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766

  (那一年常经国死了,湾湾士气狂降,这边顺便大肆笼络有影响力的湾湾媒体人。至今为止,常经国是湾湾最有威望的领导人,比他爹得人心得多。常开申现在会被人泼油漆,常经国是不会的。)
  只是大陆这边只能拿出一个上台机会,音乐版权形势却很恶劣,后续也看不出持久谋生的规划。一旦来了之后,湾湾那边的版权利益肯定都会被封杀,所以邓最后退缩了。
  不过这些暂时都跟顾骜没有关系。
  ……
  “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为大家带来一首刚写的新歌。谢谢你们陪伴我走过最艰难的时候。”
  随着台上一阵没有烟火气的哀婉歌声响起,顾骜的思绪被拉了回来。
  演唱会已经开始了,专心听歌吧。
  “我没忘记你忘记我,连名字你都说错……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你心里根本没有我……”
  邓丽筠的歌,顾骜当然都挺熟的,基本上周洁伦推荐的他也都听过。
  不过,真人他却从未见过。如今第一眼看到,还是有些恍惚。
  这是27岁的邓丽筠。
  亲眼目睹、近距离感受后,一股真切的平和,弥漫开来,感染顾骜的心灵。那种感觉,和听云音乐截然不同。
  因为,现场的近距离确认,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哀而不伤”的境界——
  无论是这首来纽约前刚写的《你怎么说》,还是老掉牙的、民国时周璇就唱过的《何日君再来》。虽然都是“歌女/舞女”的身份,描绘被人失约的故事,但从邓丽筠嗓子里唱出来时,全然没有怨念。
  哀是哀的,但人家自己哀自己的,不扎别人小人。
  或许这才是听现场的意义吧,很含蓄很清爽。
  后世看过邓丽筠演唱会视频的,都知道她台风非常随和。尤其是唱到这些歌,会经常走下来,和第一排的头等座贵客握手。
  顾骜听得出神,倒也没多想。
  邓丽筠握了三四个之后,走到顾骜面前,表情先是微微莞尔一笑,潜意识闪过微微惊讶。
  面前这个男人太年轻,同时,是头等座唯一带了年轻女伴的——其他人要么是男人单独来听,要不就是已经年纪大了,四五十往上的老夫老妻,不介意。
  萧穗的存在,让邓丽筠犹豫了,怕自己的握手互动伤了人家感情。
  不过萧穗却心明眼亮,一下子看了出来。
  她先主动大方地握了一下,以示自己也是真心歌迷,并非被老公裹挟来听的。
  邓丽筠也就放开了,跟萧穗互动了几秒后,落落大方地与顾骜也握手、欠身致意。
  另一只手持的话筒里,正在唱着《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
  然后就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也就是三千人的高档歌剧院、纽约大都会这种小场子,才能这么互动。如果是几万人的体育馆,即使是对头等客,也要更矜持一些。
  “你怎么不敢看了?看呀。”萧穗促狭地轻轻捅了一下顾骜的腰眼。
  “说什么呢,安静听。哪有不敢看。”顾骜不中套。
  “有没有觉得比我漂亮?”这是萧穗的送命题。
  “怎么会,再说都不是一代人,我们是60后,她是50后,比我老十岁呢。”顾骜义正辞严地轻声说,完全不想表现出更多求生欲。
  他从来都是这么直,有啥说啥。而且凭良心说,顾骜个人的审美风格,不喜欢圆脸的女生。
  “我还以为花了400美元,坐到第一排,怎么也要找机会凑到话筒边唱一两句呢。”萧穗叹了口气。
  ……
  一首接一首,中间有短暂的中场休息和互动,总共3个小时,演唱会终于落幕。
  顾骜好歹还能听得很哲学,其他小伙伴则完全没有这种定力了,最后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出大都会歌剧院的。
  “顾哥,刚才邓小姐是不是跟你握手了?原来第一排的待遇区别就在这里啊。早知道这样,我自己掏200美元也得坐第一排呐,这可是全世界第一个在林肯中心唱中文歌的,多有纪念价值啊。”
  退场后,站在林肯中心大门口,马风还在那儿怨念。他17岁的幼小心灵,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咖位,以至于为没能握手美女歌手小姐姐扼腕叹息。
  顾骜拍拍马风的肩膀:“风子,跟我混,以后有的是机会。大不了到了洛杉矶你自己买票,再去看一次。”
  “哼,你要是有顾哥那么绅士、心无旁骛,我才许你握!你看你刚才那猥琐的表情。”原来是闻莺吃醋了,狠狠掐了马风。
  马风疼得龇牙咧嘴:“喂喂喂你怎么这样,你要学学穗姐的贤良淑德,顾哥跟人握手的时候她还帮忙化解尴尬呢!”
第226章
谈笑有鸿儒究极版
  据说那一夜的演唱会后,第二天邓丽筠就离开纽约回了洛杉矶。
  不过这一切和顾骜没什么关系。
  他只是带着小弟们,见识一下林肯中心和大都会,哪怕没有邓丽筠,他也会随便找个美国歌手听一听。
  因为音乐会的亢奋,一群本来精力都焉不拉几的家伙,好歹是撑到了晚上10点才上床睡觉,顺利把时差倒了过来。
  第二天一早,其他人都还没起,顾骜和萧穗已经精神抖擞地吃了早餐,他们坐惯了飞机,所以飞机上休息得不错,精力自然恢复得也比别人好。
  用完餐,他们就打车去哥伦比亚大学——因为顾骜依然得穿正装,坐地铁会流太多汗,有损形象。
  毕竟是第一次去哥大,还要找管理部门打听消息,穿得太寒碜被人赶出来就不好了。
  另外,顾骜还得带上所有可能用到的证件。当然,能不用的还是尽量不用。
  跟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其他常青藤八盟校里的大学相比,哥大的布局风格实在是很有特色——其他七所学校,几乎都可以说是“园林大学”,要么没有围墙,绿化优美、要么占地极为奢侈,走老远才能看见一幢楼。
  而哥大的校园布局严谨、建筑林立,还有罗马柱雕塑的巍峨正殿,搞得跟联邦最高法院一个德行。整个校园围墙从东到西只有200米,占地局促得一逼。不过却也因此最符合中国人对大学的审美和认知。
  谁让它盖在最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呢。
  顾骜稍微打听了一下,找到访客接待处。他衣冠楚楚,倒也没让人怀疑。
  亚裔在美国只有不到4%的人口,但因为黄种人读书吊,21世纪时在美国顶级大学一度逼近20%人口比例,超出其他族裔5倍。即使是在1980年代,10%还是妥妥的。所以长一张亚洲脸,在大学里是不会被人注目的,大伙儿都觉得习以为常。
  “您好,先生,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我能检索一下,贵校是否有一名姓陆的中国籍学生。我是他在大陆的亲戚,失散多年了。据我所知1978年时他还在贵校求学,不知道如今是否已经毕业。”
  “抱歉先生,这不符合规定,您必须提供更多的消息。”女接待员很礼貌,但也油盐不进。顶级大学是很规范的,也没法塞小费。
  “他父亲叫陆北伐,是我Uncle。”
  女接待员依然狐疑地看着他。
  “我的意思是,Maternal的Uncle。”顾骜艰难地解释。
  谁让英语这些蛮夷语言没有人伦序列呢,伯叔舅乃至姨夫姑父都特么是uncle,出了五服的长辈男性也这么叫。他只能强调是“母系那边的uncle”,也就是“舅舅”,不是什么远亲。
  费了一番口舌,对方终于答应按留学生国籍和紧急联系人帮他查一下。
  “先生,只有一个人符合你的描述——陆光复,不过他是法学院的新生,国际商法方向。哦,此前他在本校商学院读的本科,金融专业。”女接待员终于理出了一条有用的消息。
  美国的大学,法学院是没有本科的,只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里跨专业招人。招到之后就硕博连读,一般至少要四年,出来后拿到的就是SJD/DL的学位(法学/法律博士)
  哥大是常青藤盟校里唯一地处纽约的,又毗邻华尔街,所以这里的金融系非常有名。
  看起来,陆光复还是个学霸……
  “谢谢你,小姐。”顾骜礼貌的与女接待员告辞。
  离开接待处后,萧穗啧啧称奇:“你表哥好像读书比你还厉害啊,居然能在哥大读金融系,还考研读国际商法。”
  “那是他起点高,我要是当年有那个条件……读书不重要,真才实干才重要!”顾骜很是不服。
  一想到自己穿越后还是捡漏上的国内顶级名校,顾骜就不想在读书的问题上多聊。
  成就不在学历!
  ……
  顾骜一路按图索骥找到法学院的宿舍,被告知国际商法专业研究生们、正在上国际关系的大课,不在寝室。
  顾骜只好再找到课堂。
  结果还在走廊上,俩人就被惊到了,因为学生太多,教室后面已经站满了人,都排到门口了。
  “这么多人?!哥大生都这么好学的吗?”萧穗暗暗咋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