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强人生(校对)第1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9/2448

  剩下的就看自己了。
  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制作这部电影,让它能成为自己一个新的里程碑!
  史泰龙绝对是聪明人,他从殷俊把小说的结尾改变,让那个本该自杀的兰博,改变成了兰博在上校的劝说下投降自首,留下了一丝希望,就晓得殷俊肯定不仅仅是只想做这么一部电影,《第一滴血》肯定是一个系列片。
  只要是系列片,那就非常好!
  因为小说没有后续的了,后续肯定是殷俊自己写,那剧本的威力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第一部已经成功的基础上。
  如果能够帮助自己迎来第二个职业生涯的高峰,那就真是太好了!
  不怪史泰龙有这样的想法和期盼。
  事实上在这八十年代开始,拍系列片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时兴的潮流。
  《星球大战》、《夺宝奇兵》、《超人》、《洛奇》、《终结者》、《比弗利山警探》、《警察学校》、《捉鬼敢死队》……等等这些,可都是其中的典范。
  殷俊也明白史泰龙对于《第一滴血》的期待。
  史泰龙接受了那么苛刻的条件,来为自己打工,不是为了更出名,为了让自己真正成为超一流的巨星,那是为了什么?
  但很显然,《第一滴血》不会让他失望的。
  第一部的《第一滴血》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子而已,虽然很多人说,什么第一部才是经典,第二三部都是狗尾续貂,根本看不得。
  殷俊对这些人的说法,那是嗤之以鼻,哪个喜欢电影的普通观众,不对于第三部兰博独怼苏联坦克感到热血沸腾,不认为这是经典之中的最经典?
  正是这《第一滴血》的第二部、第三部,那火爆又让人兴奋的火爆场面,才真正奠定了史泰龙的超级巨星地位,而不是第一部。
  商业电影如果听从文艺片那些评论员们的胡说八道,怎么可能有成就?
  很多人就是被这群家伙给忽悠,最后拍得既不是商业片,又不是文艺片,扑街得不得了。
  殷俊肯定会拍文艺片,而且会按照文艺范儿的来。
  然而在他拍商业片的时候,他却只有一个原则——爽!让观众爽!
  只有让观众看得爽了,看得大呼过瘾了,商业片才会有票房,才会获得成功。
  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既能让投资商赚钱,又能捧红男女明星,还能让观众们喜欢,更能衍生出不少的产业链,让许多人都因此而得益,这有什么不好的?
  光是靠文艺片的话,那么欧洲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简直是一潭死水,根本没有任何的活力!
  想要宣传中华文化,殷俊可是一直都有自己的坚定目标的,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而且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从未懈怠!!
  ……
第1177章
谭斌的疑惑
  华京,星华书店总部。
  自从几十年前立国开始,华国的所有部门、国有公司,总部几乎都是在华京。
  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华国人民银行总部在沪海,这就代表着沪海的金融中心作用,连华京都没办法取代。
  除此之外,倒是没有什么城市能在各个方面和华京比较了。
  事实上,华国称呼一线城市,一般都是北上广,最后的那个“深”,也就是好事者加上去的而已,在国家城市发展的序列里面,南湾还远远比不上前面三大城市。
  而粤州也多亏了它上千年的对东南亚对欧美的贸易,特别是清末时代承担了几乎三分之二个华国对外贸易的重任……嗯,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沪海。
  作为影响力囊括整个华国的国营连锁书店,星华书店和其它的国有部门,比如说供销社、百货公司、粮站等等一样,触角到了县一级,有些时候,大一点的乡镇,也有他们的书店。
  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卖什么文化产品,书、音乐磁带、词典、笔墨……等等,甚至包括年画、挂历,都以星华书店卖得最好、卖得最多。
  没办法,这就是垄断企业的最大优势了。
  再加上华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敬畏皇权、公权的习惯,觉得公家的东西肯定是最好的,那自然而然就会在这里购买。
  这样的现象,在农村是尤为突出。
  城市里就有点不一样了。
  越是大的城市,现在的经济模式就是越来越多种多样。
  毕竟人们的文化程度高,改革开放的试点也基本上都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以许多本不符合现在规定的一些生意买卖出现了,城市里的管理者们,也通常不会去管,只要不闹出事情来,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且大城市里面的人,心眼儿也多,脑袋瓜子也灵活,见识也多一些,因此他们做起各种生意,也不怕什么,反正什么都没有,全部失去了又有什么关系?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做小敲小打的,最多也就是挑着担子、推着车子,打游击的做点什么买卖。
  这么过了三四年的时间,随着个体经济逐渐的萌芽,街面上的租赁店铺来做买卖的,就越来越多了。
  因为觉得很新鲜,卖的东西又挺多,而且态度比百货商场、供销社又好,于是他们的生意做得还是挺红火的。
  说起来有些奇怪。
  虽然看到这些人……嗯,这些个体户们,赚钱赚得很开心,比起上班的要多多了,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工厂里面、单位里面的人辞职出来做生意的。
  即便是他们每个月也就是五六十、七八十块的收入,但他们始终觉得,这种安稳的有保障的踏实的工作,最让人放心,因为什么都是工厂或者单位管了,你根本不用多操心。
  比如说星华书店,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集体企业,手下的员工高达数万人,坐上总经理(x委x记)位置的人,当然就是大权在握,一言决定底下员工们的生死。
  当然了,谭斌也不可能如同电视剧里面那样的为所欲为。
  这个在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为此时国有经济还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根本没有开除工人、员工的一套,人家许多人都是爷爷在这里干了,父亲接着干,父亲干完了自己又顶班,所以许多人都有根基,你批评他们几句还可以,要是想干什么,遇到脾气暴躁一点的,直接就能打人——反正最多你把我调到其它地方去,我还是星华书店的人。
  遇到这样的二愣子,谁都发懵。
  要是在九十年代,这就不一样了,用改制什么的借口,让这些人下岗,这可是一个极大的威慑武器,许多当时的厂长、总经理什么的,就靠着这一招,睡了不少的美女,贪了不少的钱财。
  谭斌掌控整个星华书店,靠的当然不是蛮干,而是靠的自己的本事。
  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慢慢的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让星华书店挣的钱一天比一天多,给单位职工发的福利也是非常好,领先了许多系统的人,弄得许多外面单位的人都想调入星华书店,这就让星华书店系统的人走在外面,都是昂首挺胸的。
  所以这也造成了谭斌的刚愎自用,一切都是自己来决定,容不得别人质疑。
  再加上他的父亲是老xx,有不少的叔叔伯伯都还在位,那就更让他在这个系统里面一家独大。
  这也是为什么谭斌敢和麒麟唱片公司硬刚的依仗。
  说实话,他是挺看不起殷俊这种人的,觉得殷俊不过就是旧社会的那种戏子文人,也就是运气好,在香江发了财,才回到祖国来耀武扬威,作威作福。——像是这样的人,他听朋友和一些世交子弟说得多了,都是一些没有社会觉悟的投机者,甚至很多就是该抓进去关着的混蛋。
  可如今的社会现状就是,这群人偏偏就是最受欢迎的,上面的人千方百计的都想要让他们回来投资,他们就算是在国内做了什么坏事儿,侵占了民众们的权益,都没有事儿!
  谭斌不在那些系统,他管不了这些事情,但现在殷俊的麒麟唱片,总算是和他的系统对上口了,他当然就要好好的教教殷俊,什么叫做按照规矩办事儿!
  不但是拒绝了霍健宁所有的建议,那些去挑选唱片的人,谭斌给他们的交代也是“一切靡靡之音都不要,一切谈情说爱的都不要,一切有xx倾向的也不要!”
  好嘛。
  流行歌曲遇上这些“不要”,还能剩下什么?
  所以总共只选了二十多张唱片,多是以古典音乐、民谣音乐、小调音乐为主。
  然后,麒麟唱片那边当然不同意,多次想要和谭斌沟通,谭斌是一点都不理会。
  哪怕是上面有人特意打了电话来询问此事,谭斌也没有软过。
  他是有根基的人,也是有原则的人,这事儿他决定这么做,根本没有私心,所以上面的人也没办法说什么。
  之后,据说殷俊抵达了华京,他的方便面工厂规模盛大的开工了。
  开工那一天,x和国家xx人,都全部到齐了,副总、部x的更是不计其数。
  谭斌心里都有些紧张,如果殷俊在这些人面前说上一句,哪怕只是一个副总,恐怕他这边就不得不服软了——面对部x的,他还能顶得住,副总级别,你要是不听话,那很简单,换人就行。
  可是自始至终,上面都没有任何的消息,就仿佛殷俊也忘记了这事儿一样。
  谭斌虽然看不起殷俊,但他晓得,能做生意做到殷俊那种规模上的,肯定不是笨蛋。
  为什么殷俊会不管不问,就好像没有这么一个纠纷一样?
  说他是不在乎?
  当然不可能!
  殷俊在麒麟唱片公司上面,投入实在是太多了。
  据说他光是购买的唱片版权就有800多张,当时去审核挑选的人员看着,都有些呆住了,这可比华国音像总公司引进的所有唱片都多啊!这得花多少钱啊?
  另外,殷俊在临安的唱片工厂里面,一共买了50条日本索尼和松下出产的音乐磁带生产线,还在国外又购买设置了10条聚酯薄膜基带生产线,专门来生产音乐磁带所用的胶带,这可又是一笔很大的投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9/24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