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终结者(校对)第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517

  而且很显然,是针对杰夫辛顿4月份期刊上那篇综述的反驳。
  在很多技术展望领域,扬莱卡提出了一些质疑和“论证不能”的疑问,语气上倒是客客气气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学术论战。
  如果杰夫辛顿没有和顾莫杰合作,面对这番反击说不定还真应付不下来。然而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扬莱卡成了一个被杰夫辛顿一开始那篇故作大言的综述所引出来的、遭到残酷直钩的大鱼。
  一开始就严丝合缝的论文,只能在学术界内部形成关注的。但是如果想把一个学术热点炒热到外行人都去关注,那永远只能靠挖坑钓鱼、引人对你的大谈炎炎反驳,然后再猛抛干货。这样,外行人才有热闹可看。
  顾莫杰不想跟着上天梯,都不可能了。
  ……
  同一时刻,钱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办公室。
  蔡松风院长也拿着最新一期的《IEEE人工智能》期刊,在那里细细阅读。
  蔡院长本人不是搞人工智能的,甚至不是搞算法研究的。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有些老派,人工智能的论文,大多是看个热闹,看不出细节对错。
  但是,能够在钱江大学的强项院系做到院长,谁都不是等闲之辈。坐到了这个位置上,哪怕只是天天开学术项目评审会议,听着手下教授们为了争夺科研经费与科研资源、到他这儿做“学术吹”,都足以把蔡院长吹成一个计算机与数学领域什么都能懂几分的角色。
  毕竟,争夺科研经费的时候,是需要把吹牛者浑身解数都使出来的。
  蔡院长不看细节,却可以看人。
  多伦多大学,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水准,绝对是北美东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牛逼学校。虽然比不过西海岸那些“图灵奖三分天下有其二”的UC伯克利啦、斯坦福啦;但是秒秒东海岸的常青藤盟校时,却足以大杀四方;除了一所MIT干不过,其余不在话下。(MIT:麻省理工。)
  杰夫辛顿教授本人的招牌,原本或许不是顶级大牛;但蔡院长却知道,那不是说杰夫辛顿在他所在的那个细分领域不够强,只是他选择的细分领域不够热门而已。
  换句话说,杰夫辛顿在他钻研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绝对是全球顶尖的存在。只是那一亩三分地比较贫瘠,不是什么好田,所以他的身价始终在几百万美元级别。
  一个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算不算顶尖,这事儿基本上是定死的,学术界也不太会有异军突起的爆红事件。
  但是那一亩三分地是否热门,却是会随着时代和技术环境的进步而变化的。就好像一块波斯湾的荒漠,在农业时代或许不利于耕作,不值钱;但是到了工业时代,人家地底下发现了石油,那就会暴涨了。
  在原油价格普遍低于60美元的年代,深海钻井和永冻带石油开采的技术就不热门,但是一旦油价过了这个坎,很快就热了。原油价格普遍低于100美元的时候,页岩油技术也不热门,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坎,页岩油也热了。
  以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人工智能领域下的深度学习这一分支,是很有可能在近年爆红的学术方向。这一天一旦来临,杰夫辛顿的江湖地位起码上升两个档次。
  蔡院长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也让他更加重视杰夫辛顿这一系列论文底下,一个明显属于中国人的名字。
  “Mojie-Gu,QianJiang-University”
  有一个本校的、名叫“Mojie-Gu”的人,参与到了杰夫辛顿的研究中去!尽管只是署名为第三作者。
  “这人姓顾?还是姓古?要么是谷?可是没听说过本院有这么一个教授啊。难不成,只是一个在读研究生,就取得了如此成就?”
  蔡院长脑海中如此盘算着,把本院教职工的名录过了一遍,愣是没有印象,只好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了两个内线。
  一个给院办,一个给学工处。找院办的人,是为了确认教职工当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工处,那是等院办的人给了否定答案之后,才会用到的。
  仅仅两分钟,两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先后出现在蔡院长的办公室门口,一男一女,女的自然是院办的,男的自然是学工处的。
  “院长您找我?”院办主任杨静低声询问了一声,把蔡院长的注意力从期刊上吸引开。
  蔡院长抬起头,想起对方来意,问了一句:“我们院有没有一个叫顾莫杰或者谷摩羯或者近似发音的教授、讲师?”
  杨静一愣:这算什么问题?怎么听这个问题,倒像是院长要找的那人不是一个中国人?只知道名字的音译,不知道字?
  然而,问题再跳脱,那毕竟是院长问出来的,杨主任怎敢托大,抖擞精神想了一想,干脆地回答:“没有,我们院没有这么一个教职工。”
  蔡院长眼神中明显闪过一丝失望。杨静看在眼里,旁边院学工处的秦辉秦主任也看在眼里。
  果然,下一秒钟,蔡院长的眼神转向了秦主任:“那么,在读研究生里头,有没有一个叫类似名字的?我们的工作做得很不细致啊。都有人挂着咱钱江大学的名头,在《IEEE》级别的顶级期刊上、和多伦多大学的知名教授合作发论文了,我们自己居然不知道?”
  秦主任马上一个立正:“院长,我马上给您查。”
第七十章
没听说过逼人转专业的
  蔡松风院长把事情吩咐下去,过了一会儿也就抛在脑后了。作为院长,他的事情很多,加上年纪也大了,不可能把交代下去的事情一件件都记在心里,只能是等到下面的人办完之后,主动来找他汇报工作。
  如果真有人忘了汇报工作,事到临头的光景蔡院长也能想起来,然后再问一句。只不过真发生了那种情况的话,被吩咐的人肯定跑不了一个“办事不力”的恶名,将来在院内基本上也捞不到什么上进的差事了。
  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挑战领导的记性,所以领导自然不需要有记性。
  丢开“MoJie-Gu”和杰夫辛顿联署的论文,蔡院长的心思又回到了数日后接待来访学者邱成彤的事情上去了。
  邱教授是数学家。前年本校求着对方接受了本校的名誉教授头衔、去年又求着对方接受了本校名誉博士的学位,这两份“名誉”,可都是挂在数科院名下的。到时候人家回国,除了校领导要招待、交流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他蔡松风的数科院了。
  组织几个学术成果还算拿得出手的教授,或者在读研究生,到时候作为“优秀师生代表”和邱老座谈、出出彩,也能在校领导面前显得他蔡松风治学有方不是?
  而且论起来,蔡院长和邱教授还算是两分私交的,不仅仅是对方来钱江大学访问期间的官方交流。
  蔡院长深知邱教授的为人和学术方向,知道对方其实从本世纪初起,就已经很少致力于一线数理科研了,反而把精力花在科研组织调度工作方面,发掘发掘后进,调度调度资源,指导一下大方向。
  这种情况在数学界是很常见的(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面就更常见)。
  君不见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往往是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在得;而菲尔兹奖却是硬性要求“只授予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
  因为数学领域容易让年轻人出成绩。出了成绩之后,这个成绩值不值钱、意义是否重重大,也可以在数年之内马上得到验证。同时,在这样的领域年纪大了之后,就容易力不从心;五六十岁的数学家们,从猛打猛冲的实干者,变成退居二线的组织者、资源协调者,也就在所难免了。
  后世阿里集团的马云说过一句话:二十岁的时候要学着别人做事;三十岁的时候要自己勇猛做事;四十岁的时候要组织别人做事;五十岁的时候要服务年轻人,看看可以为年轻人做的事提供点什么条件。
  虽然马云的话这说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业界的情态,但是套在数学领域上,虽不中,亦不远矣。充其量,就是把这个时间线往后多推十年。
  蔡院长知道邱教授的脾性,自然更加加急搜罗自己手下贤才英达,想要表现了。
  ……
  蔡院长可以忘了他交代秦辉的言语,秦辉本人却是片刻不敢忘。回到学工处,马上就调出全院在读研究生名录,查了个遍。
  没有。
  秦辉一咬牙,再查了一遍在读本科生。
  还是没有。
  这下他急了。堂堂一个学工处主任,亲自来做这种手下科员该做的事情,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居然查不到?
  “会不会是院长看到的期刊出错了?”这么一想,秦辉赶紧去弄来院长看的那本期刊,仔细看了一下。
  上面那第三作者的单位写得明明白白,就是本校的!名字有可能有译音错误,校名是绝对不存在译音错误的。
  “难道是其他院系出了计算机算法领域的天才?只有这么一个解释了。”秦辉心中盘算着,只能想办法找别的院系去查访。
  04年的办公自动化程度已经算不错了,大学这种地方,内部网络也是森然严谨,想查啥就能查到的。然而,秦辉却面临一个权限的问题。
  他是数科院的,他的办公系统帐号只有查询本院师生信息的资格。如果他想查全校师生的档案,无非两个途径,一个是向校学工处申请权限;另一个就是估摸一下目标人物大概可能是哪个院系的,然后找平级兄弟单位的学工处同事拜托。
  问题是,“有人在数科院的业务范围内发了《IEEE人工智能》级别的论文、数科院的人却不知道作者来历”,这种事情本来就属于本院工作做得不到位,属于家丑不可外扬。而直接找校学工处申请的话,这个家丑可就抖出去了。
  秦辉好歹混了二十年名利场,自然知道这事儿还是“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比较好。
  定了定神,他先给物科院的学工处同事打电话,然后又打了几个她觉得比较靠谱的院系。自古数理不分家,在他看来,这种高手如果不在数科院,那就铁定在物科院了。
  然而物科院也没有这么一个人。
  “要不,还是先通过学生会的渠道问问吧。学生之间有自己的关系,可以帮忙打听。这样也不会惊动领导,大不了给他们一个下午,要是打听不到,明天一上班就找校里申请。”
  思来想去,秦辉只能定下这么一个主意,然后一个电话把院学生会的人找来了。
  ……
  孙宏达,是数科院一名大四生,也同时兼着校、院两会的一些职务。
  按说大四学生应该都已经从学生会退下来了,毕竟大四生不是要忙着找工作,便是要准备考研。然而这个孙宏达却是个例外,因为他前三年成绩表现优异,得到了本校本专业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所以别的大四生忙着前程的时候,他却无非跟着导师做做项目课题,依然有些空闲,也就没把学生会的事儿卸掉。
  秦主任找到他的时候,孙宏达正和一帮学弟学妹们张罗着布置几天后迎接邱教授的会场呢。数科院是接待的最主要院系,工作自然是多得很。
  “喂,秦主任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做的么。”接起秦辉电话的第一瞬间,孙宏达就满面微笑,也不管对方隔着电话根本看不到他的表情。
  “什么?让我帮你打听一个叫顾莫杰的同学?也不确定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也不知道是什么院系的?好,没问题,我马上帮你打电话问问。”
  孙宏达刚要挂电话,旁边数米之外却传来一声低低地女声娇呼:“顾莫杰?你们找的是法学院的顾莫杰么?”
  孙宏达一抬头,果然是来帮忙布置会场的一个大一学妹,陆文君。
  其实哪怕不抬头,孙宏达听声音也能认出来吧。数科院这种地方,女生很少,长相也都欠奉,陆文君这样的美女实在是很罕见,撸遍大四到大一四个年级,也撸不出第二个。所以陆文君在院内的知名度自然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陆文君刚刚进入大一两个月,就能在学长们那里混到一些课题上打下手的工作做。毕竟有美女做同事,大家工作效率都会高一些。后来陆文君说另有别的事情,不再做本院的课题了,一切工作都交接出去,院里的学长们还有些惋惜呢。
  包括陆文君进院学生会做事,也是这些学长们热心延揽之下的结果。
  陆文君不算是积极加入学生会的分子,不过她也不至于对这事儿排斥,只能说是觉得这事儿可有可无——如果大家希望她为同学做点事,那么她就去做好了。
  这一点,和费莉萝又明显不同。费莉萝是压根看不上学生会的事儿,觉得是小孩子过家家,她家里有律所可以实习,做正事儿都忙不过来,谁耐烦鸟学生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5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