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66

  顾骜知道,萧穗是吃定了两人的交情已经心知肚明,所以并不担心自己觉得她冒失。
  不过饶是如此,另外三张床的乘客仍然觉得颇为惊世骇俗。
  如今能坐软卧的,那都是要副县级待遇介绍信。因为要坐两天两夜,又没手机平板可以玩,所以大伙儿除了看书就是聊天打牌,很容易混熟。
  顾骜上车后没多久,就知道另外三个铺的客人,分别是一个团政委、打完仗回北方的。另有一个国企的厂长、一个地方的外贸部门处长,来为下个月的广交会打前站。
  三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刚跟顾骜客套完,就见一个年轻绝色的姑娘、主动爬上去跟他挤一张床,还窸窸窣窣咬耳朵说悄悄话,看得瞠目结舌。
  “现在的小年轻,十几岁都能坐软卧了。”
  “都不注意影响!”
  偏偏顾骜散的小零食,都是前几天香江买回来的稀罕玩意儿,这些人见都没见过。吃人嘴短,也就只能腹诽了。
  跟萧穗挤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连续一天一夜,除了谈心就只能一起看书、然后分享各自对书的见解。所以短短十几个小时内,两人就觉得又熟了很多。
  原先只是熟知对方的人品性情,现在连家长里短、人生经历琐事都知道了。
  聊得累了,顾骜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才发现萧穗半夜翻身,半个压在他身上。
  不过小姐姐醒了之后,也并不觉得尴尬。
  车到武昌,萧穗礼貌地跟他告别,顾骜继续北上京城,一天之后回到学校。
  ……
  一回到学校,顾骜就被同学们围住了。
  “顾骜,必须出点血!这次就你小子一个捞到外勤!”
  “咱寝室和小叶她们寝室必须一人一罐维他奶粉!”
  维他奶是一种二战时期香江就有的老字号饮品,后来也出了奶粉。
  在国内年轻人普遍习惯靠沪江麦乳精/乐口福解馋的时候,遇到去香江出差的人,就往往会诈对方一罐维他奶粉。
  幸好顾骜早有准备,不惜外汇,而且软卧可以带很多行礼,倒也面面俱到。
  拿到礼物后,大伙儿的氛围自然更加融洽,纷纷开始商业互吹。
  “听韩老师说,你又立大功了,商务谈判中砍下来的价钱,比一机部定的底线指标低了快一半。”室友黄勋说得很大声,倒更像是为了给其他同学扫盲。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跟小顾一比,咱学的那点东西太狭隘了。”
  顾骜也不记得这是一周内第几次谦虚了,只能再老生常谈一遍:“大家别让我骄傲了,只是低价谈了个风险代理。最后真能促成多少出口额,还不知道呢。”
  不过,这种说法立刻遭到了大伙儿的嗤之以鼻:不知道能促成多少出口额?下个月就春季广交会了,马上就能见分晓。
  顾骜不置可否,也不想这些,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
  广交会这种场合,今年还轮不到他去,毕竟那只是外贸部门的日常工作,并不用解决新形势新问题。这么多年下来了,部里有充足的熟练人手。
  至少也得等正式毕业后,才有可能。
  当晚吃过饭、在口语室晚自习的时候,叶纨才借故坐到顾骜身边,问这问那——下午顾骜刚回校的时候,她比较低调,并没有凑热闹,连礼物都是等室友帮带的。
  外交学院的口语教室,是那种沙龙式的布局,这学期才刚刚装修好的,新配了两台大彩电,还有放录像带的机器,和特批的“接收敌台”的卫星天线。国内除了秘密部门之外,仅此一家允许接收英美日卫星电视。
  据说,也是去年年底外交学院的同学们实习表现好,上面给学校批了更多复校经费,才有了这个地方。
  所以严格来说,也算是顾骜赚出来的,连学校的老师,每次来这儿看到他,都对他很礼貌。
  “我听说包处长前两天就回来了,你怎么这么晚?路上没什么事儿吧。”叶纨的提问显得很谨慎,并不过分亲密。
  顾骜有些不自在:“你又查我了?”
  叶纨眉毛一竖:“这叫担心你!以为到南方水土不服生病耽误了。”
  顾骜看她说得诚恳,也就不瞒她:“其实没什么,就是上次托你安排的那个萧穗。途径粤州的时候听说她上前线负伤了、在军区医院养病,就去探望耽搁了。”
  叶纨并不关心军事,不看军报,自然不知道萧穗的事迹:“她已经从前线回来啦?那……应该活得好好的吧?嗨,瞧我这话说得。”
  她莫名有些心慌,就语无伦次了。
  一种“我是不是在给自己挖坑”的直觉,涌上心头。
  顾骜简明扼要地把萧穗的情况说了,毫无隐瞒。
  不过他也不会主动提两人的交情是否有进展、回来的卧铺上是否睡一起。
  叶纨听完将信将疑,也就作罢。
  平静的校园生活仅仅过了两周,顾骜每天用功学习,把外勤时拉下的课程总算补上。
  眼看距离春季广交会开幕还有十天呢,哪怕最乐观的同学,也觉得顾骜要想真金白银拿出外汇方面的战绩,也得等广交会开完。
  不过,随着4月上旬的某一天、包处长又一次下班时来外交学院转悠、找顾骜报信,大伙儿的认知才再次被刷新。
  “小顾,好消息——北棒和罗马尼亚的同志都下单了,各自买了一套,刚刚打的定金。估计是拿回去做国产化研究和战略储备的。”
  顾骜听了自然开心,虽然这两套订单严格来说与他的香江之行关系不大,因为北棒和罗马尼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但是上面给的“对高技术出口创汇产品研发人员的奖励”政策,是照样适用的。他依然可以靠老爹的身份从厂子里分到大笔奖金。
  “知道订单金额大概是多少么?”
  包处长点了根烟:“那伙人抠得很,两套加起来才300多万卢布吧——他们还想拿官方牌价1卢布换1块5美元来算。不过幸好咱也能拿1美元换1块8人民币的官方牌价公事公办,倒也没吃亏。局里负责谈判,也分到了点招待费报销额度,可惜不能直接发钱。我给你带了一箱阿斯特拉罕鱼子酱来,还有两棵高丽参,就当高兴高兴了。你爸厂子里怎么发,另说了。”
  说罢,包处长很仗义地从汽车后座上拎了一个大包裹给顾骜。毕竟顾骜是个不拿工资的免费劳动力,帮忙创造了这么多价值,上级也只能拿合法的招待费报销额度打赏他一下了。
第073章
君子慎独
  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经互会”这个华约国家之间的外贸组织,始终采用一种非常奇葩的结算方式。
  当时这些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都极度虚高。比如人民币对美元,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中前期,一度按照1块美元换1.7~2人民币波动。
  但到了黑市上,至少要拿出8~10块人民币,才能换到1块美元。官价和黑市价的差价一度有四五倍之多。
  (不过跟后世的北棒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北棒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官价和黑市价,现在还相差17倍。而且北棒还没有外汇券,官方汇兑和民间用的钱长相一样。
  所以现在去北棒旅游的人,如果有本事绕过旅游团的监视,偷偷找到黑市兑换渠道,直接跟北棒平民换钱,日常花销就能省17倍。不过被发现的话就会驱逐出境。)
  但这却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整个经互会体系的国家,几乎个个都是按对美元虚高五倍来算的。那时候1卢布能换1块5美元(黑市上就3卢布换1美元),如果人民币的官价不跟着卢布涨,那跟老毛子做生意的时候就会巨亏。
  于是就出现了华约阵营内部外贸都按官价、对资本主义阵营外贸都按黑市价的双轨制。(这也是为什么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的名义GDP并不比美国弱多少,因为它的名义GDP是按乘了5倍之后统计的。)
  两套制氦机设备,卖出300多万卢布,实际上相当于130~140万美元。比本来拟定的80万美元一套对西方出口价,固然是打掉了15%的折扣,但总算还略有毛利,并不亏本。
  何况还能摊销掉一部分前期研发费用、在订单中进一步磨合改进工艺流程。
  顾骜算了一下,按照国家给的“研发负责人不低于0.5%创汇奖励”,再加上厂里二次分配的“2%技术团队奖励”,老爹估计能合法地拿到2万卢布。
  2万卢布真按黑市价格,也就换成六七千美元。不过在1979年年中,却是绝对的巨款——“万元户”这个名词,还要到今年年底才会开始流行起来,成为一个都市传说。
  顾骜第一次对政策有了些担心。
  “直接发这么多钱,不会被人记恨吧?政策能落实么?”他私下里问包处长。
  对此,包处长表示让顾骜一百个宽心:
  “放心,国家不会这么没度量的,本来就是这次外事谈判前给的政策,就算收益超过想象,这个案子上也是不会变的。最多以后遇到同类情况,根据这次的经验做出点调整——政策跟法律最大的区别,不就是修订的灵活性高么,但对于修订之前的事情,那都是不溯及既往的,要对国家的开放态度有信心!”
  顾骜:“你是说,以后的对外技术出口,有可能改动‘0.5%和2%’这两个具体比例么?”
  包处长老谋深算地笑道:“怎么可能吃相这么难看,那国家还怎么号召知识分子奋勇努力?最多是细化一下,按照阶梯比例奖励。最低一级的,说不定还会抬高一些奖励额,设个保底。不过再往上,那就说不定会降比例了。”
  顾骜心算了一下,立刻明白了包处长的意思。
  比如,本来是0.5%一刀切,如果直接改成0.4%,这是朝令夕改,有伤国家信用的。
  但如果改成“创汇总额低于10万美元的,奖励1%,10~20万美元之间0.8%,20~50万之间0.6%,100万美元以上0.4%……”
  那就绝对没问题了。
  从定性上来说,这不是“取消曾经许诺过的福利”,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是有增有减、劫富济贫的。最后说不定就跟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一样了。
  顾骜理解之后,心中甚至暗忖:这包处长,是不是曾经就干过制定这方面国家产业政策的活儿,所以那么熟练,都不用打草稿……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很多国家的新政策细则,虽然看起来是盖着国务院审批的公章,但文字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某个部委里一群县处级干部就直接定了。
  上面反正也不懂专业问题,只是看一遍盖个章。
  但不管怎么说,顾骜是搭上便车了,不管以后政策怎么细化,他是绝对安全的,是典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