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7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3/766

  顾骜呵呵一笑:“米奇,有个道理,你或许没注意到,但我相信,只要我说出来,你肯定能理解。
  美国的法律,联邦这个精密的架构,在每个时代,要解决每个问题时,设立的新组织。在这个组织诞生之初,它都是奋发向上,做好主人创设他时所希望他做的事情。就像一个生命体,被环境逼迫进化出一个新器官,这个器官最初都是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需要的。
  可是,单细胞生物的本能,是分裂繁殖。哪怕成了高等生物,出现了器官分工,繁殖功能被专门的生殖细胞垄断了,大脑告诉其他功能器官:你们有限分裂有限繁殖就够了,不许超出器官需要的数量。
  但是,这控制得住吗?总有控制不住的意外的,器官,组织,有自己的利益。凭什么老子只干活、把繁殖那种爽的事情留给吉尔?
  然后,它们就成了癌细胞,自私自利,永恒,无尽地繁殖。哪怕染色体端粒缩短到已经改变了DNA本来结构、丢掉了末端信息、多繁殖一代就多变异一代,也在所不惜。
  在人,这是癌细胞,在企业,这就是养寇自重的大公司病,在美国,还是养寇自重,比如NSA,比如CIA,比如FBI。谁不想要把自己的作用描述得更重要?谁不想要更多的人员编制、预算拨款、更宽松的行动权限、更大的管辖范围?
  它们的主人创造这个机构的时候,都是为了应对国家面对的特殊危机,可是罗斯福死后,FBI就变成癌细胞了;艾森豪威尔死后,CIA也变成癌细胞了……只不过,是依然也会攻击病毒,本身功能也还在的癌细胞。
  埃德加·胡佛能做48年FBI局长,历经8任总统、16任司FA部长,一直做到他在岗位上心脏病发作“因公殉职”为止,还能让尼克松总统怀着“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心情,窃喜地念讣告,靠的是什么?
  癌细胞,最喜欢的是刚愎自用、迷之自信的MR.P。目前这位,我觉得他会养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几团癌细胞。这种人,迟早会被烂摊子反噬的,蹦跶四年又如何。”
  至于顾骜去年跟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的傅高义、宋逸民教授聊天时,说过的那套理论,他就不拿出来再跟舒尔霍夫说了,没必要,人家不是汉学家,听不懂。
  作为1980年开始,此后三四十年里,美国唯一一个只干了4年就被赶走滚蛋的家伙,顾骜不想跟对方扯上任何关系。
  历史上,汉景帝这种货色,说是要继承乃父的路线。
  可也幸亏他爹只是降到十五税一、刖足改杖五百、劓鼻改杖三百。这好歹给汉景帝留了点证明他比他爹更仁慈的下降空间,还能改三十税一、刖杖三百、劓杖二百。
  可要是换一个直接“永免田赋”的汉文帝,那汉景帝还玩屁?李根对露西亚人的压制程度,已经到了相当于“永免田赋”差不多的程度了,后续想打“文景之治”旗号上去的人,再多走一步都是危险的,说不定礼包就开大了。
  顾骜没有再多说,只是留下一个背影,让舒尔霍夫自己去慢慢反省想象。
  他本人第二天就搭上自家的飞机,回到了国内,开始谈那些为笔记本和便携式游戏机进行技术储备的基础材料投资。
  液晶及其他半导体光电技术也好,充电锂电池技术也好,都是需要多年的投入,才能渐渐看到利益的长线生意,只要跟材料学相关的,都是坑爹的重资产,很少有捷径,并不适合顾骜亲自经营,只能继续培养合作伙伴。
  任重而道远呐。
第854章
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顾骜离开美国,回中国度过圣诞季和新年后,硅谷的腥风血雨也终于平息了一些。
  或许是圈内意识到顾骜与美国新即将上去的高层并不走近、反而是划清界限,苹果公司也算是在司法方面拉回了一些颓势,申请的诉中禁令之类的,也容易了一些。
  加上天鲲娱乐也不可能真的每个月将近400万台的疯狂产量一直猛堆PS游戏机的库存——真按照这个生产速度堆,韩婷的汉乐电子一年起码能生产出4000多万台PS,而市场全年能消化2000多万就很不错了,滞销会导致资金链崩的。
  毕竟,1800万台游戏机的硬件成本,就会有45亿美元之多,哪家亚洲的外资银行能给天鲲那么多低息贷款周转呢。
  库存压在五百万台,十亿美元资金占款左右,也就是天鲲的极限了。顾骜回国之后,后续也有很多投资要做,这些都涉及到资金面的压力。
  综合种种原因,在圣诞节放假后,苹果方面终于得到了香积电的松口:香积电正式表示,季节性产能吃紧已经过去,恢复对苹果公司的摩托罗拉68000CPU供货。
  再加上生产试流、物流铺货,最快1月底2月初,苹果公司就能开始正式销售。如果急一点还能消费一下老客户铁杆粉,搞搞预售。
  MAC
II电脑的上市周期,在被拖了五个月节奏之后,终于艰难上路。
  可惜,截止到12月份,王安WPS电脑的全球出货就已经是85万台了,把1月份也算上的话,累计出货可以冲击100万大关。苹果相当于是在对手同代、同卖点定位的产品,抢跑先卖了100万的空白市场后,才跌跌撞撞进场的。
  苹果上下,一片憋屈。
  外面的世界,都在放圣诞长假,库比蒂诺的苹果公司总部,高层们还笼罩在救火堵漏和总结教训的愁云惨淡中,没有人放假。
  乔布斯乃至作为他心腹的CTO,虽然在九月份的内部追责会议上,没有被追究,还力挺了“技术路线继承性”的重要性。但后续供应链拖延的时间,毕竟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所以免不了被资方算总账的,“前期立项时就有决策失误,没有充分预估到供应链风险”这个基调,已然在董事会内部定下。
  圣诞节后两天,12月27日,苹果在彻底解决供应链日程进度后,紧急召开了董事会,宣布罢免现任CTO尼古拉斯·贝勒米。至于创始人兼CEO乔布斯,好歹因为外敌未去而没有调动,不过董事会也安插了原本作为资方代言人的CFO,就地提拔为COO,也就是首席运营官。
  同时,强化了首席运营官的管理权限。
  在很多公司,如果CEO不够强势,或者要压制CEO的管辖范围,弄一个强力的COO多半是首选方案。比如后世的FACEBOOK公司,就是因为扎克伯格这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不够斡旋经验,所以需要一个雪莉桑德伯格之类的强势COO,比普通公司的COO权限更广。
  如今的苹果公司,显然也是面临了这个问题。
  至于CFO就地调任COO后出现的空缺,资方会另外填补一个人来当CFO。
  苹果公司,俨然在从一个强创新的公司,慢慢变成一个更加谨慎一些的强财务型公司。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任何一次创新的失败,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心态,都会让一家公司从创新导向稍微向成本导向倾斜一些。
  公司的价值观调性,都是慢慢积累的。
  换了COO和CTO后,苹果在这次紧急会议上,对后续产品的发展路线,也做出了梳理。
  最终的决定是,在下一代产品上,彻底放弃摩托罗拉系的CPU芯片,一定要改用一家完全独立供应链、产能和节奏不会被顾骜影响的品牌。
  然而,英特尔是已经被微软绑死的,摩托罗拉又不能用,第三名的备胎,似乎就更逊一点了。
  不过有什么办法呢,逊也得用。
  不管怎么说,苹果公司从1984年、MAC
I电脑开始,积累的对于摩托罗拉68000系CPU指令集应用经验,算是废了,上上下下写系统底层架构的码农,架构师,都要面临相当规模的重新学习。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死对头王安公司,其实也要重新学习,只不过这个节奏能放缓那么三四年——因为,顾骜用摩托罗拉的CPU,也就最多再用到下一代。再往后,就要抛弃摩托罗拉了。
  摩托罗拉在芯片领域能跟英特尔勉强抗衡、留在第一梯队的时间,也就是94~95年,铱星计划宣告失败之前。在铱星计划失败之后,摩托罗拉就彻底全面收缩,什么CPU之类的副业,统统被收缩阵地后一蹶不振。
  无论IBM还是摩托罗拉,都只是顾骜的垫脚石。未来的AIM联盟,只有王安是得利的,另外两家都是陪太子读书。(其实苹果换成王安后,应该叫WIM联盟)。
  “顾骜,这一波不过是损失百万级销量,我乔布斯迟早会找回场子来的!百万销量虽然有点伤筋动骨,但还打不垮光荣的苹果!咱四年后下一代产品再见!”
  苹果董事会开完后,乔布斯在内心暗暗赌咒。
  科技行业,一代产品一代牛的特性是很明显的,只要下一代产品不好,被对手翻盘翻回来也很有可能。
  雅达利的江山,不也是一次换代就完单了么。
  面对逆境,乔布斯只能这样心理暗示自己。
  ……
  相比于凄风惨雨中的苹果和乔布斯,顾骜就要意气风发得多了,他算是衣锦还乡。
  从美国回国的时候,他率先是在东京经停盘桓了数日。
  在跟王安电脑和天鲲的人开年会的时候,顾骜列举了那么多为了笔记本和便携式游戏机所必须做的硬件、材料基础投资。
  回来后仔细梳理、让下属做了可行性分析后,顾骜觉得摊子还是不宜铺得过大,还是要有重点,有取舍。
  摊子越大,风险就越大,不能因为自己穿越了,就失去敬畏之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那肯定是要出事儿的。
  关键还是用人,用对资源。
  一番梳理后,顾骜觉得,液晶,乃至未来的LED等光电技术,中国人是可以完全自己投入资源攻坚的。
  首先,这事儿日本人目前正在对外转移产业,历史上是被南棒的三星先截胡了,并且在整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最初五六年,由三星方面保持世界领先优势。
  而中国人,历史上则是由京东方,在三星之后,进一步弯道超车取得了下一代技术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东西主要是有资金堆研发,肯长线,就能搞定了的,历史上中国人就做成过,顾骜进入催化的风险也小一些。
  顾骜之所以对这一块了解这么清楚,也是他运气好,前世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在罗胖子的“得到APP”上,主节目《逻辑思维》刚好讲过一档连续七期的专题《液晶演艺》,作为一个IT人,真是想不听到都难。
  谁让顾骜前世就是一个爱终生学习的人呢,他穿越后懂得多一点,至少见识广一些,都是他应得的优势。
  但是笔记本电脑和新式便携游戏机需要的另一大材料学瓶颈,反复充放的锂电池技术,这玩意儿中国人高度介入的难度就大一些。
  可单次使用的金属锂电池,几十年前就有了,那不值钱。这些年来,锂电池研发的关键,在于可重复充放电的次数,以及充电速度、蓄电量维持率。
  所以关键不在于锂离子溶液,而在于电极材料的研发。
  目前来说,行业内达成的共识是,锂电池的负极电极,就靠石墨材料解决,而关键在于嵌放率更充分、快速的正电极材料。
  1982年开始,陆续有钴酸锂、锰酸锂等很多方案,而且钴酸锂锰酸锂的晶体结构也有讲究。
  总的来说,锰酸锂充放电速度更快,但是化学稳定性差一点,也就是充放次数比较少、电极晶格和离子液就开始变性了,寿命很短。
  钴酸锂能充放几千次,能量密度也稳定,就是晶格嵌放速率低,说人话就是充放电速度慢——这些都是现有行业资料,顾骜穿越前肯定是记不住的,但他让助手找相关行业前沿文献一查就知道了。
  从目前的行业努力方向来看,顾骜估计后世应该是钴酸锂路线先胜出了——因为他记得,历史上90年代末,他最初接触锂充电电池产品的时候,好像大多数产品都是要充电很久的,笔记本,手机,动辄充电七八个小时,甚至首次要充十几个小时。
  这一看就是钴酸锂的特性。
  如果历史上锰酸锂赢了,人们用到的产品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顾骜又按照公开资料,让助手查了目前走钴酸锂路线努力的主要行业巨头。
  发现是他的老朋友、索尼公司在主攻钴酸锂方向。世界上其他公司,目前都还没干这个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3/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