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强人生(校对)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2448

  “78,包、九、涨跌不休”,这却是这个月进入了巅峰时期。
  早在去年的时候,香江首富,世界船王包钰刚,就已经传出了要“弃船上岸”的消息。
  到了今年年初,日本邮船和日本轮船公司,连续陷入了支付不了租金,要违约的消息之后,传闻包钰刚把目光对准了香江最大的怡和集团的旗下九龙仓公司的消息,也是越来越盛。
  因此,九龙仓的股票在今年年初1月的时候,从近几年的最低位11.8港币价值,一下子猛涨到了今年6月底的48港币,涨了400%!
  这里面自然也有许多浑水摸鱼的资金存在,比如说李超人就一口气吞了2000万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股东。
  而别人以为会有大动作的包钰刚,却是一点收购的迹象都没有。
  既然香江首富不会动,那么怡和也就放心了。
  他们觉得这个“包钰刚想要收购九龙仓”的消息,多半就是李超人这些浑水摸鱼之辈放出来的假消息。
  只要没有了包钰刚的参与,凭借着怡和集团香江第一的身份地位,自然有的是方法收拾李超人他们。
  7月上旬的时候,怡和找上了汇丰大班沈弼,由沈弼来劝说李超人放弃收购九龙仓,李超人没办法忽视自己最大金主的意见,所以只能卖了1000万股给怡和,宣布自己退出对九龙仓的争夺。
  这个消息一出,九龙仓的股价顿时暴跌,一下子从最高峰的48元降到了40元一股。
  但怡和却觉得不够,由于之前半年九龙仓的暴涨,股票交易大幅度增加,小股东们也纷纷卖出了手里的股票,怡和集团手里的九龙仓股票,已经达到了很危险的一个地步,应付不了别人的强行收购。
  所以,怡和集团干脆就在7月中旬便开始了抛出了大量的股份,竭力的打压起了自己手下九龙仓的股票价格。
  市场上李超人这样的小鳄已经退出了,剩下的也就是一些小虾小蟹而已,怡和吊打起他们来,真是不要太轻松。
  短短的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在这周的周二,九龙仓的股票就又从40元下跌到了23元,市值比起最高分的时候,几乎是降了一倍。
  前两个月还是市场上香馍馍的九龙仓股票,一下子就成了人见人弃的垃圾股,许多小股民都受不了这么巨大的反差和亏损,也开始稳不住的大量抛售了。
  也只有殷俊才知道,其实,九龙仓暴跌到了25左右,已经是见底了。
  在8月20多号的时候,通过漫长的准备工作,终于在各方面都准备好了的包钰刚,就会正式入场,一口气拿下李超人手里剩下的1000万股,然后大举吃下九龙仓的股票,让怡和集团猝不及防。
  要不是怡和集团实在是太强大了,差点就在今年就改变了九龙仓的局势、被包钰刚一举吞并。
  殷俊前段时间已经在股市开了一个户,他准备明天就去大量的购买九龙仓的股票。
  不过在做这个事情之前,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
  包钰刚为什么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对九龙仓下手?
  不就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把汇丰大班沈弼给搞定吗?
  也只有汇丰银行跟包钰刚背书,他包钰刚才能肆无忌惮的去和怡和争斗。
  此时,包钰刚已经是汇丰银行的董事,但怡和却是英国的大集团公司,汇丰银行也是英国的,自然沈弼之前就是犹豫了很久,才最终同意了支持包钰刚的。
  所以,即使是香江首富,都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呐!
第0098章
华人银行之星
  银行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的票行,也就是银庄、钱庄。
  要不是我们华国的资本萌芽被屡次打断,这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银行,应该就是我们的。
  然而,就算是在这样艰巨的情况之下,华国的游子们漂泊到海外之后,仍旧是建立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华资银行。
  盘古银行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更是最有口碑的一个。
  盘古银行的创始人叫做陈必成,是一个出生在泰国的普通华人子弟,中途回国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他,回到泰国白手起家,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机遇,终于在60年代就让盘古银行成为了泰国第一的银行。
  再过了10年,盘古银行俨然已经是亚洲最大的银行之一。
  虽然它在全球范围内,比不上汇丰银行这么资金雄厚,人脉深厚,也比不过渣打银行,更别说花旗、瑞士信贷这样的银行了,但在亚洲,在华人圈子里,盘古银行却是第一银行。
  东南亚各国,包括港台地区,凡是身家巨富的富豪们,在起家之初得到过盘古银行支持的,超过了60%,各地区各国的首富,基本上都是和盘古银行有商业往来,并且在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之中,都依靠着盘古银行来实现现金流的周转。
  然后等到他们富强了之后,又把自己的资金业务交给盘古银行来打理,由此也算是一种回馈。
  海纳百川之后,盘古银行就不断的强大起来,在陈必成过世之前,它就是华人之中的一块招牌,就是一个保障。
  而大家通过盘古银行的关系,互通有无,互相的帮助和支持,一起去跟外面的资本厮杀,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华商联盟。
  这也是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东南亚各国各地区的首富,都基本上变成了华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如此的联盟,随着日后的各种分歧,以及各国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还有失去了精神领袖的缘故,在陈必成过世之后,就渐渐的瓦解了,让后人都不大能知道盘古银行的威名。
  不过殷俊却是知道的。
  他不但知道陈必成的威风史,还知道其实盘古银行的分支——香江商业银行,其实就在香江也在继续着盘古银行的宗旨。
  盘古银行的宗旨,就是尽力的帮助华人商人,让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
  香江商业银行50年代就成立了,期间有不少的华人商人都受到了他们的恩惠,不过因为香江的金融机构太多了,潮汕人和凌波帮又善于抱团,所以这个来自于泰国的商业银行,也没有得到太多施展手脚的地方。
  即使是现在执掌香江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主席——陈友庆,是陈必成的长子,但他却不是陈必成的理想接任者,也没有得到盘古银行太多的支持。
  陈必成最后把自己的产业,也就是盘古银行,交给了二儿子陈友汉,因为陈友汉拥有更强的能力,本着能者为上的思想,陈必成自然就把最好的产业留给最好的儿子。
  陈友庆其实也不是愚笨,但他为人比较憨厚和老实,经商的手腕不够,陈必成就为他准备了香江商业银行,让他在香江这个国际金融区安稳的生活——反正背靠着内地那么大的市场,香江的金融行业怎么都能吃得起饭,不会让大儿子生活拮据。
  事实证明,陈必成的安排是很正确的,陈友庆很勤奋,也是勤勤恳恳的做事儿,到了回归的时候,他名下的财产高达80亿港币,排名在香江富豪前五十的行列。
  后世大家对陈友庆的评价也是很高,和他做生意都非常的让人放心,不会让你的投资有分享,也不会再你窘迫的时候逼迫你卖东西还债,始终保持着他父亲陈必成的对华人友善帮扶的心态。
  这也是为什么香江有三百多家银行以及金融分支机构,这个不怎么知名的香江商业银行却能稳扎稳打,一直活得很好的原因。
  殷俊想要寻求的资金支持,就是打主意到了香江商业银行头上。
  两天之前,他就请梁书怡给香江商业银行打了个电话,预约了陈友庆的商谈时间。
  佳视的结算银行并不是香江商业银行,不过因为梁书怡的人脉非常宽广,和陈友庆也有点交情,所以这个预约非常的顺利。
  听说了现在非常红火的“香江第一编剧”殷俊想要和自己商量事情,陈友庆也是非常的感兴趣,特意给他留了2个小时的时间。
  早上8点50分,殷俊比预约的时间早了10分钟进入香江商业银行在中环的总部。
  由于有着陈必成的资金支持,香江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在中环买了一块地,50年代就修好了高达12层的总部大楼,全部由自己使用。
  陈友庆的办公室在顶层,秘书在核实了殷俊的身份之后,就带着他坐电梯到了陈友庆的办公室。
  陈友庆正在办公室的阳台那边喂自己的鸟儿,听说殷俊到了,就叫秘书赶紧把他带进来。
  进了办公室,殷俊看到的不是一个西装笔挺的商业精英,而是一个四十多岁,穿着简单的红黑色唐装的中年人,气闲神定之间,又透露着一丝丝的精明。
  “殷生,真是英雄出少年啊!”陈友庆笑着过来,和殷俊握手之后,分坐在沙发的对面,“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香江念中学呢,光是花家里的钱了,哪里有你这么的惊才绝艳?”
  “陈董你谬赞了。”殷俊和声的道:“生而知之的人根本就没有,我也是机缘好运气好,才有了现在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和陈董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稳扎稳打的成功相比,那也是不值一提的。”
  陈友庆一笑,“就凭着这段话,我就不觉得你是靠的运气,殷生。只不过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
  “有!”
  殷俊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了两叠的文件,一叠只有几张纸厚,另外一叠却是至少有上千张的样子。
  “第一份是我和佳视签署的《武林外传》的合约。第二份是我在最近半年写的另外十个电视剧的剧本。”殷俊放在了他的跟前,“如果我说,这十个剧本没有一个比《包青天》或者《武林外传》差,不知道陈董能相信吗?”
  陈友庆先看了看殷俊和佳视的合约,他知道殷俊有两个意思,一是证明自己的身份,二来这也是接下来谈判生意的一个依据,或者说是参考。
  然后,陈友庆才看起了殷俊说的十个剧本。
  第一个剧本的名字,叫做《新白娘子传奇》。
  陈友庆却没有看,而是翻到了中间,找了一个叫做《妙手仁心》的剧本看了起来。
  《妙手仁心》的剧本并不多,只有八十多页,陈友庆看了几页,就放了下来,喝了一口茶之后,再慢慢的看了一遍。
  这么一遍就是40多分钟。
  看完放下之后,陈友庆闭上眼睛,沉吟了一阵子,才点了点头,睁开了眼睛。
  “这个故事不错。”陈友庆笑了起来,“虽然我对医生行业不熟悉,但如果带入进入了剧本里面,我却有很多的探索之心,想要看看到底医生和病患之间,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经历和故事。”
  顿了顿,陈友庆又道:“我不敢肯定它能不能比得上《包青天》和《武林外传》,就跟我只喜欢看《包青天》,却怎么都想不明白我的儿女们,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等着《武林外传》开播一样。电视剧方面,你是权威,我不是。”
  殷俊颌首道:“十个剧本,我需要3000万的资金。利息我能接受高一点,不知道陈董能不能做下这单生意。”
  按照殷俊和佳视签订的合同,他一个剧本就价值800万。
  现在全香江都知道了,殷俊写剧本就是在开动印钞机,赚钱得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24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