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精校)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730

  这是一条长街,前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如果那个可疑人趁着混乱向前跑去,是不可能这么快逃出二人视线的,两个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他抛洒宝钞的那个地方,路边是一家衣帽店。
  夏浔目光一闪,急道:“你堵正门,我抄后路!”
  “好!”
  萧千月答应一声,急步冲向衣帽店正门,夏浔则一提袍裾,贴着旁边小巷飞快地跑向衣帽店后边。
  换衣甩人、换交通工具甩人、穿堂甩人这三种方式是现代反跟踪方式中最常用的,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商场、饭店、胡同、小区、住宅、楼房等有多门的场所和设施穿行而过,甩掉尾巴跟踪。这种方法是最容易奏效的,想不到这个机警的家伙居然也懂得这一手。
  夏浔急急跑到衣帽店后巷,堪堪看见一角衣袂闪过前边又一条巷子,夏浔立即想也不想,便拔足追了上去。金陵城的巷弄如鸡肠一般狭窄,偏又交错盘织,形如蛛网,要在其中跟踪一个人非常困难,亏得夏浔眼明手快,那人虽然滑溜如鱼,却始终摆不脱了他。
  夏浔紧紧跟着那人,眼看钻出一条小巷,就见那人站在两个巡街的公人面前,正向自己这里指着,急急地说着什么,夏浔虽然看见了,脚下却止不住步子,仍然快步冲过去,那两个公差看见他,立即抽出铁尺向他扑来。
  “奶奶的,好滑溜的小贼,连报案甩人法都懂。”
  夏浔又好气又好笑,他现在只想知道这人到底是何来路,是不是杨氏家族的人已经发现了他的打算,所以不闪不避,只往怀里一掏,摸出一件东西。
  应天府是天子所居,这里的捕快还是很有几手真功夫的,日本柔道的前身柔术中,就曾借鉴吸纳了不少中国明代捕快的擒拿摔跤动作,他们的功夫很有些实用价值,若真正的正面交手,夏浔还真不能轻而易举摆脱他们。
  问题是正因为这里是天子脚下,还很少有人作奸犯科,被官差发现了并不逃走还敢反抗的,所以两个公差大意了,被夏浔一个缠手架开一个公差,掌中腰牌向他一亮,趁他一怔的工夫,反手向后一拍,“啪”地一声拍在另一个公差的额头,然后便从两人中间闪了过去,前后几乎没有耽搁多少时间。
  那公差被他拍得头晕脑胀,迷迷瞪瞪地道:“好大……胆子!竟敢拒捕,他什么人?”
  另一个公差弯着腰凑近了,摸了摸他脑门上很清楚的一个印记,讶然道:“咦?是锦衣卫的人?”
  夏浔追着那人跑进一条狭长的小巷,一见小巷幽仄,旁边又无岔路,不由心中大喜,立即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追赶上去。
  “站住!”
  夏浔一声大声,大手一张,便扣住了那人肩头。啧,这男人骨架够细啊,肩头居然被扣得死死的。
  那人一急,身子一扭,一拳便捣向夏浔的小腹,动作够快,可惜软而无力。
  夏浔出手如电,一把叼住他的手腕向外一开,把他低在墙上,右膝便向他下体猛撞过去。
  “嘎?!”
  电光火石间,夏浔突然看清了那人的模样,这一惊非同小可,腿上的力道急急一顿,失声叫道:“是你!”
  天幸,他的膝盖没有撞中谢雨霏的胯间,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他只是……紧紧地抵在了那里而已。
  谢雨霏腿都软了,面红耳赤地叫:“放开我,放开我,你……你这该死的!”突然一低头,张开一口小白牙便向他手上咬去。
  “啊!”
  夏浔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像蜇了手似的,倏地往后一退,和她拉开了安全距离:“对不住,对不住,我以为你是……又怕你腿脚太俐索,一不小心被你溜掉,所以我……”
  夏浔晃晃拳头,又指指膝盖,语无伦次地解释。
  “不要说啦!”
  谢雨霏又羞又窘,他不说还好,被他一说,刚才被他抵住身子时那种又酥又麻,身体发烫的感觉又来了,她的两条大腿突突地打颤,脸蛋红了,脖子也红了,那模样就像一条刚出锅的大虾。
  “好好好,我不说,不说。对了,你鬼鬼祟祟地跟着我干吗?”
  夏浔突然反应过来,张口问道。
  “我……”
  谢雨霏语塞起来,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夏浔看着她手足无措,满面羞红的表情,眼中慢慢露出一抹戏谑的笑意:“听说了我的事,怕我想不开做傻事,不放心,所以跟着我?”
  谢雨霏红着脸道:“才没有!”
  夏浔揶揄地道:“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你我做了十六年的准夫妻,我就知道,你哪能不关心我。”
  谢雨霏被他调侃得无地自容,狼狈不堪地道:“你少臭美,我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觉得……觉得你帮了我的忙,帮我……”
  谢雨霏口是心非地说着,垂下头,幽幽地道:“帮我瞒着我大哥,我欠你的,所以……所以想帮你做些事。”
  夏浔眼中带着笑意道:“真的?”
  谢雨霏恼羞成怒了:“我是不是上辈子真的欠了他的?为什么每次都不等我说完,他就能猜出我的心意?”
  眼见谢大小姐要抓狂了,夏浔忽然收敛了笑容,很认真地道:“谢谢。”
  “嗯?”谢雨霏抬起头,茫然道:“叫我干吗?”
  夏浔道:“我是说,谢谢。”
  “喔……”谢雨霏吸了吸鼻子,模样有点糗。
  “谢谢……”
  “不用……”谢雨霏没有说完,看着夏浔的眼睛,她突然读懂了她的意思,这一次他不是说“谢谢”,他的确是在叫“谢谢……”
  她哥哥每天都在叫她“谢谢”,可这两个字从夏浔嘴里叫出来,她的心一阵悸动,突然有些痴了……
  ※※※※※※※
  杨充的屁股伤还没好,却硬撑着跪在阶下。
  黄子澄怒喝道:“混帐,真是混帐。你逐他出宗门那也罢了,为何不勒令他自己将父母棺椁由杨氏祖坟迁出?你如此作为,虽不违法,却不合情理,是我名教弟子该做的勾当吗?”
  杨充叩头道:“先生,先生,此事实非弟子所为啊。那杨旭是我杨家的害群之马,祖父偏偏拿他毫无办法,因此杨充才劝祖父找个借口将他逐出宗门。至于掘坟一事,实是那些叔伯恨杨旭目无尊长、不睦亲族,激于义气自发作为,不但杨充对此一无所知,就连弟子的祖父,也因出外访友而不知其事,要不然,祖父是仁厚长者,岂能不予阻止?”
  “你……唉!这般愚民误事啊……”
  黄子澄怒气冲冲地一拂袖子,走到廊下站定,仰身向天,长叹一声。
  经过五军都督府对此案的审理,再加上太学生们的一闹,杨旭与家族的这桩恩怨已经吵得满金陵无人不知了。虽然太学生们振振有辞,对夏浔大加贬抑,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感情是朴素的,他们说不通那么多大道理,也不明白夏浔为了亲爹亲娘和不太地道的家族对着干,怎么就破坏了宗法制度,怎么就破坏了天下基石,怎么就不仁不孝不义不礼理应革除功名,他们只觉得杨氏一族把人家逐出了家族,又把人家父母的棺椁强迁出去,这事干得已经够缺德了,纵然杨旭真有不是,再追究人家什么责任,革人家的功名,那也有些太过分了。
  与此同时,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一个说法在金陵城迅速传扬开来,说这个杨旭,就是曾在山东府蒲台县义救民女,揪出奸恶乡绅仇秋的那个义士,这一来更给夏浔增加了印象分,同情他的人更多了。
  杨旭做的事固然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过黄子澄觉得,对杨旭这样的人,还是应该严惩的,他跟杨旭并没有私仇,这么做的目的,是对天下读书人予以警示。再者,许多人都知道他曾经支持杨充了,如果这个时候毫无作为,那么他的官场威望将一落千丈,这个太孙太傅岂不贻笑天下?藩王和武将,在他的理念中,根本就是祸乱朝纲的两大根源,杨旭的背后站着中山王府,如果让杨旭赢了这场官司,勋臣武将们必然气焰更为嚣张,是可忍孰不可忍?
  基于这些理由,此时此刻,他是无法置身事外的,可是皇上……皇上是姜桂之性,老而弥坚,这么做会不会触怒皇上,弄巧成拙呢?毕竟,皇上仍然在位,皇太孙还未登基大宝啊。
  身在庙堂,必须慎之又慎,一步行错,后果难料啊。
  黄子澄左右为难。
  第146章
犁庭第一枪
  黄子澄微微眯着双眼,在廊下轻轻地踱起了步子。
  许久许久,他轻轻地站住了。今年春闱,刚刚发生了丁丑科考案,朝廷取士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举子大哗,礼部的大门差点被告状的举子给砸烂了,大批北方考生沿路喊冤,上访告状,闹得整个金陵城沸反盈天,十几个北方籍的监察御使联名上书,告主考官循私舞弊,偏袒南人,皇上正为此事如何善后而烦忧呢。
  南北学子们在吵架,朝堂上,南北籍贯的文官们也在吵架。如果这时候文臣和武将两大派系再发生激烈冲突,皇上是会像以前一样,使雷霆手段,断然处置呢,还是会息事宁人,做出让步?回想着近年来当今皇上在朝政上的一贯态度,黄子澄胸有成竹地微笑起来……
  太学生们在国子监的祭酒、监丞、教谕们的沉默支持下,继续进行抗议,朝廷对杨旭一案一直保持缄默。又过了几天,几个南方籍的监察御使开始状告中军都督府大都督徐增寿滥用国法,误判错刑,朝廷还是保持缄默。而北方籍的监察御使们没有空,他们正忙着为家乡的学子们打抱不平,抨击春闱大试,考官舞弊呢。
  同样的,由于这些高层官员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他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想要对付的人根本不是杨旭,所以这场风波虽然愈演愈烈,他这个当事人依旧安然无恙。只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凶险,一旦这场较量分出个胜负,或者双方各退一步,达成某种政治协议,那么他必然是要成为双方媾和或决裂的祭品的。
  “秣陵镇上以杨氏为第一大姓,杨嵘是杨氏家族的族长,所以他也就是秣陵镇的粮长。粮长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而粮长本身就是当地最大的乡绅,在乡间就是土皇帝,权柄极重,这样,如果粮长有了贪心,想要上下其手,侵吞钱粮,逃避粮差,就非常容易。
  以前,我们锦衣卫也曾查缉过这方面的罪案,有几个有经验的胥吏,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据他们讲,粮长侵吞钱粮的主要手段就是团局造册、虚出实收、就仓盗卖、妄起科征,飞洒粮差、诡寄田粮、洒派包荒、揽纳私吞、脱逃夫役、贪污赈济。
  他们去户部查验了杨嵘例年来的通关斟合,再与江宁县的各粮户的完税条子逐一核对,发现杨嵘确实做了手脚,他做手脚的主要手段,就是虚买实收。”
  夏浔不解地道:“虚买实收?”
  萧千月阴笑道:“对!如果他是官,这种贪弊手段就叫……‘卖放!’啦。呵呵,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卖放公粮舞弊案,你听说过吧?”
  当然听说过,明初四大案之一,夏浔怎么可能不知道?当时户部侍郎郭恒将收上来的秋粮一半上仓,未入账的一半和一群贪官私分了,结果被人举报,在整个大明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夏浔点点头道:“当然听说过,杨嵘贪没了多少?够判刑么?”
  萧千月道:“这些年,杨嵘贪墨的粮食不下一千八百担,浙江曾有一个官员,贪墨米两百担,你知道皇上是怎么判的么?”
  夏浔道:“怎么判的?”
  萧千月阴恻恻地道:“皇上在他身上压了两百担米,米还没压完,他就被活活闷死了,然后,剥皮,做成人皮灯笼,就挂在粮仓门口。”
  夏浔机灵灵打了个冷战,这老朱不但嫉恶如仇,而且做事很有针对性啊,颇有一点佛家因果报应的味道。你贪米?好,你贪多少,我往你身上压多少,然后再把你剥皮做灯挂在粮仓上,以警示后人。
  其实老朱做过很多类似的事,比如有个曾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战功赫赫的将领,开国之后主持贡院建设,建造学生宿舍时偷工减料,贪污了两千贯钞,事发后朱元璋怒不可遏,砍了他的头埋在贡院门口的石板路下,让学子们每天都从上面踩过。
  萧千月嘿嘿一笑,说道:“不过,皇上最恨的是做官的贪污,杨嵘是民,不会用这种特殊的刑罚的。依我大明律,揽纳粮物,隐匿入己,虚买实收者,处死,籍没其家(没收家产)。你看够了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