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翳(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138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观楼
  滇池畔的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与太华山遥遥相望,被誉为“万里云山一水楼”。自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题写了一百八十字的长联后,名声鹊起,轰动四方,名人雅士纷至踏来,吟诗作对成了热闹的去处。
  午时,莫残只身来到了大观楼前,念私塾的时候,穆先生曾讲解过孙髯翁的海内第一长联,今日有幸一睹。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仕,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疏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燕,一枕清霜。”
  莫残看着长联,心中自是赞叹不已。
  “你看孙髯翁这长联题得如何啊?”身后传来问话声。
  莫残回头一看,原来是和珅,见他一身平民装束,手摇折扇,玉树临风潇洒俊朗,身后跟着两名便装悬剑的大内侍卫。
  “能写得这么长,自然是好的了。”莫残随口答道。
  “布衣孙髯,出世时生有胡须,所以取名为‘髯’,一介寒士,终生未仕,穷困潦到,以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可他的胸怀却如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独往独来,鹤立鸡群,世间有谁能识得?”和珅感慨说道,似发自肺腑之言。
  莫残疑惑的望着和珅,不知他是什么意思。
  和珅叹道:“孙髯晚年曾自题挽联曰‘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真乃老夫知音耳。”
  听和珅是有感而发,莫残心里却更糊涂了,明明一个举世闻名的大贪官,竟然与视名利如粪土的孙髯翁是知音,岂不南辕北辙么?
  “我们到茶楼里去坐坐。”和珅一摆手,让两侍卫退得远远的,然后与莫残上了茶楼,要了一壶上等的普洱慢慢品茶。
  “莫残,南下的一路上与刘墉相处的如何呀?”和珅啜了口茶,慢条斯理的问道。
  莫残心中明白和珅的意思,但该如何回答好呢?一时间踌躇不定。
  “不必为难,”和珅淡淡一笑,“老夫与刘墉同殿为官,政见上虽有不合,但谁也奈何不了谁,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好了。”
  莫残暗自打定主意,于是开口说道:“和大人,我思虑了很久,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哦,什么结论?”
  “请恕我直言,这个世上清官也会做错事,贪官也会做好事,凡事不能以偏概全。刘墉是清官,但他却明里害了徐家满门,百姓都说您是贪官,但是却暗中为我徐家讨回了公道。所以,莫残始终感恩和大人。”莫残说出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和珅闻言沉默不语,许久才缓缓开口说道:“你也认为老夫是个贪官么?”
  莫残点点头,只是没好意思明说。
  “天下人都认为老夫提出来的‘议罪银’制度是官员贪腐的根源,其实即便没有这项律法,难道官员们就清廉了么?他们照样一个子不少的贪污,无论你砍多少人的脑袋,依然杜绝不了腐败,这是人的贪婪本性所决定的,像刘墉那样的人则是罕见的另类,可以说是万里无一。”
  “什么是‘议罪银’?”莫残不明白。
  “这是老夫提议设立以钱顶罪的制度,根据官员犯罪情节轻重以不同数量的银子来减轻或免除刑罚,把钱交到内务府而从轻发落。既然贪官杀又杀不完,倒不如给他们放放血,把贪来的银子都收缴上来到内务府,以供皇上及后宫的开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然皇上用钱也还是要去户部支取,这样实际上等于减少了国库的开支。譬如河南巡抚毕沅‘未能迅速搜获要犯’罚银二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失察客商走私玉石’罚银四万两,两广总督巴延三因‘辖内百姓谭老贵自缢身亡’罚银八万两,山西布政使李天培因监狱管理不善,导致‘重囚监毙’罚银四万两等等不一而足。”
  “皇上要用很多钱么?”莫残问。
  “当然,圣上六下江南,在中原各地营建四十多座行宫都是用的这些钱,没有动用户部国库一文钱。”
  “这些我不明白,也不感兴趣,但如果是好事儿,为什么天下百姓还说你是贪官呢?”莫残心中暗道,扬州到宜昌的一路上都不知收了多少礼,不便说穿罢了。
  和珅微微一笑:“既然天下人都说老夫是贪官,你想想,当今皇上耳目如此众多,朝中谏官也不少,这话能不传到皇上那儿去么?为何皇上从不追查呢?”
  莫残猛然间想起出京前在乾清宫南书房里,和珅与乾隆两人那会意的一笑,以及和珅所说“按老规矩办”的话。莫非这一切都是两人事先商定好的?难道乾隆默许和珅放开手脚收刮那些贪官的贿赂?他隐约感到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和大人,您跟我说了这么多,是想让莫残做什么吗?”
  “不错,老夫想让你为我私下做点事儿。”
  “请说吧,只要力所能及的。”
  “如今李侍尧已经被革职,但要找出他贪赃的证据,尤其是巨额的银两藏在何处。老夫名义上请刘墉进行调查,但李侍尧在云贵总督的位置上这么久,关系复杂盘根错节突破很不容易,若想打开缺口需要从一个人身上开刀。”
  “是茅公略吗?”莫残想起那位李侍尧的幕僚。
  “不,是他的大管家赵一恒,此人不但机敏过人,而且自幼在茅山学艺,不但武功不错听说还懂一些法术,手下不泛一些来历不明的高人,单靠老夫与刘墉以及那些大内侍卫根本奈何不了。因此,老夫希望你能暗中进行调查,找到他们藏匿违法所得的地方,这样才能让李侍尧认罪伏法。”
  “我能行吗?”莫残感到无从下手。
  “老夫不会看走眼的。”
  “可是我从哪儿开始查起呢?”
  “老夫也不知道。”
  “好的,那就试试看吧。”莫残答应了。
  “李侍尧已经搬出总督府,老夫与刘大人暂住在里面,有情况可以直接来总督府。”和珅站起身来,手里晃动着纸扇大摇大摆的离去了。
  莫残则陷入了沉思,这和珅究竟是个什么人啊?看来以前百姓口中的传言只不过是徒具表面而已,这水也实在太深了。
  莫残回到客栈,把与和珅见面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赖卜,想要其配合他一同来调查。
  “还是老办法,先要摸清这个管家赵一恒的情况,然后才能决定调查的方向。”赖卜思忖说道。
  “好吧,要多加小心,此人不但会法术,而且手下聚集了一些奇人异士。”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感觉到仍旧是困难重重。
  下午,赖卜带着算卦摊子出去打探情况,傍晚回来时,已经了解到了赵一恒的相貌以及赵府地址,距甬道街总督府不太远,只相隔两条巷子。此人行踪诡秘,喜爱在江湖上网罗奇人异士,目前被革职的李侍尧以及幕僚茅公略都住在赵府里。
  “文庙直街的赵府对面有一家福来客栈,我们今晚就搬去那儿,可以直接观察到他家大门口。”赖卜说道。
  “好,我们这就去。”莫残与赖卜收拾一下,趁着夜幕来到文庙直街住进了那家福来客栈,要了一间楼上临街的房子,正好可以透过窗户看到赵府。
  两人商定好,赖卜白天去楼下摆摊卜卦看相,晚上则由莫残负责观察赵府动静。
  次日,赖卜走出客栈前去赵府门前摆摊,莫残就呆在屋里透过窗子监视着。
  赖卜照例在地上铺着白布,上面还是那幅对联:一笔如刀,劈开昆山分石玉。双目如电,观透沧海辨鱼龙。横联则是:铁口直断。只在上面放了只罗盘,表示同时也看风水。
  这是条老街,不远处就是文庙,人流穿梭不停十分的热闹。卖各种小吃的商贩、杂耍的艺人,也有几个给人看相测字的先生,赖卜的摊子混杂其间非常自然。
  莫残坐在房间床铺上,眺望着对面的赵府。高高的青砖围墙,院内绿树成荫隐约可见灰瓦的屋脊,桂花树枝叶探出到了墙外,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两侧各自蹲着一只石狮子。
  不多时,大门开了,有仆人拿着扫帚清扫门前空场,整天里很少有人进出,也没见到赵一恒的身影。直到傍晚时分,赖卜正准备收起卦摊时,门内又走出两个人来,一人身穿灰袍头戴逍遥巾,是个五十多岁的老道士,另外那个是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莫残认出他正是茅公略。
  这二人环顾左右,最后目光落在了赖卜的算命摊子上,随即慢慢悠悠的走了过来。
第一百八十七章
相宅
  茅公略与老道士来到赖卜的卦摊前,目光打量了片刻然后问道:“这位老先生面生的很,不是本地人吧?”
  赖卜抬头望了一眼,答道:“老夫赖卜,人称‘小布衣’,乃是北宋风水宗师赖布衣的后人,行走江湖四海为家,初来此地,不知二位有何见教?”
  茅公略微微一笑:“赖布衣的后人?江湖之言多夸大之词,不见得有真才实学。”
  赖卜鼻子“哼”了一声,说道:“先祖曾任北宋徽宗朝的国师,后受奸臣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赖氏后人多以堪舆相宅为业,究竟是否有夸大不实之词,试试便知,只收纹银一两。”
  “哦,口气倒是不小,”茅公略嘿嘿两声问他,“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赖卜自负的答道:“梅花易数,麻衣神相,青鸟堪舆无一不精。”
  “那好,你就给我看下面相吧。”茅公略微微一笑。
  “蜀人相眼,闽人相骨,宋人相口,赣人相色,胡人相鼻,听先生口音乃滇人,可与蜀人同相。老夫以为,先生眉毛生得好,尾拂天仓,聪明机巧,但蛇眼赤白纱侵神光太露,兼有发际不齐,恐有刑灾上身。”赖卜缓缓说道。
  “别听他胡说八道。”那位老道士在一旁发怒了。
  茅公略没吱声,接着说:“再看一下你的梅花易数卜卦如何。”
  “面相看过,先交一两银子。”赖卜伸出手来。
  茅公略默不作声的掏出一两碎银丢在了摊布上,赖卜迅即拿起揣入了怀中。
  “先生问什么?父母子女、前程还是疾病灾祸讼狱?”
  “既是赖布衣后人,难道这也看不出来么?”茅公略不动声色。
  赖卜掐指一算,嘴里叨咕着:“先生方才说了两句话,前句七个字为艮,后句八个字为坤,上艮下坤,是为‘山地剥’卦,你们是两个人前来问卜,故此二爻动,卦辞曰‘剥床以辩,蔑,贞凶。’阴爻阴位,与五阴不有应,不吉呀。”
  “什么意思?”
  “床上的辨别记号已然脱落,坚持下去必有风险,先生心中所问之事老夫已经明了,一定是灾祸。”
  茅公略闻言沉默半晌,平静的说道:“既然算出,可知灾祸发生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1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