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248

  领头的骑手举着望远镜,来回梭巡。会在道中放下路障,多半就会在附近埋下伏兵。若是不想落到庞涓的下场,聪明一点的军官就会如他这样,停下来警惕周围。
  “李官人!贼人没看到?”提问的是小丘下的一名老者,一口语法蹩脚的汉语,口音浓重,从他身上穿得服饰,再从周围的人们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肯定是个头领,而且不是汉人。不过这名老者在李官人身前。却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连问话也是低声下气。
  “有!”李官人低下头来,方脸、高鼻、虬髯,双眼有精芒闪烁,利如刀刃。却是两个月前,向宁易告别,从桓州南下的李乾。
  “多少人?”老者连忙追问。
  “三四百!”
  李乾又举起望远镜观察着远处敌军藏身的山坳,心中有些讶异。他现在走的路虽然不是从半岛西海岸平原上的主道,而是从半岛东侧的山路中过来。但从辽东南下的六万大军已经攻下了高丽西京,位置比他现在还要偏南许多,怎么会在主力背后突然冒出了早应该被剿灭的敌军?
  高丽多山,道路难行。虽然大宋、高丽交接的国境线有六七百里,但从东北下高丽,主要道路仍只有两条,一条走鸭绿江口的保州(丹东),那条路靠海,地势平坦,一直通到高丽国都开城,一条则是走桓州,山路虽是崎岖,但已经是除了西海道外最好走的一条路了。可是就因为好走,消息也便传得迅速,拦道三四百的高丽兵应该也知道了西京的结果。怎么还有胆量来拦路?!
  “三四百……”听的懂汉语的人们交头接耳起来,眼光虚虚闪闪,透着胆怯。
  “怕什么!”李乾冷喝一声,“直接杀过去过去。高丽人不敢迎上来接战!要是在这里拖延迟疑,反而会让那群高丽残兵胆子壮起来!”
  李乾的命令充满了自信和不可违逆,他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在地理学会中的那种学者气质,也不是与宁易这个老兄弟相会时的洒脱自在,而是一股子厉经风霜而心志不移的精悍。作为职方司东北房中排名第一的地理学家,李乾甚至有着单人匹马行走千里北方荒原的经历。荒野中的猛兽、野人,都无法让他胆怯半分。被塞外的风刀冰剑磨练了十几年,李乾早被打造成了一块钢铁。
  跟随在李乾身边的,是他拿着自己的徽章和腰牌从附近调来一个女真人部落——不过现在东北的女真皆自称是渤海人,连发型也都变成了汉人的发髻——这些世代居于山中的部落野人,一个个都是粗壮的汉子,好勇斗狠,往往一言不合就抽刀杀人。但他们在单身一人的李乾面前,却乖顺的如同一群小猫一样。
  李乾身后有着大宋的百万精兵,有一群虎狼之师盯着,没有哪个部落胆敢轻犯虎威,反而得恭恭敬敬当祖宗服侍着。他随身携带的一个腰牌,一枚徽章,就是在白山黑水间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当年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沿着混同江。从江口一直走到会宁城,沿途两千余里,中间部族无数,却也是顺顺利利。
  在大宋的四方边境地带,隶属于职方司,勘探当地山川地理的探险家,数不胜数。他们行走在荒野间,从不畏惧险阻。虽然也多有莫名其妙失踪的时候,不过一旦他们的音讯断绝。就会引来附近的大宋驻军来调查。驻军的出动,便代表周围部族的毁灭。只要有个借口,边境驻屯军的将校们,很乐意用部落民的首级来妆点自己的勋表。
  任何反抗都被剿灭,活下来的部落都是胆怯而恭顺的代表。只要能证明自己的官身,很容易就将他们驱用。李乾今次南下,打仗轮不到他,但在高丽山河间奔走却是他的工作。李乾已经奉命去高丽东界的走了一遍,确认了敌军的动向。
  高丽国的区划分为五道两界,北方山岭地带是东界、西界,属于边境。而南方除开城直属王畿外,则是西海道、交州道、杨广道、庆尚道和全罗道。如今李乾已经确认了东界再无高丽军队,而西界则是南征大军行军之路,既然主力已经攻占了西京,那高丽的北方领土已是尽数落入大宋之手。
  但李乾并不知道为何这里还有一群残兵,不过他并不打算节外生枝。现在离着南征主力的位置只剩二三十里,前面肯定有巡卒游骑,只要去通报一下就够了,行营总管府自会派军来剿杀清洗。
  几名勇壮的骑手打头护着李乾,一群骑兵紧跟在身后,绕过拦路的大树。便大摇大摆的沿着官道向下奔去。而正如李乾所料,埋伏在道边山坳中的高丽兵都没一个敢出来阻拦,双方就这么擦肩而过。
  “走!去长安!”李乾大手一挥,领着众军蹄声滚滚向西而去。
  长安,就是如今高丽西京的名字。此城原名平壤,但高丽王钦慕中华文化,将国中的五个地方城市改为东南西北四京,以开城为中京,以平壤为西京。不过这五京并不是按照方位来设立,最北的平壤是西京,而最南的是东京。后世被称为汉城,今名广州的城市位于诸京中央,却是南京。
  只是高丽王提平壤为西京后,还将城名改为洛阳,以模仿大宋的称呼。另外东京改称开封、南京改称广州,直接抛弃了自家的名字。而到了赵瑜重新改订五京,现今在位的高丽王王楷又有样学样,南京易名建邺,而西京也从洛阳变成了长安。高丽王坐在中京开城,有四京环绕,意淫着统治中华的快感。
  李乾带着百多骑兵继续奔行,只见着前方的道路渐渐平缓下来,远远的看着两侧的山头上有蓝色的旌旗招展。心中自知。西京就要到了。出兵渡江一个月,六万大军终于蹭到了高丽西京。虽然以他们的军力,这段时间足以杀到半岛东南角的东京,但朝中的命令是绝对的。大宋对高丽的这一战,并不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而是需要人口。夺占人口目的,是所有人都知晓——但却没有人会站出来明说的那一个。
  朝中君臣都希望高丽能多撑一阵。若是高丽王王楷投降太早,使得半岛早早的成为大宋的属地,再想奴役其中的子民,就要冒着一定的道德指责风险。不过若是一直处在战争中,处置敌国子民。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所以最后派出来统领全军的,并不是岳飞和丁涛这等新生代的名将,也不是郭立、陆贾这两名老资格的枢密使,却是以稳重著称的王贵。在王贵的指挥下,从辽宁路和吉林行省集结而来的六万大军,并没有采用直接在开城登陆、一击斩首的计划,而是一步步的从北向南挪过去。
  其实这也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若是在过去,就算像杀得向东瀛那般渺无人烟,其实也没什么,更不会有人为死去的异族人民张目。但现在,赵瑜为天下之主,也要讲究一下脸面,一些会给他抹黑的做法,虽然要继续做,但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和不受指责的手段。
  高丽国王王楷至今没有投降,一是因为他不想被分封到南方——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当年金国被灭,麻逸南岛就封了一个女真国,原金虏皇储完颜斜也为王,迁了近万名及时投降的女真族人,但前两年就因为疾病疫症在岛上死绝了,完颜部因此灭族。同在麻逸的辽国也是一样,大约死了八成还多,只有耶律大石等少部分人活了下来。现在天下许多人都知道分封不一定是好事。在南洋的封国,也只有面对南海的那些岛屿才是能够供屯垦生活的乐土,若是再向南方,那就是真正的瘴疠之地,数年也见不到外人的野人岛。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王楷早前派却的几支求和队伍都被乱刀剁碎了,用坛子装了送回去。宋军心狠如此,王楷也只能坚定了坚守的念头。而南征大军进展的缓慢,更是助长了开城中高丽君臣的自信,都想着拖到冬天,逼得宋人退军。
  不过在高丽君臣等待冬天的这段时间里,高丽北方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被荡平,城镇也是一个接一个被毁灭,里面的人们则被押解送到北方的保州,提供给东洋商业协会的奴贩们。一切都在顺利进展中。进军速度看似缓慢,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推进。不过李乾却在担心着,下个月地理学会三年一次的全会就要召开了,但以现在的进兵速度,到了冬天来临时,怕是才能攻到开城。
  用自家的腰牌作信物,李乾进了西京城门,他的任务结束,便要向主帅王贵通报一下。而王贵所带来的一队异族护卫,则被安置到城外的一处营地中,他们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只要李乾没有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很快就能被发遣回去。
  进城之后,李乾惊讶地发现城中四处挂起了白幡,一些亲卫头盔上的红缨都被去掉了。他的心一下提了起来,能让全军戴孝,就算领军的王贵病死都不够这资格。‘是京中哪里出了事?’
  李乾到了行营总管的临时衙门中,在等待王贵召唤的时候,顺手找到一个熟识的参谋,拉过来便询问。
  “是皇后薨了。”参谋听问,便开口回答。
  “蔡皇后?!”
  “除了蔡皇后,这天下还有哪个皇后?!”
  若是别的嫔妃过世,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丧仪,的确只有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才有这个资格。
  “昨天消息传来,今天就把白幡竖起来了。天下一年禁礼乐,军中戴孝七天。”参谋絮絮说着。
  李乾听着觉得有些不对:“这是太后之仪罢?皇后应该最多三个月才是!”
  “因为是蔡皇后啊!”参谋翻了翻白眼,“你以为韩、卢两位相公敢官家劝照旧例来吗?”
  李乾向那个场景中一想,连忙摇头。
  天下无人不知,蔡皇后与如今的官家是青梅竹马,糟糠夫妻。自幼相随,同起于微末,感情非比寻常。除了同样是自少相伴的陈贤妃外,其他赵瑜新纳的嫔妃从无专宠。如今宫中尚存的十四个皇子公主中,皇后有四个,贤妃有三个,加起来就占了一半。其中皇子有四人,加上夭折的三皇子和五皇子,排行第一到第六的皇子们,就都被蔡后、陈妃两人占了。四十年的相濡以沫,一朝失却,李乾想想也替赵瑜伤心,也难怪官家会下旨要出战的全军带上七天的孝。
  蔡皇后是个贤后,从不干政,同时也为一些臣子直言犯谏后,向赵瑜劝解。而且天下各地的慈幼局,都有蔡皇后舍得私房钱来支撑。天下受其恩惠着数不胜数。这样贤德的皇后竟然早早的过世,却是让人感叹。
  李乾有些伤感沉默了一阵,突然想起了什么:“会不会撤军?!”
  “不可能!”参谋很肯定的摇着头,“都打到这份上了,怎么可能撤军!”
  “但墨缞用兵到底不祥,下面的士气怕是要有些……”
  “士气再打折扣也不会让高丽人占去便宜,若不是为了捕捉奴工,我们早就坐在开城内了!”
  “可蔡皇后的病逝,若是官家出了……”看到参谋突然投过来的眼神,李乾悚然一惊,立刻住口不敢再说下去。
  不过李乾冒出了这么一句,让两人都想起来了,如今的洪武天子也是年过四旬,比起病逝的蔡皇后还大上几岁。虽然身体一直康健,但已经到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冒出大大小小的病症来的年纪——夏天的时候,蔡皇后不也还是亲自去刚刚建起的天妃宫上香还愿?那时也没听说有病痛缠身。
  自古天子少有长寿之人,能活到六旬已是屈指可数。如上古三皇五帝那般,活到九十、一百的,几千年来都再没出过一个。就是像南梁武帝萧衍,能活到八十五才饿死台城,却也只是独一份。
  本朝的历代天子,都没有一个能活过六旬。太祖皇帝五十岁时驾崩;戾王光义也只活到五十九;昌王恒(真宗)五十五;宁王祯(仁宗)做了四十一年皇帝,却也只活到五十四。接下来的三个,都没一个活过四十,其中颐王煦(哲宗)驾崩时甚至只有二十五岁。而就在最近,两名废帝——赵佶和赵桓都在麻逸的封地相继病死,一个还是五十多岁,一个才三十出头。若是从他们身上推算的话,如今坐在北京城中的官家,怕也是最多只有十几年皇帝好做了。
  相信这一点,皇帝本人应该比谁都清楚。驾崩前,肯定要将留在朝中的老将都分封出去,而让新帝将压在下面的新生代提拔起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是惯例。但新帝登基必有新政,到时候,以开疆辟土为核心的对外策略,就不知道会不会被改动甚至废除。
  只要洪武朝年号不改,大宋向外扩张的步伐就不会停止。但如今太子据说却是喜静不喜动,对如今战火不绝私下里颇有微词。曾经几次劝谏赵瑜,要休兵止战,以养民力。只不过被赵瑜训了回去,甚至将几个东宫官都换了一遍。
  ‘若是官家太过伤感,有什么不测,那大宋可就要麻烦了……’
  “在想什么?”
  一个低沉的声音将李乾惊醒,抬起眼了,却见王贵就站在自己的面前。李乾暗恨自己的脑袋转的不是地方,竟然在主帅面前又胡思乱想起来了。
  岳飞曾有大败西夏王军的战绩,两年前甚至越过大漠,扫平西域,光复陇右。而丁涛这十几年也是横扫北方草原,将不服王化的游牧部落一个个拔出歼灭,且更是霍去病之后,第一个封狼居胥的汉家大将。在他们两人光辉灿烂的战绩之下,镇守辽东十几年的王贵,显得黯淡失色了许多。镇守北方,有苦劳而无功劳。功绩不足,让王贵始终跨不过上将军的门槛,十年来都是破虏将军这样的杂号中将,想再多添一枚金星都困难无比。他所受到的评价,也是远远比不上岳飞和丁涛。
  但王贵站在李乾面前,气定神闲、凝重如山的模样,确有十二分的大将气度。他仿佛一眼看透了李乾的胡思乱想,“想得太多也不是好事!做好眼前的事。”
  “是!”
  
  第十三章
西路(五)
  
  大宋洪武十九年三月廿一。壬申。
  河西路肃州(酒泉)。
  从地图上看。窄长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横挑着西域和中土的竹制扁担,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就如这条扁担上的竹节。不过在地理教科书中,却被称为连接关中和陇右行省的桥梁。在桥梁两侧,不是水流,而是山岭和沙漠。每年的春天,从北方沙漠刮起的沙尘暴,就会像山洪一般爆发南下,但到了河西走廊,却撞上了高耸的祁连山。前路被阻,沙尘暴便冲向山脚下的绿色通道。
  今天春季的风沙依然如往年一般狂暴,烈风卷起的沙砾,铺天盖地,就像子弹一般密集。从护脸的头巾缝隙中望出去,视野中都是一片被沙尘染出的浑黄。一支驼队在漫天的沙尘中步履维艰的跋涉。他们的坐骑都是惯在沙漠中行走的牲畜,但驼峰上的骑手却多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是第一次见识到西北荒漠的天地之威。
  “史先生,还有多久能到肃州?”头巾后的声音很年轻,甚至还带着几分稚气。声音的主人唤着领头的骑手,委婉的表示自己的疲累。
  就算是风声,史正志还是听到了自己学生的声音。他从马上回头,却见紧跟在他身后方才与他说话的学生,胯下所骑的骆驼正转过脖子张嘴想咬背上的骑手。
  “小心点,别让骆驼咬着!”史正志连忙提醒道,“这东西可不刷牙,被咬伤了,伤口会感染的!”
  “俺知道了!”少年用力扯了一下缰绳,让胯下的骆驼重新将头对上前方。这一路上,他的这匹骆驼一直都跟他作对,一开始还喷了他一脸口水,现在又想着咬他,几次下来,驭使骆驼的技术反而见涨。
  史正志这时抬起头来,望着沙尘弥漫的天空。他没想到今天刚从驿站出来没一个时辰,沙尘暴就刮了起来。照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按照计划赶到八十里外的肃州了。
  “到了前面的一个驿站就停下来罢,今天走不了了。”
  史正志的话从队列前段一下传到了末尾,引起了一阵小声的欢呼。史正志所说的驿站就在十余里外的不远处,在驿站周围是一座小镇,靠着一条从南方祁连山融下的雪水所汇成的河流,而维持镇内的生计。
  一个多时辰后,史正志领着自己学生,走进了名为宁河的小镇。在镇民好奇的目光中,找到了镇中高高耸立的烽火台,直接走了过去。他并没有弄错,而是因为在河西走廊沿线,都是用烽火台代替了驿站。或者说驿站就建在烽火台下。由于此处同时兼有驿站和烽火的作用,便相当于一人兼做驿站的驿卒和烽火台烽子两份工作。
  宁河镇的驿馆与烽火台连在一起。四五丈高的烽火台旁是两层高的驿馆,根本就是一栋建筑。当史正志一行牵着骆驼过来的时候,几名驿卒正忙着在院中饲喂另外的一队骆驼。看到又是一支驼队过来,一名驿卒便抱怨着拦在门口,可当他一眼看到领队的史正志胸口的军衔时,脸色大变。银月的标志,在这座小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
  见比他们高上几十级的长官前来,驻扎在烽火台中的士兵们一下收拾起懒散的表情,立正敬礼。而听到消息的驿站驿丞——他还兼着烽火台的烽帅和当地邮局的局长两职——连忙从屋中跑了出来。并不是老成持重的样子,但口齿伶俐,对着第一次相见的史正志都能满口谀词。不少人心中腹诽,他当个小二比当驿丞有前途。
  “听口音,老兄应是关西人罢?”史正志也是被烦得够呛,反问着驿丞。
  驿丞一边将史正志等一行近二十人带进驿馆的正厅,一边回答道,“俺是秦州人氏。”
  “秦州啊!……怎么搬到宁河来的。”
  “多亏了官家赐土。要不然,俺还是秦州的一名破落户。”
  今朝以洪武为名,武功之胜,数千年来无一朝能及。虽说江南这两年因为纺织而闹出些事来,但对于关西的百姓们来说。在洪武天子的治下,却是几百年来难得的快活日子。不需要再缴苛捐杂税,也不需要在西虏来攻时扛枪上阵,更不需要为征西大军粮食供给而千里转运。而且他们与党项、吐蕃数百年来的恩恩怨怨,就在这十几年中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结局。
  旧时宋夏边境各州,家家户户都有人战死沙场。没有一人不与党项有着血仇,没有一家不供奉着死于党项刀下的先人神主。前朝花了一百年没能做到的事,洪武天子只用了三年多,就将西夏灭国,甚至一点后患都没有留下。而且赵瑜不仅将党项人从宁夏全数清楚,还将原本被党项人窃据的汉家故土拿出一半重新分给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境汉人。就像这个驿站的驿丞和驿卒,也是被赵瑜的赐土政策所吸引,将家室搬到了这做名为宁河的小镇。
  “院子里的那些骆驼是什么来路?”史正志再问着,为了以防万一,多问一千遍也不为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