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766


第715章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硅谷的王安电脑发生了什么内讧,顾骜当然不知道。
  钱伯斯和卡宁汉知道的那些内幕,也不可能是顾骜直接透露给他们的。
  顾骜对真的国家科技战略层面的机密没有任何兴趣,他这儿不经意流露到彼得·彼得森手上的,无非是些断章取义的假情报而已。
  通过那些掐头去尾的图片和声音,美国人充其量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人真是热爱和平、心甘情愿拥护美式全球大分工啊。已经知道独立自研一套开放式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跟美方竞争是没希望的,所以乖乖学其他人那样把银子存进银行里吃利息、等先进货出现后再买现成的用”。
  至于再往后一个环节发生了什么,也没必要赘述。
  王安电脑内部闹得不可开交的同时,顾骜刚刚到香江,亲临一线视察香积电和汉乐电子的投产情况。(汉乐电子在生产最新研发完成的“天鲲学习机”)
  他首先去的是香积电。
  张仲谋比顾骜早几天回香江,所以顾骜去的时候正是张仲谋亲自接待的。
  经过这趟京城之行,乃至之前顾骜为香积电顺利上马协调到的种种资源,让张仲谋今年对顾骜的佩服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对顾骜的战略眼光的尊重程度,也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想去年10月份之前,顾骜表现得黑心搂钱、毫无节操时,张仲谋可是一度把顾骜视为“色厉胆薄,没有远见”之人。
  而现在,他已经认清现实:顾骜是香积电发展顺利的定海神针,从设备被封锁、到缺乏早期客户、早期合作者,都是靠顾骜推平的。
  张仲谋自己揣摩,要是没有顾骜,完全靠他自己的话,香积电的发展速度起码要慢两年——这个估计非常准确,因为另一个时空的台积电,横向对比发展速度就是起码再慢两年,而且那还是有湾湾行院发展基金全力支持的情况下。
  既然张仲谋都这样了,香积电的其他管理层,对于顾骜这个平时很少露面、但据说持有绝对第一大股份的大佬,当然也是五体投地。
  至少数年之内不会存在内部团结和威望方面的隐患。
  ……
  “这就是我们代工的摩托罗拉68000最新一代、6MHZ主频型CPU,目前的主力产品。经过我们之前的奋斗和磨合,目前综合加工成本比东芝和NEC要低10%~15%,精度上,良品率上,跟NEC比暂时还没有优势。不过,如果是跟德州仪器相比,我们的综合加工成本能低20%,而且良品率已经比德州仪器高了。”
  洁净到纤尘不染的无尘车间外,一个戴着口罩的产线工程师,拿出一盘刚刚下线的样品,供顾骜检阅,旁边还放着目检的显微镜。而张仲谋站在一边解说。
  视察的环节设置得很专业,目检显微镜旁边,还放着摩托罗拉去年靠德仪外协时自产的货色、以及日本NEC的对照代工品。并且每一批都有上百片,为了方便看出良品率和工艺稳定性。
  毕竟只是拿出一两片品相最好的,那是看不出问题的,关键还是大批随机抽检。
  在1986年,芯片代工业还是比较良莠不齐的,并没有后世消费者以为的那种“芯片光刻、封装还能有工艺瑕疵?不都是良品率99.X以上的吗?”
  这都是要台积电等公司,品控奋斗十年二十年,才能努力出来的结果,不是天生的。
  这点上也不得不承认,后世湾湾人在做芯片光刻/封装品控方面确实有一套,跟日本人几乎不相伯仲,而韩国人品控都不如日本和湾湾。
  顾骜原先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细节也不是很懂,此刻是在产线工程师的指导下,才知道怎么看良品和工艺的高低。
  抽检了一会儿之后,顾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把眼镜从目检的显微镜上挪开,问道:
  “目前我们出产一片68000的成本是多少?给摩托罗拉方面是什么价位?如果是自用呢?”
  张仲谋听不出喜怒地解说:“半导体还是从日本人那边进口的,所有材料成本核算下来大约40美元吧,我们结算给摩托罗拉是82美元,摩托罗拉对外的官方指导价是116美元。另外,如果是我们直接扣下用于生产天鲲学习机,摩托罗拉给我们的授权价是96美元,相当于他们只收我们14美元一片的技术授权费,比对外便宜了20美元。”
  顾骜应声反问:“我们毛利42、摩托罗拉毛利34?这么算来,摩托罗拉心也不是很黑啊。我怎么记得当初谈判的时候,摩托罗拉单片净利润远高于我们。”
  张仲谋苦笑:“是远高于我们——这个42美元可不是毛利,还没扣除设备折旧呢。那么多光刻机、封装和配套设备。4个亿美元买来的东西,大约七八年折旧完。后续还有3个亿的设备,陆续到位,也要摊销下去。
  我算了下,今年我们的年产能是500万片68000CPU,比较低,毕竟3月份才开工试流,而且厂子规模也要分阶段逐步完工。当年的设备折旧就要5000万美金,相当于每生产一片CPU,设备要折旧10美元。
  另外,今年的全部薪酬、人力成本也要5000万美元,摊销到每一片CPU上,也要10美元。目前我们是1600多个员工,香江工资高,哪怕你找一个无尘车间的产线工人,一年全部成本加起来也要1万美元。有学历有经验的产线工程师,可能就是3万美元起步了。
  目前,一线工人、产线工程师,家所有管理岗,大约1200人,总人力成本是每年2000万美元。还有400名研发人员,每年成本是3000万美元——但这些人都是必须的,之前你搞东芝那一下子,只是缩短了我们起步阶段与日本人的差距,但后续我们要反超日本人,我算过,这个研发投入是绝对不能再低了。”
  按照这样计算的话,设备折旧摊掉10美元每片的成本,人工也花掉10美元每片(工人和管理只占到4美元,大头是6美元的研发摊销),每片毛利就只剩22美元了。
  这22美元,还要扣掉厂房折旧、地皮租金、财务成本……林林总总都扣光,每生产一片68000CPU净赚15美元就很不错了。
  但是,顾骜是让香积电按照82美元这个“给摩托罗拉供货的价格”,直接供给天鲲娱乐的,所以在这个交易中,香积电是亏了14美元授权费的。(这14美元是要给摩托罗拉的专利费,因为68000型CPU是摩托罗拉研发设计的,代工企业代出来后要截流自用,授权费还是要给的)
  这样一来一去,香积电就完全是打白工,拿代工利润填补了授权费,今年几乎没得赚。
  也正是因为如此,顾骜的天鲲学习机,才能做到在比原型游戏机升级了CPU和外设的情况下,依然只卖199美元总价。否则,按照96美元进CPU,天鲲就要亏损了。
  如果是换一个人这么干,这种事情肯定属于“关联交易”,是典型的《公司法》里“大股东利益输送到关联公司、侵害本公司小股东利益”,张仲谋这些人肯定是要跳出来喊冤的。(把香积电的毛利输送给了天鲲,因为顾骜在天鲲的占股比例远高于在香积电的占股比例)
  不过,是顾骜这么干的话,暂时还没问题。
  因为香积电本来就是一家今年才刚刚投产的公司,你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靠顾骜拉来的。人家给你第一滴血的续命订单,你不赚钱打白工不是应该的么?有种等你翅膀硬起来,不用顾骜给资源,自己也能拉到足够的真本事订单呀。
  张仲谋和其他小股东,也就都默认了顾骜的操作。
  这就意味着,一两年内想真正挣钱,要指望更大的产能和销路,从设备折旧和人力资源的那“平均每块CPU摊销20美元”的成本上去想办法。
  把那部分钱摊薄了,张仲谋还是可以有钱赚的。
  所以,顾骜自然而然往下追问:“你刚才说过,因为厂子还未全部完工,而且今年是3月份才开始开工的,所以产能低了。那么,明后年你能把产能扩张到一个什么程度?市场销量有把握跟上么?摊销成本会上升多少?”
  张仲谋想了想:“前几年,产能肯定是要稳步提升的,如您所说,1987财年我估计可以达到年产68000
6MHZ级别加工精度产品1000万片,88财年达到1200万片、以及下一代10HMZ加工精度芯片800万片,然后逐级轮换淘汰扩大产能。
  到88财年底,年度设备折旧也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达到每年1亿美元。不过人力成本并不会明显提升,最多按照每年的平均工资涨幅微调。到90年后,设备折旧率会稳住。
  也就是说,两年之内,我能把每加工一片CPU的设备折旧,从10美元摊销降低到5美元,以后还能再略微降低一些。如果市场需求跟得上,我们确保365天两班倒或者三班倒,让设备不闲下来,这块还有潜力——您知道的,设备之所以定6~8年轮换,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到了这个年份就落后了,连薄利都做不到。”
第716章
外行人都被绕晕了
  或许有些看官会不理解:半导体行业的设备折旧,怎么这么快?
  才6~8年就换代了?别的机械和电子行业,设备折旧不是能做到动辄10~15年换代么?这还没考虑修修补补继续用呢。
  而且,张仲谋为什么会说“设备换代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年分到了就落后了,是还没用坏就直接淘汰了”?
  稍微了解一下芯片代工行业和摩尔定律,就不会对这样的周期律感到奇怪了。
  因为后世台积电也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每过3年要大换血一波设备、上最新的工艺,然后次一级的工艺的加工品就开始降价。
  你如果舍不得“挤牙膏”,别人就会超上你,你连现在的利润率都保不住。
  大家都是被研发速度和周期逼着在“挤牙膏”。
  这样,别人知道追也追不上你、花了大研发成本也始终落后你一代半代,才会彻底放弃抵抗,乖乖认了你的垄断利润。
  拿目前英特尔的东西作为例子来剖析一下,比如等88年英特尔的486出现,那么为82年的286准备的加工工艺、加工精度的设备,就会处于薄利经营状态,而80年的8086准备的加工工艺,就会被处理出去,交给做单片机的小厂,香积电之类的大厂就再也看不上了。
  基本上就是“486暴利期,同时也是386的中等利润期、286的薄利期、8086的对外处理期”。
  按照这个算法,芯片和半导体行业的代工企业,产线折旧率才是6~8年淘汰。
  也就是说,去年建厂的时候,顾骜花的那六七亿美金的原始设备采购投入,到91~93年,基本上就全部处理掉了。(当然这些年里的生产也把本捞回来了,而且中间要靠收入不断投入采购新设备)
  而且这种“处理”也不是直接扔掉,无非是85年4亿美金买进来的东西,你91年卖掉时,或许能折现5000万美金,卖给那些到时候做单片机的小厂子,或者多用两年熬到93年,卖个2000~3000万美元。
  这是芯片代工企业必须承受的“跑不死”命运,要一直跑,停下来就死。
  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设备不是用坏的,而是年限到了就落后被处理”,所以只要一家代工企业能够找到足量的订单,确保你的设备开工率很高,那你的设备折旧成本就比别人低很多,你的竞争优势也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也正是如此,香积电哪怕在给天鲲做68000原料代工时不赚钱,这个单子也要上。因为你规模越大,设备折旧摊销就越低。
  ……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张仲谋有自信,在两年内把产能整合、提升效率,达到每年2000万片CPU,同时维持住每年的折旧摊销依然是1亿美元。
  但,真生产出2000万片摩托罗拉68000,这个市场消化得掉吗?
  目前,摩托罗拉的68000系列CPU,在地球上的第一大客户,就是顾骜的天鲲游戏机。
  其他诸如世嘉的街机,以及一些小众品牌的个人电脑,也会选这款CPU,但毕竟销量太少,根本用不了多少。
  而天鲲的游戏机,从83年上市以来,第一年销量只在300~400万台(毕竟只卖了7个月)。
  84年因为生态完善、游戏软件丰富起来,开始井喷,达到了比雅达利巅峰期还翻倍的增速(也是因为游戏机比70年代便宜了),这一年年底时,天鲲游戏机的市场存量突破了1000万台。
  85、86,还会继续增长,尤其是86年的“天鲲学习机”出来后,高低配同时推广,销量大潮会更迅猛。
  不过即使如此,按照天鲲娱乐的估计,到1986年底,全世界的天鲲游戏机历史总销量,不会超过2400万台,天鲲学习机……大半年里能卖出300万台就很不错了。
  去掉这几年来过保用坏被扔掉的,全球存量大约也就2400万——其中美国市场1500万台,日本市场300万,欧洲和其他市场加起来500多万吧。
  这个成绩其实已经比另一个时空历史同期任天堂的FC好得多了,另一段历史上的FC,卖到90年SFC推出之前,也就累计5000来万销量。而且要知道这种产品肯定是越往后面几年销量越大的,因为摩尔定律会让东西降价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