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0/766

  为了自己的社会影响,顾骜肯定要开始布局他慈善大业的第二环节,把摩纳哥那边的灰色钱消化一下。
  毕竟之前治沙造林,只是因为卖游戏机损阴德才捐的钱,一码事归一码事。
  在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行善内容里面,环保是一方面,剩下的最大头就是慈善教育了。
  一个树木一个树人嘛。
  按照原本的历史,明年国内官方就要搞“希望工程”了,如今虽然还没正式开始,但民间的风声也已经传出来了,很多体面的高层人士都知道这个计划的存在。
  任雨琴也算是认识了不少体面人的,所以听了顾骜说要做些教育慈善,立刻就联想到了:“你是想参与‘希望工程’,提供赞助吗?”
  顾骜否认:“我当然不会去参合官方的事儿,我自己做自己的善事就好。我们是商业化的慈善嘛,覆盖率不用求全,只要资金效率够高就好,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官商互补。”
  任雨琴:“对不起,我不懂生意操作,不是太明白。”
  顾骜本来也没多想呢,但既然任雨琴刨根问底了,他也只能临时推演一下。幸好他后世眼界开阔,对于各类慈善利弊很了解,信口扯来也不费脑:
  “官方的慈善,求的是覆盖面要全,不说慈善吧,就说铁路网、无线通讯网、修路这些基建,将来要是村村通,哪怕一个村只有一两个常住人口,那也要把路通进去,如果未来无线通讯铺网成本足够低,网也要铺到每个村——但这其实有些低效,换做商业化运作肯定不能这么搞。
  商业化在扶贫的时候,不会考虑把每个村都通上路网,只会考虑让那些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村那最后一两个钉子户迁出来,然后把那些不宜居山区恢复成自然保护区、山林草原。
  当然了,这一招绝对不会适用于边疆地区,毕竟边疆寸土必守,那不是商人们该置喙的,我说的是内地十万大山那些不适合人类聚居的地方。
  同理,在教育慈善方面,官方的计划虽然没出来,但我觉得肯定还是以求全为主的,去大山里搞希望学校。
  那些事儿既然有人做了,就不需要我做了。我准备用比较少的资金,专注于贫困县乡外出民工的子弟教育问题。就在那些外来打工人员比较多的城市,做一些子弟学校,专供在打工城市没有户口、没有居住证、上不了户口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
  而且最好是特定贫困县出来的民工子女,给他们上学的权利。这样假以时日,说不定哪天等国家想到村村通之前,某些特别不宜居的山沟村就天然不存在了,一个留守人都不剩了,那不是减少浪费么。
  毕竟,我认为未来穷困山区的人走出来谋生是更大的主流,人家父母出来打工了,你却给人家山沟里老家造小学,逼着人家的子女依然留在原地,不能跟着父母出来,要留守,也不是什么高效的事情。我们既然商业化,没有求全的包袱,那就把高效做到最好。”
  任雨琴听着听着,就觉得有些听不懂了,不过觉得顾学长真的是太远见卓识了,能者无所不能,看啥都那么犀利。
  她茫然地问:“那这个事儿,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做什么呢?捐钱在城市里造学校的话,也不需要我们到处跑了吧。”
  “当然需要,中国有上千个贫困县,几十万个贫困村。我们先要从文件和地理层面,把大多数不适用人口彻底迁出的平原省份的贫困去掉,那些不用针对性帮扶,这样就能减掉95%的排查对象。
  然后我们要派出慈善基金的工作人员,一个个跑,看哪些地方确实最不适合人类定居,然后才好在附近找可以吸收打工人员的城市,就近建设民工子弟学校,专门特供这些不宜居乡村的户口的村民子女上学,诱使他们全部搬出来。同时,我们也要考察附近有哪些城市正在吸纳流动打工人口,才好有的放矢,这些调研工作多着呢。
  不过你放心,我们的人派下去,肯定会有充足的安保人员的,目前第一批也不会让你们去真正治安不好的山沟里。”
  顾骜也知道,90年代滇黔这些山区里,确实风险比较大,不过优先去湘西蜀南那些山区解决一下。
  “那我过完年辞职跟你干。”任雨琴还有很多没搞明白,不过她觉得可以先来,然后再慢慢搞。
第811章
往来无白丁
  任雨琴既然对世俗生活失去了兴趣,打算一辈子活得不真实,也不需要找男人,那就不算是顾骜耽误了她,顾骜内心也没什么内疚可言。
  本着人尽其才的善意,顾骜安排她来自己即将扩大业务的慈善基金会做事,也算是一桩好事。
  顾骜对于做教育慈善的思路,其实跟后世马风的想法是比较接近的。可能因为他上辈子在阿狸干的那些年,耳濡目染,加上又是吴越本地人,思路比较越商。
  吴越商人做慈善,跟北方人在思维模式上最大的差别,就是纯商业化思维,讲究效率,不讲究寸土必争。
  后世马风在很多慈善演讲上反复提到过:
  有些山沟里的村镇,可能也没什么历史要守护,就是明末甚至清朝才有人,是战乱年代一两户人家逃进去的,然后两三百年繁衍成了几十户上百户的村落。
  那里的自然生态,可能也就承载五户十户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人多出来后,穷是没办法的,是天注定的,只有走出来。到了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发达的年代,与其为自然状态只能养几户人的村子修几十公里路、一路的无线基站去覆盖,还不如把那几户人弄出来给个谋生机会。
  当然,北方人的扶贫思路也不是说就不对,只是说各有各的用处。
  比如你在边疆地带,寸土必争。可能高寒的高原沙漠里,某个村子撤销了,对边军后勤有影响,或者容易导致阿三、中东某些邻国对当地的影响力变大,那按照中式的价值观确实是应该坚守的,穷一点也要守,毕竟中国人有国土荣誉的传统。
  另一方面,就是在进入传统互联网时代之前,就算鼓励那些特别山区的人出来打工,也不是人人都能打工的。
  传统吸纳低学历和技能要求民工的产业主要靠建筑业,搬砖,需求量就那么大。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才有那么多快递、送外卖之类的活儿,可以做到提供千万量级规模、“无任何技能要求,只要你肯吃苦谁都能干”。
  所以,前世的马风也好,如今的顾骜也好,他们的思路,只能是作为全局的补充,不能作为兜底性的措施,适用于那些非边境省份、自然环境特别恶劣的山区,是比较好的。
  根据后世的统计数据,21世纪最初20年,吴越商人对黔省山区的对口扶贫援助和教育捐助也是最多的。既然有经过历史检验的先进经验,顾骜要刷名声也没必要再自己创新另辟蹊径了。
  他也没必要去凑“希望工程”的热度额外求宣传,也不靠在山区捐了多少楼博名声,自己做好自己就行了。
  ……
  “那就这么决定了,这两天在这儿好好玩,就当是自己家里一样,不要客气。想去哪儿跟我秘书说,或者你们几个一起,让小敏陪你们好了,她是本地人,好玩的地方都熟。”定下了大事之后,顾骜如是跟学妹说。
  当然他最后半句是交代周惠敏的,给她多放几天假,让她招待好其他伴娘。
  “好的老板,您放心吧。”小周很懂事地接过了差事,她今年也要20岁了,待人接物更成熟了不少。
  看了顾骜的安排,他手下这些女明星也更加钦佩他了:
  这样的老板,人品真是好呀,身边的小学妹,内举不避亲,唯才是举送进了《红楼梦》剧组。女方真心专注艺术创作,不求名利,男方也没有邪念诉求,认识了这么多年也没下手,真是道德楷模。
  “谢谢学长,您真是……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任雨琴听完了顾骜的计划之后,觉得自己真是太井底之蛙了。
  她觉得,萧穗真的是有机会,写出一部跟《论语》一样记载顾骜言行的传世之作。她自己,能当一个顾门弟子旁观一下历史,都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报了。
  两天的准备期很快过去,转眼到了婚礼的正日子。
  香江头面的富商都来了,澳县何家的人也来了。内地吴越、沪江两地来的宾客也不少,有些涉及官方的就不便多介绍了,总之是超过了百桌。为了确保招待周全,举办方还有配套了机动的鸡尾酒会,供临时上门道贺的散客。
  白加道顾园当然招待不了这么多宾客,所以顾骜是提前打招呼包租了一整周的半岛酒店,而且为了清场,他给出了相当于正常单租三倍的价钱。
  半岛酒店始营业于1928年,虽然如今不一定是香江最豪奢的酒店,却也至少是很悠久的了。换个人的面子,就算你出钱也不一定能包到场子。
  毕竟布列塔尼亚女王来下榻的时候,也就包了两层而已,高端酒店都是要讲究个不能把客人拒之门外的,你要住不能妨碍别人住。
  因为客人太多,酒店的地下车库早已全部停满,地面上也密密麻麻的罗尔斯罗伊斯宾利、平治宝马。
  还有一堆的直升机停在停机坪和附近楼顶。
  门前不远的维多利亚湾上两处码头泊位,也被包下作为顾府宾客临时专用。
  婚礼当天午后,叶纨才匆匆从启德机场出来,她坐的是前一天的包机,原本打算公事公办请事假来参加老同学的宴会。
  不过,大使先生却没有收她的假,而是给她安排了工作任务。
  “参加顾先生的婚礼,怎么能算是私事儿,这是国家任务,不用假期——这次基教授和彼得森前部长等人也要去的。连带着舒尔茨阁下和詹姆斯·贝克先生也要以私人身份前往。你的航班会跟那些美国要人同一趟,所以你的任务,就是照顾好这些美国要人,客串一下他们在香江时的导游。”
  这是她试图请假时,领导驳回她的原话。
  来香江还是要来,宴会还是要参加,但不算是私事儿,而是公务。不用浪费假期、不扣奖金,还要额外拿津贴。
  对于这个结果,叶纨也是无话可说,谁让顾骜这厮牌面那么大呢。
  基教授是他读博时候的导师,如今学生结婚了,导师过来随个礼,也是正常操作。
  至于当时的中国人觉得基教授牌面很大,每一次来都规格很高、如临大敌,那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至少在顾骜面前,双方只叙师生、同伙的交情。
  这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美国人对于已经退休的人,是不太在乎其曾经职业的,现在人家就是平民身份私人出行。
  “哇,这架747看着就气派,这涂装,不愧是美国要人们的包机。才这么点人,就包一架747。”
  “你懂什么,关键是747才能从美国直飞香江,小一点的飞机,仓位是不浪费,可续航力没那么远呐。为了直航,浪费三分之二舱位也是没办法的,不过设施肯定豪华很多。”
  叶纨的飞机在启德机场降落时,就有接待人员在那儿感慨,被她听到了。
  波音747正常是至少坐300人的,但是在后世787等“中型载客量、超大航程”的型号出现之前,其他小飞机续航力不够,所以越太平洋的航班只能用747,人少就很浪费。
  叶纨这次坐的时候,舒适倒是很舒适,每个位置都比头等舱还宽敞,都是面对面的沙发,还有喝咖啡的小圆桌。
  全机加上服务员也才勉强接近100人,其中美国要人不超过50个。
  “诶,这个美女看着不是中国人么?怎么能跟基教授和彼得森阁下他们谈笑自若?待遇真是好。”
  “吓猜什么猜,说不定是大使馆派来陪同美国要人的呢。”
  接待人员看到叶纨时,忍不住有些嘴碎的就在那儿揣测,不过很快被更专业的领导制止了。这些话说得更轻声,叶纨自然是没有听见。
  “教授,这边请。”
  叶纨引着一行人上了一排加长版林肯,这些车只是从跑道开到场外直升机停机坪那短短两三公里,临时摆渡一下用的。
  离开了跑道净空区域后不远,车队就立刻停下,然后换了几架舒适的中型直升机,把客人们直接送去半岛酒店。
  专机来的一路上,叶纨跟那些美国人也混熟了,大家什么正常朋友之间的玩笑话都会开一开。何况叶纨本来就是文化参赞,现任在职的要人她也应付接洽过不少,这些已经过气十几年的退休老干部,当然不用发怵。
  第一架直升机在半岛酒店楼顶停机坪停稳的时候,顾骜已经顶着大风、穿着礼服,在旁边等候接待了。飞机一离开、风力稍减,顾骜就礼貌地迎上去尽地主之谊。
  “老师,舒尔茨阁下,彼得森,叶姐,感谢大家来捧场。哦,贝克先生也在,那一会儿我安排你跟那些日本人坐远一点。我相信除了盛田社长之外,今天其他日本客人应该不太想见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0/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