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248

  沉醉在春风中,不知过了多久。鲍公绘突然道:“老宫傅(太子太傅简称)今天还是没有来啊!”
  他说的老宫傅,便是身为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的马林溪。虽然赵瑜指名的督造大匠并非是马林溪。但那老家伙每天必然要来此一趟,视察工程进展。不过自从三天前,他便没有再在这里现身过。
  “老宫傅毕竟是年纪大了,一路车船劳顿,到了江宁又没有休养,便急着督造工程。”李寿鹏摇摇头:“病得不轻啊……”
  “很重吗?”鲍公绘有些吃惊。他这半个月吃住都在工地上,连城都没进过,到这时才知顶头上司已经病倒。
  “我出来时,听说大王已经去探视!”能劳动帝王大驾,病情命数基本上可以说是确定了。
  李寿鹏的声音里,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味道。鲍公绘会意一笑,他的这个同僚是等不及了。论能力,马林溪并不够资格坐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当年能上位,还是赵瑜看在他的资历和功劳上,同时当年东海人才缺乏,不得不如此。但如今,东海贤臣良将汇聚,合格的尚书人才,二三十个总是有的。但马林溪却死活不肯让位,快七十岁的人了。死咬着牙不自请致仕。把李寿鹏足足压了七八年,在东海六部侍郎中,他已是最老资格的一个。
  鲍公绘自知身份,作为事务官也不奢望能升到尚书,而相对的,他的地位也比身为政务官李寿鹏要稳定得多。两人一为政务官,一为事务官,事责不同,也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又是多年共事,交情是相当的好。如果马宫傅真有什么不测。让李寿鹏接任,总比从别处调来一个外人要强得多。
  ※※※
  江宁城东。
  秦淮河在上水门外分为两支,内秦淮从上水门潺潺而入,汇聚了六朝金粉,而外秦淮则绕城而走,成为城南护城河。
  工部尚书马林溪在江宁的住处便就在上水门旁的内秦淮边。
  那是江宁一处官宦人家的宅邸,马林溪抵达江宁后,直接按市价加了两成买了过来。如今战乱频仍,房产大跌,而周围的邻居更不敢反对——宋时田宅买卖,卖主的族亲和近邻都有优先购买权,就算都不买,卖给他人也要有邻里点头,这桩买卖才能成行——随即便住了进去。
  马林溪财大气粗,单是在船坊和钱庄上的股份,就让他富可敌国,东海除了赵瑜之外,怕就属他的身家最为丰厚。但他这个财大气粗,今次却害了他。本身就是年事已高,又是舟船劳顿,还要每日一出城视察工地,身体已是有些沉重。再加上贪看秦淮河的风景,选了靠在河畔的房间,便受了风寒。连吐带泻,又是便血,不过三日,已是气息奄奄,憔悴得不像样子。
  赵瑜进来时,正看到几个内眷围在房中哭着,仆役婢女们跪了满屋,马家的独孙却傻愣愣的站在房里,听到王驾跸临,也不知道出迎。而马林溪则躺在一张竹制的春凳上,衣服换了半截。面色死灰,一双眼睛紧闭着,须发乱作一团,一副有近气没出气的样子。
  赵瑜看这一片乱,气不打一处来。当先踹了马家独孙一脚,训道:“糊涂!你祖是孤的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移什么床!还不抬回去。”
  移床易箦是民间的习俗,是曾参因自己不是大夫身份,临终前才命儿子给自己换个简陋的床榻,以符合礼制。而马林溪什么身份,哪还需要这么做?
  一番乱后,无关的仆人被赶出了屋,马家的妾室儿媳也避到后房。而马林溪又被抬回床榻,好生的盖上了被子,弥留之际的老尚书这时已惊醒过来,一见赵瑜在侧,挣扎着便要起身。
  “莫动!莫动!”赵瑜连忙坐到了床边上,扶着马林溪躺回去,“马叔,好生养病,孤的朝堂缺不得你啊……”
  赵瑜说得伤感,若说这世上,赵瑜还有些亲近和感激的人,那马林溪绝对是其中之一。虽然一开始是强拉着上船,但老马头到底是一路跟着他走过来的,随着他一步步夺取天下。如今他登基在即,马林溪却不能看着他登上大宝……
  马林溪眼眶也开始泛红,他已是病得说不出话来,但看赵瑜动情,心中也是激动。他跟着赵瑜从一介船匠,十几年筚路蓝缕,开辟了一个国家,当上了一国尚书,眼见着就能并吞天下,留在史书上也绝对是一个异数。
  卧室中,一片生离死别时伤情,君臣一时相对无言。
  许久,马林溪眼皮动了动,抬眼看看站在床边抹眼泪的孙子,转过来又满眼乞求的看着赵瑜,虽已经说不出话,但嘴唇不住抖着,一心仍想着给孙子求个恩典。
  赵瑜心里叹着气,马林溪是个精细人,但他这个独孙却是木讷得很,看起来又蠢笨,听说在学中的成绩也是差得没脸见人。但马林溪儿子早死,后来纳的妾室连个屁都没生出来,他就这么一个孙子,不照顾他又能照顾谁呢?
  若无马林溪,也难有他的今日。有些事赵瑜本想江山一统之后再做,但现在心中一软,还是早点公布好了。
  回头召来随行的中书舍人,他本就是为了给马林溪临终封赏而特意跟来,在赵瑜面前躬身,听着东海王的口谕:“传孤的谕旨,晋平阴县侯马林溪为成国公,世袭成襄侯,原封各处采邑收回,划东瀛九州岛内北纬三十二度以南之地为其封国。子子孙孙,世袭罔替,永为大宋藩属。”
  室内众人都惊呆了,这是裂土分茅(注2)啊!自汉武之后,只见着削藩的,却少见封国的。君无戏言,赵瑜这一席话说出口后,只要宰相肯副署,门下后省和给事中不封驳,马家便是世袭罔替的大宋藩国之主了。
  马林溪老泪纵横,他辛苦一辈子,终于给子孙挣下了一份千秋万代的基业来了。命孙子过来搀扶着,硬撑着在床上磕起头来,嘴里哆哆嗦嗦谢着,“臣马林溪谢陛下隆恩。”
  ※※※
  半日后,赵瑜坐在御书房中,半刻前传到政事堂,请宰相副署的册书已经被送回,宰相签押、政事堂大印皆已完备,只要再传到门下后省和礼部给事中那里走一圈,马家的成襄侯国便成为定局。
  赵瑜盯着册书上陈正汇的签名和画押看了半天,遣人将宰相传来:“还以为陈先生你会封回来呢,怎么这么容易就放过了?”
  “陛下难道希望微臣驳回?”陈正汇目光灼灼,视线像是在拷问。
  “怎么会!”赵瑜摇头,“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罢了。”
  “其实,关于依周制,分封诸侯之事,臣已经考虑了很久。陛下的疆土其实已囊括万里海疆,治下大小岛屿无数。这么多岛屿,根本无法一一派官管理。”陈正汇说着,声音便冷起来了,“去岭南已是贬斥,若是去海外,不知又会有多少会跑到政事堂去哭!”
  赵瑜一声笑,这事他是知道的。陈正汇前日本想让刚投来几个旧朝官员去台湾任职,没想到他们抱着政事堂的庭柱大哭起来,宁死也不去海外。连赵瑜的龙兴之地都不肯去任官,何论麻逸、金洲那些更偏远荒僻的岛屿?
  陈正汇继续说着:“就算有人肯去做官,但万里之遥,远涉冥波,如何能监察得到?臣恐其时,人人皆贪,海外一片狼藉……”
  “不愧是孤的宰相。”赵瑜点头赞着,“这也是孤的忧心之处。远隔万里,难以管辖已是一件难事。而派人去做官,怕是会冒出一群贪官,不如分封出去,自己的国家总会细加打理的。何况,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也有些太老套了,孤不打算学。你们跟着孤出生入死,孤也要给你们一个回报!”
  “谢陛下恩德!”陈正汇跪下谢道。虽然他面上依然平静无波,但心中已是欣喜欲狂。王安石变法,打得旗号便是复古。上古三代,在后世儒生眼里,那是神话般的完美世界。尤其是周代,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现在依周制分封,天下士大夫,光凭这一件,他陈正汇足以名留青史。
  “不过,若是分封,须有章程。否则必然致乱!”
  “这是正理,说来听听!”
  “第一,中土不封。第二,海内无大国。第三,外姓封小国,同姓封大邦。第四,推恩令。”
  陈正汇一条条说着,赵瑜不住的点着头。
  看起来陈正汇的确是考虑已久,说得都是极稳重的做法。中土是国家根本,自然不能分出去,否则便是汉初七王之乱。而有中土十几路、亿万人口在,外封藩国闹不起乱来。
  海内无大国,那自然是一定的。要不然百年后,说不定便会有发展得好的藩国蠢蠢欲动。
  第三条更是理所当然,自己的子孙当然要照顾。
  “不过,第四条还需要商榷一下。”赵瑜道,“推恩令这一条,除非有藩国势力太强,不然还是备而不用的好。同时,孤还要加一条……”
  “私开商港者视同谋逆!”
  赵瑜以海贸立国,自不会允许藩国插手。所有藩国,只会是商品的倾销地和原材料的出产地,所有的商业利润,必须由中国来抽头。
  “另外,无军功不分封!”赵瑜看了看不动神色的陈正汇,添了一句,“开国从龙之功,亦是战功。”
  赵瑜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天上风云变换。分封制度一出,便是大局已定。有这军功分封的制度在,日后天下尚武之风,如何会消磨。以天下之大,不愁没有土地去酬赏功臣!
  ※※※
  次日。
  赵瑜刚刚起身,陈正汇便抱着一堆他早已拟定下来的分封细则来觐见。
  赵瑜苦笑着摇了摇头,却先问马林溪的病情:“马老尚书的病情如何了?”
  陈正汇笑道:“昨日陛下探视过后,马宫傅登时精神大好,听说今天已经能坐起来喝粥了。”
  赵瑜也不知该笑还是该恼,那个老官迷,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病竟然就这么好了:“孤昨日是给他冲喜去了。那老货,怕是能活到一百岁!”
  不过老家伙一时半会看起来死不了,赵瑜倒是挺开心的。连带着陈正汇脸上也有了点笑模样。
  正要说起正题,枢密使赵文和枢密副使、总参谋长朱聪,却同时求见。如今赵文主管军政,朱聪主管军令,两人一同出现,赵瑜很陈正汇脸上笑容顿时就随之敛起,因为决不会是好事。
  “陛下,河北金牌加急!”
  正面是盖了‘急’字的红章,背面信封开口则是用加了钢印了的火漆封起。连同这信笺一起呈上来的,还有一块标着序号干支的金漆木牌。
  金牌急脚传递。
  赵瑜先拿起金牌,查验了序号,确是来自河北西路。再看了信封背面火漆上的印记,时间则是五天前。
  若是走海路,绝无如此快法。但若是走陆路,却是要穿过京东两路。
  大江之北,除了渤海周围,东海如今的势力范围还仅局限于淮南一带。在京东两路(今山东、苏北),其下军州除了沿海的几处遣了密使南下,其余仍在观望中。而东海的情报驿传系统,在京东地区,也不得不保持着隐秘状态。
  而这种平均一日须行过四百里的金牌急脚传递,非重大军情不得使用,如果是要穿越京东,更是几乎要到天塌下来的情况,才会被启动。
  赵瑜打开信封,从里面取出了急报展开看过,原来并不是天塌下来,而是原本塌下来的天现在又修回去了一点。放下急报,他尽可能平淡的语气说着:“原来是靖康皇帝,在相州复辟了!”
  注1:南京古湖泊,明洪武帝建南京城时,填燕雀湖,在上建造了皇宫。即如今的明故宫。
  注2:裂土分茅,古代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
  
  第六十三章
九五(下六)
  
  靖康元年三月十七。癸未。
  江宁行宫正殿。
  已是朝会时间,文武臣僚聚集一堂,人数虽众,但场面未免有些沉闷。
  “怎么死气沉沉的?完颜宗望、完颜宗翰,还了这么漂亮的一手,当真别出心裁!”赵瑜打破沉默,哈哈笑着,在朝会时大笑,就算是天子也一样会受到监察御史的责难,但今天的御史,却像是在发呆。
  原本天下归心的局势,现在又有了变化。靖康皇帝已在相州复辟,一旦消息传出,刚刚大局抵定的江南各军州,必然会有人蠢蠢欲动。如果赵桓再聪明点,诏令天下,讨伐东海逆贼,不知将有多少野心勃勃的枭雄豪杰,会出来搏一把——赵瑜不过海寇,他能当皇帝,我又为什么不能?——会这般想的。天下亿万人中,绝对不止一个两个。
  这三个月的天下时局,变化得如走马灯一般飞快,让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当靖康北狩,道君又被赵瑜扣留的时候,人们就只能选择赵瑜。浮动的人心,被转瞬平定。还没出头的野心,只不过刚刚冒出一个尖子,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而赵桓如今复辟,却像是天降甘霖,各色草头王必然不甘寂寞,将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出现。
  同时,靖康皇帝的复辟,让无数本来因失去效忠对象而即将动摇的忠心臣子,必然会重新坚定起来。赵瑜本可传檄而定的军州,现如今只能逐个去攻城拔寨。而原本就如流水般花出去的军费,自然会变得像瀑布一般。
  当然,就算是这样,赵瑜夺取天下的大势依然并不会改变,但未免要多些波折了。也许一两年就可以结束的统一战争,大概就要费上四五年了。而且这还是在赵瑜即将登基的时候传出来,时机实在太不凑巧,朝臣们自然会觉得郁闷。
  赵瑜终究还是忍不住冷哼一声,就算是考虑应对之法,浪费的时间也太多了,“就没有人想着该怎么应一手吗?”
  天子震怒,文官中终于有一人出班奏言:“请陛下命郭立即刻出兵。相州兵少。以天津驻军战力,足以一鼓而下,将靖康废帝一举擒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