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校对)第7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9/971

  芷兰这一落泪,卢公公心如刀割,伸手为芷兰擦拭泪珠,一边低声叹道:“有什么事,你只管和我说,别哭了。”
  芷兰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数年前,卢公公为了她背叛了建文帝。
  建安帝在位时,卢公公遭了不少罪,一场重病,差点一命呜呼。
  新帝登基后,并不介意卢公公是三朝老人,依然重用。魏公公也是有情有义之人,对卢公公颇为敬重。这半年多来,卢公公重新有了昔日荣光。
  她这一张口,便将卢公公重新拖回泥沼。
  年轻有为的天子和精明厉害的皇后齐心合力,一个在前朝削弱俞太后势力,一个在宫中和俞太后过招。此消彼长之下,俞太后日渐式微之势已颇为明显。
  俞太后一叶障目,执迷不悟。任谁也不敢在俞太后面前挑明这一点罢了。
  明知前面是悬崖,她如何忍心推卢公公上前?
  芷兰肩膀微微耸动,无声落泪。
  能让芷兰这般为难又痛苦的,还能是什么事?
  卢公公又是一声轻叹,继续为芷兰擦拭眼泪,低声道:“你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芷兰哽咽不已:“是我对不住你。”
  卢公公握着芷兰的手:“我们之间,何须说这些。我一个阉人,能和你结为对食,过了这么多年有人关心有人陪伴的好日子,便是立时合眼也值了。”
  芷兰将头靠进卢公公的胸膛,泪水浸湿了卢公公的衣襟。
  身为奴婢,只是主子手中的棋子。主子要赢下棋局,如何会顾惜手中的棋子?棋子走进死路,扔掉重取一颗便是。
  身为棋子的他们,只能在棋局中苦苦挣扎。
  ……
  卢公公自芷兰处离开后,回了移清殿。
  移清殿内外当值的内侍共有二十余个,卢公公是内侍总管,管着这二十余个内侍。而魏公公,是天子近侍,每日随在天子身侧听候差遣。
  盛鸿召了几位阁老在议事。
  国朝大事,魏公公不敢多听多思,恭敬地站立一旁伺候。盛鸿是个宽厚体贴的主子,并不拘着魏公公,随意找了个借口,打发魏公公退下。
  站了大半日的魏公公总算有了小坐喝口清茶休息片刻的空闲。
  内侍们都是心思活络善于逢迎之辈,魏公公一坐下,立刻便有几个内侍讨好地凑上前来请安。
  魏公公年未至三旬,正是年轻力盛的时候。又是天子心腹,日后前程不可限量。也怪不得人人争相讨好。
  春风得意的魏公公,眼角余光瞄到卢公公,立刻笑着起身,恭敬地喊了一声“卢公公”。
  义父义子的称呼,再私下喊一喊无妨,当着人前,却不便出口。
  卢公公城府极深,心情激荡复杂,面上一如往常,笑着拍了拍魏公公的肩膀:“你每日在皇上身边当差,一站就是半日。难得有歇着的时候,快些坐下。”
  魏公公笑道:“在宫里当差,站半日不算什么。是皇上仁厚,体恤奴才,特意容我出来休息。”
  魏公公一开始奉建文帝之令伺候盛鸿,暗中负着监视的任务。直至建文帝离世,魏公公才结束了矛盾纠结的内应生涯,彻底认了盛鸿这个主子,做事尽心,当差尽责。
  谁也没料到,到最后是盛鸿坐了龙椅。魏公公也一跃成了天子近侍,风光无限。
  提起新帝的仁厚,卢公公面上也露出感激之色:“皇上待我们这些阉人,确实极好。”
  这个好,并不是时时厚赏之类。贵为天子的盛鸿,并未将身边的内侍视为草芥。自登基以来,犯了错的内侍挨板子挨罚是有的,却无一人丧命。
  盛鸿也从未无故动怒,更未因任何事迁怒过身边人。
  内侍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
  伺候盛鸿这样的主子,谁会不尽心尽力?
  便如卢公公,伺候过三朝天子的老人,换了别的天子必会心生忌惮,焉肯重用?盛鸿不但重新启用,且对卢公公颇为优厚。
  想及这些,卢公公心情之复杂,无以言喻。
  一边是宽厚的天子,一边是有着深情厚意的芷兰……他已做了痛苦的选择,也已有了即将万劫不复的悲凉。
  卢公公和魏公公闲话片刻,不动声色地套问:“……皇上今儿个怎么忽然召几位阁老议事?莫非朝中又出了什么大事?”
  魏公公生性谨慎,口风极紧。
  只是,眼前的卢公公是他的义父,两人如今又都在天子身边当差,魏公公对卢公公没什么防备,随口笑道:“是为了恩科之事。”
  恩科取士,是眼下的头等大事。
  主持恩科之人,是礼部尚书,也是天子的泰山老丈人谢钧。
  卢公公有心探问,故意低声笑道:“谢尚书也是妙人。前些时日被刘御史弹劾,竟唾面自干,置之不理,继续主持恩科。”
  “可不是么?”魏公公压低声音笑道:“换了别人,早就脱帽回府自省去了。好在谢尚书脸皮雄厚,兼靠山强硬,根本不惧刘御史。”
  是啊!纵观朝堂上的重臣,谁的靠山也不及谢尚书强硬啊!
  一个有心,一个无意,“闲聊”中,魏公公透露了不少消息。
  不管有用无用,卢公公都暗暗记下。
  ……
  恩科和三年一次的会试略有不同,一共考三日。
  恩科考完后五日便放榜,考中之人被召至金銮殿参加殿试。天子盛鸿亲自主持殿试,点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另有数十个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了。
  当年陆迟叶景知赵奇位列一甲,被引为佳话。
  这一届恩科,亦传出了美谈。
  考中了一甲探花的,竟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
  这个少年,姓谢名元蔚,正是谢皇后的堂弟。
  ……
第867章
振兴
  什么是一个家族的振兴之兆?
  出了一个中宫皇后,娘家兄弟又格外争气,考中了探花!
  身为主考官的谢钧谢尚书,亲眼见证侄儿谢元蔚大放光彩。在一众三四十岁的进士中,清俊斯文的少年郎光芒耀目,无人能与之匹敌。什么状元榜眼,都被十五岁的探花郎压了一头。
  这也是大齐建朝以来,最年轻的探花郎了。
  谢钧心花怒放,满面的喜气,遮也遮不住。
  众同僚纷纷至谢府道喜。
  “恭喜谢尚书,贺喜谢尚书。”
  “如此喜事,一定要讨一杯喜酒喝,沾一沾贵府的喜气。”
  “一门两探花,委实是一桩佳话。”
  “皇后娘娘年少时在莲池书院读书,惊才绝艳。若娘娘是男儿身,只怕早已考了个状元回来。”
  “谢家以诗书传家,不是那等只靠着后族荣耀过活的家族。”
  最后这一句,说得就有些诛心了。
  其实,俞家枝茂根深,俞大人身为翰林院掌院,才学满腹。俞家也不乏有出息的后辈。只是,俞家风光数十年,眼热之人比比皆是。如今俞家遭了殃,内斗不休,众人也乐得再踩上一踩,再捧一捧谢家。
  踩低捧高,人心皆是如此,谁也不能免俗。
  谢钧被众人吹捧的飘飘然,再看侄儿谢元蔚,怎么看怎么顺眼。什么血缘不血缘的,反正生在谢家,长在谢家,便是正经的谢家子孙。
  谢元舟在蜀王府里当差,当差尽心,做事踏实,颇为帝后器重。
  谢元蔚年少多才,十五岁便考中探花。堂姐是皇后,堂姐夫是皇上,前程无量。
  谢家有这样的子孙,真是令人欣慰啊!
  谢钧现在一千个一万个感激当年的谢明曦,若不是谢明曦暗中命人送信去临安,谢老太爷徐氏等人也不会来京城。谢家哪里有今日光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9/9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