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248

  平安京中的抵抗,就如挡在滚滚车轮前的螳螂,在一瞬间便灰飞烟灭。把平安京外的篱笆墙踩在脚下,用火药包把只有两丈高的宫城城墙炸成瓦砾。张大牛所属的指挥当先杀入王宫,占领了象征日本中心的紫宸殿,把倭王临朝时所坐地御榻献到了赵瑜面前。
  攻城之战仅仅持续了两个时辰,十月望日的那一天所剩下的时间,张大牛和数万名东海士兵一样,都是在洗劫城中的工作中度过。在历经交趾、辽南、南洋各次大战的一线军官的指挥下,刚刚被征发入伍地新兵们,极有效率的在一间间宫室和公卿府邸中杀戮劫掠。日本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无论金银珠宝,还是古物珍玩,都一点不留地被搬运搜集,堆积在大街上,继而连同俘获的嫔妃宫人。贵戚仕女,被数以百计的大车运出城外。
  上至天皇法皇,下至王侯公卿,近万倭国贵族被屠戮一空,尸体在皇宫中堆积如山,发黑的血液凝固在被瓦砾碎石之上,厚厚的竟有数寸。在把城中百姓驱赶出城之后,一支支火把丢进了王宫宅院,依然是东海军惯例的纵火焚城。三百多年的倭国王京,淹没在火海之中。北风呼啸。如有数万冤魂在悲鸣。风助火势。那直上云霄的黑沉浓烟,就算到了百里之外。仍清晰可辨。
  第二天,把周围四十里地熊熊烈焰留在背后,东海八万人马沿着大路向东西分兵进军。约期三月,全灭日本。赵瑜亲领近卫一营,加上近万登陆地水兵,清理近畿五国。日本的国,只相当于大宋地一县,五国合一,也不过一州之地。赵瑜提领一万两千人,并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
  而张大牛所属的野战三营,领到的任务便是横扫北陆道诸国。北陆道沿着北海,本有七国,但在佐渡国这个海外孤岛被东海占领并开发金矿之后,就只剩六国。由于有佐渡岛上的驻军和分舰队支援,这个任务被认为是各营中最轻松的一个。
  不过所谓的轻松,也只是相对而言。绕过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野战三营一边行军,一边攻击沿途的村庄、寨堡、寺庙和神社。在这过程中,正营始终没有出动,一切战斗都有两个副营来完成。甚至是哨探游骑,安营扎寨,也是由副营亲历亲为。
  相对于累得七死八活,每天都在行军、作战、休息中循环度日的新兵们,正营的四千官兵轻松得仿佛在观光游览。不过,因此而生怨的士兵却很少见,有身经百战的正营跟在身后,所有的新兵至少都能睡得安稳,也不用担心战败会如何下场。
  对于四个野战营的战斗力,东海国中几乎都是盲目的信任。东海国历年来的战争,从来都是动用五千兵便能灭国屠城,有四千精兵在后压阵,哪还会有人担心倭人的反击。
  张大牛所属的这个指挥,刚刚毁掉琵琶湖北的若狭国国分寺,同时还顺路烧了两间神社。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在日本,传承历史文化的不是公卿武士,便是僧侣神官。而一路北上,沿途的神社、寺院无数,让他们着实费了不少气力。
  在身后留下了一片废墟,三百五十人的队伍稳步向前,他们这个指挥接下来的任务是赶去前方的预定地点,为全军准备好今天休息的营地。野战三营地其他队伍现在正分散在若狭国的村落乡镇之中。按照早间的行军计划,他们只有到了晚间才能陆续赶上来。
  急促的蹄声从前路响起,几匹散出去的游骑正快马加鞭地赶了回来。马上的骑手满面风尘,而马鞍之后,几枚首级正随着马身地颠簸上下飞舞。游骑与张大牛擦身而过,他只用了眼角瞥了一下,又低下头去盯着身前士兵的脚步——他就连好奇地力气也没有了。只剩下机械化的动作。
  游骑在已走出行军队列的三名主官身边停下,不知报告了些什么。很快指挥使跳上自己的坐骑——在此之前。所有的军官都是与士兵们一样,背着装备徒步行军——骑在马上,赶到了队列最前,指挥刀在头顶挥舞了两下,直指前方,大声呼喝:“全军轻装前进,半刻钟内赶到前面的山口!”
  没有半点拖延和磨蹭。一串沉闷的落地声之后,三百五十具背包被抛落在身后,蜿蜒地队伍如同受了惊的巨蛇,突的一下便加速向前冲去。急促的脚步声中能听出士兵们的兴奋,东海军功最重战阵歼敌,其丰厚程度甚至连攻城略地都比不上,指挥使即是如此下令,前方必然有敌军出现。比起烧杀抢掠。自是即将来临的战事更让他们这些士兵期待。
  ※※※
  军势已经接近了若狭国和越前国交界处的山口。越前守平忠盛正领着他的六千大军在北陆道上赶向若狭国中。身后地红色军旗随风舒展,一万多只脚步带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回头看向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平忠盛不禁自得而笑。他是伊勢平氏的支脉,但由于继承了其父的位置,历任地方又屡立功绩,不到三十岁便已经成为一国守护。离殿上人的仙籍(注2)也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却是咫尺天涯,世代垄断公卿高位地藤原诸家,不可能允许一个卑微武家分家家主,贸然涉足只属于他们的领地。不过,现在这个让他难以逾越的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
  上洛!
  这是让所有在外的武士都兴奋的词语。能入神京为官,参与朝政,是平忠盛等武家子弟毕生的梦想。而十天前的勤王之令,便让平忠盛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没有多做犹豫。他立刻派出人马去联络越前国中的大名、小名(注3)。经过一番威逼利诱。便召集起了六千人众——这也多亏了现在是秋收之后,进入了冬闲期。征召农兵才如此顺利。
  虽然来袭的贼军据说有十万之众,但熟悉京中虚实地平忠盛却并不相信。若是平安京外真有这么多贼军,京城早就保不住了,如何还能送出勤王令?最多不会超过万人,平忠盛有着自己地判断。
  对付这点贼军,平忠盛有足够的信心。只看他越前一国就召集了六千军队,就知道以神国五畿七道地人口,编出二十万大军绝非难事。只要诸路大军合力,想消灭贼人是易如反掌。
  不过尽管如此,他在出兵前后,却总有种心惊肉跳的不详预感。看着前来送行妻儿,平忠盛却觉得也许看不到刚满五岁的嫡子元服时的英姿了。虽然晦气话没有说出来,但他却忍不住却给嫡子起了成年后才用得上的大名:清盛,平清盛(注4),这应是能掌控天下的一代豪杰的名字。
  军势已接近若狭国,其国地域狭小,如果全速行军,只要两天便能进入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国。兵贵神速的道理,平忠盛很清楚,越早赶到平安京,能受到的封赏就越丰厚。给坐骑猛抽了一鞭,他再次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但这时,前方里许外的山口处,一面蓝色的大旗突然竖起,旗面卷动,闪烁着点点金光。
  平忠盛瞳孔骤缩,猛提起马缰……是敌军!
  注1:不多加解释了,有兴趣的去玩玩信长的野望好了。
  注2:日本古代,能上殿面君的,必须是正六位以上的官员,称为殿上人。而登载殿上人的名簿,便称为仙籍。由于日本朝廷高官多为世家公卿所垄断,武士出身想登仙籍是件很困难的事。
  注3:平安末期的大名、小名,是指拥有名田(即私有土地)的庄园主。而不是几百年后,战国时期的割据诸侯。
  注4:平清盛,掌控日本国政十余年,结束平安时代的权臣。源平之乱的一方主角,在他死后,平家族灭,源氏的镰仓幕府建立。
  
  第四章
灭国(下)
  
  大宋宣和四年十月廿一,丙子甲戌。
  “击溃?!”
  “回大王,是击溃!”丁涛回道,低头又从头念起被赵瑜打断的战报:“前日午后,野战三营第一副营第四步兵指挥,以三百五十人大破倭军六千于若狭国与越前国交界的山口处,倭军大溃,指挥使徐文纵兵追出十余里,斩首共八百零四级,倭人主将越前守平忠盛也在其中。”
  赵瑜眉头皱起,他没有问俘虏多少,既然没出现在战报中,就不可能会有,不过八百零四个首级中,应有半数是杀降得到的,但就算杀了降人,最终战果仍只有倭军总兵力的八分之一,这个结果让他很不满意:“当时野战三营的其他部队在哪里?”他问道。
  丁涛从手上的公文夹中翻出了另外一份报告,对照着帐内大桌上的地图:“按照野战三营前日扎营的地点来看,当时他们应该都在半日路程范围之内!”
  赵瑜脸色阴了下来,低低骂了一句:“……让他们一辈子在副营呆着罢!打得这叫什么仗!”全军都在附近,却硬要独自进攻,这分明是贪功之故。要是全歼敌军倒也罢了,最后却还打成了击溃战,让大多数敌军都跑掉了。
  丁涛低下头去,虽然明白赵瑜的意思,但以他的地位不够资格多嘴。不过在一边旁听的朱聪却有足够地资格,他把赵瑜没说出口说了出来:“徐文实在太贪功了。如果让开大路。放敌军过去,再从后堵截,又或是干脆诱敌深入。不论用哪种策略,只要配合野战三营全军,定能全歼这六千人。现在倒好,让人跑进山里去了!”
  赵瑜知道徐文这个人——他手下指挥使一级的军官不过三百多,他对其中每一个人都知根知底——徐文并非浪港出身的老臣。投奔东海不到三年,而且不是福建、两浙的乡里。而是京东东路(山东)莱州人。其人勇武过人,旧时惯用一把五十斤的大刀,人称徐大刀,同时还读过一点书,有个字唤作彦武。他年少时曾贩盐为生,据说也曾以黄巢自许。
  当年东海大胜金人,俘获无数。献了近万匹战马与大宋。而那时的徐文正在密州板桥镇的巡检司中担任左十将——这个职位相当于东海军中地排正,比都头小,比队正大——当他看到上千匹战马从东海船上涌进板桥港,又听到东海军的威势,便立刻放弃了芝麻大地小官,转身便投来了东海。
  由于徐文文武皆备,在军中也升得很快。不到三年便晋了校尉,虽然正营中的指挥使没他的份。但副营一立,进行人事安排时,他的排位却是十分的靠前,连同赵瑜、赵文都很看好他。不过现在看来,徐文的能力是有,却缺乏大局观念。不堪大用!
  “幸亏只有一个徐文。”赵瑜摇头道,“再多几个贪功的,让倭人都逃进山中,莫说三个月,就是三年都别想把日本肃清。”
  预定三个月地平倭之战,已经是东海建国以来为时最长的军事行动。对军队后勤、决策甚至战斗意志都是前所未有的高难度。以参谋部的预计,那些新兵最多也只能持续行军作战半月,剩下的时间他们只能跟在正营后面插花,不过就算是正营士兵,三个月过后。他们也肯定会筋疲力尽。若是拖长到三年——不。其实只要多拖上两个月——赵瑜就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师,尽管粮草可以就地征发。但士兵的耐力却没地方补充。
  朱聪道:“不过其他几路都很顺利。向西去的宣翼、虎翼四营各自全歼了当面的倭军,斩首总计有万人之多。而向东海道走地野战一营二营,则已经先行解决了拦路的近畿各国的三万五千勤王军,同样是全歼。这还是邻近诸国的勤王军,等携带勤王令旨的信使跑遍日本,将所有潜在的敌人都召集起来,各路大军正好可以把他们聚而歼之!……三月之内,杀光倭人不会有问题!”
  赵瑜听着朱聪发得狠话,笑着摇头:“杀戮不是目地,我赵瑜岂是好杀之人。那不过是手段!是让倭人融入我华夏的必要手段!”
  赵瑜对这个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多少偏见,千年后的罪孽算到今人头上本就是荒谬之举。但日本的土地、矿藏、人口却是赵瑜所不能放弃的。几年布置,诳得倭人把国中主要的金银矿藏都探了出来,派出去帮忙的探矿队也把日本的山河地理都绘成精细的军事地图。菜都端上了桌,没有不动筷子地道理。
  “我们这也是为倭人好,几十年后他们就会是汉人地一员,倭人汉人将会是一家。不仅倭人如此,日后高丽、契丹、渤海也会比照而行,女真、党项同样不会例外。百年之后,这一片大地上就都是汉家的兄弟,不再分彼此。”赵瑜像是在说笑,但他地表情却是正经八百。朱聪、丁涛都有些呆滞的看着他,不知该做出什么反应。
  赵瑜仿佛没看到两人的眼神,继续道:“说起来南洋的土著就跟我们融合的很好。几年来二十万南洋女子嫁入东海,生下的混血子嗣也有近十万。现在国中一岁到七岁的幼儿有四分之一带着南洋血统,但他们照样有着不受歧视上学念书的权利。等这场仗打完,又会有大批倭女嫁进来,只要她们给我们东海儿郎生下后代,也就算融合进来了……”
  “啊……啊……大王说得是!”朱聪声音干涩的附和着,“多亏有了这些女人,东海的丁口才会一日千里地增加。”
  由于沾了东海军横扫南洋的光。现在东海国中,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而妻妾俱全的男丁,甚至超过五成。这么多育龄妇女,再加上日渐进步医学水平,使得东海国的人口,就算除去移民人数。其自然增长率仍是连续数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如今的东海,已经是确确实实拥有两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国了。
  “那是当然!”赵瑜得意地大笑道。“女人越多,自然孩儿就会越多。等过些年,我帐下儿郎的家室里,不但会有汉女,南洋夷女和东洋倭女,还会有高丽、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地女人。就算是天竺、天方的胡女,也是一样会有的!”
  “武督帅听到。应该会很高兴的!”朱聪笑道。
  “武兄弟?”赵瑜哈哈大笑,“再收妾室,他还养得起吗?!”
  赵武虽算不上好色如命,但身边却缺不了女人。这两年出镇南洋,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半月送回一个怀孕侍妾的记录。年岁不过二十六,膝下的儿女已经接近三十了。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四十岁之前,赵武的子嗣说不定会比周文王还多。
  朱聪也笑道:“郭汾阳八子九婿就让人羡慕不已。武督帅日后恐怕八十个儿子,九十个女婿也说不定,实在让人羡煞。”
  “真生了那么多,日后肯定有他地苦头吃!”赵瑜摇头笑答着,目光转到站在一边的丁涛身上:“状元郎,你也满十八了。就算没娶妻。先纳几个妾室也没关系,要不要从倭王的嫔妃里让你先挑两个?”
  丁涛听得一呆,还没反应过来,朱聪却又笑道:“大王,倭王的嫔妃还是算了。牙齿染得发黑,脸涂的却像吊死鬼,眉毛剃掉,只在额头上用浓墨点了两团,又养得一张肥脸。只有头发服饰还算不错,但正面一看。魂都要吓飞掉。会吓到小孩子的。还是找几个年纪小一点的。”
  “不是倭王嫔妃,如何配得上我东海状元郎。何况第一次,总得找几个熟手领路。状元郎,你说是不是?”
  丁涛脸皮嫩,脸色泛红,也不敢接过话头,躬身道:“大王,即是无事,臣先告退!”
  “等一等!”赵瑜把他唤住,从桌案下拎出一只白色毛茸茸的畜牲来,“顺便把这狗东西带出去遛一溜。”
  朱聪在旁道:“大王,那是狼啊!”
  这是他从辽南带回来地礼物,是女真曷苏馆部首领完颜胡十门所送。这几年,由于地近辽南,曷苏馆靠着旅顺、长生赚了不少浮财。旧年的仇怨早已忘却,却与东海打得火热,常年礼物往来。今次他便送了赵瑜一条白狼皮围脖,又附带一只小白狼,说是给赵瑜儿子当玩物,不过赵瑜可没有拿给儿子的意思。狗能养得通人性,狼可养不熟。先养上一年,到了明年冬天,剥了皮,做上一副白狼皮手筒,跟围脖正好配成一套。
  丁涛领命牵着龇牙咧嘴的小白狼出了帐,但转眼功夫又走了进来。
  “怎么?回心转意了?”赵瑜笑道。
  丁涛摇了摇头,呈上一张文件:“大王,天津刚刚传来的消息,镇守涿州的常胜军主将郭药师已降大宋。童贯又起十万大军,以刘延庆为帅,郭药师为向导,于月前渡过了白沟,直攻燕京。”
  朱聪一听连忙跳起,找出南京道地地图铺在桌上,仔细看了一看,抬头对赵瑜道:“涿州是燕京的南方门户,常胜军又是辽南京道仅存的两支军队之一,两者一失,南京道的契丹人手中就只剩燕京一城。伪帝耶律淳已死,萧妃不过一妇人,燕京城中又只有两万兵……这下,契丹真的要亡了。”
  这已是童贯第二次北伐。
  今年三月,辽天祚帝出居庸关逃往云中,南京留守耶律淳自立。这场辽国的内乱,让童贯终于说服了赵佶。
  而到了四月,金人再破西京大同,辽国五京已有四京落入金人之手,更让大宋君臣加快了出兵的准备。
  五月,童贯、蔡攸领军至高阳关,命都统制种师道节制诸将,并领东路军北上,而西路军交由辛兴宗带领。不过这两位被寄予厚望的将军,却接连大败于辽兵之手。种师道败于白沟,而辛兴宗则在范村被击溃,辽将萧干、耶律大石追着种师道的溃军一路杀到雄州城下,道君皇帝遂下令撤军。第一次北伐,便以惨败而告终。
  不过等到六月,伪帝耶律淳病死,南京道人心浮动,又让大宋君臣看到了机会。童贯、蔡攸在河北整军,等待机会再次北伐。
  而到了现在,郭药师来降,他们终于等到了时机。不过这领兵的人选却让赵瑜直摇头。
  “辽国五京现在只剩南京一城,燕京城陷,契丹国灭。不过……辽国这最后一座京城,可不是刘延庆那废物能打下来地。童贯也是昏了头了,事关国运,不派只老虎,也得派只狗去,想不到竟然派得一头猪。要打得下燕京城才怪了!”
  
  第五章
天津(上)
  
  大宋宣和四年十一月廿二,丁丑。
  “刘大帅又败了!”
  天津镇中一片哀声。十万大军攻打一座仅有两万兵的孤城,竟然还会遭受近乎全军覆没的惨败。这种耻辱性的战果,让所有期盼战争结束的人们都悲叹不已。
  十月初,驻守涿州的常胜军投降大宋,河北河东宣抚使童贯遂命都统制刘延庆将兵十万北上燕京。军力是燕京辽人的五倍,又有知悉燕京内情的常胜军主帅郭药师为辅,按说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次失败。但辽将萧干却率领不到万人的残兵就把十万宋军阻于良乡,逼的刘延庆立营自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