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766

  直到最后,才不紧不慢地说:
  “……我明白你的来意了,你做得很对。秘密外交,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有不秘密风险的外交,就一定要从本源上分摊风险。”
  基辛格阁下的话,非常原则,提纲挈领。注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绝不就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蒂勒森教授叉着手,不好意思地问:“那您觉得,以您的经验,这个课题组的成员,会有间谍嫌疑么?我只是哥大的,没有暗地里的渠道,我只知道这个中国人来买过一些高科技设备,要不要向CIA的人示警……”
  “开什么玩笑!收起你的受迫害妄想症吧。”基辛格阁下哂笑了一声,“这种尺度,即使是在外交官领域,也是非常正常的。人家的主业只是预测我国政策形势、并且提前布局牟利。哪个国家的外交官不这么干?我们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干这个的么?你觉得我是间谍么?”
  一通嘴炮,把蒂勒森教授说得哑口无言。
  基辛格阁下提到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正是他目前供职的部门,是乔治敦大学华尔士外交学院的一个研究所。而基辛格卸任国务卿后,被乔治敦返聘来时,就是到这个研究所当主任的。
  他一辈子虽然也执行过很多秘密的任务,乃至在后方出谋划策算计别国,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间谍,对外交人员和情报人员的界限也非常敏感。
  分析和推演情报,这是外交人员的合法工作,怎么能因为你参与了阴谋算计,就说你是间谍呢?偷情报的才叫间谍!只是分析的不算!
  就像在诉讼争利的领域,同样充满了诡诈。但不能因为律师用了毒计,就污蔑他是侦探。所谓君子动脑不动手,偷东西的才是侦探,只动脑子的大律师,即使再阴毒你也不能污蔑他是侦探啊。
  侦探和律师的区别,就是间谍和外交官的区别。
  所以蒂勒森教授刚才试图捞功的多疑言论,触怒了他。
  “对不起,是我不了解相关实务,阁下您见笑了。那么,您觉得这个消息有必要通报哪些有关部门呢?”蒂勒森教授试图补救基辛格阁下心目中的印象。
  对此,基辛格阁下往后略微仰了一下,正了正领带,严肃地问:“你这是为哪个档问这个问题。”
  “我为了美国,我以国家利益为先。”蒂勒森教授好歹这点情商还是有的。
  基辛格点起一根雪茄:“那就什么都别做,也别问,交给我吧。如果你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可以在布热津斯基顾问主动垂询时,把录像带给他。至于他能领悟到多少应对之策,就看他自己了,我估计作用不大。他已经来不及掉头了,不但李根的人会给他阻力,已经被弄下去的万斯也会。目前的民猪档,在外交领域简直四分五裂,徒劳挣扎,只会让国家的外交声誉受损,被外人看笑话,我希望你知道轻重。”
  蒂勒森知道,当他决定来花生顿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条投名状的不归路了。
  所以他诚恳地接受了劝说。
  ……
  “李根啊李根,耳根子太软了,到底是演员出身,这么容易被人劝说。买克佛冷还以为自己的计策天衣无缝,结果大洋彼岸的投机客都有看透的。”
  把蒂勒森教授弄走之后,基辛格阁下的表情一下子沉了下来,非常严肃,内心也是吐槽不止。
  这几年,合众国的外交官真是越来越蝇营狗苟了,这样下去迟早是要出大事的。
  琢磨了一会儿后,基辛格给他在CIA的老朋友去了个电话,对面某个神秘人接了起来。
  “查一下,近几个月内,香江流入的石油资金,有没有比一个叫梁劲松的交易员所代理交易更赚的。”
  美国也是非常注重保护隐私富豪的,钱的来去,大多数银行都会为顾客保密。
  但是,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的交易记录,是可以被查到的数据。
  对方很快就给了基辛格结果,而且并没有发传真,仅仅是亲自带着一纸数据,来乔治敦大学拜访——反正都在花生顿市内,不远。
  “谢谢。”基辛格看完数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论。
  可以确认那个叫顾骜的家伙,才是太平洋彼岸、真正看透了李根和布热津斯基的人。
  而他的顶头上司、乃至其他在论文中署名的家伙,不说才具不足吧,至少也没有他的敏锐和果敢。
  论文可以学术造假,但真刀真枪的金融投机是造不了假的。
  而且从结果来看,那个年轻人非常贪婪。
  他对金钱有极度膨胀的私欲,甚至为了钱宁可仕途升迁慢一些、不急于立功。
  这样一个危险的家伙,要是留在大洋彼岸,到时候李根却傻愣愣地按买克佛冷的计划、把跟伊朗人的幕后交易进行到最后……
  万一中国人觉得,捅出来伤害一下美国的国际威望,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呢?
  想到此处,基辛格阁下忍不住又仔细审视了顾骜的履历。
  《外交评论》是中国的外交学院,为发表研究生毕业论文而创的学术期刊。从公开信息看,中国的外交学院,是采用3+2学制,给优秀5年制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的。
  而从履历看,这个顾骜虽然只读到第四年,但毫无疑问外交学院是希望今年就授予他硕士学位的……
  基辛格阁下暗暗下了决心,拿起笔开始起草一份学术邀请函。
  具体的内容,无非是“阅读了《外交评论》创刊号后,对其中某几篇国际关系课题的学术水平大加赞扬。希望邀请课题组成员中的两名应届硕士毕业生,来乔治敦大学华尔士外交学院,攻读两年制博士学位。”
  邀请函的末尾,基辛格还署上了个人意愿,表示希望可以担任顾骜的博士生导师。
  只要把那个危险敏锐的家伙弄到美国,后续再讨论如何分赃或者买他闭嘴,一切就可以从长计议了。
  美国和伊朗的秘密交易,说到底没碍着中国人什么事儿。就算中国人有个别眼光极为敏锐的,给点好处堵上,甚至拉下去破脏水,也比互相拆台要好。
  比如,伊朗人交人的时候,让某人去伊拉克给侯赛因将军带个话儿什么的。两线并行分开走,谁都不知道另一边的存在……
  顾骜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了唐将军那样的人设,各方都知道他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所以需要这么一个“性情中人”来带话儿。
  写完之后,基辛格阁下也不急着发出去。他觉得还可以等一等——等11月初,李根真的胜利之后再说。
  现在就寄,反而会更多的授人以柄。
  基辛格是当了多年国务卿的人,当然知道怎样才能风险最小化。
第249章
伯夷叔齐,不过如此
  顾骜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异表现,已经引起了大洋彼岸之人的觊觎和担忧。
  因为“预测美国大选结果以及其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中国可以如何利用”这个课题,本来就只是顾骜用来掩饰其真实毕业课题的烟雾弹而已,他自己都没太当回事儿。
  这种课题,被人知道了也没什么,充其量就是觉得你是个阴险绝伦的国际关系智库人士罢了。稍微有识之士,都不会往间谍上扯的。
  即使你预测成功,并且狠狠捞了一票大的,以美国人的三观,也不会觉得你是什么坏人。
  这就是文化差异。
  至于这颗烟雾弹引起了基辛格的关注,那只能怪顾骜那个藏在暗影中的有关巴桶的课题更加伟大,以至于拿来打掩护的佯攻都显得比别人的主攻还真。
  另一方面,也要怪如今的基辛格,其实并没有大伙儿想象的那么牛逼,所以他才有那么多闲工夫——在美国卸任了的“前”国务卿,理论上那就只是平民。
  无非是基辛格资历年限高一些,而且处理某些特定问题有底蕴,所以比普通教授牛逼不少、有能力在高层面前带到话,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历史上到了1982年之后,他甚至连高逼格的乔治敦大学都不待了,直接去开了家咨询公司,比在大学里当教授和研究所主任更来钱,有钱就能雇到他带话。(就跟30多年后微商可以出20万买奥黑马握个手合影,一个道理)
  所以其实没必要太重视。
  只不过,同样是因为文化差异,80年代的中国人很难理解这种“退休了的领导就不受重视”的情况。
  当时的中国官员很容易以己度人,把退休的美国领导人揣测为“类似为中顾委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
  这里面的误会,就成了某些人刷逼格的差价。
  远的不说,单说十年不可描述尚未结束时,当初尼克松其实第二次来过中国,是在他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被弹劾、辞去了总统职务后,以平民身份来访的。
  而国内就因为不理解美国人“总统退休后只是平民”这个设定,依然按照国家元首的待遇隆重招待,甚至当时几派势力还要百般设计争夺“接待主持人”的位置。
  ……
  美国总统的大选投票日,是每四年的11月第一个星期二。
  具体到1980年,就是11月4号。
  所以顾骜的烟雾弹课题和真实隐藏课题的结题时间,其实只差了一个月,非常的仓促。他哪来的时间东张西望,必须全程闭关。
  这一天,大约是烟雾弹课题结题后的两周,10月15号左右的时候,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航空件,打破了外交学院的宁静。
  这份航空件居然用的是外交邮包。
  外交学院的学生们,已经算是非常见世面的了,在学校里几年,外交邮包还是见过的。若是换做乡下省城的名牌大学,说不定校长都一辈子没见过外交邮包。
  但顾骜收到的这个外交邮包,又与众不同。
  因为此前三年里,本校师生见到的外交邮包,基本上都是中国驻外的使节寄回母校的,也就是中国人寄给中国人。
  而顾骜这个,是美国人寄来的。
  那落款简直吓人。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总统助理,for国家安全事务?APNSA?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那不是布热津斯基吗?”
  把那一长串头衔翻译出来后,收发室的同志瞬间如临大敌,立刻通知了校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