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505

  ……
  行宫门口,各路随行伴驾大臣以及蒲州官吏已陆续赶到。
  齐王谋反的消息刚刚通过军驿传来,还未正式公开,可是这时还不知道消息的,他也不配在朝中升至如此高位。
  然而,他们都被阻在了门外,包括伴驾从长安来的一些三四品的大员,也俱都被挡在了行宫门外,只有李绩、褚龙骧、长孙无忌等几位文武重臣得以进入行宫。
  李鱼一见这等情形,便很自觉地停住了脚步,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没资格进入行宫,他一个从五品上的游骑将军就更不够看了呀,更何况他还没有上任。
  不过,那挡在行宫门外的太监记性却甚好,能在御前行走的太监,哪怕是没念过书,但还真没几个不机灵的。他一眼瞧见人群后乖乖站定的李鱼,马上扬声道:“那厢站立的可是李鱼?”
  正在门前窃窃私语的众文武都扭头向他看来,李鱼见人家问起,便上前一步,叉手道:“正是李某!”
  太监点点头,往旁边一让:“李将军进去吧!”
  “多谢中官!”
  李鱼点点头,忙从一帮子侍郎、御史、将军们中间走过去。
  魏征愕然瞪着李鱼,待他进了门,才反应过来,往他背影一指:“我等俱不得入宫,李鱼工部一郎中,缘何得以入内?”
  那太监咳嗽一声,慢条斯理道:“圣人隆恩浩荡,已迁调李鱼入职屯卫,任游骑将军一职!”
  众文武闻言一阵错愕,李鱼得以升迁他们倒不奇怪,只是这一会儿文、一会儿武,前天还在吹拉弹唱,昨儿就去铺路修桥,今儿居然成了北衙禁军,大唐立国以来,似乎也没见过有谁如此地随性吧?
  有那脑筋活泛的便不禁胡乱猜疑起来:“这李鱼……别是皇上的私生子吧?陛下偶然临幸,便珠胎暗结。而其母身份特殊,不好入宫,便养在民间……”
  一篇狗血故事不知不觉便在其人脑海中成形。
  那太监在御前听用,知道李鱼已右迁屯卫,既是天子亲卫,自然可以入宫,就把他放进去了。
  可李鱼并不知其中缘由,只当天子有所关照。他进了宫,也不知道去找百骑中郎将李大器报到,眼见前方长孙无忌正急匆匆走向正殿,只当自己也该去那里,马上就快步跟了上去。
  大殿上,只有文武重臣寥寥几人,李世民背负双手,正面色沉重地在殿上踱步。这几位文武大臣就肃手站在一旁。
  李鱼跟在长孙无忌后边,那殿前的侍卫、太监等一见,还以为是宰相特意带上殿去议事的人,便没有一个过来阻拦。
  长孙无忌“带着”李鱼进了大殿,眼见皇帝似乎正在沉思,也不敢上前见驾打断他的思路,便直接站定,靠近了李绩,向李绩递了个眼色,李绩微微摇了摇头。
  长孙无忌是想问他陛下可有什么决断或者说是考虑,李绩摇头则是表示直至此刻,天子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
  天子无所表示,即便位高权重如李绩,也是不发一言。若换作其他事件,哪怕是吐蕃人趁天子巡幸蒲州,突袭长安城,杀进宫里去了,他都可以有所建议。
  可现在这桩事件却尴尬的很。
  齐王谋反,而齐王李祐是皇帝的亲儿子。
  这是国事,也是家事,儿子造了他爹的反,李绩不好把家与国的关系厘清,便不好插话。若从国的角度,有贰臣造反,当请命领军,前往平叛,这才是武将本份。
  可从家的角度,这是儿子跟他爹杠上了,他们都是外人,如何插嘴?该怎么说?“陛下,你儿子大不孝,请给我一支人马,臣领兵杀进齐州府,砍了你儿子的脑袋罢!”这也不合适啊。
  所以,在李世民有所意见前,他们只能沉默。
  他们可以沉默,长孙无忌却不必,因为他不只是宰相,他还是国舅。他的反甥造了他妹夫的反,他这个大舅子无论是从国的角度还是从家的角度,都可以发表一下意见。
  长孙无忌略一思索,便上前道:“陛下,今国泰民安,百姓思定。不论何人,欲盅惑世人,扯旗造反,绝难成气候,陛下勿忧。齐王乃陛下亲子,亦是陛下臣子,自幼受陛下教诲,是否如此不忠不孝,尚且存疑。臣以为,不妨双管齐下。”
  李世民站定身子,看向长孙无忌。
  李鱼就在长孙无忌侧后方站着,一瞧李世民模样,容颜憔悴、目蕴血丝,竟显得十分颓丧,哪还有当初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模样。堤上遇险时,也不见他如此气色,他绝不会是因为听说齐王谋反恐惧所至,而是因为亲情背叛之煎熬啊。
  想至此,李鱼也不禁暗暗叹息。
  雄才大略如这位天可汗,一旦涉及亲情,也同寻常人家父亲一样,难免备受折磨呀。
  长孙无忌道:“臣以为,陛下可亲笔一纸书信,斥责齐王。齐王若只是一时糊涂,亦或为臣下盅惑,或可幡然悔悟,若能不动刀兵,而制止叛乱,那是最好。同时,可择大将,征调兵马,陛下书信所至,若齐王执迷不悟,则随时可以发天兵讨伐之。”
  李世民真的是方寸大乱了,久经战阵的他,甫一听说他的亲生儿子造了他的反,踱步半晌,心乱如麻,竟是根本拿不出一个章程来。此时听长孙无忌一说,倒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
  李世民便点点头,道:“无忌所言甚是!李绩!”
  李绩忙上前一步,叉手候旨。
  李世民道:“你兼着兵部尚书一职,此事当仁不让。朕命你,从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征调精锐府兵,兵临齐州候命。在朕下旨讨伐之前,要关紧齐州门户,不许那逆子逃窜出来,荼毒天下!”
  李绩沉声道:“臣遵旨!”
  李世民又道:“褚龙骧!你马上安排,明日一早,朕即返长安!”
  这已经有人谋反了,李世民哪还能离开中柩,必须得立刻回长安坐镇,以安天下民心。
  褚龙骧沉声道:“臣遵旨!”
  李世民又道:“无忌!骤闻祐儿谋反,朕的心……已经乱了。百官那里,你去晓说,叫他们各安本份。”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此乃臣份内之事。”
  李世民目光流转,正打算对几位心腹重臣一一安排任务,目光不经意地一转,忽然呆住了。
  长孙无忌垂首说完,再抬起头来,就见皇帝错愕地看着他的肩头,不禁有些诧异,扭头看看,肩上也没什么啊。皇帝的目光……
  长孙无忌忽有所觉,急忙扭头,一眼望去,他也呆住了。
  其他几位本来都把注意力放在皇帝身上,这时一瞧皇帝和宰相一脸古怪,忙也纷纷侧目。
  李鱼一瞧大家都向他望来,赶紧挺直了腰杆儿,枪一般立着,眼观鼻、鼻观心,不卑不亢,不言不动,军姿无比地标准。
  李鱼只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长孙无忌小心眼儿,我可得站稳了,省得他找我的碴儿,说我殿前失仪。这才刚刚走马上任,我可丢不起那人……”
第509章
误会重重
  看着一脸谨然,仿佛站殿将军一般的李鱼,李世民的脸颊不禁轻微地抽搐了几下。
  众大臣诧异过后,又扭过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一脸淡定,仿佛李鱼本就该出现在那里似的,继续对几位文武重臣做着安排,待吩咐已毕,便沉声道:“去,马上办!”
  众文武齐齐称喏,退出大殿。
  皇子谋反,以子逆父,这是皇室的大丑闻啊,虽说纸遮不住火,这事儿早晚要闹得尽人皆知,但是一切尘埃落定后才被人知道,就能将恶劣影响减至最低。这就是李世民只召见了几位文武重臣的原因。
  可是里边偏偏夹了个不合时宜的,一个小小的五品官,也参与了这场大唐立国后第一起皇族宗室子弟参与并主导的叛乱大案,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在场的这几位都是国之重臣,能爬到这个位子上的人,就没一个懵懂憨直的,要说有,大概也就只有褚龙骧一个。可褚龙骧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可这也是武将们的通病,有几个李绩这样文武双全的儒将?褚龙骧虽是文盲,那情商可高着呢。
  一时间,因为一个本不该出现的李鱼竟然出现在如此重要场合,显见是天子亲自召唤而来,饶是这几位国之柱石级的人物,心里头也不禁得掂量掂量。
  李绩轻咳一声,就对褚龙骧说了两句:“那五品官似乎就是在堤上奋勇救驾的那个文臣?很得陛下器重啊。”
  军神大人的言外之意是,这小子是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神仙?老褚,你知道吗?
  这些开国重臣,个个都是桀骜不驯之辈,即便是李绩这等养气功夫一流的人物,其实也有点睥睨自傲,他们骨子里没有谁服气谁的。所谓的依据能力做个班次排行,那是后人的无聊之举,他们之间,可谈不上谁对谁敬畏如神的,毕竟大家都是从一文不名的时候闯过来的,谁不了解谁啊?也就谈不上去神化某人。
  所以军神大人垂训,褚龙骧也没有诚惶诚恐,反而有些沾沾自喜。皇帝很是器重小李啊,这等人才可是俺老褚发掘出来的,看来俺老褚眼光不错嘛。
  褚龙骧便得意洋洋地道:“哈哈,李尚书,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吧。这李鱼允文允武,文武兼备,乃不世出的一位奇才啊。俺老褚从陇右回返长安时,与他一见如故,只略试其本领,便惊为天人,本想引为自己幕僚的,哎!可惜,怎地咱也不能与陛下相争啊,你说是不?”
  长孙无忌一直竖着耳朵听着,听到这里心中便是怦然一动:“陇右?他是陇右李家的人?原来是五姓七宗的出身,难怪如此胆大包天……估摸着还是嫡宗子弟。”
  长孙无忌虽是当朝宰相,对五姓七宗中人却也不敢等闲视之,他和李鱼并没有什么不可化解的根本利益冲突,既然对方不是一只可以任其揉捏的小臭虫,心中一番权衡后,那睚眦必报的心思便淡了许多。
  李绩听了倒也不觉得褚龙骧有所夸张,这个时代,正是豪杰辈出的时代,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哪个不是青年时代便已佼佼不群,才智卓绝?
  李绩心中便想,我等俱都是追随陛下沙场征战,建立大唐天下的功臣,来日太子登基,威望才能不及今上,对我等谋国老臣岂能如臂使指?这李鱼据说先是一西市署小吏,既而入太常寺,接着去工部,现如今又调迁屯卫……
  他来自陇右,十有八九是陇右李家的人,这士和农先占了去,工和商也了解过了,现如今又入行伍,咝……“陛下这是未雨绸缪,为太子培养根基呢?今后我需得时时自省,不可骄矜自傲!”
  其他大臣也是各自听在耳中,暗暗揣摩圣意,越想越觉得莫测高深。
  大殿上,李世民瞪着李鱼,李鱼一脸无辜地看着李世民,君臣俩对视良久,李世民有点牙疼的样子道:“你到这里做什么?”
  李鱼愕然:“陛下不是命人传旨,迁调臣入屯卫,即刻赴任么?”
  李世民的眉头跳了跳,道:“那你该去屯卫,见李大器,来这里做甚?”
  李鱼的回答很是理直气壮:“没人告诉我呀!”
  寻常衙门的交接与宫里大不相同,那毕竟是可以很方便地见到天子的所在,所以有一套严格的交接流程。更何况,宫里头规矩也大,而能任职宫中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没有人好端端地先修习宫中礼仪,屠龙之技学来何益?
  因此上,不光是调任宫中的官员,包括进宫跸见的大臣,后宫的阉人宫娥,俱都要由礼部先行学礼的,最快的也得学上三天,在此过程中,诸般戒忌和规矩也就明白了。
  而李鱼所接的圣旨中,有一句即刻赴任,此时天色已晚,行宫也关了门了,他这即刻最快也是明天早上,到时他到了宫门处一说来意,自然有人引他见学礼或先至屯卫见上官,再去学礼。
  结果皇帝今晚接获了齐王谋反的消息,那好心的小黄门也不知道李鱼对宫中仪制如此的“棒槌”,偏生皇帝召见的进宫长孙无忌恰巧入宫,李鱼又是紧随其后,结果诸般戒备何等森严,愣是被他混到了皇帝跟前儿,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