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时代(校对)第14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0/2235

  只是作为一种良性资产的投资,Tagged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它的回报还不错,另外如果要卖出去获利走人的话,也会非常的便捷容易。
  真正让萧奇开始琢磨的,是以后美国还将迅速发展壮大的几个互联网科技公司。
  如果按照时间来算,第一个应该购买的,就是Yammer这个社交网站。
  Yammer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为每个企业专门量身定做社交平台,这种社交平台包含了聊天、活动、主题、投票、想法等等的分区项目,让企业的员工可以自由自在的在里面交流。
  但这种交流是相对封闭的,每个用户必须用自己企业认证过的企业邮箱注册,然后哪家公司的人就在哪家公司的内部活动,不能去到别的公司社交平台里面,从而保证了本公司的内幕消息不会外泄出去。
  乍一看这种限制违反了网络无边际无障碍的宗旨,但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却是很多企业和他们的员工很喜欢的,就像是喜欢LinkedIn一样,因为他们可以在上班时间还能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聊天、查咨询的平台。
  事实上也是这样,Yammer获得了《财富》世界500大公司85%职员的青睐,虽然用户的规模并不庞大,不是动不动就上亿的,但因为都是高层次高收入的用户群体,所以它反而显得很有特色和投资价值。
  于是在2012年6月,微软直接就先下手为强,以12亿美金现金的方式,把Yammer收入囊中。
  在萧奇看来,Yammer同样也是不聪明,如果他们再坚持一两年,把自己的服务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的中型企业里面,那么Yammer的市值就会直接翻几倍,少说也能达到50亿美金以上。——这可一点儿也不夸张,当你的数千万用户都是高收入群体的话,那么你的商业价值就会大大增加,远比那些有几亿休眠账户的网站要高得多。
  Yammer是在去年9月就开始上线运营的,现在发展只能说是勉强,毕竟大公司都遭遇了金融危机,里面的员工个个都在为了自己的前程担心,对于Yammer的网站也是没什么兴趣的。
  萧奇没想过自己把Yammer创办起来,因为别看它是2008年9月才上线,但之前人家有这个创意却是好几年之前,公司早就成立了,而且早就申请了专利,别人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竞争。
  但反过来说,自己不创立也有一个大好处,那就是在它刚刚草创的时候,把Yammer一锅端的话,就又能得到好的公司,还能直接得到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接下来就只用投钱便可以了,其余的什么都不用萧奇担心。
  至于做起来之后,到底是继续持有还是卖出,萧奇自己的倾向是掌握在手上。
  因为Yammer未来的用户,是囊括了世界上80%以上的大中型公司,拥有强大的号召能力和影响力,这样的公司别说是在挣钱,就算是不挣钱,也应该拿在手里,对那些公司精英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各种影响。
  之所以萧奇没有第一时间去收购Yammer,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必须要让Yammer的人意识到创业的残酷性,然后萧奇在他们危难之中解救他们,这才会把Yammer彻底的掌控在手里。
  否则他们一帆风顺的发展着,就算你萧奇去大笔的投资,人家也不会多感激,只是认为这是一场很寻常的商业投资而已。
  Yammer遭遇了什么危机?
  当然是迎头撞上了金融危机啰!
  金融风暴正好在2008年9月正式爆发,Yammer蓄谋已久的上线又不可能临时更改,所以他们就直接和金融危机对上,导致了上线半年以来,发展非常的不顺和缓慢。
  不能说他们门可罗雀,但绝对是小猫三两只,根本连预期的十分之一成就都没有达到。
  成绩不好,但各种运营费用却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人工、带宽服务器租赁、各种宣传和维护等等,花钱如流水,早已耗尽了他们之前筹集而来的资金。
  如果根据前世的记忆,Yammer应该是苦撑到了今年的下半年,然后迎来了两轮的天使投资,这才得以维持下去,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在美国的影响消退,慢慢的发展壮大了起来。
  萧奇当然不会让这个救世主的头衔被别人拿到,所以在和唐明香商量了Tagged的投资之后,他准备就开始委托花旗银行和Yammer谈判,争取一口气把Yammer全部吃下。
  在美国做生意……不,应该说在全世界做生意,一个中间人,或者是掮客,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之前的Zappos卖鞋网站,前世亚马逊早就想收购它,但双方谈了两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高盛出马在中间协调,没有几个月生意就直接谈成了。
  这就说明一个合适的中间人有多么的重要。
  它可以负责协调双方的利益,在双方的要求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然后让双方都接受它,从而达成交易谈判。
  特别是对于萧奇这样的中国人,除非是自己创立公司,比如他和霍夫曼在做的几个网络公司,不然换了去收购美国的公司,他是一点优势都没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里面的门道。
  但有了中间人就不一样了,萧奇根本用不着去管里面有什么内幕,只要给钱就能搞定,而且没有什么麻烦,陷阱什么的全被中间人给去除了,这也是他们的职业道德。
  所以萧奇才能收购LinkedIn,收购IMAX,收购SKYPE,收购YAHOO,收购漫威……等等。
  作为一个很传统的中国人,萧奇从来不觉得钱有什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那些踏踏实实可以让人看到的财富。
  比如一个可以发展上百年的公司,比如庞大的土地资源,比如拥有强大凝聚能力的银行。
  因此就算收购这些公司的花费,都显得非常的高,连支付的中介费都很高,萧奇也从来没有皱眉过。
  更何况,现在少年的手里,可是掌握着超过1600亿美金的现金流,足够萧奇购买许多有价值的公司了。
  收购Yammer的花费,最多就2亿美金上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生意。
  当然萧奇作为一个转世重生的人,花大价钱去购买高市值公司的股票,那显然不是他的优势。
  少年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找到那些刚刚创立,或者是还没有创立,却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公司,然后得到它们发展壮大后的好处。
  如此才叫真正的人生赢家,也非常有养成的乐趣。
  看着一家公司在自己的手中从小到大,最后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公司,这种成就感并不是金钱能给予的。
  在Yammer之后,萧奇想加以实施的一个创意理念,就是大名鼎鼎的Square了。
  说Square公司,大家或许有点陌生,但把它说成是美国的拉卡拉,可能大家就会对它很熟悉。
  拉卡拉发布的那款插在手机耳机孔上的移动手机刷卡器,最早的原型就是Square——它产品和公司的名字都叫这个。
  Square公司就凭借着Square这一款移动刷卡器产品,直接就成了估值超过50亿美金的明星公司。
  甚至有金融分析公司预测,它如果上市之后,能迅速的达到100亿美金以上的市值。
  Square公司的初始公司,在2008年就已经成立了,不过此时他们还不叫Square,要等到Square这款产品成型之后,公司才会正式的更名为Square。
  至于他们之前叫什么,萧奇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
  萧奇只用知道,在2009年的2月,Square还没有开发出来,他们直到2011年才会正式开发定型,Square那时才开始在苹果商店里发售,这就已经足够了。
  萧奇并没有打算收购这家公司。
  既然Square还没有开发出来,那么萧奇自己把成熟的Square理念讲出来,让霍夫曼在硅谷找一群合适的专家,集中迅速的把这款商品开发出来,那么Square就是属于萧奇的资产了。
  在创意这个市场上,谁领先一步那就获得了先机。
  更何况原本的Square公司,要到今年从苹果挖人之后,下半年才有初步的模型出来。
  萧奇提前几个月发明了,那怎么也算不得是窃取吧?
第2240章
享受公司成长的快乐(上)
  提起了萧奇准备在美国收购和创办的公司,那就不能不说现在手里的几家美国网络公司的状况了。
  首先是萧奇送给余珊珊的私房资产——LinkedIn。
  2007年的9月份完成整个的收购工作之后,LinkedIn就在实质意义上成为了“余氏基金”的主要资产,占股比例达到90%,也保证了余珊珊在里面的权力最大化。
  现在LinkedIn的总裁是萧奇的老朋友霍夫曼,CEO是另一位创始者维尔纳。
  霍夫曼基本上不管运营的事情,而CEO维尔纳也正是前世LinkedIn市值突破250亿美金的最主要推手。
  余珊珊并不懂LinkedIn的经营,但有萧奇在,有霍夫曼和维尔纳的互相合作和分担权力,有世界性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公司来负责监督,当然没有人能做手脚。
  购买LinkedIn的时候,萧奇承诺过每年会投入不小于3亿美金的投资,并且不会稀释掉两位创始者霍夫曼与维尔纳手里的5%股份,这笔资金和承诺,彻底的让维尔纳放下了心,从而认真的开始大力发展起了LinkedIn。
  和其它社交网站的无限制不同,LinkedIn从一开始就针对职业社交市场,让职场的人们来加入,在里面畅所欲言,展开各种交际,更在里面寻求自己的各种发展机会。
  除开职场中人互相交流的平台,LinkedIn的主要业务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以及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猎头招聘了。
  说白了,它就是中国的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而且LinkedIn的方式更加直接和没有界限,而且更加的专业,从而也就比它们更有发展潜力。
  事实上,现在在美国,LinkedIn经过萧奇的大笔资金的注入,已经提前把美国最大最早的招聘网站Monster给打得落花流水,抢占了它高端客户的80%,直接让Monster市值在过去一年半之中暴跌60%以上。
  理所当然的,LinkedIn已经成了新型的美国最大招聘社交网站,并且积极的在英国,在欧洲大陆发展着自己的事业版图。
  使用LinkedIn的企业和个人用户,已经突破了2亿人数,这个数字在金融危机的当头,还有可能继续不断的大幅度攀升,相信提前4年达到3亿会员用户的目标,也不会是很困难的事情。
  从萧奇购买LinkedIn股份到现在,LinkedIn的估值已经大幅上涨到了30亿美金,但没有人相信这会是LinkedIn的极限,连最为谨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也给了LinkedIn的IPO50亿美金估算,而这个数字到了上市以后,肯定会再次增加。
  因为相比起其它社交网站的靠天吃饭,LinkedIn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它在负责企业招聘这块,有着很大的优势,这种非常专业的网络公司,是最受到投资者们欢迎和信赖的。
  前世LinkedIn上市之后,一路高涨的股价和市值,就说明了投资者们的选择。
  余珊珊对于LinkedIn,并没有让它成为自己私有财产的打算,况且维尔纳和一群工作人员们,可是很希望把LinkedIn运作上市的。
  只有那样,他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毕竟萧奇之前答应过,如果运作上市的话,会分配10%的股份给高层和职工们。
  对于分股份这种事情,萧奇从来都不会吝啬。
  如果高层和员工们不努力,那么LinkedIn也就是二三十亿美金的价值,你90%甚至100%的股份,也就是二三十亿而已。
  但如果能让高产和职工们看到发财和证明自身价值的希望,从而他们拼命的工作发展壮大LinkedIn,最后LinkedIn成功上市,市值却超过100亿美金,那么80%的股份也有80亿美金。
  你说说。
  是二三十亿的90%好呢,还是100亿的80%好呢?
  所以老人家说得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0/22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