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5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5/766

  天鲲的营销团队一致认为,9月会迎来一波销量增长,然后能一直稳住,到圣诞季前再迎来第二波增长。
  这两波都是可以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空白情况下舒舒服服吃掉的。
  所以今年拿住80万台以上的铺货量是肯定能轻松做到的,属于躺在那儿什么都不用干。如果拼一拼,冲一冲100万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确实好卖,顾骜可以考虑让汉乐电子和富士康那边转产一条游戏机产线过来。
  天鲲的家用游戏机是去年5月份上市的,如今在美国已经有15个月的市场铺货,在日本也已经铺了10个月。
  美国这边的累计市场存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台,日本100万台,其余欧洲市场全部加起来也有100万(都是靠索尼的渠道搭售卖出去的,顾骜自己无力铺设欧洲渠道,所以那边目前卖机器完全不赚钱,利润都成了索尼的渠道费。只有指望后续卖卡带赚点钱。)
  另外香江、李家坡为代表的整个东南亚市场,加上几乎忽略不计的内地市场,累计还有几十万台的游戏机存量。
  顾骜觉得,到今年春节过完为止、也就是截止到天鲲游戏机投放市场满20个月时,家用游戏机的全球存量能滚雪球滚到1000万台,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历史上任天堂的FC/NEC加起来,在全球市场累计出货也有四五千万之多,只不过这个数据是持续到80年代末、SFC即将出现时累计完成的,也就是从84年卖到90年,累计卖了这么多,折算下来大约每1年半完成1000万增量。
  不过因为摩尔定律,电子设备的加权物价是逐步下降的,肯定是越到后来消费者觉得越便宜、卖得越多,所以这个曲线并不是平均增长,后段会有一个加速。
  顾骜的天鲲做到20个月破1000万,已经非常不错了,比另一个时空的任天堂同期还要好。更何况因为顾骜的出现,本时空家用游戏机市场的竞争激烈度,一开始是比另一个世界强的——原本只有任天堂大战世嘉,顾骜出现后却变成了三方大战,还是顾骜废了不少手脚和斡旋,把世嘉打残后,连横合纵把世嘉弄出了圈子,实属不易。
  在游戏机业绩如此稳健的情况下,略微拖一拖产能、向新起步的CD随身听倾斜一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一片新的蓝海,要赶快圈地。
  ……
  铺开了CD随身听的市场后,顾骜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变现。
  因为光靠卖CD机,着实是没什么赚头的。
  在索尼的台式机CDP-101定价600美元的时候,天鲲的DISC-MAN裸机售价198,这是价格杀手级别的定价。
  可以说,目前每月15~20万的出货,完全是靠“小型便携式就该是便宜货,很划算”这个深入人心的定位拿到的。
  历史上索尼公司刚做D50随身听的时候,也是不赚钱的,出井伸之甚至是做好了“先亏一年多,等摩尔定律和工艺提升后降低成本,后面再慢慢赚”的打算。
  顾骜现在卖CD机也是不赚钱的,只是占住“天鲲是世界上第一个做CD随身听”的这个江湖地位和名望,把品牌扩散出去。
  如果今天天鲲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这个数据就会非常好看:公司可以把销量、营业额这些数据都放到公司报表里,画饼告诉股民们“虽然现在没利润,但凭着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百分比,过两年我们会有多赚,所以你们要提前买进股票等着两年后分红”。
  这样一来,公司现在就能立刻收到因为两三年后预期大好带来的利益。
  但天鲲还不是上市公司,哪怕是即将拆分的“天鲲音乐”都还没上呢。所以顾骜不甘心白等未来的利润预期,他决定现在就先制造点纯利润现金流。
  他选择了把史育朱这个Y壶再拿出来用一用,去找环球唱片和华纳唱片谈判。
  谈判的理由,当然是“贵公司都才刚刚介入CD唱片发行行业,难道不希望天鲲的CD随身听在销售时,搭售套餐里捆绑贵公司歌手的专辑么”?
  众所周知,CD是82年出现的,虽然在CD出现之前,华纳和环球的音乐公司也已经叫“唱片公司”,但那时候它们指的“唱片”是黑胶唱片。
  另外如果不讲究音质的话,它们也录磁带卖。
  而CD唱片,本来就是83年开始,环球和华纳才逐步尝试的。因为技术专利授权拿的时候磕磕绊绊,它们的起步肯定是不如宝丽金这种技术标准第一方地位的公司快的。
  也不如已经在跟索尼有媾合趋势的哥伦比亚唱片快。
  顾骜之所以宁可让买方竞争激烈程度下降一些、少一家供应商竞争,也不去找哥伦比亚,就是因为想跟盛田昭夫保持更久的和睦,不想和索尼翻脸。
  他知道哥伦比亚系已经是盛田昭夫的禁脔了,虽然历史上还要过一年才会被索尼正式收购,但既然划分了江湖地盘,那就遵守吧。
  顾骜复制了索尼跟哥伦比亚目前合作的模式,找上环球和华纳,争取收个几个美元的好处费,帮忙捆绑套餐。
  华纳和环球果然也是上钩的。
  顾骜是目前低价CD播放器市场的唯一占领者,而第一次买CD机的消费者,是必然要顺手买几张CD回去听的,不然光有机器没有碟不是成摆设了么。
  因此CD机搭售CD的转化率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顾骜卖CD随身听的时候,让经销商出“迈克尔杰克逊套餐”、“麦当娜套餐”,拿几张这些歌手的CD做个优惠,愿意买单的消费者会非常多,还会觉得便民。
  美国的音乐还是比较昂贵的,80年代初,一张新发行的黑胶唱片的售价都能有20~30美元——谁让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呢。
  CD作为刚出现的新技术,暂时是卖得比黑胶还贵的,只有未来黑胶绝版了,才因为收藏和稀有而变得更值钱。
  于是环球音乐甚至答应了顾骜“一台CD随身听搭售3张环球系的CD组成套餐,环球方面给每张碟5美元的渠道加盟费”。
  华纳唱片给到了6美元。
  这样的出价,环球和华纳卖这部分CD唱片时,基本上也处在不怎么赚钱的状态了,但他们想得也很透彻:CD音乐是才出现了一年多的新玩意儿,占住坑圈住地盘最重要,暂时赚不赚钱不重要。
  天鲲不是上市公司,华纳和环球可是上市公司。天鲲画不了的远景预期饼,华纳和环球是可以画的。
  这样一来,顾骜在机器不赚钱的情况下,硬生生靠搭售碟片的套餐,从唱片公司那里捞到了每台15~20美元的额外纯利润。
第608章
不差钱
  平心而论,顾骜在不打算把未来唱片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张到美国的大前提下,在美国拼死拼活卖CD随身听,终究是无法充分挖掘价值潜力的。
  但他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必须保证天鲲这个消费电子品牌始终有国际一线大牌的江湖地位——这就跟六年前索尼杀进美国市场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美国人一直是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杆,一个在美国卖得好的牌子,才能说自己是国际一流,再回身杀到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才会少很多阻力。而在美国混不出名堂的,都只能缩在角落做一国市场,承认自己是“第三世界的牌子”。
  当然,如果你是因为太强大,被联邦法律找借口封杀的除外。封杀并不会影响一个牌子的技术口碑,反而会成为斗士的荣誉,就像百战沙场留下的伤疤一样。
  以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形象定位,顾骜的一切国际化努力,都注定要比30年后的同行困难无数倍,因为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只要一听说这个牌子背后有“中国”,就会下意识觉得你劣质或者缺乏设计。
  这并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1880年代的时候,德国货在国际社会上,也是被英国货说成粗制滥造的便宜货,一个道理。德国人也是从1870年到1900年,花了将近30年的共同努力,才把口碑扭过来的。
  顾骜现在龃龉独行,相当于是帮中国货在全世界探路打地盘,这个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时尚奢侈产业这些,才是站在一个民族的基本盘上收割剩余价值的。民族质量口碑和意识形态强势,都要由实业家拼出来,然后时尚奢侈产业跟上收割easy
money。
  包括好莱坞的文化强势国际输出,说有三分之一是美国人的航空母舰杀出来的,也不为过。
  不过这一切一旦做成了,也就意味着顾骜回身杀回亚洲市场的时候,可以形成碾压级的优势——
  就拿CD随身听举例,顾骜回到亚洲市场,只要摆出一张合同给竞争对手或者上下游同行看,让他们知道“在美国,华纳唱片和环球唱片,都选择了跟天鲲音乐合作,捆绑套餐乖乖给保护费”。
  那么,顾骜在亚洲的唱片公司,就会瞬间收割掉最好的民族自豪感认知、供应链上下游的敬畏。所有歌星都会优先来投奔、以较为优惠的条件签约天鲲音乐旗下的音乐经纪公司。各种经销商渠道也会开出最优惠的条件、最少的抽成,恳求代理天鲲品牌的唱片,这飞轮效应就滚起来了。
  这就是80年代人对于“出口转内销”迷信的威力。你一个中国内核的牌子,能在美国市场杀得七进七出,现在回到中国了,那还不虎躯一震王霸之气狂喷、买买买就是了。
  这是最顺理成章的纳头便拜。
  ……
  顾骜跟索尼、环球、华纳处理CD随身听和唱片合作、技术标准授权方面的生意,花了整整十几天,一直拖到8月底。
  拿到了他想要的全部东西、也看到了最新一期的战果数据、形成报表后,顾骜让人第一时间发回香江,让已经投靠他的新晋小弟杨守城立刻着手正式搞唱片公司、签约艺人,乃至斥资引进索尼的CD刻录设备,在香江或者特区设置CD刻录工厂、联络发行渠道。
  香江音乐界的新时代腾飞式崛起,也算是在这一刻奠基。
  另外,过去的这两三个月里,杨守城显然也把YW集团的破产清算工作全部做完了,正好一身轻松ALL
IN到新的职责中。
  顾骜觉得香江那边唱片公司和CD工厂的草创工作不需要他亲自过问,他相信历史上杨守城能够打造出香江历史上最成功的唱片商,现在换了个环境、有了更好的资源,哪怕他本人不再是老板,积极性上有所落差,但只要发挥出历史同期七八成的才干,还是HOLD住局面的。
  相比之下,美国这边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顾骜亲自操心,所以他得多留一阵子。
  至于顾骜身边的红颜知己和铁哥们儿,倒是有好两个先回去了——
  叶纨是跟着代表团一起来处理奥运会期间的新闻联络工作的,所以8月15号、奥运会结束后两天,她就悄无声息地跟着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走了。
  萧穗开学升到了研二,还要继续在文学讲习所好好念书。而且随着国内文化有关部门《红楼梦》拍摄项目和大观园建设项目的启动,萧穗作为引进合作外资的牵头人,会有更多事情要忙。所以她也就跟顾骜厮混到8月下旬,距离开学还有一周就回去了。
  只剩下已经彻底离开体制、一身轻松的米娜,可以继续陪伴顾骜,完成那些交际场合的事宜。
  ……
  8月26日,一个星期天。
  依然身在华生顿的顾骜和米娜,收拾得非常得体,穿戴既轻薄又高贵时尚,还挎上了最名贵的限量款、各种镶嵌珠宝的包包,去参加一个私人庆祝宴会。
  今天的宴会是私人性质的,东道主是比尔学长,事由是庆祝他成功就职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主席——他的“当选”,其实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了,只不过这周前几天才刚刚“就职”。
  这个并不难理解,就像美国人的总统,都是每隔四年的11月份就选出来了,但是新总统的上任要等到年后的1月20号,有两个半月的缓冲交接期。
  其他各级联邦官员,自然也都有选和接任的时间差。比如州联会主席大约是两个月,而更低级的诸如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只有一个半月左右。
  (州联会和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的主席团成员都不是普选的,是圈子内选的,也就是州联会的与会成员们一人一票,跟下面的庶民没关系,所以也不用对基层选民负责)
  比尔学长,当初靠着天鲲、索尼和摩托罗拉的支持,给前任的、来自佐治亚的亚历山大州长下套,在众人都不看好的“佯攻试探”阶段,就破天荒建立了“先登”之功、成功为美南各州夺回了一部分被加州人聚集走的就业岗位。凭这个功劳,在7月份成功撬掉亚历山大州长继任,也就不奇怪了。
  亚历山大跟他准备交接了个把月,现在才正式交替。
  新官上任的比尔学长当然要稍微摆摆宴席,请一下诸位襄助的资本家密友。
  摩托罗拉的克里斯·高尔文先生,索尼的盛田昭夫,天鲲的顾骜,自然是今晚的主要答谢对象。其余诸多他们圈子里七拐八弯的有钱人,觉得有交际价值的,也都会想方设法参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5/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