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248

  众人一阵欢呼,人流滚滚而动,跟着蔡禾行入城中。
  午宴接着晚宴,迎接马林溪的酒宴持续到夜间。宴会的主角被灌得满肚子酒浆,支撑不住,却去睡了。寨中的三位当家和赵瑾、赵瑜坐在县衙后的花厅中,喝着浓茶,慢慢醒酒。
  坐在下首,赵瑜捧着帐单,给在座众人念着:“……杉木四千一百九十二根,其中径围不及三尺的,四百单八根,三尺到四尺间的,一千九百七十根,四尺到五尺的,一千六百三十三根,五尺以上的,一百八十一根……”
  “等等……”赵橹出言打断,“我听说这些木头在海上被冲散了不少,二哥儿你念的这些,是装船前的还是到港后的?”
  “回爹爹话,是到港后的。”赵瑜应声道:“各船上货时,我都是分开来记录。哪艘船出了事,用红笔一勾便可。”他大哥爱挑刺,而老爹也是精细人,被这两人逼着,赵瑜做事时,总是多加小心,唯恐被找碴。
  赵橹啜了口热茶,烫得龇牙咧嘴,抽了几口冷气,方点点头,“继续!”
  “……竹竿两千余根,篾条七百七十筐。桐油六百一十四桶,其中有多有少,一时无法统计,按船场帐目,有五万余斤。手指粗的麻绳,绑扎木料时用了不少,现在还剩一百余捆,而帆缆却都用在木排上,一点不剩。铁钉有一万余斤,皆是八寸长……”
  至善眉头一皱,叫道:“怎么铁钉这么少?!”单一艘七百料的河船上用的铁钉都要两百斤(注1),而海上风浪远在河湖风浪之上,所以同等容积的海船所耗物料更是河船数倍。这一万多斤铁钉,如果用在千料战船上,怕连十艘都不够。
  赵瑜摊手,无奈道:“这也没办法。官府怕船场私盗,场内的资材一向管理点查甚严。木料、桐油之类易于清点,又难搬运,可以放在船场中。但铁钉却正好相反,官府只好存在官库,取用时计数点出,一点也不会多。这一万多斤,还是去岁造船时结余下来的。”他耸耸肩,补充道:“不过,这是马叔所说,到底是真是假,我就不清楚了。”
  赵橹道:“铁钉不够,想办法弄便是。就算马林溪说是假的,还能跟他翻脸?就当真的!……还有什么?”
  赵瑜低头把帐簿翻了一页:“还有大小铁锚十九只,最大的看铁锚(注2)有一千两百多斤,弄上船时费了不少力气,而且……这还是锈剩下的,”他抬头看赵橹,“听马叔说,这是当年造神舟时,多预备下的一只。”
  赵橹眼睛一亮,笑道:“神舟上用的?……倒要见识一下。”他扭头对着蔡禾、至善,“哪天空闲了一起去看看。”
  两人一起笑道:“自然要见识见识。”
  赵橹呵呵一笑,又看着赵瑜:“还有嘛?”
  赵瑜继续念道:“还有就是编好的帆蓬、打制好的龙骨、船肋,解开的木板什么的,不算多,统共只装了三条船,我就没细点了。除此之外,尚有各工坊的工具器皿,锯刨绳墨之类,这些东西倒装了六条船。不过种类太杂,我也没时间清点。反正工坊里面能搬动的都塞进船舱里了,应该没有缺的。”
  “……至于其他零碎的就不提了,基本上就是这些。”赵瑜合上帐簿,双手递了上去。
  赵橹接过,低头翻了翻,随手便放在几案上。一对圆眼环视在座四人,静待了一会,方开口道:“这次出海生意,赚了不少,确实是少有的大丰收。再加上马林溪那几十户船匠,更是难得。……二哥儿,你做得甚好!”
  “谢爹爹夸奖!”赵瑜起身谢过,落座静待下文。‘反正不会有好话!’赵橹说话的习惯,他清楚得很。
  “不过……”不出意料,赵橹道:“若没有大哥儿烧去水寨,逼州军退守城池,又分了船供你驱用,你也立不下这功劳。我……说得可有错?”
  赵瑜恭敬道:“爹爹说得正是。”垂下眼帘,他不耐烦,心想:‘又来了!’
  赵橹不知次子心中腹诽,满意点头,转头看去赵瑾,“大哥儿……”
  赵瑾在座位上弯腰低头,静待训示。
  “这次战功,以你为大。不过……若是没有二哥儿的出谋划策,你也一样立不下功劳。”
  赵瑾点头同意:“是啊,多亏了二弟!”他看看赵瑜,赵瑜也看看他,两人视线一碰即转,都没兴趣再看对方第二眼。
  在上首,赵橹兀自苦口婆心:“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想当年,我和你们二叔、三叔,同心合力,辛苦了十几年,方打下了浪港寨这片基业。现在想想,当年兄弟间若是有半点猜疑,哪有今天的坐在昌国城中的结果?……”
  “……你们兄弟也是三人。三哥儿还小,但大哥儿你有勇,二哥儿你有谋,只要齐心协力,什么事做不得?!这次出海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我知道你们兄弟两人有嫌隙,但血脉至亲,自家人都不帮,还能指望外人?!”
  不知说了多久,赵橹终于口干舌燥,他停下来端茶喝水。
  趁此良机,赵瑾、赵瑜忙不迭地跳起,并排站到赵橹身前,躬身道:“爹爹的训示,孩儿都听到了。日后必定……”两人异口同声,熟极而流,重复着发过不知多少次的誓言。
  注1:此为北宋纲船定例。
  注2:古代锚也写作猫,取的其形如猫爪之意。
  
  第十九章
衢山(上)
  
  大观三年二月初一,丙子。
  连续四天的海上航行让赵瑜神清气爽,不过船上,以马林溪为首的工匠们却个个精神不济,萎靡不振。
  虽然明州船场每年所造的海船数以百计,在海上横行万里,但船匠们毕竟只有在试航时才会出海绕上一圈,时间不过一天,路程也仅仅几十里。不比此次,在昌国休整不过三天多,就又回到船上,转而北向衢山岛。十天里倒有六天在海上飘着。
  工匠们的船舱中满是呕吐后的馊臭味,尽管每天用海水清洗,但气味久久不散。住在这种既黑且臭的环境中,就算本没有病也会生出病来。几天来,赵瑜不是想方设法化解船匠们的怒气,就是头疼于随时可能爆发的疫病,不过,幸好艰难的航程已经过去,衢山岛也近在眼前。
  衢山岛东西长三十里,南北却不到十里,为一长条形岛屿。距离本岛的舟山渡有一百五十里的海程。其所属的昌国县蓬莱乡向来被称为‘海寇之渊薮,水贼之巢窟’,其上岛民,撒下渔网,便是渔夫,提起斧头,即为海寇。举目望去,并无一个良民。
  自三年前,浪港寨大举扩张,火并了衢山岛和泗礁山上的三家水寨,便把这片海域牢牢控制在手中。而衢山岛也取代了远离昌国诸岛的浪港山本寨,而成为浪港海盗真正的重心所在。
  三年的开发,衢山岛上一派兴旺发达。西头寨堡、海港,东头良田、工坊,北边矿窑、南边盐场,棉粮盐酒,一应俱全。有岛上出产做后盾,浪港寨便一跃成为东海上一等一的大势力。
  六艘战船鱼贯而入,缓缓驶进岛西侧的倒斗岙(今岛斗),港口望台上的瞭望手吹响了船只入港的号角。船头上,呼应着,号角呜咽,声音传遍港中。
  听到号角声,船舱中工匠们都涌了出来,看着越来越近的陆地,欢呼雀跃,恨不得立刻就跳上地面,跟摇晃的甲板说声永不再见。
  几个缭手打着号子,转动着绞盘,把三面帆蓬收起。舷侧的边橹探入水中,控制着船头方向。船速渐缓,对准栈桥中的空隙,慢慢开进。
  倒斗岙港长有里许,一列列深入海中的栈桥多达十余条,长者五十丈,短的也有十丈多,如此阵势,同时停靠过百艘千料海船决不在话下。
  船头的马林溪看得瞠目结舌,此等大港虽不及州中的定海港,但比起舟山渡,却远远超过。
  战船徐徐停在栈桥间,船舷两侧同时抛下数条绳索,站在栈桥上的杂工一把接住,几下在木桩上绑牢。船上的碇手松开绞盘,把木爪石碇沉入海底。绳索、石碇,将战船牢牢固定在两条栈桥之间,风浪也不能撼动分毫。
  长条木板在船舷和栈桥间架起,赵瑜扶着马林溪从木板上走下。船匠们在身后跟着下来。栈桥上,他们张望着,未来的几年,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就在这里。
  新的船场关系到浪港寨未来的发展,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昌国本岛沿海适合建场的空地极多,舟山渡上的资材又不需费力转运,本是个好选择。但唯一的缺点就离大陆太近。海盗的舰船虽能勉强封锁海峡,但万一有个闪失,让官军乘隙上岛,放上一把火,那就真是欲哭无泪了。
  所以经过商议,赵橹最终拍板决定把船场放到衢山。虽然还要费上数月,把木料、资材再转移过来,但至少船场和工匠们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就算日后保不住昌国,只要老家还有船场在,也不至于鸡飞蛋打,卷土重来也容易许多。
  入港后,见天色将晚,工匠们便被安排在港口旁的村寨将息一夜。而赵瑜和马林溪却坐上牛车,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喽罗赶着,前往港口南边的观音山主寨。几位当家虽然都在昌国,但赵大当家的夫人、赵瑜的嫡母、赵瑾的亲娘还在寨中,与情与礼,都得去拜见一番。
  车轮遴遴,行驶于路。车速不算慢,但车上却不觉半点颠簸。马林溪看着平整宽阔的路面,惊道:“这是官道?!”
  赵瑜听得一笑:“穷乡僻壤,官府哪会在意?却是这两年寨里有了闲钱,方才修的。”
  “原来如此。”马林溪沉默了。港口也罢、道路也罢,这浪港寨跟他心目中的海盗完全不同。
  牛车缓缓而行,两刻钟后,便看到一座石寨拦在路前。从石寨两侧延伸出的木栏,一眼望不到头,把整座山都包住。
  “到了?”马林溪问。
  赶车的小喽罗回头嗤笑道:“哪儿啊……还没上山呢!这是山脚小关,往上还有还有两关。我家浪港寨可不是那些土围子、木栅子……”
  赵瑜抬手给他个暴栗,“赶你的车吧!哪儿那么多话!”
  小喽罗摸摸脑袋不敢吱声,转回头去老老实实的赶车。
  牛车停在石寨门下,一道木栅把门严严封住,一个扎红巾的喽罗在上面张望着。赵瑜打了个招呼,那喽罗一见,忙回头向后喊了两声。绞盘转动的吱呀声响着,堵门的木栅被缓缓提起。
  车鞭当空一挥,拉车的水牛便举步前行。牛车穿过寨中,寨里的喽罗见了赵瑜都弯腰行礼,赵瑜一一点头回应。他心中暗喜,寨里的这些喽罗,比昌国之战前要恭敬了许多。
  又行了半个时辰,经过两道关卡,山顶的主寨终于出现在眼前。两人下车,抬头远望。这主寨雄踞山头,大小房屋高高低低足有百多间;巨大的碉楼隔路对峙,碉楼间的寨门既高且厚,不下城池。丈高的石砌寨墙依山势而起,绵延数里,把山头团团围住。
  上得岛后,马林溪一惊再惊,但这主寨确是最让他吃惊。他瞪大眼睛,顾视赵瑜,“这寨子到底花了多少人工,恁地如此雄阔?”
  “一千五百人,三个月。”赵瑜看马林溪摇头难以置信,笑着解释,“这寨子本唤作倒头寨,立下已超过五十年。几十年来不停增建,方有如此规模。三年前,我浪港军火并三寨,其余二寨,须臾便破。唯有此寨,急切攻打不下。只得用二叔的计策,以五百人把住路口,再驱一千奴工在山脚修葺木栏,堵住寨中粮道,整整花了三个月,才把这倒头寨逼降。”
  赵瑜回忆着,感叹道:“当年围了三月,多年的积蓄被消耗一空,若是再拖上几日,反倒是我浪港寨要降了。”
  马林溪乍舌感叹。此时寨门中开,一队人马奔了出来。打头的一个是留守的头领,乃是赵瑜远房族兄,唤作赵子曰。不过寨中却有识得几个字的,日曰不分,直称他赵子日,旁人听得有趣,也着起哄,几次下来,除了在几个当家面前,私下里便没人再叫他本名。
  那赵子曰带队跑到赵瑜面前,抱拳行礼,齐齐道:“恭迎二郎回寨。”
  赵瑜忙回礼,道:“哥哥何必如此多礼。”
  赵子曰抬头笑道:“二郎只带着百来人就打下一座城池,凭这功劳,俺当行大礼。”他看看赵瑜身边的马林溪,迟疑道:“这是……”
  赵瑜侧身介绍道:“这位是马林溪马大工,乃是明州船场的大匠作。前日爹爹派我请得入伙,日后寨中船务,都交予马叔执掌。”
  那赵子曰上下打量了两眼,拱手漫道:“俺赵子曰见过马大工。”说完便转头领两人入寨。
  赵瑜在后道歉:“族兄粗人,不知礼法,马叔勿怪。”
  马林溪摇头笑笑,他也算有身份的,自不会那等夯货一般见识。
  赵瑜引着马林溪,跟在赵子曰之后,穿过寨门后可千人操演的校场,进入正中主殿。马林溪抬头看殿前匾额,上面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聚义厅。
  三人在聚义厅旁的小间谦让了坐下,赵子曰便唤人奉上茶来。闲聊了几句,赵瑜起身告罪:“马叔勿怪。家母尚在后堂,小侄须去问安。还请马叔少待。”
  留了马林溪和赵子曰絮话,赵瑜便入了后堂。
  后堂正院便是赵橹在寨中的起居之地。此时赵橹尚在昌国,这院子便由女主人执掌。
  站在院子中,赵瑜对着正屋高声喊道:“娘娘(注1)可在,孩儿回来了!”
  话音刚落,只见门扇一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儿跑了出来。女孩儿肤色微黑,眉目如画,是个难得的美人胚子。虽然身形还未长开,却也可以预见未来的姣好容颜。
  一见赵瑜,那女孩儿小嘴微张,露出如编贝齿,满面惊喜。下一刻,她低下头,微红着脸,裣衽为礼:“瑜哥哥万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