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校对)第9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1/971

  陈湛心里颇不是滋味,低声安慰秦思荨:“我爹就是这脾气,挨过这一顿也就好了。”
  秦思荨哽咽道:“公爹下手也太重了。修改律法之事,是皇上的主意。事前你也不知情。公爹心中不满,不敢指责皇上,倒将满腔的怒气都撒到你身上来了。”
  陈湛愈发无奈:“谁让我是他亲儿子!不揍我揍谁!罢了,习惯就好。”
  秦思荨上完药,将被褥盖在陈湛的背上,然后凑过头来:“你是不是还和公爹说了什么,激怒了公爹?”
  平日里公爹动手,多是做做样子。这回显然是被气得狠了,才下了重手。
  陈湛转头,和秦思荨对视片刻,半晌才低声道:“你别问了。”
  秦思荨何等聪慧灵透,已然揣度出了几分。沉默许久后,才轻声说道:“不管你决意要做什么,我们夫妻一心,同进共退。”
  陈湛眼角有些发热,伸手握住秦思荨的手:“好。”
  ……
  椒房殿里,帝后相对而坐,小酌浅饮。
  谢明曦意态闲适,手中端着精致小巧的酒杯。
  盛鸿因律法顺利颁布,心情也颇为愉悦,笑着冲谢明曦举杯:“明曦,我们共饮此杯。”
  谢明曦欣然点头,和盛鸿的酒杯轻轻一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然后,各自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修改律法,令女子可以立女户。此事是一块试金石。”盛鸿挑起浓眉,徐徐笑道:“朝中没有蠢人,不知多少人在暗中揣度我的真正用意。”
  谢明曦淡淡一笑,接过话茬:“到底有多少人肯追随你支持你立阿萝为储君,很快便能见分晓了。”
  想来,这样的人不会太多。
  盛鸿倒是颇有自信:“别人我不敢说,陆迟赵奇陈湛定会全心支持我。”
  谢明曦笑着揶揄:“你早将他们三个拐上了贼船,他们已随你到了湖心。便是巨浪滔天,如今也下不得船了。”
  盛鸿悠然自得地一笑:“可见我颇有远见。”
  夫妻两人说笑一番,很自然地提起了陈湛。
  “陆阁老老持沉重,老谋深算,事情未明,不会对陆迟如何。赵阁老最疼幼子,舍不得对赵奇动手。陈尚书可就不同了。”谢明曦神色微凉:“这等时候,将陈湛打得不能下榻。可见陈尚书对皇上的举动颇为不满。”
  盛鸿眸光一闪,淡淡道:“陈尚书也是三朝老臣,如今是吏部尚书,在文官中地位颇高,仅次于五位阁老。他如此表态,接下来怕是还有别的举动。”
  谢明曦哂然:“你我便拭目以待,看看陈尚书他们有何高超手段。”
  ……
  陈湛养伤半个月,才勉强痊愈,被宣召进宫觐见。
  盛鸿令内侍们都退下,然后亲自上前扶起了陈湛,叹道:“对不起,连累你受皮肉之苦了。”
  陈湛心头一热。
  两人是同窗好友,情谊深厚。一开始,他追随去蜀地,是因同窗之情。如今盛鸿贵为天子,他为臣子,君臣相得。从一个臣子的立场而言,他也愿追随一个胸襟开阔精明强干的天子。
  “皇上此言,令臣羞愧难当。”陈湛正色说道:“微臣这点家事,委实不值一提。微臣愿追随皇上,为皇上鞍前马后,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盛鸿心头也是一热,心潮激荡,久久难以平息。
  他注视着陈湛,陈湛坦然回视。
  片刻后,盛鸿挑眉笑了起来:“好!今日你说的话,我都记下了。”
  魏公公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启禀皇上,陆翰林和赵书令一同来求见。”
  盛鸿定定心神,张口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陆迟和赵奇一起迈步而入。
  赵奇张口便道:“陈御史怎么一个人来表忠心了?这等佞臣行径,可要不得啊!怎么也应该带上我一起。”
  陆迟也笑道:“我虽名迟,好在今日来得不迟。”
  看着三人坦然明亮的笑脸,盛鸿心中既喜悦又感动,眼中温热的液体蠢蠢欲动。然而,此时此刻,所有的话语都显得多余。
  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1084章
进言
  “启禀皇后娘娘,”椒房殿里,湘蕙笑着来禀报:“皇上打发魏公公前来送口信,今晚要在移清殿内和陆翰林赵书令还有陈御史小酌几杯,就不回椒房殿用晚膳了。”
  谢明曦目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眉头舒展,笑了起来:“好,本宫知道了。”
  陆迟,赵奇,陈湛。
  他们三人,果然未辜负盛鸿的期待。
  这一晚,盛鸿兴致颇高,直至子时,才酒气醺然地回了椒房殿。
  谢明曦也未嫌弃他满身的酒气,亲自扶着他去了净房。洗去一身的酒气,又喂他喝了醒酒汤。
  盛鸿没有说话,只一个劲儿地笑。笑得开怀自得。
  谢明曦也笑了起来,伸手捏了捏盛鸿的脸孔:“瞧你笑成这样,怪渗人的。”
  年过三旬后,盛鸿自觉已经成熟稳重,也蓄了些短须。谢明曦的手指摸在短短的胡须上,盛鸿有些发痒,咧嘴一笑:“心情好,就是想笑怎么办。”
  难得的稚气,颇有些可爱。
  谢明曦目中满是笑意:“想笑你就笑,这儿又没别人。”
  这话有道理。
  于是,盛鸿便笑了个痛快。
  ……
  隔日,盛鸿颇觉脸酸,不时伸手揉一揉脸孔。
  今日是小朝会,有资格参加小朝会议事的朝臣,一共只有二十余人。皆是朝中三品以上的重臣。汾阳郡王和安王也一同列席小朝会。
  不过,商榷政事是文官们的事,汾阳郡王和安王在小朝会上很少出声。
  老臣们颇有城府,虽觉天子今日举动不雅,也无人多嘴多舌。
  朝中每日大事小事不断,大齐各州郡每日都有呈上来的奏折,一堆政事要处理。他们哪有这个闲功夫说闲话。
  盛鸿张口问询新律法推进之事。
  首辅陆阁老沉声应道:“新的律法已昭告天下,也发至各州郡。暂时还没出什么差错。”
  也就是说,新律法是颁布了,推进实施还谈不上。
  盛鸿倒也不急。但凡社会变革,没有一蹴而就的道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推进便是。
  到了正午,政事商榷得差不多了。
  盛鸿正要吩咐退朝,陈尚书忽地咳嗽一声,拱手上前:“启禀皇上,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盛鸿对老臣们一向客气,笑着说道:“不妨说来一听。”
  陈尚书自问并无私心,说起话来光明正大:“鲁王世子年已十七,去岁便已自松竹书院结业。老臣以为,鲁王世子虽然年少,也可入朝听政,学一学为官之道了。”
  陈尚书口中的鲁王世子,正是霁哥儿。
  霁哥儿是盛鸿嫡亲的侄儿里最年长的一个,平日温和恭谨,才学过人,声名颇佳。
  盛鸿神色不变,目光掠过众臣的脸孔:“陈尚书的提议,诸位爱卿怎么看?”
  工部尚书第一个张口赞成:“老臣以为,陈尚书这一提议颇佳。”
  紧接着,又有几位臣子张口附议。
  其中,便有户部的赵侍郎。这位赵侍郎,是鲁王妃赵长卿的堂兄,亦是鲁王世子盛霁的堂舅。
  几位阁老暂时没出言,倒是汾阳郡王,忍不住张口讥讽:“陈尚书倒是颇为关心鲁王世子。宁王世子闽王世子也都不小了,不如请陈尚书斟酌一二,一并安排如何?”
  陈尚书既然张口提出此事,就不怕人攻讦,立刻拱手,一脸凛然正气:“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为皇上分忧。谏言是否被采纳,皆有皇上定夺。汾阳郡王何出此言?莫非是疑心我的忠心不成?”
  汾阳郡王皮笑肉不笑地应了回去:“陈尚书一片赤胆忠心,真是令人动容。”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这时候让鲁王世子入朝听政,打着什么主意,一看便知。真以为大家都看不出来吗?
  安王年少气盛,可没汾阳郡王兜兜转转的耐性,直截了当地说道:“霁哥儿入不入朝听政,和陈尚书没什么关系吧!陈尚书巴巴地提起此事,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要替皇兄当家做主不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1/9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