轻,得尽量把住机会。”
  回想张廷玉的嘱咐,蒋溥心中的忐忑翻腾如沸水,对张廷玉的钦佩又再升一层。张中堂的料想该是没错的,圣道不会放过张廷玉一帮老汉臣,可下面的普通汉臣,就如他这样的,只要尽展恭顺,圣道皇帝也不得不用。没有他们这些汉人官员,又该怎么安定北方人心?没有他们,圣道又怎能坐稳紫禁城?
  六月十日上午开始,红衣蓝衣自四面八方而来,一股股进入已各门洞开的北京城,基本没遇到激烈抵抗,就只有安定门稍有冲突。数千满脸花花绿绿,身上也挂满黄符的拳民,脖子上插着香,手中挥舞钢刀,嘴里喊着“团结神拳,刀枪不入”,朝进门的红衣冲去,迎接他们的是开花弹、手榴弹和道道排枪,伏尸数百具后,拳民四散而去,其中一位大师兄带着少数心腹,缀城北逃。
  自下午到晚上,红衣蓝衣滚滚涌入北京城,一片片清理着街坊,即便到了深夜,也提着盏盏马灯忙碌不止,北京城一夜无眠。
  六月十一日,大批穿着红黑制服的军兵自永定门入城,穿城入正阳门,勿论军民,所有人都知道,圣道进城了。
  “何必这么急呢?谁知道这北京城里的满人汉人还存着什么心思,太冒险了,反正这已是终点,晚些时日也逃不掉的。”
  大队漆黑无标记的马车驶入永定门,沿着已由侍卫亲军遮护的中轴大道北上,后队一辆马车刚入门洞时,三娘在车厢里这般对李肆嘀咕着。
  李肆正闭目沉思着什么,脸上只见平静之色,听到这话,微微笑道:“不妨事的,你可以看看街道两侧那些人的脸色……”
  三娘微揭车帘,自缝隙里看出去,此时马车刚入外城,还未及细看,一股冲天声潮就翻滚而来,似乎要将整支车队掀翻一般。
  “万岁——!”
  “大英万岁——!”
  “圣道爷寿与天齐——!”
  军兵人墙之后,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向车队跪拜,一个个都没戴帽子,刻意露出光溜溜的脑瓢。手中还摇着红巾和红手绢,像是山花烂漫的原野。
  三娘呆住了,她可真没料到北京城的民人居然会摆出这么一副姿态来迎英华,感觉就像是迎接大救星一般。
  李肆是早知有这一番情景,大清死硬分子都已经跑了,这段日子就只有团结拳在北京城肆虐,还呆在北京城的民人苦团结拳久矣。
  昨日得了急报,北京城九门齐开,不仅本地亲英派全都动员起来,连原本骑墙的汉人都揭竿而起,一并驱逐团结拳。就连内城满人都已经消停了,就安安静静坐等他的到来。今日路上又得报,北京一城红布脱销、剪刀脱销……
  当然,他急急而来,并非是因北京城大势已定。
  车队入了内城,分作两队,一队是去英华总领馆,三娘要先代李肆慰问坚守总领馆三个月之久的陈润等人,而李肆的车驾则直驱午门。
  红黑人潮汹涌而来,一员员肩扛金黄龙纹章,红缨耸立的威武军将策马居前,就在午门外,至少上千大清官员跪拜在已连夜铺好的红地毯旁,两片冬帽就如地里的冬瓜,堆得整整齐齐,冬帽上的珠子在春日煦光下黯淡无光。
  红地毯底端,午门前,张廷玉、魏廷珍、任兰枝三位大清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列跪拜,人人双手托着一盘,盘上各置诸物。
  身着常式大红军服的李肆下车,扫视左右跪拜的大清官员,心中波澜不惊。这是大清还留在北京城的所有汉人官员,他们在张廷玉的带领下,按照“古制”组织起这么一场请降仪式,看在李肆眼里,不管是行为还是用心,都着实好笑。
  来到三个大学士身前,中间那个花白胡子,一身气质凝得像晒了百年的浆糊一般的老者,该就是张廷玉了。
  李肆指着他手中托盘的东西问:“此乃何物?”
  张廷玉翻了翻眼皮,圣道皇帝的形容映入心底,算年纪,该已四十七了,额头和眼角的皱纹也展示着时光的刻痕,可他就觉得像是面对一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眼瞳那般明亮,那般清灵,溢出的一股摄人之气似乎生来就有,这数十年时光一点也没将这锋锐磨砺圆滑。
  再暗暗品这形容,张廷玉忽然又觉得,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年长的智者,话语间所蕴的深沉,让他摸不准脉络,这种感觉有些不妙,像是即便作了最坏打算,还是无法握住天机的绝望。
  “罪臣所献的是大清国玺……”
  张廷玉被这忐忑压着,不得不轻轻碰了碰左右同僚的手臂,示意他们主动些。
  魏廷珍道:“罪臣献的是大清社稷图……”
  任兰枝道:“罪臣献的是大清民户、兵丁、钱粮诸册……”
  张廷玉再道:“罪臣等今日向万岁献上大清一国!”
  这一声落下,两旁上千官员同声道:“罪臣等——为万岁献上大清国!”
  李肆呵呵笑了,张廷玉这帮汉臣此举倒还真是名正言顺,大清的大义是满汉一家,他们这些汉臣献大清国器也师出有名,不过……行这等下山摘桃之举,真当他李肆为的只是清国社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4/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