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虫洞(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280

  “永远不要失去敬畏,对苍茫的宇宙,对浩瀚的原力,永远不要失去敬畏。”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原力的世界里,心有多宽,力量就有多大。要放飞自我的心灵,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但绝对不能失去所有的约束,做一切事情都守住的底线。”
  平时与智能系统对话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闪现。走有原力修行的道路上,磨砺心灵意志也同等重要。
  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拥有强大的力量,还要有拥有可以驾驭这种力量的心灵。如果不能驾驭这种力量,必然走向自我灭亡。
  像宋徽宗这样大搞花石纲,何尝不是失去了敬畏之心?
  李浩收回思绪,走进了大庆殿,步上正中的宝座坐下。
  小梅、小兰手执宝扇,在龙椅后面交叉举着,小竹、小菊捧着香盒和玉如意侍立两旁。这四婢跟在后面,还有十余名其他手执仪仗的宫女。
  司礼太监扯着喉咙高声道:“宣文武百官进殿!”
  一众大臣鱼贯而入,在大庆殿内按品秩站好,随着司礼太监的唱话,大臣们再次参拜山呼万岁。
  李浩坐在龙椅上高居临下,文武百官尽收眼底。坐在这宝座上,自然而然有一股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
  司礼太监开始宣读诏书,诏告天下新皇登基,然后是一整套登基的礼仪和流程。
  等这一切结束后,李浩环顾大殿,道:“宋太祖与上任皇帝将江山交到朕手中,朕不免有兢兢业业之感。
  “华夏民族,自三皇五帝一路到现在,创造了无数辉煌。现在江山到了朕的手中,朕有责任延续这种辉煌。朕唯有孜孜求治,以期创极盛之世,内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使四夷拜伏,万国来朝。
  “众卿家可能对朕还不了解,其实朕不难侍候,众卿家也不必猜测朕的心意,朕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众卿家。但凡是有利于天下万民的事,朕都会支持,都会褒奖。但有祸害百姓之事,朕的天宪和法典也绝不容情。”
  “天下事情太多,朕即使夙夜勤政,也无法事事亲躬。所以朕决定,扩大相权,组建相阁,朝廷政事先由相阁议定,再报朕批准执行。”
  “相阁大臣暂时选定四人,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增减变动。第一个相阁大臣为原参知政事,萧中直萧卿家。”
  萧中直出列道:“臣萧中直谢皇上隆恩!”
  李浩继续道:“第二个相阁大臣为原右仆射,蔡京蔡卿家。”
  大庆殿中微微“嗡”的一声,这一任命相些出乎官员的意外。萧中直出任相阁大臣,官员们觉得很正常,这个本来就是李浩嫡系的人。但蔡京也入相阁,就有些奇怪了,难道李浩也打算重用赵佶的心腹大臣?
  蔡京本人却并不觉得奇怪,他出列道:“臣蔡京谢主隆恩。”
  李浩又宣布道:“第三个相阁大臣为原太常少卿,李纲李卿家。”
  若说蔡京出任相阁大臣,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可以解释的,毕竟蔡京本来就是宰相,门生故吏遍天下,是朝中根深蒂固的派系。
  但这李纲怎么也被提拔为宰相?
  殿中感到最愕然的,正是李纲本人,他也隐隐听同僚说过李浩控制皇宫,但除了殿前司夏跃造反的那一天外,平常上朝的赵佶却没什么两样。
  自昨天看到太祖皇帝出现,赵佶要禅让帝位,这一幕他看是口瞪口呆,觉得这一切真不可思议,惊叹李浩的通天手段。但他隐隐觉得,这对天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怔了许久,直至他身边一位官员扯了扯他的官服,他才回过神来,连忙出列谢恩。
  “臣李纲叩谢皇上隆恩。”
  “第四个相阁大臣为原征北指挥使,刘中庭刘卿家。”
  “臣刘中庭谢皇上隆恩。”
  这第四位终于又是李浩嫡系人物了。
  “其余诸位卿家维持原有的官职,基础奉禄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成。”
  大庆殿内的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能保持原来的官职就好。至于提一成奉禄算不了什么,官员们谁完全靠基础奉禄过日子啊,就算是清官,也有各种补贴和一些收入的。
  但李浩提升奉禄,这是释放一种善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表明暂时不会对官员们进行大更替和大清洗。
  “退朝后,四位相阁大臣到紫宸殿议事。”李浩说着,向司礼太监使了个眼色。
  司礼太监扯着喉咙叫道:“退朝!”
  李浩下了龙椅,从侧门出了大庆殿。群臣一边议论着,一边退出大庆殿。
  李浩出了大庆殿,没再坐上龙舆,而是步行而去。他问小梅和小兰道:“你们也跟着看了热闹,举着扇子很累了吧,先回去休息一下。”
  “不累,就是有点闷,那太监读的那篇文总听不懂。”
  “其实我也听不懂的。”那种深奥的文言文诏书,李浩还真的听不懂。反正就是词澡华丽,内容却空洞无物的文章。
  李浩来到紫宸殿时,萧中直、刘中庭、蔡京、李纲四人早在等候了。
  选定相阁人选时,李浩也是经过一翻考虑的。萧中直当然要进去,而他手下亲信中,就只有刘中庭可以试用一下。
  像姜五郎、姜六郎、孙宏那些人,让他们带兵打仗还可以,让他们打理朝政?真的不是那块料。
  至于蔡京,这时无论在朝廷中枢还是地方,他都还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如果肯配合,推行政令会顺畅得多。
  让他进相阁,就是试探一下,如果他不肯配合,那他对李浩来说,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李浩会任命新人取代他的位置。
  蔡京是个奸臣,在宋史中都写进奸臣传里,但李浩不管他原来在宋徽宗手下是怎样的,只要在自己手中还有可用的价值,那用他一下又何妨?
  蔡京一辈子在朝堂打滚,应该能明白自己的用意。如果他有消极怠工的倾向,第一时间就赶他出相阁,如果有更严重的事,就将他拿下。
  至于李纲,是历史上的抗金名臣,后来曾经出任宰相。在满朝大臣都不熟的情形下,李浩自然而然想用一个较为“熟悉”的人。
  历史上李纲这个时候被宋微宗罢了官,还要再迟些才调回汴京城出任太常少卿。但历史早已在蝴蝶效应下大乱,金兵已提早南下,他提早出任太常少卿也不奇怪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要带到北宋的技术
  李浩进入紫宸殿,萧中直、蔡京、李纲、刘中庭再次参拜。
  “平身,赐座。”李浩话音刚落,就有太监搬来凳子,这四人谢恩坐下。
  当上皇帝之后,这些繁文缛节是免不了。
  李浩第一次近距和李纲见面,仔细打量了这一位名垂青史的名将良相。李纲看起来是四十岁上下,国字面孔,浓黑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唇上浓浓的胡子修理得很整齐。整个人既有儒雅的书生气质,举手投足带着沉稳和威严。
  这一次金兵南下,在历史上就是他的带领汴京军民,守往守住京城,击退金兵。但他很快就被投降派排斥和诬陷,被贬离汴京。后来宋高宗继位初期,李纲曾经出任宰相,革新内政,但仅仅两个多月就被罢免。
  他一生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大计,反对投降。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一连三个皇帝都是懦弱无能之辈,他的意见都不被接纳,只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李纲的军事才能是相当杰出的,但李浩最需要的不是军事人才,而是内政人才。这人处理朝政的能力,才是李浩看重的。
  李浩打算在登基头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推行什么变革,以平稳过度为主。这段时间的任务是稳定朝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低调选拔和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为以后的改革做好准备。
  自己时间很充裕,可以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王安石变法的教训在前,并不是说目的和举措是好的,就一定会有好的结局。执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执行中变样了,一切努力都会白搭,甚至出现反效果。
  李浩等这人坐下后,才道:“召集几位卿家过来,是想大体上确定一下分工。相阁的事情很多多,大事都要四位卿家一起讨论决定,四位卿家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先说一下简单的分工吧,涉及吏部和工部的事务,由萧中直萧卿家优先处理;涉及户部和礼部的事,由蔡京蔡卿家优先处理;涉及刑部的事,由李纲李卿家优先处理,涉及兵部的事,由刘中庭刘卿家优先处理。”
  李浩说了一下自己的构想,四位相阁大臣每人可以自行提拔两个相阁少卿,作为自己助理,协助处理政务。
  每一份送进相阁的公文,都要由相阁的录事按顺序编号,然后抄写一式五份,每位大臣送一份,还有一份送入皇宫。也就是说每一位大臣都能了解到呈进来的公文,如果觉得事态较大,可以提出商议解决。
  只要任何一位相阁大臣提出商议,则该事项必须集体商议决定。集体商议一致通过,可由相阁发令执行,只要有一人反对,这事项就要提请李浩圣裁。
  如果事情不大,属于哪位大臣优先处理的,就由哪位大臣作出处理。所有处理决定都要抄一份送到宫里,处理决定原稿在相阁形成公文存档。任何一位相阁大臣,都可以查阅档案,对有处理异议的,还可以提出集体商议。
  每天傍晚四点,相阁大臣进宫汇报一下当天重要的政务。
  李浩然后又确定了相阁的大体职权范围,由于他要修炼原力,不可能放太多时间在政事上,所以放权的幅度很大。四位相阁大臣感动不已,皇上对自己真够信任的了,却不知道李浩恨不得所有事情都让他们搞定。
  只是刚刚登基,总要在这上面花些时间的,只要不影响原力的修炼就行,他还是能抽出一些时间的。
  李浩和四位相阁大臣见完面后,返回到后宫里,这里又是一片喧闹。
  内务府丁福正安排着赵佶迁出皇宫,殿前司李晋中派了大量禁军护送。
  李浩将赵佶封为徽王,保留其庙号中的徽字。并准备在杭州建一座王宫,并置下大量的田地给他。在王宫建好之前,让其暂时移居皇家园林宜春苑。
  赵佶和他所有的妃子今天就要完成搬迁,愿意跟随赵佶的太监和宫女,全部准予随行。原先贴身服饰赵佶和他妃子的,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跟随。另外按宫廷规矩,所有破了身的宫女,都不能留在后宫内。她们可选择跟随赵佶,或者由丁福派发一大笔钱送回家。
  李浩见宫苑很乱,又转到睿思殿,开始例行的原力修炼,修炼完毕后开始计划一下接下来的要做的事。
  基因药液第二次临床试验可以开始了,等完成三次药试之后,自己和莫诗筠,还有梅兰竹菊四女也要开始注射。然后回一趟主世界,给父母和妹妹也注射。
  所以近期内就要回主世界了,要仔细计划一下采购哪些物资过来。
  泉州的奇珍异宝阁可以竭业了,这样子输入主世界的商品赚钱,对自己没有太多意义了。照相馆还可以保留,为自己保留一个赚钱的途径,但要提价一倍。
  短时间内虽然暂不推行变革,但有些影响不大的东西可以推广。比如蜂窝煤和配套的煤炉,汴京中很多人烧煤,这个可以改善一下。蜂窝煤制作简单,材料很容易取得,不外乎原煤、碳化木屑、石灰、黄泥、木炭粉之类。
  但蜂窝煤使用方便,燃烧充分,节省煤炭,而且废渣可以夹出来,处理好就不会污染环境。蜂窝煤在主世界都还较为广泛地应用,如果在这个时空推行开,好处是显然易见的。可以预计,蜂窝煤会也很受汴京民众的欢迎。
  诸如此类的工艺,不会对朝廷有影响,但对民间很有便利,这类工艺可以先在这个世界推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2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