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766

  顾骜茫然地看了几眼女记者,这才隐约想起,原来是新华社的刘琳琳——半年前,“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时候,赵雨田找他去《人人日报》时,就见过这个刘记者,双方还讨论过一些措辞组织方面的问题。
  当时,顾骜和赵雨田负责的是那篇不署名社论;而刘琳琳负责的是角落里那篇“越南边境部队如何挑衅我方、残杀我同胞、践踏我国土”的客观新闻报道。
  《人人日报》只是机关报,主要是发社论、先进事迹、讨论文章,所以不会像地方的新闻类报纸那样养很多记者。而新华社只是新闻通讯社,专门负责采访的,会给《人人日报》供新闻稿。
  作为一名专门负责报道国内外事新闻的新华社记者,刘琳琳这半年里可能是工作略微有所调动,来报道广交会的先进事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来刘记者还认识小顾啊,那就好办了,大家不要拘束,随便谈就行。”局长听了刘琳琳的解说后,也是了然,场内氛围立刻更融洽了起来。
  刘琳琳回到正题,继续采访:“局长,听说这一届广交会上,一机部下辖的钱塘制氧机厂,在出口创汇任务完成方面……”
  不到一个小时,一堆花团锦簇的先进事迹,就跃然纸上。陈厂长还充分尽了被报道对象的地主之谊,招呼餐厅流水上了一堆的水晶虾饺、蟹黄干蒸烧麦、葡式蛋挞、虎皮凤爪……
  招待新华社的一行工作人员痛快享用最高档的早茶。连摄影师和司机都按最好的招待,凡是早茶时段供应的,想吃啥吃啥。
  于是除了刘琳琳之外,其他暂时不忙的外围工作人员,一个个满嘴流油。
  报道写得好一点,可比花广告费有用多了。如今这种时代,地方上有钱的企业,怎么会吝惜在新华社身上花招待费呢。
  “真是后生可畏啊,没想到小顾同志居然也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刘琳琳收起采访稿,最后轻轻地感慨了一句。
  然后她就提议:“那最后大家合个影吧,或者方便的话,我们开个车去会场大门口拍如何?在酒店里拍显不出大家的辛苦。”
  一边说,她一边关照摄影师:“徐师傅,一会儿注意一下构图距离,这个配图最多只有十六分之一的版面,你把镜头拉近点儿,别到时候看不清脸。”
  听了这个提议,陈厂长第一个嗨起来了,连忙表示去备车,把大家都拉到会场大门口拍宣传照。
  最后还是刘记者谦逊拒绝了,局长也支持刘记者的意见,陈厂长才作罢。
  毕竟粤州宾馆本来就是为广交会配套的,距离会场才两个路口,走过去十分钟都不到。
  顾骜一开始对这事儿没什么概念,觉得报道都报道了,无非再加一张照片配图而已,不过其他混久了官场的,都知道这里面不一样。
  秦辉最关照顾骜,当下以长辈的姿态教导他:“小顾,一会儿注意摆形象。这可了不得。”
  “不就是拍照吗?”前世不帅的顾骜,对拍照没什么好感。他更喜欢用文字凸显自己的光辉形象。
  “你这叫什么态度!”秦辉有些恨铁不成钢,“你是在《人人日报》上发过挂名的整版文章,但那是社论,说到底取的是你的观点,不是你这个人!有了露脸的新闻报道,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现在出去公干,不报名字之前,有人认得你么?”
  做到让别人熟悉你的名字,和同时熟悉这张脸,档次是不一样的。多少高官官员,名字或许知道,脸放到电视上不一定有人认得出来,还得靠桌子上放的名牌。
  顾骜:“可十六分之一版的照片有多大?别人会记得咱的脸么?”
  秦辉气极反笑:“你小子啊……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了,这可是最高报纸,十六分之一版给咱一起露脸就不错了。你当你加加林啊,想上整版的大头照!”
  加加林顾骜当然知道,那是全人类第一个上太空并活着回来的宇航员,当时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典型,苏联人几乎动用了全部的宣传机器。因此他有资格在《真理报》头版上花一整版放挂满勋章的半身像。
  此后20年,东方国家的“典型”们,谈到自己的典型程度、够资格配多大的照片时,都喜欢拿加加林作为参照物。
  顾骜等人现在当然是连十六分之一个加加林都算不上——他们不但照片尺寸小,还不是头版,还要那么多人分享。
  还要继续努力啊。
  随着一行人逛到会场门口,新华社的徐师傅教导了一番站位角度、光线之类的细节,随着咔擦咔擦几声,终于完事儿。
  照片上一共有5个人露脸了,除了局长和包处长之外,就是陈思聪、秦辉和顾骜。对于那些官员来说,是不缺这个机会的,但对三名企业人员,这都算是福缘际遇了,随时有可能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起到正面作用。
  ……
  不管直接回京城还是去钱塘,至少从粤州出发后到武昌的那一段,大家都是同路的。
  下午的火车上,包处长趁着跟顾骜同路,就开始教导他一些后续的准备工作。
  “小顾,这次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不过也耽误了些时间,去伊拉克的任务肯定是板上钉钉了,就是可能稍微延后几天,你要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两人都是坐的软卧,同一个包厢里对面的两个下铺。包处长就这样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跟顾骜交代。
  “技术术语的阿拉伯语翻译问题,我回去就跟伊丝米娜雅对接;涉外礼仪和注意事项,我也会给她恶补的,保证调教好。”顾骜丢了两颗花生到嘴里,拍胸脯保证。
  包处长点点头,在铁桌板上磕开了一瓶啤酒,灌了几口:“翻译和礼仪是一方面,安全也要准备。这事儿不用你操心,我就是跟你透个底——
  伊拉克这种国家,谁都没去过,听说那边都是军人搞事上去的,可能乱得很。外事部门本来没有跟这些混乱国家打交道的经历,也不可能专门找给各大使馆储备的安保人员。
  所以我这儿会临时雇几个人,局里出点钱,但是没编制,临时顶一阵。到时候你也要习惯在安全方面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
  顾骜确认道:“你是说需要类似于外国的保安公司的人?那准备怎么个请法呢?”
  “一个月发个百把块钱吧,再包吃包住,没编制。回来就遣散。”包处长说的是很多临时外事活动的惯例。
  “一个月一百多块?那很多人会抢着去吧?”顾骜对这个价钱表示怀疑。
  如今刚服役当兵的,一个月才20块钱而已。两年征兵服役期满后转志愿兵,28到32块。所以包处长提的价格,是志愿兵工资的四倍了。
  但包处长解释道:“这是应该的——国家征兵的时候,那就是训练、巡逻,并不一定打仗的。只是训练吃粮,你拿30块钱当然请得到人了,而且未来还有编制、前途。我们这个是完全没编制的临时工,只是出危险任务的时候短期用用,一百多块一个月都没的话,谁肯干。”
  顾骜一想也对,当兵吃粮,那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如果把养兵的阶段去掉,直接拿了钱就要用,就要上危险场合,价钱确实会猛涨。
  他便顺着话题往下问:“处长,这事儿是您直接管么?”
  包处长有一说一:“嗯,反正是没编制的临时工,局里给了预算,我拍板就是了,最多人事处的人在审下政治可靠性。不过我准备找些刚刚打完越南人退伍下来的老兵,这样连审查都免了。”
  顾骜脑子一转:“打过越南人的复员兵就能直接用么?那我可能认识可靠的,能不能推荐一下?”
  包处长对此完全是不以为意:“你都跟我立好几次功了,这点小事还会信不过你么?又没油水的事情,你肯帮我分担那就最好了。”
  “行,我有个朋友,本来是蜀都军区某个师文工团的。部队上个月刚刚解散了,她复员回家待业备考。她有好几个战友都是杀过越南人的战斗英雄。”
第083章
眼红的电老虎
  两天之后,顾骜跟着老爹和陈厂长、秦厂长一起回到钱塘,先直奔厂子里料理业务上的交接。
  顾骜本身的事情并不多,无非是一个上传下达的。属于那种有了问题得解决、但没有问题也离不开的咨询性岗位。
  晃了一天,临下班的点儿,顾骜跟老爹回厂办楼下的停车棚取自行车,才注意到旁边的空地上,停着一辆GAZ-23规格的伏尔加二代苏联轿车。
  陈厂长用的也只是沪江牌而已,秦厂长都没专车,只是有一辆厂办的车经常给他用。所以这辆车实在是太扎眼了。
  “爸,这是你上次拿4000卢布预付款先买的车么?已经到货了?”顾骜只能想到这种可能性。
  距离罗马尼亚那套订单的定金下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进口轿车这种量贩货肯定是有库存的,到货并不奇怪。
  又不是需要按订单定做的高端设备。
  “是啊,不过咱可不够资格配驾驶员,没想到海关这么快,我还要慢慢考驾驶证呢。”
  老爹无奈而又骄傲地说。
  他毕竟快五十岁的人了,学习新事物肯定会慢一些。
  顾骜就随口问了具体的学习进度。
  老爹骄傲地表示:开得还不稳当,但修车只学了一上午,就修得比教练还好。
  顾骜一阵汗颜:这完全是跟他相反。
  顾骜是开车很轻松,修车怎么都学不会。
  转念一想,老爹是八级钳工出身,一辈子跟机械打交道,秒杀修车课还不是轻轻松松。
  老爹的原话是这样的:“教练跟我讲了原理,我就趁下班的工夫,借厂里空着的设备,把化油器拆了重新打磨处理下。苏联人的原厂件工艺真是垃圾!怪不得开起来发动机老喘!还震!现在这车比原厂件还平缓!”
  看来是老爹一时手痒,就把车的化油啦、传动啦这些地方,好几处都魔改了。
  顾骜问老爹借了钥匙,试着发动了一下,果然连特么发动后的噪音,都比别的苏联车轻了不少。
  “爸,那就上车吧,自行车丢单位里好了。”他一时技痒,招呼老爹上车。
  “你小子别乱来啊!1万4卢布的东西呢!”老爹连忙制止。
  顾骜从随身公文包里掏了两下,翻出一个小本本:“放心,我在京城一边读书,一边课余把本考出来了。”
  老爹又惊又喜,接过之后仔细前后翻看,终于确认是真的。
  “嘿!没想到么,你小子改读文科了,动手能力倒还在,没给老子丢脸。”老爹虽然嘴硬,但还是按真香体的格式上了车。
  顾骜平稳地发动了车子,缓缓往厂门口驶去,从厂办到大门短短三四百米的路,几乎让每一个工友都回头观望了。
  这种低调奢华的引擎声,他们从来都没听见过,不可能不好奇——就算本市还有几十辆这种GAZ-23伏尔加,但其他的都不可能是这种魔改后的声音,而要嘈杂得多。
  老爹心中骄傲,忍不住就把车窗摇了下来,还不时朝认识的工友挥手再见。
  平时他也是这么干的,只不过是骑在自行车上跟人告别。如今换了位置,便有几分“同志们辛苦了”的气势。
  心里美滋滋的同时,老爹忍不住摆老资格,问起了顾骜学车时的经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