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时代(校对)第2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8/2235

  以前PM2.5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大家还没有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秋冬季节经常是雾蒙蒙的天,甚至是黄色的雾遍布大地,几十米甚至十来米之外就看不清人影了,这种时候交通的事故就最容易出现。
  而自从知道空气中的PM2.5指数代表着的什么之后,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立刻提高了许多,大部分的人出门之前,都会听听今天的PM2.5指数情况,如果很差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戴着口罩出门。
  在中国,空气质量的优秀是PM2.5指数35以下,良是75以下,意思是基本上要75才能够忍受,才适合人们在户外工作和玩耍。
  如果说许多城市还经常会有空气质量良等的情况出现的话,被这些重污染的工厂包围着的首都,从今年3月过后,空气质量就基本上没有好过。
  这么半年的时间,首都的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的有93天,严重污染的有48天,中度及轻度污染的有37天,良等的仅仅有4天,优秀的一天都没有。
  这还是在夏天和初秋季节的天气质量,如果到了寻常就污染很严重的秋冬天,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的糟糕。
  大家都知道,首都人是天子脚下的居民,由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对于自己身处在这样一个“危险”的环境里面,他们当然就闹腾了起来。
  首都人是很喜欢闹腾的,闹腾的人多了,自然而然中枢那边就收到了意见。
  一开始他们是非常犹豫的。
  虽然是个人都晓得,拥有一个空气质量优良的天空,是多么好的事情,不说是老百姓,就是大佬们和他们的家人们,也都能得到最直接的好处。
  但问题是现在是经济挂帅,发展经济比什么都重要。
  一旦把这些工厂、发电厂给关闭了,那京津冀的工业就会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对于经济增长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一方面是健康的环境,一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到底如何的取舍,大佬们真的是非常的谨慎,不敢轻易的下决定。
  可是,事情到了10月份以后,就有了很大的一个契机。
  起因是10月上旬的时候,首都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就是某个郊区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三十多个忽然患了肺炎,住进了医院里面。
  根据医生的检查,他们发病的原因就是因为PM2.5颗粒物质吸入太多,而他们附近1公里的地方,就是一个小规模的高污染煤炭发电厂,平日里本来没什么的,但因为马上就要到供暖季了,这家发电厂恰好就担负着为附近居民供气的任务,所以最近堆积了许多的煤炭在露天坝里面,煤炭中的有害物质就这么飘散到了空气中,最后让小朋友们得了急性肺炎。
  这下子可不得了了。
  要说大人们还能够有强大的抵抗力,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忍耐一下,或者戴口罩,或者去吃药治疗,但孩子们怎么预防?
  他们自己的防范意识本来就不强,外加小孩子抵抗力比较弱,最是容易受到这些PM2.5颗粒的侵害。
  在任何一个国家,孩子们都是祖国的未来,都是父母们最宝贵的珍宝,他们受到伤害,比大人自己受到伤害更让父母们愤怒。
  于是一群家长们就去把发电厂的门堵了,大闹了一番,最后警察都出动了上百人,才把事情给平息下来。
  眼下是网络时代,恰好就有人把争执对峙的视频给发了出去,然后就引发了全首都范围内的强烈反应,可谓是怨声载道。
  特别是有孩子们的家长,想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也受到这样的遭遇,而且冬季供暖过后空气污染肯定还要严重许多,空气中的PM2.5就会更加的密集,孩子们发病的几率肯定更高,他们顿时也不干了,开始用各种渠道去反应问题,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部委和中枢里面的工作人员,当然也是有孩子的,看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敢说是直接请命,但推波助澜一番还是可以的。
  就这么着,府院在10月的时候,专门就空气污染问题召开了三次会议,其中一次还是常务会议,可见中枢大佬们对于这事儿的重视。
  当然了,看着有这么多次会议,大家也就明白,其实里面的争执非常的大,双方的观点经常就闹成了一团,经常谁都没办法让对方心服口服。
  最后还是九大巨头们一起开了个会议讨论,才算是把事情的基调给定了下来。
  “整治落后产能的工厂,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数量,积极引进排放达标措施,监督工厂们改善自己的环保意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良好天气环境,让民众们能够呼吸健康清新的空气。”
  这个决策不仅仅是针对首都的,是干脆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虽然各地有各地的情况,但中枢下了这个决心,也是非常的难得,至少是以后从国家层面来说,会越来越严格要求淘汰落后高污染的产能,会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为此就算损失一些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也无所谓。
  许多网络中枢的人都在大放厥词,说什么我们国家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成为了世界代工厂,哪里用得着还去拼命发展经济,发展钢铁之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殊不知,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增加了,但如果你把那些外资在中国的工厂全部给去掉,那你再看看就会知道,能剩下50%都是好的。
  中国在代工方面,真的挣不了多少钱,全被那些产业链的高端公司给吃掉了,我们吃的都不是辛苦钱,简直是比乞丐还要惨一点的卖命钱。
  唯独要好一点的就是各种能源出售,以及这些钢铁等可以用得着的产品,包括船只等等,这些才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如果真的是完全不管重工业,那你告诉我,中国靠什么去挣钱?
  就靠代工生产苹果手机,代工生产鞋子、名牌包包吗?
  别开玩笑了!
  你以为中枢的人都比你们这些网络中枢的人笨吗?如果不是不得已,他们怎么可能还一直坚持做这些?
  中国的发展,可不是无聊的人动动嘴巴就能做到的。
  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去做事情,才能得到发展。
  比如说,这些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已经没落,但谁也不可能否定它在90年代以前,对中国的工业、军事等方面起的重要作用。
  你现在看那些工厂,觉得又破旧又落后,早该被淘汰。
  可是在当时的环境里面,它们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不是它们,我们哪里有底子来发展以后的工业?
  相信过了二十年来看,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在这一个阶段,其实也是有着它们存在的意义的。
  污染和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对立的,在某些时候,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只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更好的平衡。
  就如同现在府院出的命令一样,就是想要找出这样一条平衡的道路来!
第2986章
效仿蓉城
  别的城市怎么做,那是以后的事情,首都人现在就只关心自己的城市会怎么样执行。
  或许是因为天子脚下的缘故,首都的行动非常快。
  首都地域是没有任什么宗工业工厂的,但南面的津卫和周围的燕赵省,却是重工业无数。
  想要首都好,那就必须要严格要求燕赵和津卫,尤其是燕赵这边。
  燕赵和首都市是平级的,但谁叫首都是首都所在地呢,各个部委都在首都,中枢的大佬们也就住在首都,自然是首都的权势要大得多,说话也硬气得多。
  于是从一开始,环保的巡查组就开始往燕赵和津卫去视察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他们自然是卖力得很,一路上雷厉风行,可谓是毫不手软。
  当然了,整顿和关闭高污染的工厂,这是需要时间的,任凭你是中枢的人,也不可能直接就让别人当天停止生产、爆破生产厂房等等,这纯粹就是不给别人留一点活路走。
  所以这个周期应该是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不过暂时的停止一些超级重污染的工厂生产,那却是可以做到的。
  但这并不是能做的全部。
  首都人开始琢磨起来,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情况了。
  因为这一年以来,无论是哪里的专家,包括日本过来的环境专家,都说了汽车尾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PM2.5颗粒来源,偏偏首都的车辆保有量全国第一,这样一来,在汽车上面下功夫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况且,首都这边的拥堵也是十分吓人的,就算首都有全国最完善的地下轨道交通,过多的私家车仍旧是让首都的通勤时间排名全国第一,许多人对首都的交通怨声载道。
  这个时候,余承生就想起了蓉城实行的治理拥堵的办法。
  虽然蓉城是因为太过拥堵而实行的高峰时期进入二环路ETC收费的策略,但这样造成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平日里进入蓉城二环路的车辆减少了30%以上,蓉城的空气质量也因此直接改善了20%左右,可谓是一个不差的结果。
  首都治理空气污染,可以效仿蓉城的来,但也不能完全按照蓉城的来,毕竟两个城市并不一样。
  为此,余承生还专门给萧旭打了电话询问治理办法。
  萧旭现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琢磨了一阵子之后,就给余承生支了几招。
  第一点,拥堵治理肯定可以做,不过不是二环路,而是可以直接把拥堵治理扩大到五环路,这就覆盖了差不多一半的首都了,至于五环内以外的,基本上就是郊区区县了,真正的首都繁华地带,还就在五环以内。
  至于说拥堵费不一定能吓到人的事情,首都的有钱人是很多,但寻常的上班族也不少,如果把ETC拥堵收费提高到一定的档次,而且层层设卡,进入里面的每一环都要缴纳高额的费用,比如一口气从六环到二环去办事,缴费都得超过300块,那么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有钱人也会心疼。
  这样的话,减少30%以上的车流量,也是很正常的。
  首都的五环内,只要少了30%以上的车,那自然就显得宽松不少,尾气排放也会减少许多,还能把拥堵治理费用拿来做市政建设,比如修建公园,增加绿化等等,简直是一箭三雕。
  余承生一听就很喜欢这个计划。
  虽然显得太过繁琐了一点,但那个五环之内,环环收费的政策,的确是一个妙招。
  况且现在已经有了ETC自动收费系统,还有监控系统,根本不用担心汽车会闯关不付款,以及恶意拖欠ETC费用等等。
  最重要的是,自动电子系统取代了人工的收费,根本用不着设立关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会因此使得车流速度减慢,造成更大的拥挤。
  不过就是费用显得贵了一些,而且越是往市中心走,就越是贵,从四环到三环都要花几十块,完全相当于进一个高速公路了。
  萧旭还有一些策略,比如说不分早晚高峰阶段,直接全天收费;比如在一些主要街道,比如长安街等地方,也实行进出收费政策……这些余承生就觉得有些偏激了,要是这么做的话,恐怕首都的司机们会非常的不适应。
  五环以内的环环收费,都需要做大规模的铺垫工作,才能把规矩定下来,让司机们面前接受,比这个更激烈的措施,至少要等到一两年之后,大家都适应了之后,才适合去慢慢的推行。
  余承生是府院的副总,中国仅有的三十多个最高层之一,所以在他开始过问,并给予了一些意见过后,首都市的“治理拥堵和空气污染的暂行办法”很快的就出炉了。
  有着蓉城的版本作为模板,再加上伦敦、新加坡等地方的经验,制定一个适合首都市自己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什么难事儿。
  特别是这个事情还是余承生亲自关注的,那就有更多的聪明人愿意在这上面下功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8/22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