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224

  他吁了口气,说道:“天气炎热,又无战事,不必穿着甲胄了。且换上便服,与寡人到江边垂钓纳凉去。”
  他抻抻懒腰,轻叹道:“从鲁国费城赶回卫国之后,直到现在,寡人已是难得偷闲了,但愿以后不会再如此繁忙。”
  英淘轻笑道:“大王是我吴国之主,中兴之君,想要过闲云野鹤的日子自然不易。”
  庆忌微微一笑没有多言。天下诸侯林立,各国君主们其实也不是那么辛苦,每天总有些逍遥的时候,像庆忌这般忙碌的的确不多。倒不是要做一个明君就必须事必恭亲,日理万机。在庆忌想来,只要在大政方针上定出方向,具体事务要臣子们去做才是正理。但是现在不同,天下风云变幻,历史堪堪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抓住这个机会,让吴国抢到前面去,才不会在这股历史洪流中被淘汰。
  消灭越国、蚕食楚国、吞并东夷,此时正当机会,完成了这一步之后,相信整个中原已经因为晋国的解体而彻底进入动荡时期,到那时他已具备了成为江东猛虎的条件,接下来就要蛰伏起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静观天下之变,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看客了。
  到那时,苦日子就该熬到头了……
  长江水,带着磅礴的气势,以雄浑不可挡的巨大洪流滚滚东向,卷着堆雪似的浪花向大海涌去。江边树下,两个人正坐在石上,双脚濯于水中,手中稳稳地擎着一根竹杆。
  江面上,不时有头戴竹笠的渔人摇着小船儿穿梭往来,他们看到了坐在岸边垂钓的两个常服男子,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道,那其中有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吴国将军,另一个更是叱咤风云的当世枭雄。
  两面屏立苍翠旭染的青山、波澜壮阔的江水,一轮高挂的红日,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它们的陪衬,坐在树下的那两个垂钓人,也成了这副宏伟画卷中的一个画面。
  “太阳好毒啊,坐在这树下面临大江,还觉有些闷热。”英淘就着卷动不息的江水洗了把脸,向庆忌笑道。
  “呵呵,那是自然。毒月恶日……,明日就是就是恶日了。”
  庆忌悠然神往道:“鲁国三桓想必又要在沥波湖举行龙舟竞赛了,只是不知这一次,季孙意如又会许下什么彩头,三桓世家会不会竭尽全力去夺那龙舟之冠。”
  想起围绕鲁国龙舟之赛,他和叔孙摇光、成碧夫人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想起在龙舟之赛前后,他与鲁国三桓斗智斗勇的惊险;想起他千里奔袭到齐国,在临淄双峰山下一矛击杀鲁君姬稠的腥风血雨;想起豆骁劲和许许多多为他慷慨赴死的英雄豪杰,庆忌心潮澎湃。
  他缓缓起身,眺望滚滚江水,英淘也随之站起,立在他的身侧。
  江风拂起庆忌的发丝,发带随风飘扬,庆忌怅望良久,忽然大笑一声道:“英淘,记不记得寡人与你初次相见时,对你说过的话?”
  英淘先是一怔,随即欣然答道:“与大王一起,观天下兴亡!”
  庆忌悠悠地道:“不错,与寡人一起,观……天下兴亡。”
  他双眉徐徐扬起,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与对岸屹立不动的连绵青山,胸有成竹地说道:“有人蠢蠢欲动,有人坐失良机;有的分崩离析,有的随之崛起;该兴的兴,该亡的亡。看着吧,天下,就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第279章
……兴亡
  
  绛城,子夜时分。
  随着一声呐喊,知氏府邸突然灯火通明,耀如白昼。
  随即,知氏府邸大门洞开,火把的洪流从知氏大宅中倾泻而出,汇聚成一道流光,跳跃着冲向赵简子府。与此同时,远远的又有两道火把汇成的洪流也同时从城中不同方向亮起,向着赵氏府邸冲去。
  “擒贼,先擒王!”
  绛城东门,城卫将军赵长弓因晚间和几位军中袍泽小酌了一番,此时正在酣睡之中,他猛地惊醒过来,发现自己的亲兵正在慌慌张张地摇着他的身子,不禁勃然大怒,他腾身而起,一句粗话还没骂出声摇醒他的那名亲兵便仓惶大叫道:“将军,将军,城中生了变故,你快起来看看。”
  “什么?”
  赵长弓莫名其妙,只穿着小衣趿上靴子,便提着佩剑慌慌张张赶出去,他爬上城楼往城中一看,只见三股火光在夜色中异常明显,正向着赵氏府邸所在的方向卷去,顿时吓得醉意全消。
  半夜三更,这么多的人冲向赵家意欲何为?
  一念及此,赵长弓脸上瞿然变色,不禁大声尖叫道:“不好了,有人要对赵简子大夫不利。快,快快,击鼓鸣号,唤起所有士卒,马上赶去赵大夫府接应。”
  “将军,出了什么事?”
  两名披甲戴胄的将军匆匆跑上城楼。赵长弓一见大喜,这两人正是今晚与他欢饮的两位袍泽好友孟曲二将,这二人俱是城卫偏将。赵长弓喜道:“孟将军、曲将军,你们来的正好,城中生变,有人意图对赵简子大夫不利,快随本将集合士卒前去救援。”
  “什么,竟有这样的事?何人如此大胆!”
  两位将军大吃一惊,肩膀一晃便抢到他身边,扶住箭垛向城中望去,赵长弓回身指点道:“你们看,那些火把冲向的地……啊!”
  赵长弓一言未了便惨叫一声,孟曲两位将军霍地左右一分,跃出一丈多远,手擎带血的利剑狞笑着看他。
  赵长弓肋下血如泉涌,他吃惊地看着素来与他称兄道弟的两个军中袍泽,嘶声道:“你……你们……”
  他伸手拔剑,但剑只拔出一半,便踉跄一步,一头仆倒在地,抽搐了几下,已然气绝。
  赵长弓的侍卫随从们举着大戟长矛,把两位偏将团团围住。由于赵长弓已死,这两人便是城上最高级别的将领,众侍卫虽见他们杀了主将,职责所在不敢放他们离开,却也因无人作主而不敢逼近厮杀,因此虽将他们困在中间,却面面相觑,不知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正在僵持间,曲将军厉声大喝道:“赵简子勾结魏氏、韩氏图谋不轨,奉国君之命,知氏、范氏、中行氏三家世卿为国除奸。尔等弃械投降,仍是我晋国士卒,胆敢违抗者,与叛逆同罪!”
  众侍卫一听胆气顿丧,晋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由国君授意,世卿动手的内部大屠杀。远的不说,赵简子的爷爷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个赵氏孤儿,那一次晋国内部之争,便险些一举把赵氏斩草除根,想不到传到他孙儿这一代,赵家竟重蹈覆辙,再度发生灭门屠族的大灾难。
  一听孟曲二将这么说,众侍卫顿时信了八成,抵抗的勇气已经削弱。就在这时,城下又传来一阵呐喊声,原来城门已被孟曲二人带来的亲信强行打开,据说仍在封邑进行休整的那支知氏大军早已秘密调遣至此,就隐在城外不远处,一见灯火讯号晃动,他们立即自隐蔽处冲出来向城门狂奔,顺利地进了城。
  孟将军闻声大笑道:“诛逆大军已然进城,尔等还要为即将除名灭族的赵氏效命吗?”
  众侍卫仓惶四顾,终于萌生了降意,一时间弃械解甲声不绝于耳,城卫已落入知氏手中……
  ※※※
  晋侯宫城的守卫也已发现了城中的异动,宫城守将韩在意登上箭楼,居高临下向城中观望,先见赵氏府邸受到围攻,随即赵氏、韩氏府邸火起,心中顿觉不妙,他一面令人全面戒备紧守宫门,一面匆匆赶去参见晋侯姬弃疾。
  晋侯听说城中发生兵变,赵氏府邸受到围攻,不禁骇得浑身发抖。
  韩在意急道:“国君,赵简子大人乃我晋国砥柱中流,一旦赵氏被灭,恐怕他们转而便要对国君不利。依臣之见,我们不如马上派出禁宫精锐,把赵简子大人救出来,趁着夜色昏黑救他逃走,或者接进宫中依托险要守住宫城。只要我们撑过三两日,便会有各地牧守大夫陆续赶来卫护,何况我们还有在卫国和韩塬的两支大军,不管谁要造反,到那时都必然失败。”
  “什么?派宫卫去救赵府?”
  晋侯一听连连摇头:“使不得,使不得,万一乱军闯进宫中对寡人不利那该怎么办?而且……而且他们只攻赵府不取宫城,未必……未必便有对寡人不利的意思,寡人若派兵去救赵氏,一旦激怒了他们,那时可就难说了。”
  韩在意顿足道:“国君,赵大夫国之忠良,有赵大夫在,宵小方不敢有所举动,若失赵氏,国君权柄必被削弱。再者说,国君乃一国之主,臣下未奉国君之命,擅调兵马围攻国家大臣,国君却闭宫自守,任其妄为,一旦赵氏伏诛,国君威信便要荡然扫地了。”
  “住口!”晋侯大怒道:“城中如此混乱,你当尽忠职守护住宫城,一味劝说寡人派兵出宫是何道理?下去,下去,只管守住宫城。”
  他咽口唾沫,踮脚看向远处赵氏府邸已燃起的熊熊烈火,喃喃道:“等到天明,等到天明就好了……”
  韩在意跺了跺脚,只得回到前宫,他攀上宫墙箭楼眺望远方,只见自家韩氏府邸此时也是烈火熊熊,再也按捺不住,大喝道:“打开宫门!”
  手下裨将惊道:“将军不可,也不知外边有没有乱兵埋伏,我们守卫宫城要紧!”
  韩在意一咬牙,二话不说,抽出利剑劈胸刺去,那裨将措手不及,被他一剑刺中,惨叫一声倒在地上,韩在意双目赤红,嗔然大喝道:“赵魏韩三卿受乱兵围攻,国君无能,不敢尽一国之君本份。本将军要出宫救援,哪位兄弟愿随本将军出宫?”
  士卒们眼见他刺死了身边裨将,尽皆为之骇然,韩在意说罢,众士卒沉默片刻,其中有忠于韩在意的亲信士卒便纷纷举手道:“将军,小人愿随将军前往。”
  “小人愿随将军前往。”
  “好!”韩在意大喝道:“夜色当中,敌我难分,愿随本将出宫的,皆袒左臂,此番若能救下赵简子大人立下大功,人人皆有封赏。走!”
  韩在意不管不顾,领着五六百人打开宫门冲进了夜色。不愿随他出去的士卒忙又将宫门紧紧闭拢。
  韩在意领着这几百名亲信武士没有赶回韩家,而是径往赵氏府邸扑去。他心中深知,韩魏两氏力量有限,既然有人作反,目标必在赵氏,所以韩魏两氏府邸必是佯攻目标,其意只在阻止韩魏两氏救援赵氏,他唯有救了赵氏,才能为韩魏解围。
  可是韩在意领着数百人冲向赵氏府邸,还没到大门口,迎面便碰上一支人马,正是刚刚进城的知氏军队。双方一阵混战,只一个照面韩在意便损失了六七十个兄弟,眼见敌人越来越多,而赵氏府邸处处燃起烈火,已是无法救援,韩在意心知大势已去,赵简子一世英雄,恐怕亦已葬身火海,便把牙根一咬,吼道:“撤!”
  韩在意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他一开始在宫城中不知就里,只道是六卿之中有人心怀不轨,策动家将食客们造反,待见迎面撞上的正规军队,便知对方早有准备,已秘密调了军队入城,此时漫说赵家,便是韩魏两家也救不得了,再拖下去,他这一支人马也要全军覆没。是以韩在意一萌退意,便毫不迟疑,根本不去韩府那边察看动静,直接便率领这五百多名勇士杀向北城。
  此时城中一片混乱,知氏、范氏、中行氏的人马都在忙着消灭赵魏韩三氏府邸的族人,根本无暇他顾,整个城卫系统陷入瘫痪状态,韩在意得以顺利冲出城去。
  站在城外如墨夜色中扭头回望,只见城中处处火起,杀声盈空,战乱已经出现扩大之势,韩在意仰天长叹一声,匆匆唤过几名心腹兄弟吩咐几句,五百壮士分成三组,闪入了茫茫夜色。
  晋国六卿各有封邑,族人并不全部集中于都城居住。如今京城这一房虽然灭了,但赵魏韩三氏家族封邑中另有族人守着,知氏能出其不意剪灭都城的赵魏韩三家,却没有足够的兵力,也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赵魏韩三氏封地进行诛杀。有鉴于此,韩在意派了几个有过命交情的兄弟分别带人赶去给赵氏族人、魏氏族人报信,自己则带人匆匆赶回韩氏封邑去了。
  ※※※
  晋国之变,在数日之内便轰传开来。
  知氏联合范氏、中行氏造反,趁赵魏韩三氏大军远在韩塬和卫国,开始疯狂侵吞三族的封邑领土。鲜虞国出兵,协助范氏、中行氏杀入赵魏韩三氏领地,北面的赤狄和南面的骊戎等蛮族眼见晋国大乱,趁机出兵杀向晋国腹地,掳夺财帛子民,任意烧杀抢掠,荼毒何止千里。
  赵魏韩三族留守封邑的兵力有限,无法抵抗知氏、范氏和中行氏三氏联军,在韩在意的率领下,韩氏、魏氏族人举族迁徒,离开各处封邑逃亡中都,在中都聚集两族之力,与邯郸的赵氏族人遥相呼应,依托邯郸城和中都城两处险要的大城与知、范、中行三族对峙。
  正在韩塬与秦军作战的晋军得知国内生变消息后连夜撤出战场仓惶回国,绕道赶赴中都和邯郸。
  秦国眼见晋军突然撤走,因不知其中详情,唯恐中了晋人埋伏,于是驻兵于韩塬不敢深进,主将公孙武一面派人回国报捷,一面派出斥侯探马打听晋人消息,这两方面的消息传递可不是三日两日便能完成的,因而错过了发兵深入,趁乱夺取晋国领土的好机会。而赵魏韩三氏人马组成的晋军却也因此保存了大部分的实力。
  但是正在卫国作战的那支晋国大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支大军的主力是忠于晋侯的公室军队,三军统帅姬叔献更是公室子弟,所以对知氏、范氏和中行氏来说,这支大军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完完整整返回晋国的。
  正在卫国作战的晋军统帅姬叔献得知国内生变后,当机立断,立即仓惶撤退,撤退之时自然也不免掩饰一番,但卫宋联军早与知氏有了密约,一见晋军急撤,便知晋国那边已成功发动政变。
  轩辕衡马上指挥卫宋联军急追不舍,一路追杀,晋军无心恋战,血流飘橹,卫宋联军不但夺回了卫国刚刚被晋国侵占的领土,还把多年来已被晋国逐步蚕食的卫国领土也一举光复,重新纳入了卫国版图。
  晋军如丧家之犬,仓惶逃回国内,谁料他们被卫军一路追杀,好不容易才踏上晋国领土,连口大气都没喘匀,迎面便又碰上了知氏、范氏和中行氏派来的大军。剑戟加项,不得不当,晋军将士只得硬起头皮再与知氏大军作战。
  姬叔献布锥字阵,中军在前,左右两军如羽翼策应其后,右翼主力以赵氏人马为主,左翼阵营的主将便是自卫国投靠了他们的公子朝。自从投靠晋国以后,公子朝因才学出众,能言善辨,深得晋侯欢心。再加上他引着晋军攻打卫国屡立战功,如今已然晋升为左路军主将。
  箭矢横空,剑戟如林,杀声如雷,血流遍地。公子朝持长戟往复奔走,大声呼喝调整着各部分兵力的部署,可是知氏大军攻势如潮,不断迫近,他的阵营已经收缩得越来越小了。
  “公子,我们怕是不成了!”一名大将急急奔来,一咬牙拔下膊上冷箭,焦急地说道:“公子,咱们已经守不住了,请公子速速离开险地吧。”
  公子朝顿住脚步,苦笑一声,叹道:“天下之大,我还能到哪里去?”
  那员大将本是公子朝自宋国逃到卫国时一直追随身侧的亲信,他急急说道:“如今晋侯已被圈禁,整个晋国四分五裂,我们如今为谁而战?公子不如便去齐国,公子风流倜傥,才学出众,在齐国必有用武之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2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